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来看,二月河的文学成就与姚雪垠相比优劣如何?

醉卧西湖18


小人书,这个时代的产物对我印象极为深刻,就小人书《李自成》的连环画就有十几本看的挺过瘾,加深了对李自成美好的印象,从1957年至1999年历时42年写成了长萹历史小说《李自成》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由文学巨匠茅盾亲自书写《文坛飞匠》并获日本文部省外物省最佳文学奖称号,是继四大名著之后又一历史巨著约二百三十万字,历任两届政协委员,这和二月河先生的经历差不多。《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是根据正史记载的长萹历史小说,长达540多万字,历经20年连续五届包括十九大的党代表,是近代最受欢迎的图书。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各有千秋,见仁见智。让我们深切缅怀两位文坛巨匠,给我们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人生启迪,两位大师精神永存!


320667780009


二月河刚刚去世,对他的历史小说评价已经成为热点,人们在藉由二月河的帝王小说系列来反思对这类小说的理解。把二月河与姚雪垠对比,不失为一个好的角度。

先说姚雪垠的小说。长篇小说《李自成》是哪个年代为数不多受到高层保护而创作下去的小说,因为李自成是农民起义领袖,得到过老人家的肯定,姚雪垠写这部小说的口径又与上峰要求的一致,所以在万马齐喑时才能有创作可能。这部小说的最大缺点就是美化李自成及其起义队伍,把李自成的“老八队”写成了“老八路”,秋毫无犯,纪律严明,深受百姓欢迎。按这部小说的写法,就无法解释李自成打下北京才短短42天就被迫撤出的情况。说明这支军队是经不起胜利的考验的。

而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主要是《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过多地描写三个皇帝宵衣旰食、勤政爱民,顶多是用用权谋、宫斗,还是人民的好皇帝的。小说对三个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怎样迫害汉族知识分子、制造文字狱方面确实描写和揭露不够深刻,主要是没有足够的篇幅,对他们统治的残暴性揭示得不够全面,反而像歌功颂德,这就让很多人非常反感。

比较这两位作家的局限性,是为了更准确地看待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当然,任何作家都不免会在自己的局限性内,没有局限性就是完人了。但是,我们应该更好地跳出自己的小圈子,争取有个大视野。


迷楼


二人都是应景的文人。适应统治者不同时期需要写出了对应的作品。从其二人在全国政协、人大的任职也可已看出,得到了认可。

姚雪垠从五七年开始写《李自成》配合国朝建立依靠农民战争的现实,美化农民战争,李自成几乎成为完人,简直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是我就不明白这样的人怎么会失败?他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没有问题呀!

二月河的写作背景是改革开放了,需要突出集权下有能力的领导人的形象。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正好描写了,清朝的三代核心。符合人们渴望明君的希望,尤其雍正王朝,突出了雍正改革的难度,为民做主,一心为民着想的形象。很有映射效果。

不同时期,唱响对应的旋律,是他们成功的地方,也是二人存在局限的地方,用现代建构历史太多,尤其是建构古代人的思想,结果入戏太深,竟然真把自己当作历史学家了。至于二人的作品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个人认为,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那个,并不见得水平就高。同时在流量为王的今天读者最重要,能有多少人去读那个化了妆的起义者。而二先生的评价也很两级:有人认为他给满清鞑子树碑立传,赞扬专制统治;有人认为他很好的把皇帝描写为有血有肉的人。历史学者认为,他创作的是小说,不能当作历史来读;文学界认为他的作品属于大众通俗文学,不屑于对它品头论足。

斯人已去,盖棺难有定论;殷鉴不远,是非岂无纷争。


莱驹为右


姚雪垠


首先向二月河先生致哀,去年我朋友还说要带我去他家,最终因为我的原因没去成。

这两个人区别很大。姚雪垠的《李自成》总体上是一篇小说,小说的味道太浓,文笔不错,前几篇的构思也很好,但是他基本是站在李自成的立场上写的,把李自成写的比朱元璋还厉害。你当做小说去读读,也就罢了,要当成历史知识去读,千万不要读。

这本小说没有能够分析出明末的势力对比,虽然把明朝的腐败写的比较透彻,但是没有分析满清的实力,没有分析李自成真正的实力和面对的形势,没有深刻分析李自成之败:一败在战略失误,不该那么快去捅北京这个马蜂窝,应该坚持先南后北的战略,把北京留给崇祯和多尔衮周旋,李自成自己经营中原和南方;二败在李自成没有根据地,没有牢固的基本盘,没有一直核心部队,“老八队”一是不够老,二是不够大,撑不起百万流民组成的大军,所以一打就散,一年后就死。如果李自成真有小说描写的这么厉害,天下必定是李自成的,多尔衮算个屁。



