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完善造林营林机制 深化森林城市建设”专题协商会发言(摘要)

春风化雨为山川添新绿 提质增效为家园绘重彩

——市政协副主席郑玉林在协商会上的主旨发言

自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各级、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市全面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任务,2018年10月15日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去冬今春,全市又迅速掀起新一轮森林城市建设高潮,既有力巩固了创森成果,也推动了我市森林城市建设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现将这次协商调研情况概述如下:

一、全市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成效及特点

第一,工作站位高远。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重要抓手,强力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市委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高规格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挥部,先后出台《驻马店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创森工作,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工程和重大的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内容,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全域旅游发展来统筹推进创森工作。

第二,坚持规划引领。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宗旨,遵循“钟灵毓秀天中地,山水田园驻马店”的定位,编制了《河南驻马店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5年)》提出了“一核、一心、一带、两廊、三区、八城、多点”的市域空间布局,并重点实施了城区绿化提升、绿色通道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九大重点工程”,全面加强森林生态体系的建设规划引领。

第三,财政投入较大。市、县区都出台了造林奖补政策,全市已累计投入创森资金102.1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37.16亿元。

第四,产权制度跟进。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通过拍卖、承包、股份制等形式,进一步明晰林木产权。

第五,社会合力彰显。各县区政府积极研究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林建设,探索各项重点工程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作路径。

第六,多重效益并收。以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质量效益原则,推进林业结构优化调整,努力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将森林驻马店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

由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三年来,新增造林13.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2.7%提高至31.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0.5平方米提高到15.04平方米,在全国2018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市委书记陈星代表河南作典型发言,推广交流驻马店经验。

二、我市深化森林城市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财政负担过重,保障上缺乏可持续性。调研中发现,各县区廊道、围村林等建设用地多是采取政府统一租用方式解决,仅此一项各县区每年租地的费用少则5000万元左右,多则高达1亿元。

第二,规划工作粗放,落实上缺乏可操作性。不少县区创森工作缺乏总体规划,以年度造林工作方案或计划指标分解来代替具体规划,导致生态建设缺乏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也无法与乡村正在开展的其他重点工作进行有效衔接。

第三,用地瓶颈突出,政策上缺乏长期性。不少县区的生态廊道及美丽乡村片林建设大都采取统一流转土地办法,流转期长短不一,一旦合约到期,容易诱发纠纷。

第四,管护机制滞后,利益上缺乏紧密性。相当一部分廊道通道、田间林网工程采取村种村管办法,缺乏明细管护机制跟进,在栽种质量、管护措施、林下经济等方面存在突出短板。

第五,社会参与度低,基层缺乏工作能动性。一些县、乡还沿用运动式造林模式,层层动员,层层加压,基本上以乡村干部为主体,没有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生态建设的氛围和合力。

第六,工程化待普及,造林质量上缺乏稳定性。不少乡村采取组织农村闲置劳力参与林木栽植,这些人员缺乏造林的常识和专业知识,只求数量,不保质量;造林技术人才和必要物质保障的缺乏,也为今后的专业化管护留下了隐患。

三、深化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建议

通过多年生态建设成果的叠加积累,我市的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已发生深刻变化,正处在转型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主要特征表现为:由政府为主体的运动式造林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市场化、工程化造林营林转变;由单纯植树增绿为目标,向实现“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多元目标转变;由过去的单一以追求生态功能向生态、经济、文化、康养和乡村旅游多重效益并重转变;由以往的“年年栽树不见树”的村种村管的粗放模式向“不造无主林,不栽无主树”的联责、联利、联心的精细化管护机制转变;由单一经营林木产品向经营森林经济、林下经济、全产业链循环经济的大绿色碳汇经济转变。为适应、顺应我市生态建设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生态河南”的目标落到实处,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生态建设政策支撑体系。目前,涉林政策补贴项目的类别和额度,与繁重的生态建设任务还不相称,建议制定稳定的财政投入补贴政策,可以从土地出让收益、占用林地补偿收益列出一定比例支持生态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建立生态基金,尽快构建起稳定长效、多元的生态建设资金保障体系。

