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武艺一般,为什么在关羽麦城被围时他却能突围成功?

调调su


三国演义对国人的影响实在太大,而其中几场经典的突围战,例如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赵云的七进七出,都是建立在绝对的武力压制基础上。以至于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只有武功高强的人,才能完成绝境突围的任务。

不过我们也都知道,三国演义和三国的正史是需要区分来看的。那么,三国的正史中,廖化的武艺究竟如何呢?他又是靠怎样的手段突围的呢?

廖化的武艺究竟如何?

先说我的观点:廖化的武艺,大概很一般。

依据三国志的记载,廖化是襄阳人,沔南世祖。通俗点说,祖上阔气,是个二代。而他最初的官职,是关羽的主薄。

主薄这个官,据史料记载,是个处理文书钱粮的行政文职岗位。三国中这个官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大概就是杨修同志了。

托杨修同志的福,“鸡肋”这个流行语一直延续到了现在。那篇入选过小学课本的《杨修之死》里,聪明的杨主薄因为废话太多,扰乱军心,而被曹丞相砍了脑袋。那时给我的印象,主薄是一个不应该参与军事行动的文官职务。


但是,难道就因为这个官职便判断廖化武艺不高吗?

非也!因为,当我翻看史书上的记载,惊讶的发现,还有一位更加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出身,也是主簿,这个人叫做吕布——他在丁原手下干活时,官职正是主薄。


(廖化、杨修和吕布,他们都当过主薄)

所以,以主薄的官位来判断廖化的武艺,我认为是不够客观的。

再看廖化在蜀汉后期,也就是他成功突围回到刘备阵营后的表现。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在北伐中击败了郭淮手下的王赟、游奕。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在姜维率主力出去的时候,抵抗住了郭淮的进攻。

仅此而已。

其他的有关廖化军事方面的记录,大多是驻守、对峙、牵制之类的工作。

除此以外,没有更多武功方面的记录。

综上,我们可以大概总结出廖化在蜀汉军中的画像:他是一个将领,但并不会拿着大刀上阵砍人;他没有重大的军功,却可以合格地完成主帅交给的任务。

这种指挥型的将领,武勇大概只是很一般的水平。

他是如何突围的?

关于这一段,三国志里写的很简练,甚至不需要翻译:

(廖化)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

关羽战败,公元219年冬。

秭归遇到东征吴国的刘备,已是公元222年的春天。

在吴国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无法想象廖化是以怎样的忍耐力瞒天过海,身在吴营心在汉。

从这短短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廖化突围的几个特点。

第一,吴国对廖化早有戒备。

初看这段史料时,我总觉得廖化是钻了个空子,趁着吴国对他看管不严跑了出来。毕竟他并不是战败后成为了罪犯被关起来,他在吴国时,还是需要做事的。

但是,我忽略了一点。如果看管不严,他是不需要诈死这样的狠招数的。

古代的监控通讯设施,比我们现在要差很多。即使现代,我们也很少听说哪个逃犯是以诈死的方式逃脱追捕的。

毕竟,这种方法,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

如果吴国对廖化没有太多防范的话,他是不至于被逼迫到使用这样的招数的。

第二,廖化很孝顺。

他是带着老母亲一起出逃的。

古代兵荒马乱之际,对于家眷的处理,有时候是比较随意的,比如他的老板刘备同志,老婆孩子都丢下过。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廖化的投降,大概也和想要保全自己的家人有关系。

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廖化的孝顺,也为他带来了好处。诈死时被人相信,投降两年后还能被刘备委以重任,都和廖化的孝有分不开的关系。

因为孝顺的人,从古至今,都是值得信赖的。

总结一下,廖化是在重压之下,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忍耐,完成了一次忠孝两全的突围。


最后,还想补充几句。

廖化的武艺或者智谋水平,放在三国那样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都显得略微普通了一些,普通到在三国志里的相关描述只有二三百个字。

但是,廖化身上有一点特质,我认为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可以叫做“有目标的忍耐”。

