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聯賽為何不將外援上場人數減少為兩人?

秀浩來評球


這種想法跟拍腦袋出U23政策有什麼區別?

中國頂級聯賽歷史上,在2005年試過只能有2位外援進大名單,而2004年-2006年期間試過只能派遣2位外援上場。不過在2007年後,至少有3位外援能上場,而在2009年-2016年這8年,只3+1,允許增加1名亞洲外援。直到2017年,足協要求實施U23新政,外援上場人數再一次降至3人。

現在又減少外援至2人的話,“這樣既能鍛鍊本土球員,省下的錢又能發展青訓”這個想法避免太相當。足協下達U23政策,已經大大降低了中超的觀賽體驗,80億拿下5年版權的體奧動力就直接就不幹了,要求降低版權的費用。另一方面,就是對於球迷、廣告商和投資者的吸引度不夠,這樣無疑是對於中超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傷害。

中超很難才走出那個低谷期,要知道如何平穩發展,做什麼決定都理應三思而後行,存在的問題也應該是一步步來去完善,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考慮。


搜達足球



這其實是關乎到一個平衡的問題,中國足協需要在保持中超比賽的精彩程度的情況下又能讓中國球員得到更多的上場時間和充分的鍛練機會。

假如中國足協出臺了每支球隊只能有倆外援出場的政策,中國球員的上場機會肯定是增多了,但是我們又得反過來想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如今的中超競技水平的提高,主要都是有賴於高水平的外援的加盟,如果外援減少了,那麼我們中超的競技水平肯定會下降,精彩程度也會下降,這樣對於球迷來說,吸引力可能就會減少了,另外對於中國球員這同樣是一種損失,外援的減少,雖然中國球員的上場機會得到了提升,但是競技水平下降了,中國球員未必能夠得到更好的鍛練和提升了,這就好比考試,試題容易了,雖然更多人會做了,但是可能學生的整體水平也就下降了,他們都沒有過做難題的挑戰。


另外,這對於各支中超球隊的投資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中超聯賽的外援減少了,那麼中超球隊還要不要繼續保持著對外援的投入呢,如果放棄,那麼可能中超球隊在亞洲賽場的競爭力就會下降了,如果只有兩個外援,可能恆大的兩個亞冠冠軍至今都是不可能的,如果繼續保持著外援的高投入,那麼可能有一些外援就只是用來踢亞冠的了,那就造成了一種浪費,用一大筆錢來養一個閒人,這對於一傢俱樂部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再者說,一個外援一個賽季僅僅踢幾場亞冠比賽,他們也很難維持很好的競技狀態。

所以這一切都是需要平衡的,不能簡單的出臺一個政策就行了。而從我個人觀點來看,倆外援對於現在的中國球隊來說還是不可能的,其實去年出臺的只能有三外援上場的政策,對於中超聯賽來說都是有點吃不消的了,能夠感覺競技水平是有下降的了。


足球story


會降低競技水平

我覺得少一個外援並不會增加本土球員的上場機會,我覺得只要允許外援上場,俱樂部一定會將這寶貴的名額用在中前場,這和目前各隊外援的使用基本沒有本質區別,這是職業足球進化的過程,現在就是日韓聯賽外援也基本都是佔據進攻位置。而他們的球員卻可以和外援競爭上崗,只是國內球員水平太差,對外援的位置構不成任何威脅。

少一個外援省不下錢

別看外援天價的工資和轉會費,人家對球隊贊助和球市的影響也是十分關鍵的,在天價外援來到中超之前,有幾家俱樂部比賽能做到場均4W人以上?剩下幾千萬的工資支出,可能就會損失球迷和贊助,一個賽季積攢下來這遠比一個外援的支出要多多了,贊助商都是生意人,投資俱樂部肯定是利大於弊才會花這個錢。況且物以稀而貴,外援少了那麼高水平的內援身價和工資都會增高。

在亞冠比賽中將處於劣勢

我們之前在亞冠的比賽其實表現並不好,還是天價外援的到來扭轉了這個局面。當你個人操作不行時,充錢肯定是錯不了,現在其實各大聯賽的領頭羊外援的水平都不低。亞冠現在還是實行3+1的政策,中超本來就已經損失一個亞外的名額,現在再減少一個外援的名額,將直接削減中超俱樂部在亞洲的影響力。


不懂球只看球


根本原因是中國球員的實力不行。

筆者倒是認為現階段中超的外援上場人數應該增加而不是減少。

首先回答一下為什麼不能減少外援上場人數,從提問者的角度提出這個問題無非是想要通過減少外援出場人數而增加國內球員的出場人數,從而讓更多的國內球員踢上球得到鍛鍊。但是如果減少外援的出場人數,那麼整個中超的競技水平勢必下降,讓更多的球員踢上球的同時也讓更多球員從聯賽得到的鍛鍊減弱,畢竟和中國球員踢球學到的東西可能是不如和外援踢球學到的東西多的。

減少外援上場人數在削減比賽競技水平的同時也使得比賽的觀賞性下降,那麼中超聯賽吸引的關注也會大幅下降,更少的球迷進入球場或是通過直播觀戰,更少的觀眾關注中超聯賽,更少的父母選擇讓孩子踢球,這其實是一個惡性的循環,即使在短期內讓更多的國內球員獲得出場機會,但是從長遠看這是一個很愚蠢的決定。


