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人說起江蘇省常熟中學,會習慣性地簡稱其為“省中”。光從字面上來理解,似乎省內獨一,別無分號。其實“省中”的稱謂,只是用來區別另一所重點中學——常熟市中學,簡稱“市中”。但回顧這所中學的歷史,它還真當得起“省中”的名號。小編在採寫這一期“常熟記憶”的時候,遲遲無法落筆。且不說學校曲折的身世,光那些燦若繁星的傑出校友,就讓小編唯恐即便下筆千言,也有“掛一漏萬”之嫌。還不如用校友回憶錄來解讀圖片,串聯歷史,小編只做客觀敘述。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1937年冬到1938年春夏之交,江蘇省大江南北在日軍鐵蹄下相繼淪陷,全省各地公私立中等學校部分師生,幾經輾轉,歷盡艱難,相繼到達重慶。於1938年在四川省合川縣由遷川各校師生聯合成立了國立第二中學。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41屆校友李本善:當時同學多來自江浙,老師則以周厚樞校長為首的揚州中學並集江浙兩省優秀教師之大成,品質高,要求嚴,生活苦,校風好。同甘共苦,歷時印象深刻,至今不忘。大家都愛唱校歌,又怕聽校歌,有時候一邊唱一邊流著淚,“我們別離了五千裡外的家鄉”,第一句就道出了流亡學生的心聲,令人心酸,每遇雨天黃昏,不能出室外散步,大家只倚著寢室走廊的木欄杆,哼著“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悽楚傷感,如泣如訴。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府決定停辦國立第二中學,江蘇籍師生復原江蘇,建立新校。時任校長的嚴立揚先生被委派返回江蘇勘選新校地址,最終選址常熟旱北門大街公園內。隨著學校的不斷髮展,校名也曾幾經更改。曾命名為江蘇省立常熟中學和蘇南常熟中學。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56屆校友朱相遠:抗戰勝利後,二中東返,到江南一帶物色新校址,最後選定常熟。這裡的確是讀書的好去處,虞山腳下,小城謐靜,山青水秀,環境幽雅,人文薈萃。沒有大城市的喧囂,卻有豐厚的文化土壤。

1953年,省立常熟中學正式更名為江蘇省常熟中學,並一直沿用至今。這是無數學子熟識的省中校門。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56屆校友朱相遠:熟中師資水平尤高,教學質量堪稱一流。梁其堅老師一面教代數課,一面領我們動手做經緯儀等。地理老師劉天民,原是大學教授,每次上課都抱著自己繪製的各種地圖,是那樣精緻標準。我們的語文老師,也多是北大中文系畢業生,古典文學、近代作品,講起來皆津津樂道。

68屆校友錢大志:我想起了北門大街原省熟中校園裡的兩棵愛戀古樹。一棵是雪松,另一棵是香樟。那雪松是1957年移栽到校園的。當時已有幾十年的樹齡了,亭亭如蓋也。雪松種在四幢對稱的教學樓的中軸線上,成為省熟中標誌性的景觀。學校許多活動在這裡舉行。校史室裡有很多照片見證了這一點。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教學樓後就是操場。騎自行車的姑娘似乎難以駕馭這個新鮮的交通工具,整潔的校園中有學生坐在石凳上看起來了書……你是否也想回到那個讀書的年紀,那段不可複製的青春歲月?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上世紀80年代前後,彩色照片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我們在“彩色”的視角下還原下當時真正的校園吧。當時的省熟中分初中部和高中部。值得一提的是,校門上“江蘇省常熟中學”七個大字是由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題寫。今天仍是省中的金字招牌。