第二,强化规划引领保障。要重点解决好生态空间布局规划、生态重点工程布局规划、林种结构规划、苗木基地建设规划、林果产业加工产业链规划及特色林果基地、森林小镇、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等,建立起包括总规及分项专业规划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使其与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培育等有机高水平融合衔接。

第三,着力破解造林用地的瓶颈制约。一是要尽快制定出台全市绿化工程土地流转政策意见,规范林业用地等关键问题。二是制定鼓励发展林果业的用地政策,逐步落实山区丘陵户均2亩、平原户均0.5亩的果园建设任务。三是制定空心村复绿政策。四是抓住第三次土地调查编修机遇,调整好各类林业用地规模。

第四,构建以利益为纽带的造林营林机制。一是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参与的联责联利联心的造林营林模式 ,要重点推广好企业(大户)承包型造林、合作社托管造林、农户自营造林、县乡村企组建股份制林投公司造林、工程化造林。二是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规范推广工程化造林模式,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确保造林质量。四是精心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森林小镇,改造建设一批集森林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养生等为一体的森林小镇。

第五,健全生态建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一是抓好各类林业工程标准化示范点建设,着力打造廊道、水系防护林、田间林网、乡村围村林、花园式庭院等落实“六化”标准的示范体系。二是加强造林基地水、路、电基础工程建设,努力破解生态建设的基础制约。三是落实好造林质量监管责任制,破解好“无人管、无钱管、粗放管”的难题。四是组建一支“森林公安+乡村组织+专业护林队”的管防队伍。五是补齐森林防火、防灾能力建设的短板。

第六,大力营造全民“爱林、重林、造林、护林”的社会氛围。一是要对全民义务植树的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社会评估,确保责任和义务落到实处。二是要积极倡导乡村果林化、庭院花园化的绿化模式。三是要积极倡导社团、企业、学校建设林业科普基地、学研基地,同时抓好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文化的载体建设,使生态建设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紧紧依靠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尽快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美好愿景变成天中人民共建共享良好生态的现实。

●推动新时代天中林业可持续发展

黄淮学院教授、教授级高工禹明甫认为:

绿色发展是最安全的发展,生态环境是最大的竞争力。2018年全市所有县区均实现了林业生态县建设目标,顺利通过了森林城市验收。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规划引领、造林管林营林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林业生态规划》还不够具体、部分内容可操作性不强。二是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没有保障。各县区对造林前期3~5年的投入都很大,但后期造林补偿费用、管护费用的长期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林业建设投入的多元机制,制约了造林成果的巩固和可持续性发展。三是苗木基地建设滞后,不能满足我市林业生产的需求。目前,全市造林用苗木60%以上需从外地购买,存在着成活率降低、输入检疫病害加大的风险。四是科技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不完善。五是树种结构还不完全合理,调整有待进一步加强。

禹明甫建议:

1.强化规划引领,特别是各县区要进一步细化《林业生态规划方案》,在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的《方案》要经过人大通过后严格执行,避免随意性。2.做好两个结合。林业生态建设要与乡村振兴计划和扶贫攻坚计划紧密结合。3.采取“三调整”的举措,实现林业跨跃发展。一是调整利益分配机制。二是调整树种结构。三是调整投资渠道。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林业,把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当成招商引资来做。4.推进四项建设保障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1)加强苗木基地建设。(2)加快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建设。(3)加强造林、护林、爱林环境建设。(4)开展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推进构建林业补偿机制建设。

●关于国土绿化规划工作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西平县政协主席赵海金建议:

1.加强对林业规划工作的重视。各级各部门应加大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部门的重视程度,从顶层设计到措施落地,中央到地方要建立健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林业规划设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全力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地位,持续深入推进林业规划、调查工作开展。

