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汴京龙亭的上元节之夜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清明上河图》里酒肆林立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北宋时期,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民众的富裕程度远高于“开元盛世”。据记载, 公元1000年的时候,都城汴京人口高达百万,是十一世纪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当时宋朝的GDP几乎占到了全球各国的22.7%,由此也将饮食文化催生到了一个空前鼎盛的高度。

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交际需要,汴京的饮食业异常繁荣。《东京梦华录》 作者孟元老赞叹:“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流传至今的传世名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更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当时的饮食业竟是如此发达兴旺。图中的都城汴京,饭店酒肆遍布大街小巷,有挂着正店招牌的三层大酒楼,有街岸两旁描有大伞形遮篷的食摊。熙熙攘攘的人群围站食摊,从业人员忙碌着殷勤地接待顾客,桌面上杯盘狼藉,生动逼真,心驰神往。

而在施耐庵所著脍炙人口的、堪称“百科全书式”展现北宋生活场景的《水浒传》中,人们更能身临其境地领略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市井小民的多彩饮食文化生活。

1

宋代的饭店酒楼,规模气派,装修考究,玉杯银盏,珍馐美味,不逊今天,令人陡生“穿越之感”。

譬如在《水浒传》 第三十九回,(原郓城押司)宋江到江州“浔阳楼”小酌抒怀一幕,就足以叫人眼界大开。

这座号称“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的江州(今九江)第一楼,依山傍水,风景宜人,雕梁画栋,直插云霄。不仅金字牌匾由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亲笔题写,而且就连浔阳楼的餐具、酒具竟然也是成套精美昂贵的“朱红盘碟“(漆器)。

酒保上楼来问道:“官人还是要待客,只是自消遣?”宋江道:“要待两位客人,未见来,你且先取一樽好酒,果品、肉食只顾卖来,鱼便不要。”酒保听了,便下楼去。少时,一托盘把上楼来,一尊蓝桥风月美酒,摆下菜蔬,时新果品、按酒,列几般肥羊、嫩鸡、酿鹅、精肉,尽使朱红盘碟。宋江看了,心中暗喜,自夸道:“这般整齐肴馔,济楚器皿,端的是好个江州!

从色彩来看,漆器的主要色调就是是红、黑二色,色正而艳丽,真正的朱红色彩的器皿非漆器莫属。尽管美观又轻便的漆器在宋代也是餐具、酒具和茶具中的大类,但由于造价不菲和如此金贵,一般主要用在上流社会的宴请席面之上,浔阳楼能大量使用昂贵的精美漆器,可见其实力不凡,彰显出北宋餐饮业的豪华奢侈。

宋代的人均GDP达到了450美元,大伙钱包鼓鼓,审美情趣提升,加之手工制造业发达,金银器也开始大量应用在餐饮行业之中。

《东京梦华录》所称,东京汴梁大型酒楼多达72家,规模宏伟,每店均可容千人以上宴饮。设备精良,各正店(酒楼)设施豪华,均以全银器待客。

造型精美,工艺复杂,富丽堂皇的金银餐具、酒具和茶具,要运用多种工艺技术才能制作成功。金银皆为贵重金属,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价值。而以金银制作成套的餐具、酒具,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实力的体现,亦是身份/地位/档次的直观象征。

《水浒传》 第七十二回中,宋徽宗的红颜知己李师师曾用“小金杯”为宋江劝酒,还用“大银赏钟”给李逵、戴宗赏酒。

在《水浒传》 第三十回中,打虎英雄武松误入张都监精心巧设的圈套,被人蓄意栽赃陷害,自己床下箱子里“上面都是些衣服,下面却是些银酒器皿”。这足以说明,北宋时期在官员名流的上层社会中,金银餐具早已广泛普遍使用,可说信手拈来,屡见不鲜。

《水浒传》第四回中,被鲁达“见义勇为”救出的买唱歌女金翠莲在做了赵员外的小妾以后,热情款待恩人鲁达时,命“丫环将银酒壶烫上酒来”;《水浒传》第二回中,九纹龙史进中秋宴请少华山众头领时,居然是“金杯频劝酒”……

这都显示了宋代庄园地主大户的富足生活,地主家不仅有余粮,而且酒具(餐具)非金即银,着实羡煞吃瓜群众。

如此奢靡之风,超越了阶层,耳濡目染甚至连打家劫舍的强盗那里,也不乏金银酒具、餐具的华丽身影。

《水浒传》第五回里,桃花山的寨主李忠、周通为鲁智深饯行,“将金银酒器,设放在桌上”后,去打劫从山下客商去了。哪曾猜想,被他们留在山上的鲁智深,单收制服了小喽罗,“只拿了桌上金银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里”,从山上滚下开溜了。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宋徽宗画像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宋代银质酒壶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宋代金碗

