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的興衰:“黎明”的“黃昏”觀察204地區

社會學從一開始就具有歷史性(拉赫曼,Lachmann,2013)。如果深究這句話,你就會發現,無論成熟度多低的社會,都會存在其歷史。這是因為它之所以可以被稱之為“社會”,一定會存在一個發育的過程。在現代,我們幾乎沒有可能去觀察一個從零開始發育到“成體系”的社會,不過我們可以大概率地觀察到一個社會是如何以極高的改造速度和反應速率而發生本質上的變化。這種案例的趣味就在於它的歷史之短,短到讓人不相信它會發生這種鉅變,而不是所謂的傳統之深厚。

東北地區的社會,有很多這樣的案例。很多人都在說東北地區的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可是我在這裡寫的這個東西,既沒有那些基於某種優越感的“批判和反思”,更沒有所謂的情懷和眷戀。應該說,這是一部我的家庭史,父母各自原生家庭的兩代人,見證了東北地區社會的鉅變,見證了部分國有企業從極盛到衰亡的全部過程。可是這樣廣博的話題,以我們所見,並不能做出詳細和客觀的描述,只能選取我生活的地方去觀察和描述,而這個地方就是題目中那個數字——“204”。

“204”是什麼?它又在哪裡?

“204”是一個代號,指的是瀋陽黎明廠生活區。如果現在來實地考察的話,你還可以看到大片的蘇式樓和一部分分廠廠房。熟悉東北大型國企的人應該知道,生活區是與企業緊密相關的。204地區就是和黎明廠有著緊密的聯繫,“(中國航發黎明)公司前身始於1919年張作霖創辦的奉天軍械廠。1954年3月31日,公司作為國內較早的航空發動機製造企業正式組建成立。作為新中國第一家航空渦輪噴氣發動機製造企業。”(中國航發黎明簡介,中國航發-瀋陽黎明)。黎明廠成立之後,除了依靠原有的東塔機場之外,還營建了生活區,生活區內有各式居民住宅,按照職務級別的不同進行分配;興建了醫院、學校、商店、遊樂設施,有著屬於自己的市政設施。可是這些基礎建設之所以能夠建立起來,並不是靠著這個企業的“一己之力”,就像瀋陽黎明簡介中所說的那樣,這一切都是有根基的。

瀋陽的興衰:“黎明”的“黃昏”觀察204地區

瀋陽市第140中學(已撤併)

瀋陽的興衰:“黎明”的“黃昏”觀察204地區

瀋陽市大東區和睦路小學,這兩所學校都可以視為是黎明廠的配套

要回答這個根基是什麼,就要說明204究竟在哪裡。眾所周知,瀋陽是一個歷史不大長的城市,其能稱之為“都會”的歷史,恐怕只能追溯到後金改稱為清的時代。由此,瀋陽的城建史也是十分簡短的,前近代城建歷史的簡短,反而成就了近代瀋陽城建的張力和空間。清建都盛京之後,瀋陽內城的範圍也隨之穩定了下來。內城的中心就是現在瀋陽故宮和中街路一帶,四周拓展到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這也是受到了傳統帝都營建思路的影響。在內城的四個角之外,又營建了四座佛塔和配套的四座寺廟。這就是瀋陽作為都會的早期的全部空間範圍。近代之後,隨著東北開放和奉系軍閥的大舉開發,瀋陽的城市範圍才又一次得到了拓展。大致來說,這時期的城建史主要是向西拓展的歷史,也就是現在瀋陽站一帶和老鐵西工業區。澎湃新聞中曾經連續報道了瀋陽建築大學建築史研究所對於瀋陽近代建築風格的研究,2016年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一個研究小組也對瀋陽站附近的城建佈局進行了十分細緻的調查,對於瀋陽工人村和工人住宅形態的研究也相當成熟,有興趣的諸君可以搜來看看。這裡筆者想提及的是,這些研究大多是瀋陽西部的城建歷史,也就是出懷遠門(大西門)以西的區域。而瀋陽的東部的城建史,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

204地區,就是在這個廣袤而荒蕪的東部。從正陽街和瀋陽路交叉口出發,一直向東而行,經過大清門和文德武功兩個牌坊,出撫近門(大東門)。撫近門外和小東門裡的大片地區,曾經是守城八旗兵丁聚居的地方,再往東走,出小東門。出了小東門,實際上就已經走出了老瀋陽城的範圍了。再向東行,就是瀋陽城東的角落之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東塔”。

