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與西夏國的大決戰,西夏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慘敗?

黃強


蒙古滅西夏,和滅金朝一樣打的是持久戰,以蒙古當時之實力,要想在短時間內消滅這兩大實力強勁的對手是難度極大的,為此成吉思汗採取“分化攻打”的策略,面對“鼠首兩端”的西夏人,兩次西征都順帶攻打西夏,五次伐夏打的夏襄宗、夏神宗不得不臣服於蒙古,蒙古人歷時22年最後才一鼓作氣滅了西夏。




蒙古的崛起,對當時已經國力衰弱,日薄西山的西夏和金朝是個巨大的威脅。特別是西夏,早就失去了夏景宗李元昊時期的輝煌。對西夏,蒙古的策略簡單又直接,那就是“滅國”,滅了西夏,金朝就等於去掉了左膀右臂,只有滅了西夏,才能順利拿下金朝,所以,蒙古對滅西夏極為重視。但是,西夏不是撮爾小國,党項人的勇猛不在蒙古人之下,這是一個戰時“全民皆兵”的王朝,短時間內要想滅亡西夏實非易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想南下爭奪中原漢地,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就是當時實力依然非常強勁的金朝,為了剪除金朝的“羽翼幫兇”,成吉思汗首先想到了與金朝唇齒相依的西夏。為此,成吉思汗於1203年消滅了克列部,這個與西夏世代友好的蒙古部落的滅亡,使西夏失去了和蒙古的緩衝地帶,西夏國開始直面蒙古的威脅。1205年蒙古第一次發起攻夏戰爭,這一次戰爭屬於試探性的入侵,既不傷筋也不動骨,蒙古人只是劫掠了西夏的邊疆即北歸。




公元1207年蒙古第二次攻打西夏,但遭到西夏的頑抗,蒙軍回撤,1209年蒙古消滅高昌回鶻,西夏國土失去兩大緩衝力量,局勢更加危險。此後蒙古又發起第三次攻夏之戰,蒙軍大敗夏襄宗兒子李承禎的夏軍,西夏國都中興府被蒙軍圍成鐵桶般,夏襄宗求助無門,給了蒙古人很多好處西夏才獲得和談機會。此後西夏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要求,不再與金朝結盟,金朝失了這一強援如去一臂膀,至此形勢更不利於己。




西夏在蒙古多次的進攻下不得不稱臣於蒙,改變了既往“聯金抗蒙”的策略,轉而“附蒙抗金”,“夏金聯盟”至此破裂,金朝局勢更加危險。而為求自保的西夏,在昏君夏襄宗的統治下連連出兵助蒙滅金,國內民疲市敝,因此國勢日衰,1211年西夏發生政變,齊王李遵頊奪權成功。李遵頊繼位為夏神宗,但他一樣貫徹“附蒙抗金”的策略,對“唇亡齒寒”的天下大勢沒有清醒的認識,執意出兵助蒙滅金。西夏連連征戰民不聊生民變四起,國家已經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


公元1217年,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夏問題,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大軍進行第四次徵夏之戰。恰在中間金朝戰事又起,滅西夏之事被暫停。1223年預感西夏行將覆滅的夏神宗李遵頊傳位於太子李德旺,即是夏獻宗。獻宗是個明白人,知道蒙古人的野心目的很明確,西夏助蒙攻金只會加速國家的滅亡,於是轉而再與金朝結盟,以挽救大廈將傾。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五次侵夏,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西夏國力早已趨於衰弱,年年征戰兵疲民乏,滅夏已在朝夕之間。此戰,甘州、沙州、肅州等西夏重鎮盡皆丟失,惶惶然不可終日的獻宗憂憤而死,南平王李睍繼位為帝,是為西夏最後一位皇帝夏末帝。國破家亡之際西夏依然拼死抵抗,名將嵬名令公在應理、夏州丟失後,靈州岌岌可危的情況下,親率5萬大軍解圍,結果遭到蒙軍的埋伏,夏軍大敗,嵬名令公力竭戰死。而後,蒙古大軍十分順利地攻佔積石州、西寧等地。直到此時,蒙古大軍只差西夏最後領土——都城中興府仍未攻下。




