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上百万人了,为何清朝一个不留?

用户66243619


上百万夸张了,最多几十万,明朝皇室没有那么强悍的生育能力。

虽然我很推崇朱元璋,但不得不说,老朱在对待自己子孙这一点上,实在缺乏远见。

朱元璋出身贫苦,他出生入死,打拼半辈子,建立大明,堪称草根逆袭的典范。

但凡自己过了苦日子,都不想让自己的儿孙再受苦,朱元璋也是如此。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照例封赏子孙,这也是历代惯例。

不过,朱元璋对待子孙的政策,与任何朝代都不相同,这基于他对历史教训的汲取。

1,西汉和西晋两个朝代,皇帝都把儿子封到地方做藩王,这些藩王不仅拥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人口,自己的财政,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人、财、物、军权皆备,而且世袭罔替,实际上是一个个独立王国,从根本上说是西周分封制的残余。

分封制是什么结局?周室衰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西汉和西晋也没能避免这一弊端,藩王制导致各大王国尾大不掉,不服中央,终于举兵造反,西汉的七国之乱险些颠覆中央政权,西晋的八王之乱则直接葬送了整个王朝。

2,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皇帝的儿子也封王,但他们全部集中在京城居住,不就藩,也就是说不到地方上做王,没有地盘,没有人口,没有财政,更没有军队,什么权力都没有。

唐朝、宋朝的皇族出了几代便不作为宗室,逐渐成为平民,避免了宗室人数的无限扩张。唐宋的宗室成员在政治上的限制较少,可以自己参加科举,入仕为官,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皇室后裔的身份成就功业,也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唐朝、宋朝不重用宗室,也导致了皇帝势单力孤,容易被文臣武将挟持。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宋朝的文官集团,都对皇权形成了极大制约,甚至反咬一口,灭了皇帝。

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借鉴汉晋唐宋的教训,制定了独具特色的宗室制度。


1,分封而不赐土,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就藩,不像唐宋一样关在京城,但也不像汉晋一样拥有土地,他们除了拥有王府和田宅,没有大面积的封地。

2,列爵而不临民,朱元璋的儿子们都是王爵,爵位很高,而且在地方就藩,但他们不像汉晋藩王一样,他们不参与地方政事,不治理百姓,显得比较超脱。

3,食禄而不治事,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朱元璋的儿子享受着极为丰厚的俸禄,但不像唐宋宗室一样可以自由从业,他们不需要干任何工作,也禁止干任何工作,只管拿钱就行,完全意义上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4,世袭罔替,朱元璋的儿子们被封王后,这些藩王的长子仍可继任为王,其他儿子降等封爵,就像皇位一样世袭罔替,只要大明不灭,王爷有后,就永远是王爷,绝对的金饭碗。

朱元璋建国之初,在全国各地封了26个王,本来人数不多,但老朱的数学可能是和尚教的,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儿子生儿子,儿子的儿子再生儿子……一直生下去,会成倍增长。

所以到了明朝末期,全国的皇族宗室已经有数十万人,这些人啥活不干,拿着高薪,还经常欺男霸女,干预地方,惹得不仅民怨沸腾,地方官也对他们头疼不已,基本上是相当于国家养了一群只进不出的蛀虫,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最终转嫁到百姓头上。

明末李自成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再加上张献忠集团,两大势力四处攻城略地,明朝的藩王成了直接受害者,他们的富贵奢侈引起农民起义军的极大仇视,面对如狼似虎的义军,他们毫无还手之力,财富被劫掠一空,一家老小的全交代了,基本上“十室九空”。

后来李自成败了,清军又紧接入关,在全国推行“剃发令”,留发不留头,又大举清除明朝残余势力特别是皇族宗室,那些侥幸躲过李自成、张献忠的宗室再次遭到清廷清洗。

要说明朝宗室一个不留,也是言过其实,漏网之鱼总还是有。不过越是漏网之鱼,越不敢公开承认身份,否则会被赶尽杀绝,加上清朝以后明朝宗室的“玉牒”(相当于宗室户口簿)消失了,已无法查证究竟谁是明朝宗室,所以才会有明朝宗室“一个不留”的说法——至少在户口簿上一个不留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没有上百万,几十万还是有的。