瀋陽的興衰:“黎明”的“黃昏”觀察204地區

瀋陽的興衰:“黎明”的“黃昏”觀察204地區

東塔和與之配套的永光寺,永光寺是近兩年重建的成果

東塔以北,滂江街以西,就是所謂黎明新城的範圍,而這個地方,在近代以來的歷史當中,長期被人們視為偏遠和破敗的象徵。其實,導致這一地區開發程度低的另一個原因恰恰與清代以後瀋陽的興起有關,那就是,再往東面走,就到了清代皇家的祖陵——福陵。至遲乾隆年間,福陵附近的大片區域都被劃為了禁區。家裡人回憶1990年我家剛剛搬到這一地區的情況時說道,在這附近甚至還能看到大片的一人高的野草和連片的農田,這些景觀和大片的居民區以及廠房雜處,確實也能感受當時工業佈局的用意,關於這一點,之後會述及。

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開放了東北地區,出現了我們熟知的“闖關東”群體,瀋陽人口開始膨脹。接著,就進入了奉系控制東北的時代,很多人都懷念那個時期東北的繁榮,事實上,人們有這種情感也可以理解。因為就是從這個時間開始,204地區所在的瀋陽東部,開始了一定程度的開發,確切地說,這種開發是一種軍事和工業相結合的佈局。除了上面提到的奉天軍械廠之外,這一區域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東塔機場和東北陸軍講武堂了。關於東塔機場,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民間傳說就不在此贅述了,而對陸軍講武堂的發現和研究,是近些年東北陸軍講武堂博物館建立後才興起的。

瀋陽的興衰:“黎明”的“黃昏”觀察204地區

東北陸軍講武堂博物館,圖片來源見水印

日本侵華時期,侵略者開始在這一地區大興土木,盟軍戰俘營舊址就是證據。關於這一監獄的情況,已有諸多研究,近幾年該博物館也進行了相當程度的復原和搶救性保護。可是很多人並不瞭解的是,在這座監獄對面的大片工業建築,也曾經是這座監獄的配套設施,最醒目的就是一個變電所和一個零件加工廠。零件加工廠現屬於中航黎明,還保存著一些原有的建築(見下圖)。而變電所現由國家電網瀋陽分公司管理,原有建築已經在2001年改建時被徹底拆除了,只有西面的圍牆保存了下來。記得在拆除變電所的前夕,大量的辦公傢俱被清理出來準備當作舊物變賣,其中有一個櫃子上面的鐵標籤上還寫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字樣。時至今日,監獄原有的戰地醫院(後成為沈礦職工醫院)已經成為了地鐵工地。不過,醫院附近的軍官宿舍和士兵宿舍還存在著,甚至還居住著大量的老人和租房戶,這些建築竟能在經歷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後仍舊沒有任何損壞和坍塌的跡象,我想起了大學時老師們形容旅順博物館的一句話:“日本人把建築修得如此堅固,足見其亡我之心!”這話在盟軍戰俘營身上也同等適用。

瀋陽的興衰:“黎明”的“黃昏”觀察204地區

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圖片來源見水印

這座監獄的大部分設施後來被用來作為瀋陽礦山機械廠的職工宿舍,醫院和浴池。圖片中的煙囪和鍋爐房就是原沈礦職工浴池的組成部分。

瀋陽的興衰:“黎明”的“黃昏”觀察204地區

盟軍戰俘營附屬零件加工廠的外牆,還能依稀看到日據時代建築的紅磚

由於史料缺乏整體性,我們難以對東塔204地區社會在建國前的全貌做出一個系統性的描述。不過,關於這一點,我們還是可以做出一些判斷。第一,近代是這一地區開發的起始,也是社會系統形成的起始;第二,雖然有一定居民在此地定居,但是這裡很有可能只是工業區和居民點的複合體,也就是說,城市空間並沒有拓展到這一地區,這種巨大的城鄉撕裂感所產生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日;第三,早期工業的畸形發達和社會發育的遲滯,也決定了瀋陽城市東拓的範圍長時間止步於此。

而新中國的成立,不僅帶來了大型國有企業,也帶來了一個以工人階級為主的社會。

未完待續。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4f3b5edea1a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