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正是病死於蒙古滅西夏之戰,面對鼠首兩端,無信無義的西夏人,成吉思汗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一戰滅(西夏)國。他死前,立下遺言要蒙軍繼續包圍中興府,務必一戰而滅亡西夏,西夏許降,但西夏皇帝絕不能留活口。1227年,中興府被圍困長達一年後,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夏末帝被迫出城投降。西夏至此宣告滅亡,歷時22年的蒙古滅西夏戰爭結束,時為蒙古監國的託雷尊照成吉思汗遺願,殺死夏末帝,並大肆燒殺搶掠中興府,西夏文明因此遭到毀滅性破壞。


蒙古在崛起之初還沒有實力吞滅西夏,但隨著長達22年的不斷的對西夏的侵擾戰爭,西夏實力大大受損,再加上“夏金聯盟”的破裂,蒙古得以分兵處理,西夏在內憂外困之下,在最後的生死關頭,幾十萬大軍也是依靠強徵兵丁拼湊而來的,名將嵬名令公的戰死更直接導致西夏無大將可用。西夏在慢慢的自我內耗中最終走上了亡國之路。而西夏亡國,失去了一大盟友的金朝局勢就更加危險了,同病相憐的金朝滅國也已在旦夕之間矣。


大國布衣


打個比方:我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國企老廠,廠旁邊很多村子。80年代那會治安不太好,廠裡混混和村子上的混混三天兩頭打架。但無論怎麼打,村上的混混都是完勝廠裡的混混!

為什麼呢?沒有別的,因為村上的混混特別狠,因為當時生活條件不好,村上很多人都是務農,反正爛命一條,打架起來都是拼了命的上。而單位的混混呢?因為“兵源”也來自廠裡的子弟,養尊處優習慣了,甚至有的還是幹部子女,平時在廠裡橫還行,真正面對不要命的村混混,自然不是對手。

但時過境遷,20年後,國企效益不好倒閉了。而附近村子被徵收了,村上的人幾乎每戶都有豐厚的拆遷款,而且建起樓房做起了包租公。

這時候劇情反轉了,廠裡的混混經常去附近搶錢、偷東西。村上原來的混混可都不敢出聲,為什麼呢?個個都有錢了,誰還跟你拼命?


中槍的小鵪鶉


蒙古與西夏國的大決戰指的是1226年11月發生的冰原之戰,再者,當時的西夏遠遠沒有30萬軍隊,頂多也就湊夠20萬人,剩餘的10萬人就是西夏國戰敗之後被屠殺的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公元1227年正月,西夏王朝覆滅,這個存在了189年的帝國正式宣佈滅亡。

其實西夏的存在感很低,因為同時代存在的還有金國和北宋,但是實際上金國和北宋都沒有西夏存在的時間長。可是西夏在熬死了金國和北宋後,卻被突然崛起的蒙古給滅了國,難道是因為西夏國很弱?其實不然,西夏輸就輸在了他的圓滑,輸在了外交政策上。

下面就從西夏國的建國說起。

西夏國建國之初,由於國力衰敗,被北宋大舉入侵,西夏雖然抵擋了幾次進攻,無奈人力物力太差,情急之下便和遼國結盟,但是後來由於一些原因又和遼國撕裂,西夏又求助於宋朝;再後來又和宋朝撕裂,結盟遼國。西夏反覆的圓滑都是因為從中可以獲取利益,但是他不知道圓滑早晚會害了自己。

由於在遼國和北宋滅亡的時候,西夏都會趁機咬上一口,結果西夏的國力變得修建強盛,達到了一個頂峰。這個時期的金國國力強盛,而南方又是南宋朝廷,於是西夏又和金國結盟,雙方穩定了幾十年,但是這個時候一個龐大的帝國正在冉冉升起。

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分散的蒙古各個部落,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隨即就對西夏發動了戰爭。從進攻西夏到滅亡西夏一共發生了六次戰爭,持續了十多年的戰爭之後,西夏國徹底宣佈滅亡。