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再次准备出兵伐魏时,廖化这样说道:

「'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廖化的意思是,姜维你自己说过呀,用兵没有限度,必定自取灭亡。现在咱们智谋不如敌人,兵力也弱于对手,却继续用兵征讨,怎么能够长久?诗经里说“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说的就是咱们现在这个尴尬的时候。

姜维当然知道蜀汉力量的薄弱,可是兴复汉室的使命推动着他不得不继续征讨。

腹背受敌的困境,道义逼迫下的不得已,我不知道蜀汉末期的廖化看到姜维的处境时,是否会想到自己当初在东吴时的委曲求全。

如果姜维接受老将廖化的劝解,为了最终目标的实现,在军事策略上更多一些隐忍,让蜀国再多一些稳定发育的时间,历史是否会有一些改变呢?


兮兮说事儿



关羽麦城被围,廖化为何能突围成功?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廖化字元俭,又名廖淳,蜀汉后期因为人才凋零,成为诸葛亮北伐主要将领。廖化也是豪门望族之后,关羽镇守荆州后,被任命为随军主簿。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兵败在麦城被围,廖化奉命前往上庸求救孟达、刘封,二人均不发兵救助关羽,廖化前往成都求救刘备。后来关羽兵败被杀,孟达反叛,刘备一怒之下将刘封斩杀。


彰武二年(222年),刘备为了给刘备报仇,起兵伐吴,刘备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廖化随刘备进军猇亭,与陆逊对峙。刘备被火烧连营后,廖化率残军退回蜀中。后来廖化屡次追随诸葛亮北伐,屡建奇功,景耀二年(259年),廖化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景耀六年,刘禅不战而降,蜀国灭亡,次年廖化在随军前往洛阳的路上病逝。关羽在麦城被吴军包围,廖化只身求救兵,以廖化的武艺,是如何突围成功的?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廖化奉命突围有关平前往护送。关羽樊城被围,兵败走麦城,刚到麦城不久,探马来包,吴军已将麦城团团围住。关羽于是遣一上将前往上庸求救兵,廖化主动请缨。于是关羽让廖化饱餐一顿,关平自告奋勇,愿意护送廖化突围。以廖化的能力,绝对不可能顺利突围,但有关平护送,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关平是关羽的义子,武力超群,曾和张郃打成平手,樊城之战,关平与庞德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可见关平的战力,几乎和当时老年的关羽相当,因此有关平护送,廖化也就突围成功。


其次廖化突围并没有遇见得力的战将对手。廖化飞马突围,关平护送在前,二人为了城中的官兵和关羽的生死存亡,都视死如归,因此二人奋勇杀敌,所向披靡。最主要是二人都没有遇到东吴精兵强将,只是遇到了东吴丁奉,而丁奉此人的战力平平,和廖化不相上下,关平遇到丁奉奋力厮杀,廖化夺路而去,几个回合丁封就被关平打败,率残部败退,关平退回麦城,坚守不出。而廖化也得以顺利突围。


再次关羽刚到麦城,吴军随即包围,吴军的合围圈还没有完善,有很多漏洞,在加上麦城的地形,廖化才得以安全逃脱。吴军紧跟关羽残部,追到麦城,只是完成了简单的合围任务,并没有形成严密的合围网,因此吴军还是有很多可以攻破的薄弱环节,而关平成功将廖化送出之后,由于吴军刚到,并没有沿途留下伏兵,在加上麦城四州地势崎岖不平,山路十八弯,因此廖化出城后几个转弯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你是如何看待廖化突围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三国演义欺骗了你:关云长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

本文作者为珀尔修斯之弓,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被后世尊为武圣人,节义无双,人称关公而不名。在小说家笔下,更是忠勇无敌,温酒斩华雄,白马坡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父子归天。《三国演义》到底是小说,历史上的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因为大意吗?

