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川军阀混战,为什么最终是刘湘胜出了?

司马长史


刘湘能够最终成为四川军阀混战最大的赢家,其实是后面有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支持!

在辛亥革命后,四川形成了好几股势力,除了四川本土军阀,还有客场作战的好几股军阀,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川军各势力才将非川军军阀逐出四川,国民政府取得北伐胜利后,川军也接收改编,于是当时形成了杨森二十军军长,刘湘二十一军军长、赖心辉二十二军军长,刘存勋二十三军军长,刘文辉二十四军军长,邓锡侯二十八军军长,田颂尧为二十九军军长的局面。

(四川军阀混战下的民生百态)

最后基本形成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等几股势力,到30年代的时候,刘湘和刘文辉形成四川最大的两股军阀势力,而1932-1933年的二刘大战成为刘湘最后胜出的最后一战。

本文就从二刘大战详细讲一讲刘湘最后为何能够胜出,然后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川王”。

刘湘与刘文辉是堂叔侄关系,刘文辉是刘湘的叔叔辈,但是年龄却比刘湘小六岁,刘湘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一直在川军混,等刘文辉从保定军校毕业回到四川时,刘湘已经是少将旅长。

这就好比,你读完大学后发现,你的高中同学已经混的很出息了,刘文辉在后来的发展中,借了不少刘湘的光,毕竟一笔写不出俩刘,当时都称两个人为川军二刘。

到二刘大战前期,刘文辉后来者居上占据川西,兵力达12万,兼任四川政府主席,而刘湘占据川东,兵力达11万,地盘虽然没有刘文辉大,但是控制着四川对外出口,两个人因此形成了旗鼓相当之势。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一川不容二流(刘),刘湘想要统一四川做四川王,而刘文辉不止想图霸四川,还想打出四川称霸西南,一个比一个野心大,蛋糕就这么大,压根不够分啊!所以,两个人的矛盾逐渐加大,有一次刘文辉购买的军队途径刘湘防区时,刘湘就给劫了,刘文辉还曾派杀手想要做了刘湘。

二刘大战一触即发,但是各位看官,当时四川并非只有二刘,他俩之外,邓锡侯还有四万多人驻扎在成都,田颂尧还有五万多人驻扎在三台,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军阀,也是一股不可小窥的势力。

(刘湘)

可以说,想要一统四川,必须把四川内部的这几个人摆平,刘文辉与邓锡侯、田颂尧都属于保定军校毕业的,在当时拉帮结派,但是随着刘文辉逐渐变强,明显和邓、田不再一个档次了,因此刘文辉一直想吞并两人。

这两个人看刘文辉来势汹汹,干脆就倒向刘湘,形成共同反对刘文辉的联盟,可以说,从当时四川内部的环境来说,刘湘出道早、威望高、拉拢的人也比较多。

单从内部情况来说,刘湘已是必胜无疑,但是刘湘还从外部拉拢了蒋介石,刘湘深知以其实力虽然在川内数一数二,然而出川之后跟那些大军阀相比就差得远了。因此,刘湘提出了“拥蒋统川”的口号。

(蒋介石)

这一口号可以说是搓到老蒋的心窝子里去了,舒服的很!1932年初淞沪抗战爆发后,老蒋就在物色抗战的大后方,当时将行都选到了洛阳,当刘湘提出这个口号时,很明显四川比任何地方都适合当战略大后方。为此,1935年老蒋曾两次入川考察,意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将国民政府搬迁到四川。

1932年在二刘大战拉开之前,刘湘还把对刘文辉的作战计划转交给正在江西剿共的蒋介石,并且得到蒋介石的亲笔答复。

刘湘在内有邓、田同盟,外有老蒋的强力支援怎么可能不胜。

(刘文辉)

在对战刘文辉的过程中,刘湘的策略也很高明,一方面跟刘文辉请和,另一方面要邓锡侯和田颂尧抄刘文辉后路,并且对刘文辉的部将进行收买,三管齐下,最终导致刘文辉失去优势。

在打败刘文辉后,依靠老蒋在背后的支撑,刘湘才最终达到了独霸四川的目的,但是这个时候的四川已经不单独是刘湘的四川,随后蒋介石以剿匪为由将中央军开入四川,四川军阀彻底结束了,但是却也成为中央政府控制下的四川。


史论纵横


上世纪二三十后代,世界上军阀最多的国家在中国,中国军阀最多的地方在四川。城头变幻大王旗,大家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甚至一二年。在四川,当时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若不以大小论,成百上千也是有的,而且,名头百出,花样纷繁,就大派系来说,就出现过武备系、速成系、保定系、军官系、九人团系,不一而足。

不但是这些大系大军阀,那些小的更是不计其数,统治十数县的,称总指挥,统治几个县的称师长、旅长,大大小小,争斗不已,将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弄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在1934年的时候,刘湘力压群雄,脱颖而出,被蒋介石任命为四川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一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四川王”。那么,刘湘是怎么最终胜出的呢?

