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都沒成功,豪格怎麼會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他卻不爭不搶呢?

于帥歷史與詩歌


從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晚起,豪格在滿清奪儲陣營裡就佔盡了優勢。那一晚,他的父親皇太極無端猝死了,作為皇太極長子,不論立長立嫡來說,豪格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總之不論怎麼說,這帝位總歸是和他多爾袞挨不到邊兒的,子嗣尚在,何有傳位弟弟的道理?!

豪格,到底是隨著皇太極沙場宿將,不論是出生、樣貌還是能力,都是諸多皇子中最適合克成大統的人選。



(豪格)

起初,來自兩黃旗將領圖爾格、索尼、鰲拜等與鑲藍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均欲推豪格榮登大寶,就連當時滿清最德高望重的禮親王代善也認為豪格名正言順。

但是,豪格關鍵時刻的表現,實在有點對不起觀眾,對不起擁護他的這些王侯將相的厚望。豪格與三國曹操笑那袁紹一般,外強中乾,色厲內荏,遇事優柔寡斷,沒有半分獨斷霸道的天子氣魄。

當時,皇太極死後,就克成大統的人選不外乎豪格與多爾袞。多爾袞在軍中威望並不比豪格低,乃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按照規矩他是皇太極弟弟,若是克成大統則顯得名正上欠缺些。

從1643年9月21日一直到10月8日,崇政殿內來自兩方勢力唇槍舌戰,互不相讓。兩黃旗衛士更是帶刀衛戍會殿周圍。但是,皇選還是久懸未立,十七個日夜,光打口水戰了。

最終來自各方勢力都深刻認識到,國不可一日無主,日子久了,夜長夢多,將動搖滿清根基,令人乘虛而入。


(順治)

最終,原本擁護豪格的人等均認為其關鍵時刻缺乏膽魄而棄之,於是折中打算立在豪格與多爾袞之外的另一皇子既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為新君。

豪格與多爾袞見大勢已去,只得作罷,終歸不是對方上去就好。

但是,豪格此時卻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確定了新君人選為自己弟弟時,以為大勢已定便揚長而去。此時,皇權黨又議新君年幼,立鄭親王濟爾哈朗與睿親王多爾袞輔政。若是當時豪格在,這輔政怎麼也落不到他多爾袞頭上!


(多爾袞)

多爾袞輔政一到手,豪格的命運便被註定。

順治三年,多爾袞先是以順治的名義讓豪格出兵四川滅張獻忠,整整歷時兩年。豪格離開京第二年,濟爾哈朗絕不是多爾袞對手,多爾袞聯合官員彈劾濟爾哈朗府邸與用具有違儀制,三下五除二便罷黜其輔政職務,多爾袞在朝中一家獨大,自封攝政王。此時,豪格還在與四川張獻忠浴血奮戰。

順治五年二月,豪格班師回朝。此時朝中已經換了天地,三月便被多爾袞構陷下獄,四月被幽禁,五月死去,享年僅四十。

所以,並非豪格不爭,而是其在政治上太無能,後知後覺,任人魚肉。在皇太極死後,皇權黨已經打算帶刀護衛其上位,其仍舊缺乏率先發難多爾袞強勢上位的魄力,優柔寡斷,也真的是時也命也,命當如此。


不書公子


豪格在推戴新皇帝的會議過程中途離場拿與會者一把,在技術上、程序上固然算是弄巧成拙玩砸了,但是並不是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

試想,如果兩黃旗集團的代表人物堅持要立豪格,多爾袞提出的折中方案還是不能通過——當然,這樣一來也許會導致兵戎相向,鹿死誰手也未可知。但是,兩黃旗並沒有堅持要立豪格,他們的訴求是立先帝之子,那麼福臨(未來的順治帝)繼位在硬件條件上也是符合他們的訴求的,在己方的訴求已經在博弈過程中被對方認可的情況下,如果兩黃旗繼續要支持豪格來當這兩個攝政王中的一個,也又是一種掀桌子大家不玩了的行為,這自然為成熟的政治人物所不取。

如果換一個角度,說豪格或者他的利益是被兩黃旗集團的代表人物出賣了,也是合理的。

但是,從兩黃旗集團的代表人物角度,雖然皇太極已經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了皇權,他們對滿洲政治結構的認知還建立在諸貝勒共同治理的格局框架上——在他們看來,豪格作為一個擁有武裝擁有話語權的成年貝勒,即使不當皇帝不當攝政王,在滿洲統治集團內部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不當也就不當了,雖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也不至於遭遇悲慘的命運。