要把他们屠戮殆尽很正常,毕竟在朝代的更替当中,前朝的皇室很少能够有好下场。少部分人会被关押起来,基本上绝大部分都会被杀掉。

朱元璋为百万子孙打下基础

朱元璋号称是得国最真正的皇帝,从最底层要饭郎,中间还做过和尚,到最后成为开国之君。中间经历的困难不可谓不多,感受黎民之苦不可谓不深。

朱元璋为了能够让子孙无穷无尽,他制定了两点的规划要求。第一点在子孙后代的俸禄上面,第二点在子孙后代的起名上面。

在当时的明朝规定当中,如果是皇室后裔,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工作。只要年满10岁,就可以从国库当中领俸禄。到了适婚的年龄,还给拨款结婚。

到后来藩王的福利,甚至直接和子女的数量多少挂钩。本来生孩子就已经奖励很多钱了,如今生得越多奖励越多。因此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拼命的生,整个朱氏大家族也呈几何倍数增长。

此时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给孩子起名字?古代起名字都是讲究辈分,因此朱元璋考虑到后代子孙无穷无尽,于是提前制定了一个名字规划表。


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第二个字为指定辈分外,第三个字取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造字。

比如说朱允炆一脉就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这是辈分上面用字。再比如第三个字以燕王系为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这是燕王朱棣家第三个字,都是取的五行为偏旁部首的字。

朱元璋这一设想是非常之好,但是后来却出现了问题。因为人数实在是太多了,常用的五行偏旁部首的字已经用完了,于是开始去找生僻字,最后干脆自己造字。

如果有心的人可以发现,明朝皇室后裔取的字,其实和元素周期表有很大的重复。难道明朝皇帝就知道元素周期表了吗?其实并非如此。


而是当年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的时候,化学家徐寿想把它翻译成汉语,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字眼。这时候明朝皇帝后裔取得字就进入他眼中,正好拿过来直接使用。

明朝百万皇室被屠戮

朱元璋有着26个儿子,只有两个儿子没有拿到藩王称号。但凡成为藩王,每年的供奉都超过万旦。再加上之前所说,藩王的俸禄和子女数量直接挂钩,因此后裔也越来越多。

但是俸禄增长的同时,势必要克扣农民的血汗。其中皇室人口增加最快的在山西,黎民百姓生活最苦的也都在山西,皇室人员被杀最多的也是在山西。

其实李自成的部队一直是纪律严明,但是轮到朱元璋的后裔之后,似乎就开始下狠手了。在山西的晋王和代王等多位郡王,他们在山西留下了几万人的后代。李自成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当年李自成大军攻克太原之后,有“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恐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

刚到了太原,就抓了400多人的晋王宗室,全部送到西安杀掉。后来又担心宗室人叛变,挨家挨户的搜索,又找到了几千人。全部都杀掉,就像杀羊羔一样简单。



李自成大军打到大同之后,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面,代王一脉4000多人被屠戮殆尽。所以明朝皇室被屠戮殆尽,不仅仅有着清王室的功劳,李自成还下了很大的力气。

而一向残暴的努尔哈赤,在进入辽东地区之后就开始屠城政策。比如在攻打开原之后,整个城内10万多人,基本上都被杀光。以及后来的扬州十日,更是惨无天日。

当时清军有两大任务,第一个就是阻击李自成部队,第二个就是四处搜刮钱财。而整个国家当中,最有钱的就是明皇室的后裔。再加上朱元璋起名这么明显,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清皇室的目标。

虽说当时但凡是明朝皇室后裔,基本上都被清军搜刮一遍。搜刮的过程当中,自然会流血,因此也使很大一部分的明皇室后裔被杀。但是由于基数实在是太大,杀光是不可能的,最多是一些比较有钱的郡王。

南明皇室的苟延残喘

李自成在崇祯17年占领北京城之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来清军入主中原,明朝皇室带着满朝文武,逃到了淮河以南地区和清政府对峙。