2

“炊饼”、馒头、包子等面食,鸡、鸭、鱼、肉、牛、羊、野兔等肉食也已登堂入室,走进平常百姓生活。

在北宋,面饼作为一种主食,已是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吃食。宋代的饼并不像如今特指经过烧烤加工而成的一种圆形食品。

凡是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都可称谓“饼”。烤制而成的叫烧饼,与我们今天的无二,在笼中蒸成的馒头叫蒸饼。宋仁宗名赵祯,为了避皇帝名讳,人们又将蒸饼读成炊饼,类似接近于今天的馒头。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在走街串巷叫卖时所喊的“炊饼”,指的就是馒头。

宋人常吃的面食中还有带馅的馒头,也就是今天俗称的“包子”。

在水浒传第二十七回中,武松在大树十字坡偶遇杀人越货、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武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那妇人嘻嘻笑道:“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那里有人肉的馒头……”

香喷喷的白米饭,也是宋代餐座上的平常之物。《水浒传》 第九回中,就有大米的现身出场。

柴进便唤庄客,叫将酒来。不移时,只见数个庄客托出一盘肉,一盘饼,温一壶酒;又一个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都一发将出来。柴进见了道:“村夫不知高下,教头到此,如何恁地轻意?”

有宋一代,鸡、鸭、鹅等家禽,还有牛羊肉、兔肉、野味之类,也在当时的肉类食谱中占有一定比例。

01力大如牛、营养丰富的牛肉,在《水浒传》中似乎成了江湖英雄人物提神壮力、人人喜爱的“经典标配”。

在《水浒传》第十回中,失意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委屈发配看守大军草料场,为了抵御严冬酷寒,林冲不仅要了“一盘熟牛肉”,而且走时“怀内揣了(两块)牛肉” 。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武松景阳冈打虎一章节中,武松之所以能将害人无数的景阳冈大虫(老虎)活活打死,与他在“三碗不过岗”酒店里先后吃下4斤熟牛肉,增添的非凡气力、英雄气魄是分不开的。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武松景阳冈打虎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武大郎炊饼

02肥美的羊肉,乃是宋时人民大快朵颐的餐桌爱物。

《水浒传》 第二回中,九纹龙史进中秋宴请少华山上朱武、陈达、杨春三个头领,大伙“割羊劝酒”,推杯换盏,吃的不亦乐乎!

而在《水浒传》 第九回中,小旋风柴进“杀羊相待”林冲,以表示对武艺超群豹子头的尊敬和仰慕之情。

03作为当时市民餐桌的主要肉食——猪肉,在北宋已是家喻户晓,花样繁多。

在《水浒传》第三回,眼花缭乱、颇为精彩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提辖为了发难欺压良善的恶霸“镇关西”郑屠。先是“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头。”

接着“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

最后“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

这些人为刁难虽然搞得镇关西烦不胜烦、最终翻脸,但是还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对猪肉的做法和吃法已是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04美味的鸡鸭鹅也曾令时人垂涎、啧啧不已。

《水浒传》 第三十回中,武松误入张都监圈套后被“刺配恩州”,情深义重的金眼彪施恩“煮得两只熟鹅”前来洒泪送行。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水浒传》第《水浒传》第三十二回中,又饥又饿且冷得发抖的武二郎,不惜围绕一对香气四溢的“熟鸡”,引发了一场“争斗冲突”。

只见店主人又去厨下,把盘子托出一对熟鸡、一大盘精肉来,放在那汉面前,便摆了菜蔬,用杓子舀酒去烫。武行者看了自己面前,只是一碟儿熟菜,不由的不气。正是眼饱肚中饥,武行者酒又发作,恨不得一拳打碎了那桌子,大叫道:“主人家,你来!你这厮好欺负客人!

05江南沿海一带三餐不离鱼肉河鲜、富贵人家的餐桌也时有味美的“海鲜美味”亮相。

在《水浒传》 第十五回里,智多星吴用与阮小二见面,称一大财主“办筵席,用着十数尾重十四五斤的金色鲤鱼。”

《水浒传》 第三十八回中,宋江与神行太保戴宗在江州琵琶亭中结拜兄弟,一高兴酒喝得大了,便想吃“鱼辣汤”醒酒。

而在《水浒传》 第三十八回里,落魄的林教头投奔家大业大的大官人柴进,小旋风便以“海味”热情相待。

柴进当下坐了主席,林冲坐了客席,两个公人在林冲肩下。叙说些闲话,江湖上的勾当,不觉红日西沉。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

