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丧仪禁忌”

丧葬禁忌是丧事活动中一个重要的仪礼规定。它产生于原始宗教,是人们保护自己的原始动机,担心这类行为会触怒鬼神,被鬼神所纠缠,从而给自己带来厄运,因而要避免。

古人对丧事中的禁忌特别重视,哪怕现在的人们面对丧事也都举足无措。

远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相信人死后灵魂升天成为神灵,祖先的灵魂能左右子孙的灾祸与幸福。 更相信灵魂也和活人一样有衣食住行上的需要,所以对对鬼神一定要敬重,在进行丧事活动吋,要注意不要得罪了死者的灵魂;另一方面为了使死者灵魂得到安顿,顺利到达另一世界,除了要严格履行丧礼程序外.还必须在丧礼中间注意种种因素,因此就产生了丧事禁忌。

死亡時间、地点禁忌

由于人们意识到死亡是最大的毁坏,所以人们最大的禁忌莫过于死.因此“死”有许多禁忌。

《礼记·曲礼》就规定了等级制度下“死”的忌讳词:“天子曰崩,诸侯曰毙,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只有“庶民曰死”。

除了上述的忌讳词以外,帝五的死还有”遏密”、凉阴”、“龙驭上宾”等委婉词,上等人也有“驾鹤西归”、“归道山”、“神迁”、“溘逝”、“捐馆”、“弃养”等妤听词。

老百姓也忌讳讲死,创造出忌讳死的语言来代替,通俗的有“去了”“故了”“不在了”“升天了”“入土了”之类的词,上梅俗语则叫“翘辫子”。新式的忌讳词则有“去见上帝了”“去见马克思了”等。总之,人们忌讳说死这个不吉利的词。

死亡的时辰,民间也很“在意”

中原一带忌讳死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七,俗称死于“大年下”;忌讳死在腊月里;忌讳死在“五黄六月”。中国台湾民间又忌病人在晚饭后断气。俗信在清晨早饭之前断气最佳,说是给子孙留下三顿饭,俗称“留三顿”。若是早饭后断气.则预示后人有断炊的厄运。最忌讳的是晚饭后断气,好像死者把一日三餐全部带走了,预示子孙将要伦为乞丐。

死亡地点的禁忌

汉族许多地方都禁忌死在原来自己睡的床上,也不能死在卧室里。不然被叫做“隔梁断气”,视为不吉利。对此,出殡时需要买一只活公鸡随棺带出,方可攘除凶货,当然现在很多人都是在医院去世的。

死在外地是普遍禁忌的。在北方民间把死在外地的叫做“客死”,即使是老人,尸体也不能进村,丧葬礼仪也必须在村外举行。不能寿终正寝是老人最为忌讳的。故而一般情况下,病人往往感觉不支的时候,就留一口气回家的等待死亡的来临。

非正常死亡的禁忌

凶死、夭折皆为非正常死亡。在民间的观念中凡是凶死的人,其灵魂也是恶的,他的尸体不能与本族人的尸体埋在一起,要另埋一处,可见民间对凶死者的鬼魂是非常恐惧的。凡是凶死的人都是“前世有罪”的因果报应。

夭折就是未成年而死。未成年而死的一般不举行葬礼,一般都是在死的当天就埋葬。夭折死亡的一律不许进祖坟。

小殓禁忌

人死后要为其穿新衣服,称作“殓衣”,民间叫做“寿衣”,北京地区叫“装裹”。

给死者穿寿衣有许多讲究,寿衣的件数只能是单数,一般是五、七、九不等,忌讳双数,唯恐死亡的凶祸再次来临。

有些地方囚因“九”与“狗”同音,又忌寿衣为九重。否则,以为不吉利不敬。

穿寿衣必须赶在死者断气之前。这点现在还有遵循的,不过这样做的问题很大,一是把握不住病人断气的时间,有的穿上寿衣后还能活好几个月。

寿衣必須反着穿,表示死者已是阴间的鬼,不能和阳间的人一样穿衣。

另外,民间报丧乜颇有讲究。报丧时,报丧者不能进屋,要在室外行跪拜礼。南方一些地方,报丧者不论晴雨,均须带伞。民俗认为死者的亡魂会躲在内庆跟着去的。所以,拿伞时,伞柄必须向前。北方孝子报丧时,不论男女长幼,见谁都给谁磕头,这就是俗语说“孝子头,满街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