他們不曾想到的是,隨著滿洲實力的增強特別是入關之後攝政王多爾袞因為奪得江山的蓋世奇功和本人的威望實力發展成為不是皇帝的皇帝,局面徹底改變了,皇權本身負載的能量和實力得到了匪夷所思、超出預期的放大,這樣一來,豪格的死期就臨近了。

換言之,本來豪格和多爾袞的政治鬥爭並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所以兩黃旗並不特別堅持擁立豪格,但是如果索尼、鰲拜等人知道豪格包括他們自己在多爾袞掌權期間會遭到如此打壓迫害,當初的選擇可能就不一樣了。

只是,一切已經塵埃落定。


談古論金


不是豪格不爭不搶,而是豪格沒有與多爾袞抗衡的能力。

多爾袞想當皇帝,不就是豪格把多爾袞拉下馬的嗎?為什麼說豪格沒有與多爾袞抗衡的能力?

此一時彼一時也。

皇太極死後豪格之所以能夠與多爾袞相抗衡,是為了支持豪格代表皇太極一脈與多爾袞對抗。

八旗子弟當中,兩白旗是完全忠於多爾袞的,這與多爾袞征戰多年立下的威信有極大的關係。反觀豪格身邊的兩黃旗是忠於皇帝的,在情況危急的時候可以與豪格齊心協力,一旦皇位交給福臨,兩黃旗就與豪格沒有任何關係了。

其他的左右搖擺的六旗更是傾向於多爾袞,絕對不會忠於寸功未立的“公子哥”豪格。

所以六歲的福臨一繼位,豪格就成了孤家寡人,沒有了利用價值,更沒有了“從龍之功”,根本不會有人冒著生民危險與多爾袞對抗。

更何況雙方之所以妥協,就是因為各退了一步。

多爾袞是放棄了唾手可得的皇位,兩黃旗則是拋棄了豪格,選擇擁立先帝之子福臨。

皇位是多大的誘惑,兩黃旗這不光是得罪了多爾袞,更背叛了將皇位是為己有的豪格,所以兩黃旗的勢力巴不得離豪格遠遠的。

儘管如此,兩黃旗的勢力還是遭到了多爾袞的打擊,兩黃旗的代表人物“滿洲第一勇士”鰲拜,就因此曾經支持豪格,深深地得罪了多爾袞。

雖然鰲拜確實驍勇善戰,多次立下大功,卻被多爾袞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雖以大功凱旋,短短數月間卻被多爾袞論死兩次,多虧了鰲拜命大這才活到了康熙年間。

威脅最大的豪格就沒有這麼好運了,雖然也立下了一些戰功,卻被攝政王多爾袞隱瞞戰功不報,下獄之後死於獄中,就連福晉也被多爾袞搶走,極其悽慘。

所以,不是豪格不爭不搶,而是根本無法與多爾袞抗衡。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向敬之

豪格與多爾袞爭奪帝位,論單方面能力,多爾袞要遠勝豪格。

雖然豪格年長十四叔多爾袞三歲,但皇太極在位期間,雖然任命豪格管理過戶部事務,也是短暫的,而多爾袞卻深得皇太極倚重,不但負責過吏部,而且長期綜理六部事務,且具有豐富的統兵經驗。

就連同時出任輔政王的濟爾哈朗,也明確規定,百官處理事務,必須先請示攝政王多爾袞。足見,他是佩服多爾袞主持國政的能力的。幼主登基,國情難料,大清國急需多爾袞這樣的大才穩定朝局,圖謀發展。不僅濟爾哈朗贊同,同時得到了禮親王代善和兩宮皇太后等滿洲統治集團的支持。

濟爾哈朗曾說,豪格之所以奪位不能,有一個致命弱點,即優柔寡斷。這樣的人,除了軍功卓著和大行皇帝長子外,並無其他優勢,自然受不到其他王公的推選。

六齡童福臨能登基,離不開其生母永福宮莊妃(孝莊太后)和嫡母清寧宮皇后(孝端太后)的斡旋爭取,是她們聯合捨棄豪格另選皇子的兩黃旗大臣,並得到兩紅旗共主代善的支持,迫使多爾袞退出競爭。