第一次戰爭發生在1205年,蒙古鐵騎衝進西夏,掠奪了很多的資源,西夏國無力反抗;1207年,蒙古軍第二次進攻西夏,西夏聯合周圍的盟軍進行抵抗,蒙古軍不得已撤兵;1210年,蒙古軍在進攻西夏的過程中大敗西夏太子李承禎,俘獲了多名將士,西夏被迫成為蒙古的附屬國。


可是西夏國仍然不思進取,單到宮廷裡面發生政變,整個西夏國變得越來越腐朽。1216年,成吉思汗征戰花拉子模,希望西夏出兵支援,結果西夏無動於衷,迫使成吉思汗出兵攻打西夏,此為第四次戰爭。1223年西夏決定和金國聯盟,共同對抗強大的蒙古帝國,可是他們已經錯過了好時機。



這個時候的成吉思汗已經西征歸來,整個蒙古帝國空前龐大,西夏遠遠不是其對手。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多次違背約定、言而無信對西夏國發動了戰爭。1226年8月成吉思汗率領大軍攻打西夏,10月拿下夏州城,11月攻陷靈州,雙方在此決戰。當時的西夏湊齊了10萬精兵,加上援兵10萬,一共20萬軍隊進行抵抗,無奈實力懸殊,最終20萬軍隊全部戰死,蒙古軍更是屠殺了10多萬的百姓。1227年正月,蒙古大軍阿術魯率軍進攻西夏首府中興府,西夏正式宣佈滅亡。


從西夏國建立到滅亡存在了189年,真正滅亡它的不是蒙古軍,而是他西夏自己的措施毀了自己。西夏不守約定,到處圓滑,結果導致各國都對其不信任,錯過了最佳的合作機會。再加上西夏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大肆浪費奢侈,昏庸腐朽,最終導致了西夏的滅亡。

打字不易,感謝您的觀看。如果感覺本人寫的還不錯的話,輕輕點一下關注。如果有什麼意見,大家可以多多評論,我們一起來討論問題。謝謝!


歷史清單


雖然看數字30萬,感覺很多,但是此前由於西夏多次與蒙古和金朝交戰,精銳早已打得所剩無幾,國內消耗也是巨大,所以這30萬和蒙古大軍比起只不過僅僅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西夏這個國家呢,還是一直來說給人很神秘的,西夏在1063年由党項族李元昊建立,到夏末帝1227年亡國,歷經十位皇帝,享國189年,還是很長的一個國家了,西夏建立之初,遊走於宋國和遼國之間,在這期間先後打敗過兩個國家,使得國家領土不斷擴張,更是在金朝成立的時候,依附於金朝,國家更是到達了頂峰。不過西夏這個國家很神奇的,因為從建國開始,到後期都是母黨專權,這也為之後西夏國內政治動盪有很大的影響。後期漠北的蒙古部落開始興起,西夏與蒙古的克烈部交好,公元1203年克烈部被蒙古吞併,其領袖王汗之子逃到西夏,尋求了庇護,因此在兩年之後鐵木真便率軍攻打西夏,掠奪了邊境之後便離去,之後第三次征討西夏的時候,夏襄宗派其子抵抗,結果大敗,而且其將軍高逸、嵬名令公先後失敗,最後向他的大哥金朝完顏永濟求救,結果金朝見死不救,最後西夏就想學當初依附金朝一樣,開始依附蒙古討伐金朝,之後便和金朝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使得國內消耗巨大。在1226年,成吉思汗藉口夏獻宗沒有履行合約,開始攻打西夏,結果由於西夏內憂外患,也無外援幫助,被強大的蒙古帝國滅國。




中國古代史專篇


你不應該問西夏為什麼打不過蒙古,而是應該問西夏為什麼能夠堅持這麼長時間。

其實我們去看蒙古人的戰績,事實上他們能夠滅西夏的話,早在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征討西夏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打完了,但是蒙古人硬生生的打到一半,然後就和西夏議和了!直到成吉思汗病死。蒙古人才徹底滅了西夏。

我們必須得說西夏人能夠支撐這麼長時間,跟自身的彪悍沒有任何關係,你軍隊再多,蒙古人一點兒一點兒的把你軍隊給吃掉,打了那麼長時間的戰爭,西夏的血早就已經流乾了,党項人早就已經沒有鬥志了,加上在這之前,西夏為了能夠在蒙古人的進攻之下,能夠苟延殘喘而選擇放棄了和金的聯盟,西夏已經成了一座孤城,沒有人救他這個民族的滅亡是早已命中註定的事情。

我們去看蒙古人在攻下其他民族以後做了什麼事情,大屠殺也就不說了,大規模的退耕還草讓整個地球上的人口如同血崩一樣在下降,在蒙古人。縱橫歐亞大陸期間,因為這個事情損失的人口達到了兩個億!兩個億呀!這是什麼概念?