答案是否定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江南四郡,又从东吴那里借来了南郡,实力从赤壁之战前的不到两万残兵败将发展到了六万多精兵强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统领驻守各郡,可谓兵强马壮。

建安十六年,刘备率领数万军队入西川,和刘璋翻脸后又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川,留关羽守荆州。此时关羽手下再无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兵力也只剩下约两万人,驻守在南北一千华里,东西五百华里的荆州地区。所以除了直面曹魏的南郡由关云长亲自驻守之外,其余各郡并没有很强的守御力量。

事实历史上是孙权在得知刘备取得益州后,就要求归还荆州。被刘备耍赖拒绝后,孙权直接派官员去接收荆州南部的三郡,结果被关羽全部赶走。

孙权大怒之下,直接派吕蒙攻取三郡。刘备知道消息后,率领五万大军出西川下公安,派关羽率领三万军队在长沙西北的益阳和鲁肃吕蒙率领的吴军对峙,企图夺回南部三郡。

后因曹操出兵汉中,刘备不得不和东吴划湘江为界,把长沙桂阳划归东吴。关羽已经失去了一半荆州!这可是一点大意都没有,纯属实力差距使然。

刘备回西川后,关羽的辖地少了一半,只有湘江以西三郡。此时刘备孙权重新结盟,双方依旧各自提防对方。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关羽率军前往襄阳攻打曹仁,适逢大雨,汉江倒灌,水淹七军,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包围樊城,威震华夏。大家注意关羽刮骨疗毒,是出兵攻打襄樊之前的事,中箭时间更早。

刮骨的原因是箭伤痊愈后,遇到阴雨天骨头会疼。当时的医生既没有X光机,也没看到过当年的箭是什么样的,就这样断言箭簇有毒。

于是就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施行手术,割开了皮肉看骨头。关羽并不是如小说上和马良下棋,而只是吃烤肉饮酒,谈笑自若。

吕蒙偷袭荆州,小说里提到了吕蒙装病,诱使关羽把驻守在南郡和公安防备东吴的预备队调往襄阳前线。这是符合历史的。后面只强调了东吴士兵穿平民衣服,冒充商贾偷袭关羽设置的烽火台岗哨。和关羽有隙的公安傅士仁和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吕蒙,断了关羽的后路。

有朋友就会问,为什么西川刘备不派人东下救助关羽呢?那是因为小说里没有提到,陆逊在吕蒙进占公安南郡的同时,已经率军占据了南郡西边的宜都郡的秭归夷道,驻扎在夷陵,封堵住了三峡出口防备蜀军东下。

关羽北有曹军,南有吕蒙,东有孙权,西有陆逊,手下兵卒又纷纷逃散。万般无奈之下,关羽只得退走当阳东南的麦城。东吴攻略荆州,是以“举国”之力进行的多路合围作战,配合北面曹军实现对在外作战的关羽的全面碾压,而不是仅仅靠白衣渡江。

小说最后提到,关羽派廖化去上庸郡向刘封孟达求援。上庸在今湖北省竹山县,和关羽所在的当阳麦城之间隔着可怕的神农架原始森林。

从麦城去上庸求救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沿着汉水上溯到上庸。姑且不说逆水行舟的困难,这条水路首先要经过曹军重兵驻守的襄樊,压根就走不通。另一条路是从神农架东麓走五百华里山路,经过房陵县到上庸。

小弟实在不知道,廖化怎么在几天之内赶完这五百华里山路的?

