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諸暨最大的種糧大戶,竟然是個“90後”

年輕人還有願意投身農業的嗎?

「创业」诸暨最大的种粮大户,竟然是个“90后”

有人說

“70後”不種、“80後”不會、“90後”不談

中國農業“後繼乏人”

「创业」诸暨最大的种粮大户,竟然是个“90后”

在浣東街道

就有一位90後“新農人”

「创业」诸暨最大的种粮大户,竟然是个“90后”

他叫張必超,2014年大學畢業後開始接觸農業,2015年正式從父親手上接管農業,目前已成為我市最大的種糧大戶。

他每年的種植規模達2000畝,為企業和個體戶提供播種到收割一體化服務達5000餘畝,一年收益近100萬元。

他說:“種田雖累,但很快樂!”

父親是種糧大戶

“我父親是當地的種糧大戶,承包了700餘畝田,從小我就在田間地頭長大。”他說,在記憶深處,種田就是和“泥土”打交道,每天風吹日曬,又髒又累,還賺不了多少錢。於是,大學畢業後,憑著年輕人的衝勁想闖出一番天地。

然而每次回家看到父親辛勤勞作的身影,很是心酸,因此張必超毅然決定回來“子承父業”。

創新科技種植

接過父親的重擔,張必超並沒有延續父親傳統的種植模式,而是倡導機器換人、智慧農業的思想,加大農機投入,應用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真正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與農藝融合、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的現代種植模式。

“如今,規模化、機械化和科學化種田已取代了傳統耕作方式。逐漸把以前畜力、人力做的事情都承包了。農村用水牛耕田的越來越少,‘鐵牛’才是種田的寶貝,無人機都飛進了農田。”正在整修耕田機械的張必超笑著說,以前從未想過會去種田的“90”後小夥,逐漸喜歡上了農民這個職業。

「创业」诸暨最大的种粮大户,竟然是个“90后”

張必超的現代化種植模式不僅擴大了種植規模,增加了收入,還為周邊農戶糧食作物生產提供服務,幫農戶有效解決育秧、種植、施藥、收割、烘乾、加工等需要傳統人力勞作的項目都用機器來代替解決從前一機難求靠天曬糧。此外,還帶動周圍農戶相應秸稈還田,減少焚燒秸稈汙染環境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村裡人提起張必超,都豎起大拇指,無論什麼農機設備他都會開,而且能修,這小夥確實是種田的一把好手。“以前一頭水牛每天只能耕2畝田地,人工打藥施肥每人一天也就完成5畝田地。現在一臺機器每天可耕35畝田地,無人機植保更是可以達到三四百畝一天的效率。”

談起科技種植的好處,張必超總是滔滔不絕。

「创业」诸暨最大的种粮大户,竟然是个“90后”

享受“田園”生活

每天清晨或傍晚,與白鷺為伴,聽著音樂,開著農機在田間穿梭,這就是張必超的生活。他表示很“享受”這樣的生活,經歷4年的磨練,他多了幾分同齡人難得的成熟和自信。

實現鄉村振興,最急切的任務就是實現鄉村人才的振興。

張必超作為返鄉創業的“新農人”,為農業種植帶來了先進的發展理念和前沿的現代化信息,還實現了帶領一方群眾脫貧致富,打造了‘新農人’引領奔小康的示範樣板。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