所以蒙古人對西夏的態度絕對值得人深究,為什麼他們會對西夏網開一面呢?

一點正如同很多人猜想的那樣,西夏是蒙古人一個練兵場所,當上蒙古的將軍,你可以不知道女真人怎麼打仗,你可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怎樣,但是你必須得了解西夏的党項人究竟是如何作戰的,就是因為知道党項人的作戰模式,所以蒙古騎兵面對西夏的重兵的時候能夠屢屢的以少勝多。

這個地方離蒙古草原比較近,蒙古人想要支援在這地方受困的蒙古騎兵,很簡單。(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另一方面,蒙古的將領知道党項人如何作戰,在這個地區作戰的話也有著一定的保障,所以打一些藥,經受考驗的年輕的將領,放在西夏進行作戰,這完全可以接受。

另一個方面,蒙古人缺糧食,這幾乎不是秘密。當蒙古人還沒有拿下中原地區的時候,蒙古人一直缺糧食,所以他們需要一個穩定的生產糧食的地方,西夏這個地方很顯然是一個很好的地點,南宋隔了個金,金和蒙古人是死敵,那党項人就是最好的選擇。

每一年,西夏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糧食作為和談的項目交給蒙古人,作為一種保護費。


漩渦鳴人yy


西夏在軍事實力上一直弱於遼金蒙三方勢力,被擊敗和消滅都不是沒事奇怪的事情。而且西夏在歷史上,軍事實力其實一直在處於緩步退化之中。面對史無前例的蒙古帝國軍隊,當然是很少有還手之力。

在蒙古人南下攻略之前,他們已經判定西夏是進攻中原方向的薄弱環節。因為這個國家的地域相對狹窄,很多地方也不富庶,軍隊戰鬥力也比較羸弱。


西夏人之所以能在宋遼金三方的爭霸和更迭中倖存,也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強,而是出於強權者的戰略考量。就從他們之前和以上三方的戰爭結果來看, 基本上都處於完全的守勢狀態。其中,就是軍事水平最低的宋軍都能屢屢依靠數量優勢對西夏進行壓制,精兵更多遼金則都曾經打的西夏俯首稱臣。

西夏人雖然在開國時代,曾經建立過比較完備的動員體制,但奈何架不住本土資源的不足而經不起嚴重消耗。其最精銳的鐵鷂子近衛軍,就曾經在和遼國的戰爭中全軍覆沒。結果就在後來的歷史記載中消失不見,顯然是沒有成功進行重建。至於地方上的部落徵召部隊,也隨著戰爭的長期化而被逐步消耗。到了北宋滅亡前後,西夏軍隊大部分人已經成為了裝備不好的步兵。依託城池和山地掩護,進行機械的硬抗或襲擾作戰。因此,在面對早期的金人騎兵時,戰績也非常難看。


但由於金人志在中原,所以暫時保留了西夏來牽制宋朝的西路勢力。西夏也藉此趁機進行了部分領土擴張。隨後,在南宋-西遼-蒙古部落-金國之間,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是的緩衝區。繼續依靠自己的地理十字路口位置,從各方面賺取貿易差價。他們和蒙古高原上的克烈部落關係很好,也是出於自己需要開拓貿易路線的需要。

隨著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崛起,西夏的兩個重要鄰居被先後消滅。一個是北方的克烈部落,一個是西面的殘存回鶻勢力。這兩者還都是西夏打通西部商路的重要推手,對西夏的經濟有比較大的打擊作用。因為失去了貿易來源,他們就只能用國內並不充裕的農牧資源來供養軍隊。加之重要的武器和原材料來源被切斷,只能在之後的時間裡越來越弱。