即便廖化一个跟头云飞刀了上庸,但刘封孟达也无可奈何。

他们率军无论从水路还是山路,都不可能解救前往被曹魏东吴四面围困的当阳麦城。

其实,廖化根本没有逃出去。

历史中这么记载:关羽镇守荆州时,廖化是关羽的主簿。关羽兵败,廖化被俘,诈降东吴。后来廖化找到机会,带着自己的老母亲,昼夜西行,最终回到刘备身边,堪称传奇。

关羽失荆州,真的不是大意所致,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悬殊。割让湘江以东荆州后,刘备又要对汉中用兵,可能不再重视荆州。

如果能够在关羽出征襄阳时,派出一员如张飞赵云这样级别的将领,率领一万军队来驻守南郡统筹防备东吴,结局可能有很大不同。

即使东吴三路进击,他们也许能保住南郡根本。关羽也不至于陷入四面包围的绝境,最终败死。


萨沙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可见廖化的武艺确实一般,对于廖化为什么在关羽麦城被围的时候,能够突围成功,我们得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方面来讲,因为在小说和正史里面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三国演义》,关羽被吴军所围困的时候,是关平、廖化率着两路军前来解围,关平对关羽说:麦城虽小,但是可以扎扎,我们可以在那边等待援兵,关羽听从了关平的建议,带着剩余的蜀军驻扎在麦城里。

关羽召诸将来商议,赵累说:这个地方靠近上庸,上庸有刘封、孟达的部队,我们可以派人到这边搬救兵,只要上庸的援兵一到,然后再等益州的援兵,我们就能得救。这个时候,有人来报,吴军已将麦城四面全部包围了。

关羽问:谁敢突围,前往上庸找救兵?廖化说:我愿意去!关平说:我帮助你冲出重围!关羽写了一封信,廖化藏在身上,就出城而去,刚好遇到吴将丁奉,关平奋力作战,丁奉败走,廖化就趁机冲出重围,前往上庸,而关平继续回去了。

从三国演义的说法,廖化能突围出去,有几个原因,第一,吴将的注意力在关羽、关平身上。第二,廖化有关平的帮助,关平武艺高强。第三,情节需要,此时需要有人突围成功前往上庸救兵,才有刘封、孟达的拒绝出兵,廖化没办法,只能前往成都找刘备去了。

那我们再来看看正史又是怎么说的,廖化是关羽的主簿,廖化在关羽麦城被围的时候,并没有突围成功,前往上庸,而是在关羽死后,就投降了东吴。但后来又想念刘备,于是诈死,然后带着老母亲,日夜兼行,跑向益州。

章武二年,刘备率军征东吴,在秭归遇到了廖化,刘备看到廖化,十分高兴,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带着廖化征陆逊,刘备被陆逊打败之后,廖化就跟着蜀军回到了益州。


历史简单说


有一位牛人,经历了汉末并几乎贯穿整个三国时期,不但是历史的见证者,还是参与者和推动者,他就是廖化。此人在民间的大名声,不是由于智谋武勇,而是由于长寿及忠诚而引出的一句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对于提出的“为什么廖化能在荆州突围成功”的问题,与史实有出入,事实上廖化也被东吴擒住没有逃出去,廖化向上庸刘封孟达求救只是《三国演义》想像和演绎。“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廖化被东吴擒住后假死,周围的人以为他真的死了,之后找了个机会逃走,携带老母亲偷偷日夜兼程欲归刘备!刚好在秭归碰上蜀汉伐吴大军,刘备非常高兴,“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刘备进军至夷道县猇亭,以廖化为别督,与陆逊率领的吴军对峙。刘备军被陆逊击破,廖化随败军退回蜀中(命真大)。之后便是三国爱好者熟知的故事了。


如果从《三国演义》回答这个问题,则一,吴兵主要目标在关羽,重兵死盯。其他人都有机会突围,毕竟东吴不见得要全歼蜀汉军。二,有悍将护送。《三国演义》七十六回写道:公问曰:“谁敢突围而出,往上庸求救?”廖化曰:“某愿往。”关平曰:“我护送汝出重围。”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投上庸去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廖化的出生年不详,但可据史书推个大概岁数,景耀四年(261年),宗预说他与廖化年过七十(可能七十一至七十九岁)。263年蜀汉灭亡,264年廖化病逝,廖化病逝时的年龄在七十四至八十三之间。


南方鹏


有道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不过大家真的熟悉廖化吗?

