白衣卿相柳永,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千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白衣卿相柳永,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千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分別,從來就是一件讓人傷心的事情,而情侶間的分別,尤為痛徹心扉。在古代,很多詩人詞人都寫過離別詩詞,有的是讓人讀來覺得豁然的,比如高適的《別董大》,有的是深情的,比如李白的《贈汪倫,還有些是非常痛心的,就比如今天要說的這首《雨霖鈴》,全詞如下:

雨霖鈴

宋•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白衣卿相柳永,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千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這首詞非常具有代表性,被選入了高中教材,詩的直譯內容就讓人充滿了離別傷情。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首詞的意思:

“寒蟬”即秋天的蟬。“都門”即京都之門,也作國都之門。“蘭舟”即木蘭樹做的舟,說法出自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傳說中國大木匠魯班造過,這裡是美稱。秋蟬一聲又一聲急促地叫著,聲音淒涼無比,好像知道秋天一結束,它們就得走了。

白衣卿相柳永,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千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現在正是傍晚時分,我一個人啊面對著這用於送別的長亭,心中非常惆悵,而那雨之前一直綿綿不絕地下著,現在卻突然停了下來。我們在京都大門外的老地方設帳惜別,那酒啊卻沒什麼心情喝。我們正在依依不捨著呢,那乘船的老者就支著他好好的舟催著我出發了。

我們互相緊緊牽執著對方的手,看著彼此眼中滿滿的淚水將墜未墜,都難受得說不出話來,連哭聲也噎住了,只是難受得掉眼淚。一想到這一分別我們就將要相隔千里,那些浩淼煙波,那煙霧繚繞的楚地天空,是那麼遼遠廣闊,我的心裡就無限別恨。

白衣卿相柳永,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千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從古到今,這多情的人最為之傷感的常常就是離別,又何況我們兩個人竟然要在這冷清、肅殺、淒涼的秋天分別呢!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自己今天晚上是在哪裡從醉酒中醒過來,我想想看,好像是在楊柳岸邊,獨自面對著清晨的風和殘缺的月。我這一去,我們就要分別好多年,可能在另一個地方,我即使看到那些同樣美好的天氣、美好的風景,也會覺得這些都是虛設的,根本就沒什麼意義。到那個時候,沒了知己相伴,我這滿腹的情意,我又找誰去訴說呢?

白衣卿相柳永,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千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詞是柳永在仕途失意,被迫離開京都即河南開封的時候所作。“自古逢秋悲寂寥”,這首詞也不例外,用秋天的冷清寥落來襯托人物分別的不捨。離開京都是因為官場失意,本來就已經夠難受的了,偏偏還要離開知己。這往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呀?而且,又一想到前途一片迷茫,心中更是淒涼。

詞上闕主要是實寫與戀人依依惜別的傷感場景。起首先是點名了環境,用寒蟬、長亭、驟雨這幾個意象,串成了一幅讓人煩躁又痛苦淒涼的背景,淒涼況味,一下子就體現出來了。而催人出發的擺渡人卻好像不懂人心情,讓作者覺得現實殘酷,總是要分別的,這就是“終須一別”吧!至於執手相看淚眼,則採用白描手法。最後的別後預想,承上啟下,又將傷感更進一步。

白衣卿相柳永,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千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而下闋主要是想象別後生活的淒冷,是虛寫。先是宕開一筆,寫自古以來之人都傷離別,然後回到自身,說自己更加惆悵,因為是在清秋節分別,就更是“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而最經典的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借用了楊柳、曉風、殘月三個經典意象,把氛圍寫得十分感人。首先說楊柳,“柳”即留,楊柳也是惜別之象徵物,很多懷鄉思親之詩,都以楊柳為依託。至於清晨的風,那是泛著涼意的,酒醉而睡,一直到清晨,可見醉得不輕,至於殘月,自然是思團圓了。這句詞被稱為千古名句,這就是柳永在詞造詣上的絕佳體現。

白衣卿相柳永,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千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最後收束全文,說的是無人訴情意,多多少少帶著“此花開過更無花”之意,這種你是我的唯一的情懷用在馬上要離別這一背景下,更顯得離別是非常痛苦的。

柳永人稱“柳三變”,作為白衣卿相,他的詞多流於坊間,被那些歌女傳唱不衰,“楊柳岸,曉風殘月”恐怕更是千古以來難有人超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