蒙古人在攻打西夏的歷次戰爭中也非常好的利用對手弱點。經常是先用小股部隊吸引西夏騎兵追擊,然後返身包圍殲滅。在做掉了西夏的機動力量後,開始對城市進行徹底的圍困。西夏的城防部隊往往沒有任何突圍和反擊能力,只能在圍困中日益減弱。至於那些規模不大的城寨,則壓根擋不住蒙古人的優勢兵力強攻。而且東面的金國也拒絕救援,讓西夏必須以自己的微弱實力來對抗全部的蒙古大軍。

迫於無奈,西夏曾經暫時加入了的蒙古帝國的進攻金國聯盟。結果就是有限的人口資源被拖入了長期戰爭。當時的金人雖然已經沒有了建國時期的武力,但依靠中原的物資和自己留下的傳統,還是有能力擊退西夏弱兵的襲擊。西夏就被迫以一種奇怪的進攻態勢,將自己陷入了奇怪的消耗戰局面。最後是民不聊生,國力更加衰微。


最後,當蒙古人下定決心消滅西夏,後者已經沒有多少抵抗能力。其殘存的幾個主要城市,又被沙漠、草場和山川阻隔在不同區域內。所以也容易被蒙古人逐個擊破。機動兵力的全滅,讓各個地區的西夏人無法相互增援。迅速的滅亡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米南德王問道


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國接納仇人亦剌合·桑昆(克烈部太子)、拒絕徵調和不送質子為由,開始第4次揮兵大舉征伐西夏。蒙古軍兵分兩路:一路自畏兀爾東進,攻陷沙、肅、甘諸州,直逼西涼府;另一路由成吉思汗親率,從漠北南下,攻黑水、斡羅孩等城,再進至賀蘭山。

由於成吉思汗在入侵西夏的半道上射獵野馬時墜馬負傷,蒙古軍被迫駐營休息。年邁的成吉思汗不採納諸子、眾將們暫時回撤的建議,他強忍鑽心的疼痛,決定先派遣使臣到西夏責備其主不派兵隨蒙軍西征且權臣阿沙敢不出言不遜之罪。

接著,蒙古軍進攻西涼府,西夏守將力竭投降,遂殺至河曲之地,攻取應裡(今寧夏中衛)等縣郡。此時,夏獻宗李德旺憂懼而死,夏人擁立其侄南平王李睍為國主。

是年11月,成吉思汗不顧傷痛,親率大軍攻擊靈州,西夏王李睍派遣嵬名令公統帥10萬大軍前去救援。蒙古軍突然渡河攻擊,夏軍潰敗,陣亡者無數,屍積如山,血流成河。

鑑於西夏軍隊主力大部分被殲滅,已經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成吉思汗只留部分軍隊圍攻中興府(今銀川),並派西夏人察罕入城招降。

成吉思汗自己則於1227年正月率軍南下,攻入金國境內,相繼攻陷積石州、臨洮府和西、河、寧、德順等州縣,另遣偏師殺入宋境大肆擄掠。4月,成吉思汗來到六盤山歇夏。6月,蒙古軍繼續向南攻伐,燒殺搶掠,前鋒已進至秦州清水縣,所經無不殘破灰滅。

中興府被圍困長達半年之久,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西夏末帝李睍遣使乞降。他請求成吉思汗寬限1個月,然後親往朝覲。

7月,成吉思汗病重,自知死期將近,便招三子窩闊臺、幼子拖雷於病榻前,叮囑兄弟倆要團結互助,親密相處,並面授滅金之策。他還吩咐道:“我死後要秘不發喪,以免被敵人知悉;待西夏國主李睍和興慶府居民在指定時刻開城出降時,要立即毫不留情地將他們全部消滅 ”。