廖化,字元俭,本是名门望族之后,关羽被刘备任命镇守荆州时,廖化担任随军主簿。不过在《三国演义》中,这样一位名门望族子弟却被描述成了流落江湖的黄巾散兵,靠占山劫掠为生的山匪。据演义所述,关羽败走麦城时,身边将领中,唯一突围成功的便是这位武艺平平,出身山匪的廖化了,而这也是廖化给后人所留下的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那么这件事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呢?为何关羽手下的众多将领中,独独这廖化就突围成功了呢?

突围麦城乃演义,降吴思汉走单骑

所谓“三分真实七分假”,廖化确有一段“突围”的经历,只不过不在关羽兵败之时罢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将吕蒙奇袭荆州,关羽兵败,在麦城被围,按演义说法,时廖化奉关羽之命前往上庸求救孟达,刘封,并成功突围抵达了上庸,那么这可能吗?不太现实!

上庸在今湖北省竹山县,和关羽所在的当阳麦城之间隔着神农架原始森林。从麦城去上庸求救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沿着汉水上溯到上庸,此路根本是不能走,为什么呢?

其一,逆水行舟困难重重。

其二,走这条水路首先要经过曹军重兵驻守的襄樊。

所以这样看来只能走另一条了。然而另一条路也十分艰难,是从神农架东麓走五百里山路,经过房陵县到上庸。那么廖化怎么在几天之内赶完这五百里山路呢?就退一步讲,即使廖化真的去求救,刘封孟达也无可奈何,因为刘封孟达他们率军也是要走水路或山路,但无论走哪一条都不可能来得及解救被围困在麦城的关羽。所以演义中的廖化突围并不真实!那么当时廖化究竟去哪了呢?突围成功了吗?只能说他后来“突围”成功了!

其实当时廖化根本没有逃出去,而是成为了吴国的降臣。正史《三国志》对廖化西归的记载是这样的:

“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

这里说的很清楚了,关羽战败后,廖化归了东吴。因为心系刘备,于是诈死,旁人都信以为真,廖化就乘机带着老母亲日夜不停往西逃。后来正好碰到了出兵伐东吴的刘备,终于重归蜀汉阵营。据《三国志》记载:

“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

这便是历史上另一版本的“千里走单骑”。

演义安排廖化突围的原因

时关羽被困麦城,已经是穷途末路,插翅难飞。东吴设下埋伏,要的是取关羽首级,斩草除根。怎么可能轻易让廖化轻易逃出去呢?也有的人说东吴的关注点都在关羽身上,不会关注廖化。我觉得这就很没道理,东吴为了抓关羽,自然要确保万无一失,不要说廖化,就是普通士兵也不会放走。谁能保证关羽不会化妆成普通士兵逃走?所以,甭管廖化武艺如何高强,都不会逃出去。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要让廖化逃出去呢?

其一:增加戏剧性!安排了廖化先突出重围到上庸求救,表明刘封、孟达见死不救的态度,随后廖化无奈之下再往成都求援,可惜为时已晚

其二:增加悲剧效果,是廖化成功到达上庸,关羽本可以不死却因自己人见死不救而致身亡,悲剧色彩浓烈。

其三:历史上的廖化确实有过一段这样的“逃亡突围”经历,正史上的廖化在蜀汉后期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总不能让他死在麦城吧?故在剧情设计上独独选了廖化!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廖化可以说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最为神秘的人了,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是关羽辞别曹操,准备前往河北投靠刘备之时,这时是公元200年。廖化锦衣黄巾救下了关羽的嫂嫂,证明廖化是黄巾余党。也就是说在184年时参加了黄巾起义。之后一活直到了蜀国灭亡后,被迁徙洛阳,病死于路途之上。按照这个逻辑,廖化的跨度长达整个三国近百年的历程。



《三国演义》中说关羽失荆州后,廖化接受了关羽的将领,前去上庸寻求刘封的救援,然后由关平截住吴军将领丁奉,廖化因此得以逃脱。

但是正史中的记载却是截然相反。《三国志》记载;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



从《三国志》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廖化本是荆州襄阳人士,在关羽统领荆州的时候,做了关羽的主簿。

