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获得新的发展要素, 就要实施‘蛙跳’式招商策略”

<table> “要获得新的发展要素,  就要实施‘蛙跳’式招商策略”

南方城市智库专家团调研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中心。黄舒旻 摄

/<table>

作为广州东部最具产业活力的区域之一,增城如何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面对越发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政府如何打造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做好企业服务,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升运行效率?近半个月来,南方日报联合广东高成长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共同调研增城区内20多家企业及相关部门。调研组深入生产运行的第一现场,对话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实践者、参与者,发现区域智造的品质力量、车间里的生产变革乃至面向全球顶级客户的创新迭代。

3月28日,增城区邀请来自高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等领域的专家一行深入增城区开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行活动,先后实地调研了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侨梦苑”、超视堺8K项目基地、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1978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前海人寿医院等项目,并于当天下午与增城区相关负责人座谈,发现粤港澳大湾区视野下的增城发展机遇。

南方日报记者 柳时强 周甫琦 黄舒旻 策划统筹:陈邦明 朱伟良

打造综合赋能营商环境2.0版本

“增城是广州最年轻的市辖区,拥有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侨梦苑’等两大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正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内最宜业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健康生态城。”增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调研活动,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内的增城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样本。

座谈会上,南方日报南方城市智库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高成长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广东金融学院客座教授李晓佳汇报了由南方日报联合广东高成长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团队牵头起草的《大湾区视野下增城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成效、机遇与路径》初步成果。

李晓佳表示,本次调研着重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增城所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并从时间、空间等维度进行分析。他认为,从产业演变的角度上,珠三角过去发展主要依赖于分散型的自发经济,中心城市不突出。“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增城有机会摆脱单打独斗的模式,要获得新的发展要素,就要实施‘蛙跳’式产业招商策略,跳出接壤区域,直达大湾区的极点乃至全球重要城市。”

李晓佳提出了增城高质量发展的六个“高”目标,即制定高起点城市规划,塑造高容量发展空间,建设高水平产业体系,坚持高标准招商选资,配套高品质都市服务,打造高版本营商环境。“增城打造营商环境,可以通过政府服务赋能、政府扶持赋能、金融资本赋能、企业服务赋能,从传统强调高效便捷的营销环境1.0版本进一步升级为强调综合赋能的营商环境2.0版本。”他建议。

把握城市发展机遇打好优势牌

“我对增城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顾问总规划师袁奇峰说,自己曾参与增城三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北部地区作为生态产业圈,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为增城留下了发展空间。而中部和南部分别作为都市生活圈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圈。”袁奇峰表示,千亿级的产业正在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崛起,令人震撼。

规划需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政府的决策也需要把握城市发展机遇。他认为,广州东部是广州经济增量最大的区域,因此增城在现在的发展格局下,机会是非常大的,“我们还是要有定力,认真研究和把握,不断谋划,最后形成部署,打好增城发展的优势牌。”

“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充满信心。”曾耗时三天三夜,从北京开车到广州,一路所见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新气象,让香港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肖耿对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他希望地方政府能加强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全方位对接,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营商环境等环节要加强。此外,他强调,珠三角在生活方式、营商模式、政府管理、公共服务方面,要全方位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对于增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执行总监、研究员吴维海表示,从战略上来说,增城要重点发展成为休闲城市、创新城市、侨乡城市和汽车城市。“在定位上,可以把生态、文化、康养产业进一步展开,进行产业间的互联互动,增加与国际合作。”他谈道,同时要更注重跨区的融合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优化。

产业需围绕品质生活和服务功能来选择

“广州的产业成长是市场化的结果,增城发展拥有很好的机遇,增城毫无疑问是广州东部的门户、枢纽;另外,增城地处缝合两大产业带中心位置,连接东部电子信息产业带和广佛新兴制造业产业带。”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尹涛对增城在产业方面的布局表示赞赏。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实际是哑铃型结构,以港深和广佛为两个支点,而增城恰好处于其中的重要节点。尹涛说,增城地区产业结构与广州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这里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良好。

“其发展定位不仅是要打造优质生活圈、健康生态城,还需要提高对产业的定位。”

尹涛认为,广州东部产业发展有两个共性问题,一是高端商贸业不足,二是相关产业配套的公共服务业也有所缺失。“选择哪些产业应该由市场决定,增城的市场就是要围绕品质生活与高端产业的服务功能来选择。广州向东部延伸,增城毫无疑问是桥头堡。”他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不断完善,大湾区将形成一个闭环,增城崛起成为东部枢纽与东部门户,是近年来城市发展的一个成果。

“后发优势对于增城来说就是发展的潜力。”中山大学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杨子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尤其是给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中小企业“雪中送炭”的政策。在他看来,好的项目更需要推广,当地政府应该更好地服务优质企业。

尤其是近年来,增城正在布局打造千亿级的金融科技产业。“金融科技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同样有可能领先我们当前的认知和监管。”杨子晖说,政府应该在支持产业发展的同时做好制度上的保障,让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

■专家观点

增城打造营商环境,应从传统强调高效便捷的营销环境1.0版本进一步升级为强调综合赋能的营商环境2.0版本。

——广东省高成长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广东金融学院客座教授李晓佳

广州东部是广州经济增量最大的区域,增城要有定力,认真研究和把握,不断谋划,最后形成部署,打好增城发展好牌。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顾问总规划师袁奇峰

地方政府要加强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全方位对接,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营商环境等环节要加强。

——香港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肖耿

金融科技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同样有可能领先我们当前的认知和监管。政府应该在支持产业发展的同时做好制度上的保障,让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

——中山大学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杨子晖

从战略上来说,增城要重点发展成为休闲城市、创新城市、侨乡城市和汽车城市。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执行总监、研究员吴维海

高端商贸业不足和相关产业配套的公共服务业有所缺失是广州东部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增城的产业要围绕品质生活与高端产业的服务功能来选择。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尹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