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写的不错,我看过电子书,也买过纸质书。这三本书也是讴歌大人物的,但是总体上来说,这本书写的比较扎实,讲的多是历史事实。二月河的清史知识连金庸都佩服,自叹不如。这三本书深刻刻画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形象,前两本更好。二月河自己也知道,无论康熙、雍正、乾隆多厉害,毕竟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后期,在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中,已经落后,只是在这个落后的过程,二月河没有去写。不过,不能求全责备,毕竟清末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撇开这些,这三本书真是好书,可以当历史书读,可以收到启发。

总的来说,我认为二月河更胜一筹,其书也经得起考验,个人愚见。


坐看东南了


姚雪垠的《李自成》我看过,只是时间久了,有点印象模糊,不过当时看的时候还是一气读下去的。二月河的作品,我看了《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印象最深的是《雍正王朝》,一是因为历史上雍正的非议比较多,二是因为《雍正王朝》的情节更引人入胜。我大概读了三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也许是作者的“春秋”笔法,使我对雍正有很强的好感,觉得如果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都能像雍正那样,天下苍生应该都很幸运。如果官吏都像李卫田文静那样用心做官,老百姓一定生活能够安宁。当然,小说就是小说,从真正的历史角度看雍正是在“康乾盛世”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执政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期间还是有不少政绩的。只是作为古代皇帝,一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雍正笃信佛学,沉迷于丹药,对自己手足无情等等,最后死得有点不明不白。


boulder1


我很佩服姚雪垠,用几十年时间写了一本书,态度之认真,写作之严谨,由此可见。而二月河,用同样的时间写了几本书,赚了不少稿费,工作效率之高,同样令人敬佩!

我是一个穷人,在阶层固化的今天,翻身的希望很小,但是我渴望翻身,不放弃改变命运的努力。自然我就希望有一个榜样鼓励着我,不言弃,不绝望,锲而不舍,努力向前。现在就有一个现成的榜样放在眼前,那就是《李自成》以及他的作者姚雪垠。

我说过,不管历史上李自成是什么样子,但书中的主人公李自成和我有一样的出身,一样的经历,一样的遭遇,但他不甘心命运的摆布,面对邪恶奋起反抗,面对困难无所畏惧,面对失败永不言弃,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今天的我辈所缺乏的,的确需要精神上的补钙。所以我很敬佩李自成,也希望以他为榜样,通过努力改变自已贫穷的命运!

致于有人说李自成打江山守不住自已的江山,不是治国的料。对不起,我还没有到执掌自已命运的地步。在自已还很贫贱,还在为自已的生活奔波打拚的时候,考虑那种成功之后如何坚守的问题对我来说太过遥远,也可以说是浪费时间。这就好比一个穷汉还没挣到几个钱,他绝对不会去考虑以后的遗产留给谁的问题。

相比之下,二月河写的那些清朝皇帝们,以及他们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都是清朝统治阶级愚弄百姓的教科书。与我等贫贱阶层离得太远。

有时候想想,晚上看看清宫戏,也挺兴奋,很是过瘾,可是第二天睁开眼,还得上班打工,还得为五斗米折腰。想想当今的生活这么难,生活费用这么高,不但自己,连下一辈人的命运都很难改变,自已还在为清宫戏中的主人公命运而担忧,这还不是吃饱了撑的。

因为姚雪垠所写文章的主人公与我等命运相似,能激起我的共鸣,所以我更倾向于姚雪垠以及他写的《李自成》。


阳城导航


农民起义,其实就是人民起义。因为在中国,特别是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中国还是完全的农业国。农业国的农民,当然就是人民!


明确了这个前题。我们就会有立场,进而可以站稳这个立场。姚雪垠先生写《李自成》,是在特殊的年代,在特殊的条件下创作的,当然带有时代的烙印。这个烙印,就是对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的肯定和歌颂。我国近代的人民民主革命说穿了,也是“农民起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自己肯定自己,自己歌颂自己。这就是立场,观点,方法问题,这就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自信!