刘湘,字甫澄,1888年出生于四川省大邑县。刘湘出身于官僚地主之家,祖父是清朝的武举人,父亲是地主,家里本来将他作为读书人培养,希望他考取功名,谋个好前程,但遭遇清末乱世,四川如同化外之地,成了草头王争霸的疆场,刘湘从小习武,对枪杆子更感兴趣,于是,刘湘16岁时,背着父母考取了四川武备学堂,后进四川陆军讲习所进修,再升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因表现优秀,入新军第十七镇六十八标一营任排长,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辛亥革命后,刘湘的军队改编为川军第一师。1913年,熊克武在四川发动“二次革命”,武力倒袁(世凯),刘湘时为营长,拒绝了对方的策反,死守驻地泸州,最终挡住了熊克武的进攻,因功升第一师第三团团长。

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蔡锷率军进入四川,刘湘受命坚守泸州,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倒戈,偷袭泸州,面对护国军和倒戈川军的双重攻击,刘湘各个击破,先打败第二师,逼其缴械,后主动进攻护国军,将护国军打队上连连败退,刘湘一战成名,被袁世凯提拔为少将旅长。

后来,刘湘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再为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卖命了,当护国军后来再次进攻泸州,他便主动率军撤退,让出了泸州。之后的数年间,他到处投靠大军阀,1918年投靠了四川最大的军阀熊克武的川军,被任命为第二师师长。此后,刘湘有了自己的地盘,大力招揽人才,大肆招兵买马,后任第二军军长,又在熊克武的支持下,打败了大军阀刘存厚,队伍扩充到八万多人,刘湘也成了一个不小的军阀了。

1924年,北洋政府任命杨森为四川军备督办,杨森异军突起,成为了最大的军阀。第二年,杨森在四川全面清剿其他军阀,2个月占领四川72县,控制了大半个四川,刘湘也连连败北。在此生死攸关之时,刘湘灵活的脑子发挥了作用,他多方联络四川实力派军阀刘成勋、刘文辉、赖心辉等人,组成反杨讨伐军,通过诱敌深入和策反杨森部将,竟将杨森打败,逼着杨森净身逃出了四川。

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北伐,刘湘接受革命政府的改编,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蒋介石发动清党,他也表示拥护,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五路总指挥,后将另一由友变敌的刘文辉部击败,兵力猛增至12万人,真正成为了“四川王”。于是,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便任命他为四川省主席。


帝国的脸谱


刘湘占据重庆川东地区

长江航运关系,距离外界更近,更容易获得优质的武器输出和外界支援,同时重庆近代化在四川地区最早,开埠后带来了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使得重庆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崛起,同时崛起的还有万县,军火进来必经之路,刘湘就曾扣押过刘文辉的军火,成都因为是省城,守旧力量强大,思想保守,距离长江经济腹地更远,经济仍然是农耕经济主导,故而川军的大佬来自川西地区偏多,如【刘湘、刘文辉、田颂尧、刘存厚、赖心辉、刘成勋、潘文华、李家钰等各派大佬】贴近省城政治优势,而依托重庆的川东川北川南地区长江流域搞革命的搞实业的偏多【川军大佬就主要是川北地区,即邓锡侯、王缵绪、杨森等人,川南有熊克武等人】我党的革命家也大多来自这一长江流域,而来自川东的即曾经的渝万达涪黔【明清川东道+民国东川道范围的】,高级军阀主要就是胡景伊(巴县)、郭汝栋(铜梁)、陈兰亭(丰都)、范绍曾(大竹)、夏首勋(江津)其中官最大的是四川都督胡景伊,广安是属川北的,明清时期叫四川省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州