2.加强林业规划设计队伍建设。要定期向林业院校招收应往届毕业生,充实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这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要完善有关政策,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福利待遇等,完善行业升迁、流动机制,让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生活有保障、工作有盼头,努力建设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高素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伍。

3.加大林业规划专业技术培训力度。通过高校、林业专职院校、林业研究所、林业有关教育培训机构等,组织本地区、本单位的林业调查规划人员定期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牢固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汲取新理念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从而提升我县国土绿化规划工作。

●关于完善林木管护机制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市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关秋芝委员认为:

从当前我市林木管护情况看,各地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造林,轻管护现象严重。多数地方对林木管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林木后期管护没有长远谋划。二是没有办理林权证,林木产权不明晰。三是林木管护机制不健全。四是林木管护补偿机制不健全。

关秋芝建议:

1.建立产权明晰机制。一是要明晰林木经营和管护主体。二是要落实林木管护主体责任。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责任,让经营者吃上“定心丸”。

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对于山区坡度大、土层薄等条件差、生态区位特别重要的地区,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将平原农田林网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畴。三是将廊道绿化纳入生态效益补偿。四是加快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让林业经营者成为“卖碳”人,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3.加强林木管护制度建设。一是各级政府要制定林木管护指导意见和管护办法,研究建立林木管护长效机制。二是要建立林木管护责任落实机制。三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从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组成村级护林队,加强林木管护,增加贫困户收入。四是建立考核问责追究机制。五是加大林业执法巡查力度。

4.探索建立“林长制”管理制度。将管护责任落到山头地块,落实到责任人。

5.创新营造林经营主体,巩固绿化成果。

●扎实做好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市农业农村局农经站站长许卫平认为:

全市共有林业专业大户245个、家庭林场24家、林业企业81个、林业专业合作社216家(其中,省级示范社两家、市级示范社5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数量占全市总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足2%,远不能满足林业经济发展、生态驻马店建设的需要。

许卫平建议:

1.高度重视林业主体培育。把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作为转变工作职能、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改变过去简单依靠党委、政府植树造林的老观念,改善过去组织干部群众大集团作战的老做法,尽可能多的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专业队干专业事”“专职人干专职事”,通过政府引导来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要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

2.建立规范的栽植管护机制,科学制订绿化方案。

3.明确利益联结分配机制。进一步明确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政府各方收益,增加主体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

4.规范提升主体经营能力。鼓励村委会、村民组参与组建、牵头成立、入股专业合作社,发挥基层组织参与林木建设经营的积极性。指导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在建设苗木基地、从事城市园林绿化时,强化质量意识,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为市场提供统一规格、质量的产品。把林业经营主体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计划。

5.引导主体融入新产业新业态。引导指导林业经营主体由单纯的林木生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绿色、环保的林业资源、林下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林下养殖种植等经济。指导主体将林果生产、林下养殖种植与农村电子商务、采摘体验、健康养老等有机结合起来。指导主体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机遇,主动融入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创建之中,在拓展经营范围、提升服务质量中发展壮大自己。

●关于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建议

河南名品彩叶苗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明认为:

林业生态建设投资大、时间长,政府投入相对薄弱,需要社会资本的投入。

王华明建议:

1.出台优惠政策

(1)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的林业项目,与政府投资项目享有同等政策待遇,不另设附加条件。

(2)对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按政策规定予以贷款贴息、减免企业所得税、享受森林保险保费补贴,降低林业项目风险,增强项目收益能力。

(3)政府可积极探索创新绿化造林投融资模式,结合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等工作,拓展与农户的合作、与土地的合作方式,丰富资金和资源投入方式,实现更优的资源配置效率。

(4)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林业项目建设。

(5)积极培育新型营造林主体,鼓励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开展专业化规模化造林绿化;积极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造林。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部门降低贷款门槛,加大支持力度,减少融资过程中固定资产的担保比例,可以利用林权证、土地经营权、股权等抵押贷款,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同时要适当延长融资期限。