當月,成吉思汗病逝于軍中。西夏末帝李睍在獻城投降時被擒殺。蒙古軍攻陷中興府,屠城,立國189年的西夏名實俱亡。

西夏與蒙古決戰時尚有30萬人馬,可早已是強弩之末 。 彼時的蒙古早已在漠北興起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諸部後不斷向外擴張,他曾4次率軍侵入西夏,蒙古軍攻城略地,大肆殺戮,給西夏國力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特別是成吉思汗第3次討伐西夏時,俘殺大都督府主高逸,夏軍傷亡慘重,精銳盡失。後來嵬名令公再次慘敗於成吉思汗之手,10萬兵馬傷亡殆盡,他自己兵敗被俘。經數次惡戰,西夏經濟凋敝,夏軍人員物資損失嚴重,士氣低落,已經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所以面對成吉思汗的屢屢入侵與殘酷殺戮,大敗虧輸乃至徹底覆亡已是無法擺脫的最終結局。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題目中所謂的“大決戰”,是指發生於公元1226年11月於靈州城外的冰原血戰,當年七月夏國主德旺聽聞西征歸來的成吉思汗對西夏大舉用兵的消息後,驚懼致病而死。當年8月,成吉思汗以大將速不臺為先鋒由西向東殺奔西夏而來,已故木華黎國王之子孛魯以其父的五投下軍、探馬赤軍由東面夾攻西夏。10月,蒙古軍攻陷西夏龍興之所——夏州城,守將術速忽裡以敗軍投降;11月,東西兩路蒙古大軍會攻西夏軍事重鎮——靈州,擺出逼迫西夏軍決戰之態。西夏政權無計可施,只好蒐羅全國精銳十萬人馬,由嵬名令公為大將前來解圍,靈州城內軍民也拼死出城助戰,蒙、夏雙方在一片冰雪的原野上展開了會戰,結果是夏軍大敗、傷亡慘重、伏屍遍野,蒙古軍乘勢破城後進行了大屠殺,史載靈州城內外西夏軍民被殺者超過30萬之多。等到了第二年正月,蒙古軍大將阿術魯率軍直取西夏首府中興府,後者已經是亡國在即了。


題目中問及三十萬西夏軍隊為何敗績?其實,西夏援軍十萬,加上城中守軍不會超過二十萬,所謂三十萬者,有大批靈州百姓在內而已。這樣的軍隊雖屬哀兵,但疏於訓練,與經過了西征凱旋的蒙古大軍相抗,當然是難覓勝機。


西夏王朝在軍事上的衰亡早在金滅遼的時期就已經開始,而對於其北面的大蒙古國而言,公元1205年蒙古軍就首次攻襲西夏,擄掠了大量財富,直到北返,西夏軍都沒有能夠集合起來予以抵抗。1207年,蒙古軍第二次攻夏,這回西夏右廂諸路軍得以集結對敵,蒙古軍攻勢受阻,被迫退軍。1210年,蒙古軍第三次攻夏,在河西兀剌海城外的對陣中,大敗由當時的太子李承禎為主將的夏軍,俘殺了副將高逸。其後連破西夏多城,俘獲太傅西壁訛答等多名將帥,迫使西夏求和、甘為附庸。


戰場上連戰連敗的西夏王朝,不但不整軍經武、發憤圖強,反倒是宮廷政變頻頻,更在蒙古的要求下,悍然對金朝用兵,充當蒙古軍的偏師,與金國的關中軍隊拼個兩敗俱傷。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在即,希望西夏跟隨出兵遭到拒絕後,立即以騎兵襲擊西夏,夏神宗李遵頊遠逃西涼府避戰,幸虧蒙古軍輕騎居多,無法攻陷中興府而撤兵,此為蒙古第四次攻夏。


1223年,夏神宗退位,太子李德旺繼位,西夏終於停止了與金國間的戰爭,兩國修好一致抗蒙。但時機已失,成吉思汗已經結束西征東返,前鋒諸軍直逼西夏的沙州城,然守將籍辣思義憑險固守,蒙古軍數月無法攻拔。轉而攻擊銀州,西夏監軍司塔海率眾出戰失利被俘,傷亡數萬,銀州淪陷。李德旺眼見諸部潰散、軍民乏力,只好再次請降,以皇子為質,成吉思汗始解沙州之圍北返,其時被圍困達半年之久的沙州城內早已是餓殍滿目。。。。