94屆的校友曾回憶道:北門大街體育場的對面那座古樸的校門,窗玻璃上塞著信件的傳達室,傳達室邊上木架子上掛著的上課鈴。向左轉,是青磚的教學樓,是花園後面各個教學組的辦公樓,是解剖青蛙的水泥實驗室。 向右轉,是經常會忘了停在哪裡而找不著自行車的停車庫,是煤渣鋪了跑道的大操場,是司令臺,籃球場,沙坑,是偶爾會有同學摔下來的單槓雙槓,還有下課就會被哄搶一空的水泥乒乓臺。進校門的正中間,正對大門的四個櫥窗,當年可是號令天下,經天緯地的頭版,而櫥窗後面田字格的草地,那種夏日明亮陽光下枝葉萌發的味道清新而遙遠,再往後是鋪了馬路磚的小操場,四周四幢青磚的兩層教學樓,圍抱在正中間的,是一樹香樟的濃蔭,亭亭如蓋。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68屆校友錢大志:省熟中的校園崇尚自然,不是刻意雕鑿。四幢教學樓之間,是十來畝大的一片桃園。春日融融,灼灼的桃花熱情開放,底下是淡黃色的油菜花,而蔥鬱的雪松俯瞰著美麗的校園;秋高氣爽,野菊花遍地,玉樹臨風,與西邊山郭的晚照相映成趣,這是雪松的又一景緻。然而,對雪松來說,冬天才是它最好的季節。大雪紛飛尤其令人難忘。“飛起玉龍三百萬”,紛紛揚揚的大雪籠罩一切,只有那棵雪松傲然挺立。“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陳毅的詩句是最貼切的寫照。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北門大街實施街景改造,省熟中的校門由框架結構改為剪力牆結構,教學樓外立面也貼上了白色牆磚。小編覺得,由建築本身所營造的書卷氣似乎淡了不少,因為青磚黛瓦是何等經典的學校建築啊!好在那棵枝繁葉茂的雪松和他的小夥伴——香樟還在,同學們一進校園就能看到,在他們的綠蔭下開始一天的學習。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89屆校友唐曉: 時光飛逝,恍惚間自己已人到中年,我的父母都是古來稀了。老省中六年青松生涯,那份單純那份樸素那麼快樂,依舊讓我回味。及至現在所日漸涵養的包容、激情、嚴謹、追求卓越,想來都是老省中給我插上的翅膀。2009年我們高中同學20年再相會,我寫了一首打油詩《我親愛的同學》,其中,最後寫道:唯一不變的,是我們愈陳愈濃的師生情、同學情,同學,這樣一個特殊的符號,一定會深深記印在我們人生的軌跡中,永流傳。到那一天,在天堂,我們依然要好好做回同學。因為,我們一輩子都做不夠啊。現在的老省中只有一棵青松留給我們懷想,我常慫恿一些朋友,在青松對面開一個“老省中酒吧”,我一定是積極的擁躉。

1998年,省熟中搬遷新址至新世紀大道匯文路,實驗中學遷入。後因市政改造,北門大街東側建築基本被拆除,新建虞景文華商業街區。關於省熟中從前以來的點點滴滴,都只存在於老照片上和校友們的記憶中。唯獨雪松和香樟,依然矗立在原地,沉默而倔犟。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2014年夏天,1994屆省熟中畢業生與校長老師們一同在如今位於虞景文華天銘茶室廣場上的塔松前舉行了省熟中原址紀念碑揭牌儀式。

94屆全體校友:曾經坐落在這片土地上的省中,青磚黛瓦的教學樓,綠意盎然的校園,與十里虞山遙相輝映,更增添了常熟這座歷史文化古城的人文氣息。挺拔矯健的雪松,可以說是老省中的地標性植被,他迎送了一批批的莘莘學子,撐起了幾代人的夢想,鑑證了省中的輝煌和常熟的變遷。雖然隨著城市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江蘇省常熟中學搬遷了新址,但是省中的根還在這裡,人面不知何處去,青松依舊笑春風。這棵雪松就是省中的根。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98屆校友王紫娟:闊別母校十年間,偶爾回鄉,有時感覺常熟,那個曾經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江南小城,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在近年來房地產開發風生水起、商業文化方興未艾之後,也像杜拉斯所言,只是“烏有之地”。但每每漫步虞山腳下,踱步文學橋上,駐足“南方夫子”牌匾前,遙望母校舊址,感覺心仍是踏實的,因為那股將我與常熟土地相連的力量還在,無論我身處何方,都不會消失。而母校,是這股力量中最深刻而牢固的部分。


常熟記憶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