等到关羽兵败之后,廖化被迫归属吴国,但是因为忠于刘备,所以选择诈死骗过了所有人。之后乘机背着年迈的老母亲昼夜向西,正好在秭归碰上了东征伐吴的刘备。这件事也让刘备大为感动,于是立刻册封廖化为宜都太守。



这段话虽然比较短,但是却包含了很多信息。第一、关羽大败后,廖化碍于形式假意投降了东吴,但是对于刘备却忠心耿耿。第二、廖化用诈死之计骗过了所有人,证明其智谋过人。第三、千里之行,廖化还背负母亲,证明其不仅胆气过人,而且还极为孝顺。

也正是因为廖化的有勇有谋、忠孝无双,在逃离吴国,回到蜀国后,官至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成为了后期蜀汉重要的将领。



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实际上并非贬低廖化,因为当时的廖化已经年逾古稀,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老将”,如此尚能沙场征战,足以见得廖化的能力非常不错。


我是越关


首先廖化实力并不弱,武艺也不是一般,他还是很强的,他曾在北伐中立下了很多功劳,智勇双全,是个将才,也是蜀汉后期顶梁柱之一,他的能力在蜀汉后期仅次于王平,与张翼相近。


人们认为他能力很一般,多来自于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实这句话原本意思并不是说蜀中没有优秀将领,只能拿出廖化这种级别的来作先锋。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蜀中没有出众的新人,需要廖化这种年老、有经验的人来担负重任。所以这句话其实没有贬廖化的意思,反而是用来赞美廖化的。

接着廖化在当时也并不是突围出来的,而是靠着自己炉火纯青的演技逃出来的,廖化其实是一名被低估的影帝。

廖化并不是如演义那般参加过黄巾军起义,当过黄巾兵、土匪,人家是出生于沔南的豪门世家大族,后来成为了刘备手下大将关羽的主簿,自此一直跟着关羽,关羽镇守荆州时,他跟着镇守荆州。关羽北伐时,他也是随军出征。

后来东吴袭取了荆州,关羽兵败,关羽在临沮被东吴擒住,最终被杀害,而作为关羽的部将廖化则因逃脱不了,迫于无奈,于是暂时降了东吴,所以他当时并没有突围成功,他突围成功是演义中的说法。


但廖化是身在吴营心在汉,日夜思念刘备,于是他用诈死之计,骗过了所有人,当时人们全部信以为真,认为他死了,于是廖化趁机带着自己的老母亲昼夜西行,往蜀汉方向逃亡。这里不得不佩服廖化的演技,能装死骗过所有人,这难度是相当的大啊!

他在逃到秭归时恰好遇到了刘备率军征东吴,君臣自此想见,两人都十分兴奋。之后廖化跟着刘备征吴,夷陵之战后,则一起退会了蜀中。在三国后期,他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


这里再简单的提下廖化那迷一般的年龄,廖化此人并没有贯彻整个三国,他也没有上百岁。

据史料记载,公元261年廖化曾路过看望蜀汉大臣宗预,宗预对廖化说过:“吾等年逾七十”,也就是说这年宗预和廖化的年龄已过了七十,是在71岁~79岁之间,而公元264年是廖化病逝的时间,所以可以推测出廖化病逝时的年龄应该在74岁~83岁之间。虽然没有真的过百,但也是相当长寿了。


夏目历史君


廖化,字元俭,襄阳人,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廖化的本领其实不差,却被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俗语被人们认为是个武艺一般的将领,真是可惜。那么廖化是如何从吴国的包围之中突围而出的?史书和演义对此描述是不同的,需要分别说明。

一、《三国志》中的记载是这样的(略带传奇):