1224年3月,成吉思汗遣使孛禿至西夏,追問皇子入質之事,右丞相高良惠、樞密使李元吉均勸應遵守盟約,以不給蒙古人入侵的藉口。但李德旺不聽,認為已經修好金國、共同對敵,絕不能“任子一往,受其束縛”,遂決定毀約。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屢次背約、貪而無信,更接納了乃蠻王子曲出律之子赤剌合翔昆為名,起大軍對西夏發起了第六次攻伐。此戰,成吉思汗以曾受西夏將領阿沙敢不的嘲諷為辭,堅決要滅國方休,西夏王朝的末日即將來臨。。。。


以上,我們簡述了蒙古與西夏戰爭的大致過程,可以看出,靈州之戰雖然浩大、慘烈,其實並不是什麼“大決戰”,因為蒙強而夏弱的格局早在前幾次的蒙古侵夏戰爭中就已出現,西夏沒有獨自抗蒙的實力,尤其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後,它的滅亡就已被註定,不是某一兩次戰役的勝負所能夠改變的。



史海悠遊閭春暉


先說說,當時西夏不只30萬人,至少50萬人。

蒙古前後與西夏進行了五次大戰(也有說是六次。第五次大戰,也就是1224年到1226年期間的最後決戰中,蒙古曾有短暫的撤軍,所以有人認為這是兩次戰爭,不過我認為是一次前後連貫的行動,因此應該算一次)。

蒙古為什麼前後要與西夏打多達五次大戰呢?

(蒙夏之戰)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個方面來回答。

其一,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藉口。

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藉口,一般有這些:一是西夏與蒙古的死對頭金國交好,或者聯合金國抗擊蒙古。二是西夏不按照協議向蒙古繳納歲幣。三是西夏不隨蒙古出兵攻打別的國家(比如花剌子模等)。四是西夏不按時向蒙古提交質子(把西夏皇帝的兒子送到蒙古為人質)。

其二,蒙古多次攻下西夏的真正目的。

蒙古攻打西夏的藉口,只是蒙古人自己口中說的。那麼,他們多次攻打西夏,又不一次性滅掉西夏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一是蒙古最早的實力弱,並不能一次性滅西夏。最早一次攻西夏是在1205年,成吉思汗還沒有稱大汗,那時候力量比較弱。二是蒙古拿西夏練兵。蒙古要拿下強大的金國,需要找一個地方練兵。西夏的情況和金國差不多,因此西夏就成了蒙古的練兵場所。三是蒙古需要西夏提供糧食等後勤保障。蒙古攻打西夏多次,西夏每次最後都投降了,並答應提供糧食歲幣等。蒙古缺少糧食,在不能完全拿下西夏的情況下,讓其提供糧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蒙古滅西夏路線圖)

有了上面的分析以後,咱們再來回答,蒙古在和西夏最後一次大決戰中,西夏為什麼不堪一擊?

第一,蒙古軍非常熟悉西夏的情況。

蒙古軍經過了前四次在西夏的練兵和摸底,對西夏軍隊的兵力情況、戰術打法、將領實力,以及西夏皇室處理問題的方法都一清二楚。可以說打起來知根知底,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戰術佈置安排。

比如,蒙古軍與西夏交鋒的第一戰,蒙古軍拖雷的軍隊3萬人,西夏阿沙敢不軍隊10萬人。本來蒙古軍兵力居於劣勢,但是拖雷在指揮這次大決戰的時候,因瞭解西夏軍隊的打法,最後反而以少勝多,全殲阿沙敢不,拿下黑水城。

再比如,蒙古軍本來想像第四次次那樣,先攻西夏都城中興府,但是,他們知道中興府兵將眾多,無法攻下,於是假裝攻打中興府的大門靈州城,從而把中興府的30萬大軍誘出來,採用“圍點打援”的方式,一舉殲滅西夏這30萬大軍,從而讓都城中興府成為一座空城。

(成吉思汗)

第二,蒙古軍的實力非常強大。

蒙古軍在發動最後一次和西夏的大決戰前,於1217年發動了和西夏的第四次大戰。當時,蒙古和花剌子模發生矛盾,向西夏徵兵。但是西夏不同意,因此成吉思汗提兵和西夏大戰了一次。這一次圍攻西夏的都城中興府,西夏皇帝逃到靈州,留太子守城。後來成吉思汗忙於和花剌子模的戰爭,在西夏求和的情況下,放了西夏。此後,成吉思汗領兵西征,但並沒有放棄對西夏的壓迫。成吉思汗留下大將木華黎與他的兒子孛魯對付西夏和金國,他們繼續對西夏形成壓迫的態勢。當成吉思汗西征回來,再打西夏的時候,可以說,這時候的蒙古軍無論在膽氣還是實力上,都空前強大。所以打西夏非常容易。