06在靠近山林的地区,野兔、野鸡等美味也让人大快朵颐,回味无穷。

《水浒传》第二回中,检举揭发九纹龙史进与少华山强人私通的李吉,就是以抓野兔等野味为生的猎户。

原来摽兔李吉正在那山坡下张兔儿,认得是史家庄上王四,赶入林子里来扶他,那里扶得动。

07在王公贵族的餐桌上还不时有熊掌、驼蹄、银鱼等珍馐美味献身助兴。

《水浒传》 第二回里,驸马王都尉大宴小舅子端王(后来的宋徽宗),真可谓是大献殷勤、竭尽所能,许多珍馐美味,罗列其间,令人大开眼界。

但见:

香焚宝鼎,花插金瓶。仙音院竞奏新声,教坊司频逞妙艺。水晶壶内,尽都是紫府琼浆;琥珀杯中,满泛着瑶池玉液。玳瑁盘堆仙桃异果,玻璃碗供熊掌驼蹄鳞鳞脍切银丝,细细茶烹玉蕊。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官员夜宴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三碗不过岗

3

甚至作为今天共享经济的“外卖”雏形、以及“外包”等先进餐饮模式在北宋也已出现。

在《水浒传》第二十六回中,武松祭奠大哥亡灵,在桌上摆满了酒菜,用得就是当时酒店的外卖。

武松道:“礼不可缺。”唤土兵先去灵床子前,明晃晃地点起两枝蜡烛,焚起一炉香,列下一陌纸钱;把祭物去灵前摆了,堆盘满宴,铺下酒食果品之类。叫一个土兵,后面烫酒……

不仅百姓如此新潮,北宋过元宵佳节,与民同乐的皇帝妃子也赶时髦“点外卖”,不少运气颇佳的外卖商贩一夜之间就会发笔小财。

一首宋词写道:“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形容的便是宋朝皇帝在宣德门与民共度元宵佳节的场景。

史书记载,每年的正月十五(或十六)之夜,宋朝皇帝都要“乘小辇,幸宣德门”,观赏花灯;随后,“驾登宣德楼”,宣德楼下早已搭好一个大露台,诸色艺人在露台上表演相扑、蹴鞠、百戏等节目,皇帝坐在楼上欣赏表演,“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先到宣德门下的市民,“犹得瞻见天表”,得以近距离一睹龙颜,引以为豪。

这时候,叫卖“市食盘架”的小贩守候在门外,等着赏灯的嫔妃宣唤,皇室中人叫买小吃零食,出手非常大方:“妃嫔内人而下,亦争买之,皆数倍得直,金珠磊落”。有些幸运的小贩,一夜之间就发了财,“有一夕而至富者”。

宋代城市繁华,居民应酬甚多,为了减省主家的劳动,在汴京城还出现了专门帮办礼席的服务机构——“四司六局” 。他们的热情周到之上门服务,极大地便利了京城居民生活。

“四司”:为帐设司,专掌仰尘、缴壁、卓帏、搭席、帘幕、罘罳、屏风、绣额、书画、簇子之类;厨司,专掌打料、批切、烹炮、下食、调和节次;茶酒司,专掌宾客茶汤、暖筛酒、请坐咨席、开盏歇坐、揭席迎送、应干节次等。民庶家却都用茶酒司掌管筵席,斟酒、上食、喝坐席、迎送亲姻,以及吉筵庆寿,邀宾筵会,丧葬斋筵,修设僧道斋供,传语取复,上书请客,送聘礼合,成姻礼仪,先次迎请等事;台盘司,专掌托盘、打送、斋擎、劝酒、出食、接盏等事。

“六局”:是果子局,专掌装簇饤盘看果、时新水果、南北京果、海腊肥脯等劝酒食品;蜜煎局,专掌糖蜜花果之类;

菜蔬局,专掌瓯饤、菜蔬、糟藏之属;油烛局,专掌灯火照耀、立台剪烛、壁灯烛笼、装香簇炭之类;香药局,专掌药碟、香球、火箱、香饼、听候索唤、诸般奇香、及醒酒汤药之类;排办局,掌椅桌、交椅、挂画、插花、扫洒、拭抹之事(《都城纪胜》、《梦梁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

史载,当时的市民,每有红白喜事、大宴宾朋,只要出钱,你啥事儿都不用操心费力,这些分工娴熟、效率高超的“四司六局”,保准把你吩咐的一应繁杂事务办得妥妥的。

看来,能穿越到一千年前,做一回《水浒传》里的大宋汴京市民,还真是一件既能大饱口福、又能乐在其中的美哉幸事呢?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北宋上元节夜景复原图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宋代精美酒具

一篇文章让你看懂《水浒传》里洋洋洒洒的餐饮文化

开封清明上河园夜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