福臨勝出,朝政需要多爾袞主持。兩宮皇太后和兩黃旗大臣都明白,力挺多爾袞出任攝政王,於公於私皆有利,多爾袞擅權自立,不免投鼠忌器。但是,一旦讓豪格攝政,或輔政,都是明擺著方便他擅權稱帝。他是先帝的皇長子,在滿人擇賢而立的原則下,他是最有資格即位的。兩宮皇太后與兩黃旗大臣自然不會給豪格爭搶攝政王的機會。

大家推選濟爾哈朗出任輔政王,其實就是對豪格的安撫和平衡。濟爾哈朗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競爭帝位的。


以禮觀書


在討論皇位繼承人和輔政大臣人選的時候,豪格中途退場,被視作棄權。我來簡單聊聊,

皇太極去世後五天,諸王大臣在崇政殿召開會議討論皇位繼承。索尼和鰲拜首先出來倡導立皇子,多爾袞針鋒相對,認為諸王尚未發言,他們還沒有說話的資格,厲聲喝退二人。

接下來,阿濟格和多鐸便出來勸多爾袞即皇帝位。多爾袞見兩黃旗大臣劍拔弩張,猶豫不決,沒有立即答應。但多鐸卻急不可耐,高聲說:“如不同意,應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於太祖遺詔之中。”

上圖豪格劇照

多爾袞不同意多鐸的大膽自薦,反駁說:“肅親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遺詔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言外之意是說,並不是太祖遺詔中提到名字的就可即位,你不能,豪格也不能以此為條件。

多鐸遭到哥哥的反對,就提出第三個候選人:“不立我可以,要立年長者,當立禮親王代善。”代善見形勢緊張,本不想摻和到裡面去,但這時多鐸點到了自己頭上,便不能不開口說話:“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不然的話,豪格是皇帝的長子,當承繼大統,我年老體衰,力難勝任。”

上圖多爾袞

事情進行到這裡,如果豪格沉住氣,再繼續參與會議,也可能出現另一種結果。可是,他鬼使神差的站起來說:“我福小德薄,哪能擔當此任?!”說罷力辭而去。他不過是見雙方意見相持不下,想以退席相威脅,事後後悔不已。

豪格離開後,他屬下的兩黃旗按劍向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人,吃的是皇帝的飯,穿的是皇帝的衣服。皇帝的養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們寧可死從先帝與地下!”

上圖順治皇帝

多爾袞見兩黃旗以武力相逼,不想讓豪格即位又要堵住兩黃旗的嘴,思索了一下,說:“你們大家說得不錯,既然肅親王豪格謙讓退出,沒有繼統的意思,那麼就立先帝之子福臨吧!不過他還年小幼稚,最好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倆左右輔政,共管八旗事務。等到福臨長大,當即歸政。”

這個提議被與會者通過了。至此,豪格發現自己弄巧成拙,見此建議,卻也不好再說什麼,當不上皇帝的懊惱只好嚥到肚子裡。


陵西散人


這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代善做為努爾哈赤失寵皇子,早沒有了爭奪皇位的資本,多爾袞雖有問鼎之心,又有兩個親兄弟傾力扶佐,但遭到兩黃旗的誓死反對,豪格本有希望繼位,但在各方角力時卻使氣離去,不僅失去了繼位機會,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了,還怎麼反對?多爾袞提議與濟爾哈朗共同攝政,獲得通過。濟爾哈朗本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性情隨和,這為多爾袞以後獨攬朝政佈下一招好棋,充分顯示了他的政治智慧。他對大清的貢獻是巨大的,或許是由於不知節制而遭天譴吧,三十多歲就因騎馬摔傷而亡。他死後被戮屍抄家,可見順治對他早已恨之入骨了。


蔽之84791796


多爾袞與豪格爭位的事情就不去詳細敘述了,之前已經寫過一篇東西,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豪格之所以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說到底還是形勢所迫,並不是豪格心甘情願。



