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人说起江苏省常熟中学,会习惯性地简称其为“省中”。光从字面上来理解,似乎省内独一,别无分号。其实“省中”的称谓,只是用来区别另一所重点中学——常熟市中学,简称“市中”。但回顾这所中学的历史,它还真当得起“省中”的名号。小编在采写这一期“常熟记忆”的时候,迟迟无法落笔。且不说学校曲折的身世,光那些灿若繁星的杰出校友,就让小编唯恐即便下笔千言,也有“挂一漏万”之嫌。还不如用校友回忆录来解读图片,串联历史,小编只做客观叙述。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1937年冬到1938年春夏之交,江苏省大江南北在日军铁蹄下相继沦陷,全省各地公私立中等学校部分师生,几经辗转,历尽艰难,相继到达重庆。于1938年在四川省合川县由迁川各校师生联合成立了国立第二中学。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41届校友李本善:当时同学多来自江浙,老师则以周厚枢校长为首的扬州中学并集江浙两省优秀教师之大成,品质高,要求严,生活苦,校风好。同甘共苦,历时印象深刻,至今不忘。大家都爱唱校歌,又怕听校歌,有时候一边唱一边流着泪,“我们别离了五千里外的家乡”,第一句就道出了流亡学生的心声,令人心酸,每遇雨天黄昏,不能出室外散步,大家只倚着寝室走廊的木栏杆,哼着“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凄楚伤感,如泣如诉。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停办国立第二中学,江苏籍师生复原江苏,建立新校。时任校长的严立扬先生被委派返回江苏勘选新校地址,最终选址常熟旱北门大街公园内。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校名也曾几经更改。曾命名为江苏省立常熟中学和苏南常熟中学。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56届校友朱相远:抗战胜利后,二中东返,到江南一带物色新校址,最后选定常熟。这里的确是读书的好去处,虞山脚下,小城谧静,山青水秀,环境幽雅,人文荟萃。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却有丰厚的文化土壤。

1953年,省立常熟中学正式更名为江苏省常熟中学,并一直沿用至今。这是无数学子熟识的省中校门。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56届校友朱相远:熟中师资水平尤高,教学质量堪称一流。梁其坚老师一面教代数课,一面领我们动手做经纬仪等。地理老师刘天民,原是大学教授,每次上课都抱着自己绘制的各种地图,是那样精致标准。我们的语文老师,也多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生,古典文学、近代作品,讲起来皆津津乐道。

68届校友钱大志:我想起了北门大街原省熟中校园里的两棵爱恋古树。一棵是雪松,另一棵是香樟。那雪松是1957年移栽到校园的。当时已有几十年的树龄了,亭亭如盖也。雪松种在四幢对称的教学楼的中轴线上,成为省熟中标志性的景观。学校许多活动在这里举行。校史室里有很多照片见证了这一点。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教学楼后就是操场。骑自行车的姑娘似乎难以驾驭这个新鲜的交通工具,整洁的校园中有学生坐在石凳上看起来了书……你是否也想回到那个读书的年纪,那段不可复制的青春岁月?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彩色照片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我们在“彩色”的视角下还原下当时真正的校园吧。当时的省熟中分初中部和高中部。值得一提的是,校门上“江苏省常熟中学”七个大字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题写。今天仍是省中的金字招牌。

94届的校友曾回忆道:北门大街体育场的对面那座古朴的校门,窗玻璃上塞着信件的传达室,传达室边上木架子上挂着的上课铃。向左转,是青砖的教学楼,是花园后面各个教学组的办公楼,是解剖青蛙的水泥实验室。 向右转,是经常会忘了停在哪里而找不着自行车的停车库,是煤渣铺了跑道的大操场,是司令台,篮球场,沙坑,是偶尔会有同学摔下来的单杠双杠,还有下课就会被哄抢一空的水泥乒乓台。进校门的正中间,正对大门的四个橱窗,当年可是号令天下,经天纬地的头版,而橱窗后面田字格的草地,那种夏日明亮阳光下枝叶萌发的味道清新而遥远,再往后是铺了马路砖的小操场,四周四幢青砖的两层教学楼,围抱在正中间的,是一树香樟的浓荫,亭亭如盖。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68届校友钱大志:省熟中的校园崇尚自然,不是刻意雕凿。四幢教学楼之间,是十来亩大的一片桃园。春日融融,灼灼的桃花热情开放,底下是淡黄色的油菜花,而葱郁的雪松俯瞰着美丽的校园;秋高气爽,野菊花遍地,玉树临风,与西边山郭的晚照相映成趣,这是雪松的又一景致。然而,对雪松来说,冬天才是它最好的季节。大雪纷飞尤其令人难忘。“飞起玉龙三百万”,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一切,只有那棵雪松傲然挺立。“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的诗句是最贴切的写照。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门大街实施街景改造,省熟中的校门由框架结构改为剪力墙结构,教学楼外立面也贴上了白色墙砖。小编觉得,由建筑本身所营造的书卷气似乎淡了不少,因为青砖黛瓦是何等经典的学校建筑啊!好在那棵枝繁叶茂的雪松和他的小伙伴——香樟还在,同学们一进校园就能看到,在他们的绿荫下开始一天的学习。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89届校友唐晓: 时光飞逝,恍惚间自己已人到中年,我的父母都是古来稀了。老省中六年青松生涯,那份单纯那份朴素那么快乐,依旧让我回味。及至现在所日渐涵养的包容、激情、严谨、追求卓越,想来都是老省中给我插上的翅膀。2009年我们高中同学20年再相会,我写了一首打油诗《我亲爱的同学》,其中,最后写道:唯一不变的,是我们愈陈愈浓的师生情、同学情,同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符号,一定会深深记印在我们人生的轨迹中,永流传。到那一天,在天堂,我们依然要好好做回同学。因为,我们一辈子都做不够啊。现在的老省中只有一棵青松留给我们怀想,我常怂恿一些朋友,在青松对面开一个“老省中酒吧”,我一定是积极的拥趸。

1998年,省熟中搬迁新址至新世纪大道汇文路,实验中学迁入。后因市政改造,北门大街东侧建筑基本被拆除,新建虞景文华商业街区。关于省熟中从前以来的点点滴滴,都只存在于老照片上和校友们的记忆中。唯独雪松和香樟,依然矗立在原地,沉默而倔犟。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2014年夏天,1994届省熟中毕业生与校长老师们一同在如今位于虞景文华天铭茶室广场上的塔松前举行了省熟中原址纪念碑揭牌仪式。

94届全体校友:曾经坐落在这片土地上的省中,青砖黛瓦的教学楼,绿意盎然的校园,与十里虞山遥相辉映,更增添了常熟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人文气息。挺拔矫健的雪松,可以说是老省中的地标性植被,他迎送了一批批的莘莘学子,撑起了几代人的梦想,鉴证了省中的辉煌和常熟的变迁。虽然随着城市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江苏省常熟中学搬迁了新址,但是省中的根还在这里,人面不知何处去,青松依旧笑春风。这棵雪松就是省中的根。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98届校友王紫娟:阔别母校十年间,偶尔回乡,有时感觉常熟,那个曾经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江南小城,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近年来房地产开发风生水起、商业文化方兴未艾之后,也像杜拉斯所言,只是“乌有之地”。但每每漫步虞山脚下,踱步文学桥上,驻足“南方夫子”牌匾前,遥望母校旧址,感觉心仍是踏实的,因为那股将我与常熟土地相连的力量还在,无论我身处何方,都不会消失。而母校,是这股力量中最深刻而牢固的部分。


常熟记忆之:雪松之下——校友眼中“省中”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