重庆川东地区从南宋开始借着经济重心南移和长江流域开发及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早等优势使得川东势力从此有了对抗川西势力的资本【如宋末余玠守蜀、元末明玉珍都重庆,明末秦良玉等卫川东,清末辛亥起义(重庆早于成都)等,直到民国共产党四川活动中心也是重庆,中共第一届四川省(临时)委员会就是在重庆召开,选举产生了首任四川省委书记傅烈(后在重庆牺牲),中共四川省早期军政领导人杨闇公等也是在重庆活动,杨闇公受命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统管四川党政活动,同盟会也是杨庶勘等人在重庆活动,后来的国民党入川乃至抗日都是重庆,建国后西南军政委员会及西南局也是重庆,重庆也在元之后多次成为 省会,最后刘湘击败刘文辉后在重庆重置统一的四川省政府,1916年到1935年,重庆先后七次设立四川省长行署、四川省长公署、四川督军公署、四川省政府,是四川省当时的政治中心,1936年置由四川省代管的直辖市,1939年为陪都,这里的直辖市重庆只有今天主城区的一部分

至于为什么最终省会还是迁去成都,成都有个优势,就是临近藏区,国家战略,从清代勘定西藏叛乱置成都将军后就一直如此至今,重要的军事交通中心,成为区域省会能够更稳定藏区


洛基之怒


不太明白刘湘的胜出是在什么层面,是政治层面还是军事层面。

在军事上,刘湘好像到最后都没有彻底的击败对手统一全川,四川任然是防区制被各大军阀割据占领。

刘湘1932年后被称为四川王,更多的是因为国民政府借剿灭四川的红军准备消灭四川割据势力的时候,四川军阀们为保自身利益,才开始联合起来推出四川军阀中实力最强的刘湘作为盟主集合全川力量来抗衡当时的中央——国民政府。

如果从这个层面来说,刘湘的胜出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胜出,通过合纵连横所取得的。

在军事上,即使在最后的“二刘大战”也是通过联合其他军阀和挖刘文辉墙角所取得的胜利。

如果没有国民政府的染指四川,可能缓过劲来的刘文辉,或者其他几个军阀因刘湘而利益受损可能四川的军阀混战还会继续吧。


历史小知


在民国时期,由于当时的四川施行防区制,每个防区都有很强的独立性,时间长了,防区就发展成为了各军阀的“独立王国”。

每个军阀都是狼子野心,不甘人下,因此他们为争夺防区发起了很多次战争,据统计自1912年到1935年这二十多年之间,四川就发生了战争四百多次,这就使得四川很长时间内都处军阀混战时期了。

不过四川这么多军阀,到了后来为何会是刘湘胜出,成为了后来的四川王呢?刘湘是如何成功的呢?

刘湘在蔡锷任四川督军时,是蔡锷手下第一师第一旅旅长。熊克武成为四川督军后,他成为熊克武手下第二师师长,管辖七县,实力逐渐雄厚。不过说是熊克武手下,其实刘湘在当时还是有很强的自主性的,这也是他实力越来越雄厚的原因。

在当时熊克武与川中另一势力刘存厚势不两立时,他选择站队熊克武,使熊克武在军力上压倒了刘存厚,刘存厚被驱逐,刘湘则乘机成为四川军阀中的领军人物,被推举成为四川督军,并担任了川军总司令。

此后刘湘逐渐发展自身,越来越强盛,不过刘湘虽越来越强,但还没到“称王”的地步,他的封王之路是在与他的叔叔刘文辉的大战后。在1932年,刘湘与刘文辉爆发了一场“二刘之战”,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是川中规模最大的战争。在大战中,刘文辉由于前期占优,因此自恃强大,过于傲慢,得罪了川中其他势力,而刘湘却越挫越勇,使得刘湘最终反败为胜。刘湘在此战中,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四川王,在名义上统一了四川。

他能够成功与自身能力是分不开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蒋的支持。他拥护蒋介石,使得他一直占据正统地位,而且还有蒋的军事援助,这些无形中也为他在统一四川的道路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不过刘湘虽在川中无敌手,但却在红军面前吃了瘪。在奉蒋命堵截红军时,被徐向前的红四面军被打的没有还手之力,不得不说红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悍的。由于刘湘被红军打败,蒋于是借抵抗红军为名,对四川进行渗透,这个时候开始,四川地区慢慢的脱离刘湘之手,刘湘四川王的地位逐渐下降。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刘湘是名旧军阀,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却是坚决不退缩。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发表了《告川康军民书》,主动请缨出川抗战,率领七个集团军亲自出川抗战,并在1938年于前线病逝。


在临死前,刘湘留下了“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一句话,用以激励全川将士将抗战进行到底。川军能在抗日之中,能够如此奋勇,我想与刘湘这个当老大的是分不开的。


夏目历史君


刘湘当时有老蒋的支持!


赵力平(有机、gap认证)


刘湘得到蒋总统的帮助


西楚飞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