首先,清世祖即位之後,代善家族和濟爾哈朗既然倒向了清世祖,為了避嫌也不會站到清世祖的長兄豪格一邊。這是常理,畢竟兄長相對於叔父理論上對於皇位的威脅更大。更何況,支持豪格爭攝政王等於是繼續了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的爭鬥,只不過所爭的由皇位變成了攝政王之位。如此一來,之前的所有努力等於全部白費,重新回到原點,他們不太可能這麼幹。兩害相權取是輕,接受多爾袞為攝政王比豪格對自身危害更低,至少不會引起孝莊文皇后、清世祖母子的反感。



其次,多爾袞謀求攝政王之位時拉上了叔伯兄弟濟爾哈朗。此舉,首先讓濟爾哈朗閉嘴了,作為旁支,這個待遇已經無以復加了,濟爾哈朗不可能不動心。此外,兩個攝政王的配置,在當時看來,濟爾哈朗多少可以對多爾袞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各當勢力勉強都可以接受,畢竟這一配置不是多爾袞一家獨大。至於多爾袞一家獨大,那是後來的事情了。



再其次,一母同胞的多爾袞三兄弟手中掌握著正白旗和鑲白旗,兩個攝政王的配置等於是把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也綁在了多爾袞的戰車之上。而彼時的豪格手中只有正藍旗。鑲黃旗和正黃旗的將領提出的擁立皇子即位的訴求已經達到,如果進一步為豪格謀求攝政王之位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了,明面上他們只能保持中立。更何況,鑲黃旗、正黃旗是皇帝親掌,既然新皇帝清世祖已經確定了,主子已經換人了,旗下的將領為了自己的未來考慮,也不宜公開支持豪格謀求攝政王之位。至於代善家族,對於皇位沒興趣,攝政王之位也輪不上他們,只要不損害切身利益,這些人自然也就不摻和了。如此一來,多爾袞三比一,形勢一邊倒,豪格即便想爭攝政王之位也沒有本錢。



此外,多爾袞和豪格多少都是有那麼點兒公心和戰略眼光的。說大公無私有些誇張了,但是為了能夠入主中原、為了避免禍起蕭牆,做出理性的抉擇還是沒有絲毫誇張的。否則,如果多爾袞、豪格任何一方一意孤行,內訌在所難免。因此,既然在皇位方面已經妥協了,在攝政王之位方面,面對一邊倒的形勢,豪格也就沒有進一步採取行動、一意孤行,最終接受了既成事實。不得不說,清初的宗室王公在這一點上還是很能拎得清輕重的,也無怪乎彼時清王朝可以入主中原了。



除了以上幾點,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清世祖和豪格雖然年齡相差較大,畢竟是平輩。搞一個平輩來當攝政王,始終有些不太說得過去。更何況,豪格是清太宗的庶長子,庶長子的身份歷來就十分敏感,如果再當上了攝政王、掌握了實權,誰能保證豪格不會生出野心、篡位謀逆?而且豪格可不是多爾袞,他是有一大群兒子的。即便他自己不想,他的兒子們呢?因此,豪格擔任攝政王不但多爾袞不會同意,孝莊文皇后、清世祖母子也不會同意。至於多爾袞死後,正式掌權的清世祖對豪格的那些兄弟情深,完全是兩碼事,那些都是做給活人看的。



綜上所述,豪格之所以接受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事實,並不是他心甘情願,也不是他高風亮節,而是根本無法改變事實,而且自己也爭不來攝政王之位,最終只能接受既成事實。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其實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多爾袞還是豪格都知道,現在還不到徹底撕破臉皮的時候,因為還有一個取代明朝得目的,只有這個共同的目標達到了,兩人才能徹底撕破臉皮。

其實福臨能繼承大統其實並非走了狗屎運,因為他能即位,就是多爾袞和豪格互放下成見相妥協的結果,以及皇太極皇后哲哲操作的結果。

我們可以看一下豪格和多爾袞的實力,豪格有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的支持,因為這三個旗是皇太極親領的,他們支持豪格天經地義;代善一系的正紅旗、鑲紅旗屬於中間力量;濟爾哈朗表面上支持豪格,但是對於濟爾哈朗來說,他無緣帝位,因為他是舒爾哈齊的兒子,他只要看戲就行了,自己待價而沽。多爾袞則有正白旗和鑲白旗兩旗的支持,而且多鐸不僅有鑲白旗,還有努爾哈齊留下的15個牛錄的親兵,而且這15個牛錄必然是齊裝滿員的,所以多爾袞實際上實力並不弱。