(廖化)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

廖化本是关羽的主簿,一个管理文书的小官。关羽失败后,廖化和许多荆州官员一样,投降了东吴。没过多久,廖化不想委身东吴,想要回归先主,于是假称自己死了,人们竟然信以为真。于是廖化就趁着人们对他注意力减弱的空隙,带着年迈的老母亲昼夜西行,此时刘备东征的大军已经出发,刘备在秭归遇到了廖化一行。

这段话虽然不长,但透露出许多信息。1、廖化曾经投降过东吴。2、廖化很快就决意回归刘备阵营。3、廖化很聪明,用诈死计挣脱了东吴的控制。4、廖化很孝顺,西行还不忘记带着自己的老母亲,所以廖化投降东吴应该与此有很大关系,是被迫投降。5、廖化武艺本领不一般,不然这一路上带着老母亲的逃亡旅程不会成功。6、廖化在秭归遇到了刘备,此时是221年7月,据关羽败亡已经过去了20个月,这20个月对于廖化来说,相比是无比煎熬的。

所以,廖化是一个忠孝两全、有勇有谋之人,他最后官至右车骑将军,令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也是其实力的证明。他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长寿。廖化是为数不多的亲眼见证刘备于荆州崛起、蜀汉建立到蜀汉灭亡整个历史的人物,他的基友宗预也是一个。

二、《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记载的:

故事发生在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

关羽陷入包围,关平和廖化率军解救,众人退至麦城商议军事。此时,吴国大军将麦城团团围住,关羽问谁可突围至上庸求救?廖化自告奋勇,关平掩护突围。两人出城遇到丁奉,关平奋力杀退丁奉,廖化得以突出重围,向上庸奔去。

从演义中的记载看,廖化和关平先解救关羽至麦城,然后在关平的掩护下,廖化才得以从麦城突围,前往上庸。没想到坐镇上庸的刘封和孟达却见死不救,按兵不动。万般无奈的廖化只能选择前往成都找刘备求救,刘备刚见到廖化说关羽被围困在麦城,关羽被害的消息马上就传来了,之后就是刘备伐吴的故事了。

演义中,省去了廖化投降、诈死、携母西归、和刘备秭归相遇的情节,而添加了突围求救、和刘备在成都相见的内容。这样写,突出了关羽、刘备和刘封、孟达之间的矛盾,为刘封和孟达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但是却弱化了廖化的存在感。假如把廖化诈死、携母西归的剧情稍作加工,廖化的形象或许会更加饱满,也不至于被后人误认为是个三流武将了。


石头说历史


廖化武艺不算高强,为啥关羽麦城被围时却能杀出重围?

这问题是三国演义的故事,那就先看原版吧!三国演义76回:关公催促残军前至麦城,分兵紧守四门,聚将士商议。赵累曰:“此处相近上庸,现有刘封,孟达在彼把守,可速差人往求救兵“。



正议间,忽报吴兵已至,将城四面围定。公问曰:“谁敢突围而出,往上庸求救“?廖化曰:“某愿往“。关平曰:“我护送汝出重围“。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投上庸去了。关平人城,坚守不出。



从廖化杀出麦城的过程看,答复如下:第一,吴军尾追而来,围城还没有稳定,重点防范区域,兵力分布都没来得及很好安排;第二,不是廖化一人独自杀出,而是有关平护送。关平自告奋勇,陪同廖化杀出重围,在前不久大战庞德的战斗中,关平已经展示了比肩关羽的超强武力;第三,吴军拦路的丁奉,武艺一般般,估计与曹操集团的李典差不多,远不是关平对手;



第四,这时候的关平,廖化虽然饥寒交迫,但都是拚了命的,而拦截的吴军发现是两个无关紧要的小兵,又不是关羽,没必要下死力堵截。第五,麦城本来就是山城,城外地形复杂,路径曲折,杀出城外,三拐两湾就能迅速逃离危险区域。第六,由于关羽暂时屯住麦城,出于吕蒙意料之外,麦城周围并没有事先埋伏兵马,临时布置肯定来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