3.明确责、权、利

对社会资本所营造的林地,要及时颁发产权证明,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要给予宽松的自由经营权。对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合作的绿化造林项目,要明确政府和社会资本主体各自的责、权、利,形成书面合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或工程结束时,政府按合同要求,及时拨付造林资金,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

●苗木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市政协常委、河南恒源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直认为:

目前,我市苗木生产存在以下问题:1.苗木基地建设缺少规划,苗木生产计划相对盲目。一是面积萎缩,不能很好满足林业生态建设需要。目前,我市林业生态造林用苗的自给率不足40%,经济林苗木自给率不足30%。二是育苗面积小而散,苗木缺乏竞争力。三是苗木品种单调,新优品种引进落后,缺乏特色,满足不了造林绿化和工程用苗的需求。四是生产管理粗放,苗木标准化滞后。苗圃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没有科学的管理程序和统一的生产标准,在一个地方很难凑齐一个较大工程所需的同一规格的苗木。五是缺乏品牌意识,没有市场竞争力。

王直针对我市苗木基地发展提出建议:

1.要加强规划引领和生产计划指导。

2.推进苗木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苗木良种化发展。二是加快苗木标准化建设。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4.支持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建议成立市林业种苗协会。

5.要培育集生产、销售、施工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以全市6个国营苗圃和苗木大户为重点,培育集生产、销售、施工为一体的龙头苗木生产企业,发挥龙头的技术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和信息优势,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带领驻马店市苗木走向全国。

●泌阳县马谷田镇镇长李其松就开展国土绿化工作谈了四点体会

1.镇党委、镇政府牵头,强力推进是开展国土绿化工作的关键。一是成立了镇国土绿化工作指挥部,为国土绿化奠定组织保障。二是把各区片工作任务按完成时间节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三是严格督导奖惩。

2.严把三关,确保栽植质量。一是严把科学规划关。二是严把苗木质量关。三是严把栽植质量关。

3.建立后续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栽植成效。

4.把发展成片造林与加快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主导产业、引领带动农户脱贫结合起来。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后,决定采取“党群创业服务社+公司+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效益按1:1:8分红),大力发展林果种植业作为带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发展致富的一个主导产业进行精心打造。通过几年来的持续努力,全镇林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4万余亩发展到现在的近10万亩。种植林果的农户由原来的2200多户发展到现在3300多户,依托林果种植实现稳定脱贫的农户468户,占全镇总贫困户的33%。

往昔的荒山秃岭发展成为今日的“花果山”,依托万亩果园扶贫基地春季有花、夏秋有果的优势,打造的精品乡村游带动了60多家农家乐休闲饭庄,安排90多户贫困户转移就业,为马谷田镇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另外,通过发展林果种植和林下经济,也壮大了各村集体经济收入。

●平舆县万冢镇镇长孙建文介绍了开展国土绿化生态建设做好“三个结合”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是林业生态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

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把绿化、美化作为集聚提升村庄形象的基础工作,将农村拆迁合并腾退土地全部用于植树造林,见缝插绿,搞好村内空宅绿化。以开展四美乡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全方位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构建“房前屋后果树成林、村庄周围绿荫环抱”的绿化格局,切实改善提升农村居住环境。目前,已对全镇24个自然村进行合理规划,栽植各类树种5000余棵,绿化小苗20余万棵,已形成“一村一景、一户一品”的环境格局。

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突出抓好镇所在地绿化亮化工作,投资30多万元对二干渠镇区段进行高标准绿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的效果。同时,建成了贯穿全镇东西长达17公里的环镇景观大道,安装太阳能路灯800盏,其中新植景观树5000余棵,绿化面积1700多亩。

三是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更好带贫,镇政府把所栽植树木产权按2:5:3的比例分成,管护林木的护林员(贫困户)占20%,村委占50%,镇政府占30%,不仅有效调动了护林员管护林木的积极性,还助推156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