第三,西夏軍隊普遍有“恐蒙症”。

蒙古最後與西夏的決戰進行了四次大戰:一是黑水城與阿沙敢不的大戰。二是沙洲城與籍辣思義的大戰。三是靈州城外與嵬名令公的大戰。四是圍攻都城中興府。從這四次大戰來看,西夏的將領普遍比較害怕。尤其是嵬名令公帶領30萬人前往救援靈州,出兵的時候就遊移不定,打仗的時候戰術錯誤,逃跑的時候慌亂不堪。所以,30萬大軍毀於一旦。


張生全精彩歷史


西夏被蒙古所滅,根本性原因不外乎兩個:

1、盟友。在鐵木真開始攻打西夏時,西夏要求金國援助,但救援的使者剛到燕京,金章宗就去世了,即位的衛紹王拒絕支援西夏,以坐山觀虎鬥的姿態看待蒙古攻打西夏。

“敵人相攻,中國之福,何患焉?”

這導致西夏難以獨力對抗蒙古,因而臣服蒙古,導致最終的金和西夏雙雙滅亡。

2、和親。夏襄宗皇后是克烈部札阿紺孛的女兒,而札阿紺孛的兩個女兒分佈是鐵木真妻子和拖累妻子唆魯禾帖尼——蒙古、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人的母親。在西夏臣服蒙古後,西夏和蒙古的和親越來越多。西夏和蒙古的和親,導致了西夏國內出現了伴隨著西夏滅亡都存在的親蒙古勢力。親蒙古勢力和反蒙古勢力的內鬥,削弱了西夏在對抗蒙古中的團結能力。在成吉思汗滅西夏戰爭中,也有很多黨項人部落加入蒙古軍隊,如讓中興府避免被屠城的察汗就是党項人。

西夏的軍事體制

西夏的軍事體制是和遼朝一樣都是部落兵制,加入一些宋朝軍事制度進行改良。基本上西夏的軍事制度和遼朝差不多:

西夏軍隊最小的單位是抄,每抄為3人:主力1人,輔助1人,負擔1人。這和契丹騎兵的組成是一致的:契丹騎兵,帶馬3匹,有兩個輔助:打草谷家丁1個、守營鋪家丁1個。

和宋朝一樣,西夏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機構,下設諸司。

軍事級別分別是:統軍、行主、佐將、佐首領、小首領。

和宋朝有禁軍、廂軍、鄉兵的中央、地方兵種一樣,西夏也有中央和地方兩種軍。


西夏中央軍分為:

擒生軍,約十萬,其實就是契丹騎兵的打草谷家丁、女真騎兵的阿里郎,負責擄掠補充軍糧等資源;

衛戍軍,約2.5萬,部署在興慶府,和宋朝的禁軍一樣都是主力;

侍衛軍,約5千,是從貴族子弟中選拔出來的衛戍軍,專門負責護衛皇帝安全,和金國的合紥謀克軍是一樣的;

潑喜,約200人,是西夏的炮兵

鐵鷂子,原本300人,後擴充到一萬,是西夏的重甲騎兵,和遼朝的鐵林軍、金國的鐵浮屠軍一樣;

撞令郎,由俘虜的漢人組成,是炮灰;

步跋子,有橫山等山間部落組成的步兵,經常和鐵鷂子配合作戰。


地方軍分為左廂軍、右廂軍和十二監司軍。地方軍最高人數達到50多萬。地方軍主要由騎兵和步兵組成。每一監司軍設置有都統、副統、監軍各一人。這三個職位有西夏皇帝任命貴族擔任。下設的都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侍禁官等職位有党項人和漢人擔任。


總的來說,從西夏的軍事體制來看,西夏軍的戰力也並不比蒙古軍低,但西夏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國家小、人口少,無力如何也抗衡不了差不多統治中國北方的蒙古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