然後再說一下為什麼筆者認為應當增加中超聯賽外援的上場人數。這個回答和上邊的回答正好一正一反作為參照。

筆者認為現階段中國足球缺乏的是一種足球氛圍,足球文化薄弱、足球人口基數少是中國足球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中超聯賽應當擔負起培育足球氛圍的責任來。

要培育足球氛圍那麼就需要讓更多的人瞭解足球、觀看足球、喜歡足球甚至熱愛足球。

那麼就需要以中超聯賽為載體,提升聯賽的受關注度、聯賽的競技水平和聯賽的觀賞性。要做到這幾點,首先便是引進高水平的外援,高水平的外援的到來會很快提升聯賽的競技水平和觀賞性,這是從這幾年中超聯賽的發展中我們得到的重要經驗。觀賞性和關注度提升之後便會有更多的人關注中國足球的發展,讓更多的孩子選擇走足球這條道路,足球人口基數增加中國足球自然也就有了更大的選材空間,中國出現好球員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

而從另一方面,高水平外援的到來也會讓國內球員的水平得到提升,畢竟和臭棋簍子下棋與和圍棋大師下棋得到的提升是不一樣的。雖然國內球員上場的機會少了,但是能夠上場的國內球員的水平卻會提升,而且會提升國內球員的競爭程度,讓國內球員有生存的壓力。


因此,筆者更贊成增加外援的上場人數而非減少。這一點,從英超聯賽和西甲聯賽的發展讓其國家隊的水平得到提升便可以看出來。

如果一定要在政策上有所動作的話,那麼筆者希望足協應當扮演服務者而非決策者的角色。完善青訓的聯合補償機制,促進青訓的發展,提升教練的執法水平,讓中超聯賽朝著更公正、更穩定、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體育飛訊


這是一個職業化.市場化的問題,若想發展為真正的職業化、市場化,就不應該限制外援的人數,交給市場,優勝劣淘,強化俱樂部的造血功能。號稱世界的五大聯賽,沒有一個有外援限制,他們本國人才也沒見少出。近年來日本、澳大利亞都放寬了外援人數,就是為了提升聯賽的觀賞度和精彩度。反觀我國,沒有一傢俱樂部是真正職業化的,沒有一傢俱樂部具有造血功能,沒有一傢俱樂部是贏利的。我們的執行者首先把衝擊世界盃,奧運會當作首要任務,彷彿中國搞足球就是為了世界盃而存在,對俱樂部的職業化,市場化沒有深入的理解和重視。今年三外援,明天兩外援左右搖擺,殊不知沒有高水平的聯賽,又怎麼會鍛鍊新人,鄭智、邵佳一、孫繼海,蒿俊閔等不都是在國外淬鍊後,回國後還能持續多年的高水平嗎?歸根結底,什麼時候足協不再已衝擊世界盃為目標,不在不擇手段的豪賭,踏踏實實做好青訓,把中國足球真正放歸市場,聯賽水平提高了,也就不用糾結用幾個外援了。


玉和9


首先我們要明確本國職業聯賽和國家隊本身就是兩個層面的東西。雖然國家隊要從職業聯賽中選材,職業聯賽中各支俱樂部老闆投資俱樂部是要擴大品牌效應要盈利的。為了追求成績最大化,原則上在成熟的足球市場,如歐洲五大聯賽是不規定外援限制的,國米10年三冠王主力陣中無一意大利球員。

而我國球員乃至亞洲足球由於水平相對比較落後,如放開外援則無法同歐美球員競爭,所以不得已採用強制限制外援人次政策,以保護本國球員在聯賽中得到鍛鍊機會。

至於題主提到的三人次變為兩人次外援的影響第一,本土球員得到鍛鍊的同時,聯賽的精彩程度也會一定程度的下降。第二,亞冠賽場上競爭力會下降,因為亞冠聯賽中依然採用的是3+1(亞外)政策。第三,當前各支球隊現有外援如何安置?很多外援目前仍配備的是三外援且合同還有好幾年才能到期,那麼如果貿然縮減外援人才,會大規模觸犯各支俱樂部利益。


小白是我


首先,外援的上場人數也是與亞足聯的賽事相吻合的,所以選擇幾個外援並不是足協一拍腦袋瓜就想出來的。外援的登場,可以提高比賽的觀賞度,間接提高球員的水平。

其實,我更傾向於每個隊允許登場6~7名外援,大家想一下,如果每個隊都有六七名實力遠高於本土球員的外援登場,那不就相當於我們的球員去高水平聯賽鍛鍊了嗎?這個時候能有實力打上場的球員,一定是高水平的球員。


中超新聞報道


這個問題可以反著回答,中超為什麼將上場人數減為兩人?是因為恆大這麼做嗎?


小城龍兒


如果恆大雙外援政策效果不好,足協會讓其他球隊也雙外援的。


專治各種恆殘


這是給豬協出臺政策配合猴大的兩外援出場政策做準備嗎?猴大的水軍真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