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我成了億萬富翁”:做到這三點,你也能實現財務自由

融御財富最近逛書店看到一本書——《富爸爸窮爸爸》,被擺在暢銷書的書架上,非常顯眼。早在這本書剛出版時,就佔據了各地銷量榜首位。

作者羅伯特·清崎算是第一代知識網紅了,靠這本書紅得發紫,世界各地去演講,開財商教育公司,開理財顧問公司,還找了一家網絡平臺幫忙營銷推廣。

“38歲,我成了億萬富翁”:做到這三點,你也能實現財務自由

今天融御財富就來給大家推薦這本書——《富爸爸窮爸爸》。它並不會教你如何投資成為富人,而是告訴你如何培養自己的財商,如何擁有富人的思維方式。

- 01 -

不要為金錢工作

清崎有兩個爸爸:“窮爸爸”是他的親生父親,一個高學歷的教育官員;“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父親,一個高中沒畢業卻善於投資理財的企業家。

受過高等教育的窮爸爸,官至夏威夷州教育部長。學歷有限但愛創業的富爸爸,成了當地有名的富豪。

清崎年輕時遵從“窮爸爸”為他設計的人生道路:上大學,服兵役,參加越戰,走過了平凡的人生初期。

“38歲,我成了億萬富翁”:做到這三點,你也能實現財務自由

後來,窮爸爸支持的黨派在選舉中失利,臨近退休的他丟掉了工作。他不甘平庸,決定投資做生意。因為沒有從商經驗,窮爸爸慢慢把存款賠光了。

於是,清崎開始追尋富爸爸的腳步踏入商界,登上了致富快車。所以清崎的理念主要來自富爸爸,相信“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他們工作”。

在相同的條件下,窮人會不停地打工賺錢,然後消費掉。接著又去為錢工作,慢慢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而富人剛開始也會努力工作,但在錢不多的時候,就懂得節儉,然後用節省下來的錢去幫自己賺錢,從而產生一個滾雪球的效應。

不要讓金錢控制了我們的生活,不要像窮爸爸那樣,為了金錢拼命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家人,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

“喜歡錢,是因為熱愛錢能帶來的自由生活。明白錢很重要,但不想花費一生為錢工作。”努力成為富爸爸,擁有能自動運轉的賺錢機器,獲得投資產生的睡後收入,最終實現財務自由。

- 02 -

分清資產和負債

你買的房子,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呢?

“資產是能把錢放進口袋的東西,不管你工作與否;負債是把錢從口袋裡取走的東西。你想要致富,只需要不斷買入資產;如果你只想當窮人或是資產階級,那就不斷買入負債吧。”

富人獲得資產,而窮人和中產階級獲得負債。

按照富爸爸的邏輯,貸款買房子,不僅是當前金錢的流出,而且未來還要不斷還貸、交稅、維護,這是一種負債行為。

但是我們購買的資產,表面上看錢是從口袋裡“花”出去了,但實際上“花”出去的每分錢都在為自己工作,它們利滾利,產生的現金流可以部分支付甚至全部支付每月的賬單,最後以幾倍於本金的回報重新流入口袋。

很多人買回來的房、車、奢侈品看似是資產,但其實都是負債,因為它們不僅沒有帶來被動收入,還給主人增加了每月支出。

“38歲,我成了億萬富翁”:做到這三點,你也能實現財務自由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資產呢?房子是資產嗎?如果買房子用來自住,那就是負債,即使房價漲了,也跟你沒關係。因為你並不會把房子賣掉,升值部分沒法套現,也就不能創造財富。如果買房子用來投資,能提供租金回報和升值收益,那就是資產。

清崎也說過:“他並非反對買房買車,而是在買房買車之前,應該先讓自己的資產創造足夠支付每月貸款及支出的現金流,這樣就算沒有收入來源,也不會感到巨大的生活壓力。”

我們不斷要做的,是增加能給自己、給家庭帶來正向現金流的事情。所有需要大額負現金流的事情,都要剋制。

- 03 -

樹立自己的財富目標

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是周遊世界,還是在40歲前實現財務自由,還是要平凡的過完這一生?無論你如何選擇,都要先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並努力實踐。

我們每天都應做出選擇: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自己的金錢以及我們頭腦裡所學到的東西去實現我們的目標。

很多人想要實現財富自由,卻並沒有為自己樹立起正確的財富目標。很多人喜愛錢,但不敢把追求財富作為自己的終極方向。

窮爸爸說,當涉及錢的時候要小心,別去冒險。

富爸爸說,要學會管理風險。

窮爸爸說,我對錢不感興趣,錢對我來說不重要。

富爸爸說,金錢就是力量。

在保守社會,說“我很喜歡錢”是可恥的。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提倡我們要按富人的方式說話,大大方方地表明要追求財富的態度。

“38歲,我成了億萬富翁”:做到這三點,你也能實現財務自由

皮格馬利翁效應指出,對某種情景形成期望和預言,就會產生讓這種情境成真的效應。

這才是富爸爸真正強大的部分:我知道我要成為什麼人,然後不斷暗示自己,並堅定地走下去。

一個人,如果連對財富的追求和對金錢的喜愛都不敢承認,那又怎麼能有機會成為富人呢?

想要獲取財富,就不要怕風險。樹立自己的財富目標,努力積攢資產,讓錢生錢,總有一天,你也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富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