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施秉县:驻村“第一书记”成为乡亲们的“自己人”

黔东南施秉县:驻村“第一书记”成为乡亲们的“自己人”

图为贺松涛(左一)到贫困户家积极动员发展产业

2017年,黔东南州施秉县纪委县监委干部贺松涛到马号镇楼寨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初到楼寨村,贺松涛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村里50%以上的群众都是苗族,但他不会讲当地的苗语,与群众沟通有障碍,开展工作非常被动。

于是,贺松涛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主动到村长家学习苗语,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写下苗语,以及用汉语拼音标注的发音。在召开群众会时,他不时冒出的“贺式苗语”,总是笑得大家人仰马翻。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他能用苗语与群众交流了。

“小贺啊,在我有生之年,竟然还能看见麻力坪到贵界的路修通,太感谢你们了。”麻力坪自然寨八十岁的罗大爷非常激动。

2018年以前,楼寨村的通村公路只修到麻力坪自然寨寨口。作为马号镇最偏远的几个寨子之一,因为不通公路,麻力坪的群众外出一个来回就得花半天时间。通寨公路成了当地群众出行的一块心病。

每次去麻力坪入户走访时,贺松涛的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一定要修好麻力坪的路,让群众出行方便!”贺松涛邀约其他驻村干部,多次跑县里争取扶贫公路建设资金。终于,一条连接群众幸福的“新路”建成了,原本沉静多年的古老苗寨变得热闹起来。

“政府把水接到我们家门口,以后再也不用挑水喝了。”楼寨村党支部书记杨奇在里座自然寨群众会上自豪地说。

2017年以前,楼寨村的麻力坪、里座两个自然寨群众还过着挑水喝的日子,去就近的水源点取水来回一趟最少也要20多分钟。在贺松涛的多次协调下,人饮工程项目资金得到解决,但是水源点的选取成了问题。

寻找水源不是件易事,贺松涛带领驻村干部及村两委成员翻山越岭,爬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寻找了十几个取水点,终于在一处山间石缝里找到了一股清泉。经过努力,两个自然寨的群众饮上了“幸福水”。

出行和饮水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贺松涛仍旧觉得做得不够。他与村两委积极谋划,提出了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成立村级合作社,利用楼寨村植被茂密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养鸡产业,让贫困群众变“股东”,集体资产变“股权”,使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经过不断努力,合作社已初具规模,目前饲养了虫草鸡8000羽、蛋鸡10000羽,2018年底全村入股贫困户得到8万元分红。

得到村民们的认可其实并不容易,但“第一书记”贺松涛用真情和实际行动帮助贫困村解决实际困难,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被村民们当做了“自己人”。2018年底,楼寨村贫困人口由原来的147户625人,降至13户25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