但是支持豪格的三旗未必會支持豪格,因為他們的底線就是立皇子,所以是否立豪格,他們未必會堅持;但是隻要是立皇子,他們絕對會支持。

所以搞清楚三旗底線的多爾袞立馬給豪格設了套,並把豪格排除了繼承的可能,畢竟要立皇子嘛,只要不立你豪格就可以了,之後咱們再斗的你死我活。

另外,為什麼會立福臨,因為福臨他媽布木布泰是科爾沁的女人,而皇太極的皇后哲哲也是科爾沁的女人,還是布木布泰的姑姑,所以出於維護科爾沁利益的以及維持愛新覺羅氏同科爾沁的聯盟這一角度來說,立福臨為帝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

福臨此時乳臭未乾,主少國疑,那麼自然需要大臣來輔佐,代替皇帝行國政,也就是說要有人當週公。多爾袞自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他是福臨的叔叔,是長輩,而周公就是成王的叔叔,叔叔輔政理所應當。同時,多爾袞為了避嫌,把福臨的堂叔濟爾哈朗拉出來,和他一同輔佐福臨。濟爾哈朗不是多爾袞得人,而是皇太極的人,所以有人牽制多爾袞,大家都能接受,豪格也說不出話來。

所以,他們要做的就是維持表面的和氣,等大清入關的目的達成之後,再拼個魚死網破,你死我活。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索尼和鰲拜等大臣支持豪格,濟爾哈朗和代善兩位親王也支持豪格,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支持多爾袞,多爾袞三兄弟是大清朝的作戰主力軍。雙方勢均力敵,一旦動起手來,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崇政殿開會議定繼承人那天,鰲拜提前帶兵包圍了會場,喊出了擁立皇子的口號,給多爾袞造成巨大心理壓力。但表面上多爾袞並沒有服軟的意思,劍拔弩張的態勢致使氣氛十分的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濟爾哈朗提出了折中的辦法,讓福臨繼位,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自己當攝政王。



多爾袞當攝政王,代表一派力量,另一派代表為什麼不是豪格而是濟爾哈朗?

論能力豪格和多爾袞沒法比,皇位應該是多爾袞的,之所以支持豪格,是因為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

會議剛剛開始,鰲拜就粗聲大氣的喊,我們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受先帝恩惠,沒有先帝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們堅決擁立先帝之子!這話一出,實際的兩派成了皇太極之子和多爾袞,豪格是皇太極之子,是可選項而不是必選項。皇太極的所有兒子都是可選項。



多爾袞做出讓步,同意福臨繼位。保皇子派勝利了,也要做出讓步,就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

多爾袞當上攝政王,權力失去了平衡,另一派也要出一個人當攝政王。這時候,豪格顯然不是合適人選。

豪格是多爾袞的侄子,輩分比較低,雖然是親王,但威望差很多。論能力在保皇子派中他也排不上號。而且豪格是多爾袞的競爭對手,以後配合工作上也會有障礙。



濟爾哈朗就不同了,他輩分高,資歷老,威望也高,能力比豪格強,和多爾袞矛盾也沒有豪格那麼對立。多爾袞也容易接受。

豪格和多爾袞爭皇位,優勢在於他是皇子,而且是皇長子。爭皇位失敗,再爭攝政王,豪格沒有絲毫優勢。所以,爭皇位失敗,豪格馬上被孤立,他想當攝政王沒戲。

自己當不了攝政王,為什麼不阻止多爾袞當攝政王。實際上,被孤立的豪格想阻止多爾袞,勢單力孤,已沒有可能。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皇太極死後,支持豪格的幾個旗和支持多爾袞的幾個旗可以說是勢均力敵,豪格作為皇太極長子是最合理的繼承人,卻不知是做“三辭”的戲做過,還是本人真的過於謙讓,主動退出皇位爭奪,最後兩方勢力協商然後年幼的福臨登皇位,並各出一人攝政,對雙方都好也緩解年幼滿清的內部矛盾,當然豪格也就錯失登位的機會,最後被多爾袞弄死,至於多爾袞說是和孝莊不清不楚的關係才沒過於在意皇位這個就沒定論了,而且乾死豪格之後當上皇父攝政王和皇帝也沒多大區別了,只能說兩個人死得太早便宜了順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