还有,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是在少有大型文学作品的条件下发表的,可以说影响巨大,是一代人的必知书,必读书。是时代的代表和精典的代表。是文学界的“样板戏”。

再看二月河先生的帝王系列,是在“百花齐放”,改开后的新时期创作的。我们现在,少有羁绊,特别注重娱乐,什么作品,只要不是违反法律法规,都可以出笼。二月河写了康熙,写雍正,写了雍正,写乾隆。而且写得那么长。但不管多长,也是为皇帝树碑立传。在作品中,很少写皇帝的缺点和毛病,更不用说写帝王的残酷统治了。这样的作品,我们如果有立场的话,也就只能看看热闹了。



还有,二月河先生的帝王系列是在文艺作品众多,文艺形式众多的时期成书的。仅写帝王系列的也不是一家,有几家,甚至几十家。难免泥沙俱下,印象不深,过一个时期,就淡忘了。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而文学家是一定要有固定的立场的。所以,我们看待任何一部作品,评价任何一位文学家,都要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不同的立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之所以要提倡主旋律作品,其目的就在于此!


盛广学杂家杂论


在现代多元社会,社会资讯发达,传播媒介通畅,因而二月河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受众层次不一,十分受欢迎,但姚雪垠的《李自成》是新中国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得到茅盾本人认可的文学精品,该作品第一次把劳动人民作为描述对象,第一次把农民起义作为叙述事件的主脉,也第一次把农民领袖作为歌唱的主角,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创作的历史演义小说。他的意义是重大的,是适应新时代的好作品,把宏大的事件作为作品的场景,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它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叙述视野和空间。这部作品创作态度严谨,书中事件的人物,时间,事件真相都是有据可考的,连当时的地点名称也是经过认真调查之后而写的。因而作品一出来很受欢迎,当时书价很低,一般都能买得起。连环画小人书更是不断出版。二月河先生的落霞三部曲,是改革开放后意识多元的时代所诞生的一部以封建帝王为叙事主角的巨著。这也是开了先河。它以后人较平实的心态讲述了清王朝开疆拓土的宏大基业的历史性贡献。但书中所流露出的偏袒意识也是明显的。可能是有意回避了清朝对知识分子的禁制。但它毕竟是小说,不能当历史看。


远观历史的清徒


故事,有宏大与精细之分。姚雪垠先生的代表作,主线是李闯王。从民间到到闯王,到大顺天子,再到令人扼腕叹息。描写了一群一无所有,食不果腹的人们,赌上一条性命,也要揭开今生赌局的谜底。哪怕为此,万劫不复也在所不惜的与命运的抗争!

就故事而言,无疑写的就是一个带头大哥与一帮子文武弟兄们轰轰烈烈,跌跌撞撞和得到与失去的故事。动人,但不能称之为宏大。

提到二月河,自然而然的就是大清王朝雄才大略的帝君们。每一朝每一代的故事,从宫廷,朝堂,满与汉,文臣与武将,皇族到外戚,西北到东南,海疆到大漠,所叙述的故事覆盖了普天之下和率土之滨。

既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无所不能,也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和骨肉相残。描述了天下一统的牺牲与不易,也刻画了官场争权夺利,山头起伏的口蜜腹剑。更揭示了老百姓兴亡皆苦的命运苦旅和皇权天下的种种弊端与封建王朝必然将没入历史尘烟那无法更改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来看,二月河无疑就是这些宏大故事的创造者。

所以,作家术业有专攻。所谓人间百味,众口难调。一部小说,一名作家,每个人是否喜欢,喜欢哪一位,都是自有喜欢的道理的。

是吧?


月明楼记


全面来看,二月河的文学成就比姚雪垠相比优劣如何?

他们都是近现代的文学大师之一。都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二月河写了清朝的三个皇帝及清朝国的故事,而且都拍了影视作品,而且收视率很高,既有历史线索作为主要依据,又有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每个故事都写得非常成功,特别是拍摄了影视剧在全国反复播放后,影响特别大。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程度,连农村上至60以上的老太婆,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有时都要拿这清朝的“三个皇帝”的故事中片刻说事,甚至也唱几句中的主题歌。可见是影响深远。

姚雪垠的代表作就是巜李自成》。这本书也写得非常有趣,人物的刻画特别细腻,情节也丰富多彩,从李自成的发生,发展,到最后大顺王朝的灭亡各个阶段都作了深动,曲折,精彩的描写,让故事活灵活现,人物呼之欲出。让人们清清楚楚了解了李自成及其主要成员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悲壮故事。拿起第一卷就爱不释手地一直硬是把三卷看完才松一口气。总之,就是一个好字了得。

他们二人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但具体来说,二月河略胜一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