崇祯皇帝去世之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后来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弘光。扬州十日之后,南京沦陷,弘光帝被捕。


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宣布称帝,改国号为隆武。虽然后来曾经组织过短暂的北伐,但是收效甚微。再加上郑芝龙等人降清,隆武皇帝气得绝食而亡。

眼看着绝大部分都要落入清政府手中,大西军和明朝皇室联合起来,拥立桂王朱由榔称帝,改国号为永历。同时郑成功也在沿海地区起义,不断去骚扰清政府。

此时的起义达到了高潮,可惜后来由于三王内讧,刚刚形成的局势轰然倒塌。再加上后来吴三桂进入缅甸,缅王主动的把永历帝交出。第二年永历帝和太子被杀。

虽然后来郑成功东征收复宝岛台湾,以此作为抗击清政府的基地,仍然打着永历帝的称号。不过后来清政府占领了台湾,延平王郑克塽投降清政府,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朝宣布彻底灭亡。

在南明皇室的四帝一监国的过程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的皇室后裔被杀。因为此时不杀不行,刚开始杀他们是为了抢钱,现在杀他们是为了稳固地位,毕竟斩草要除根。


这些村子自称是朱元璋后人

其实很多朝代是非常忌讳夺权这一字眼,他们都把自己归属为正统,认为是继承了前朝的皇位。尤其清朝是少数民族,更需要得到来自这种正统的称号。

虽然刚开始清政府要把明朝皇室杀戮殆尽,但是等到地位稳定之后,就开始了提出了优待政策。甚至乾隆皇帝还亲自给朱元璋扫墓,扫墓的时候还要行三叩九拜大礼。

位于南京的明孝陵,正是朱元璋的埋身之地,如今上面还刻着治隆唐宋几个大字。意思是明朝堪比唐宋时期,明朝什么样子难道皇室心里没有个数吗?会这么不要脸?

其实这并不是明朝皇室所刻,而是康熙命人所刻。甚至他每次出巡的时候,只要路过南京,都会给朱元璋去扫墓。如果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祭文当中发现端倪。

原来康熙每次去祭祀,都在强调清朝并不是夺了明朝的江山,而是光明正大的继承。因为明朝是由于李自成而亡,南明政府也没有人承认他们,所以清政府顺应天意建立清朝。



甚至在清朝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在全国寻找朱元璋后裔,其中就找到了一个叫朱之琏的人。他是康熙31年进士,时任雍正时期的亳州知府。

他的父亲是明朝简王朱桂的后裔,是洪承畴部的监军,跟随他一起投降了清朝。当时雍正皇帝在全国寻找朱元璋后裔下落,在苦寻无果的时候,朱之琏主动上书告诉自己的身份。

雍正皇帝为了体现清皇室的优待,甚至封他为一等候。虽然有个侯爵的称号,但是俸禄就还是那么一点点,只是名字好听罢了。其实也是雍正皇帝为了显示清政府的优待。

其实到了现在还是有很多明皇室后裔,比如说河南山村的一户人家,他们自称是明皇室的后裔。甚至还拿出了明朝帝王窑烧制的罐子作为佐证,以及600年前制作的朱元璋画像。

还有的村子为了证明自己是朱元璋的后裔,甚至还拿出来了龙椅。当然不是正大光明殿里面坐着的,而是当年朱元璋坐过的。不过是真是假,目前也不好鉴定。
其中朱元璋后裔比较出名的人物当中,朱镕基总理是其中之一。


史之策


据说明末的时候朱元璋的子孙达到百万人之多,其实际数据也无从考证,我们来看一些材料吧

明朝皇室人口大爆炸

朱元璋称帝后把朱氏子孙在生养方面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他本人就有二十六和儿子,十六个女儿。他又鼓励后代孙多生子女,不用参加工作,且只需按人头领俸禄。明弘治五年(1492年),山西巡抚杨澄筹上报一惊人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城王朱钟镒有一次刷新了老朱家的生育记录,截止本年八月,共生子女九十四人,孙一百三十六人。这仅仅是庆城王一府,这个数据就是明王朝皇室人口爆炸的缩影,据王世贞推算,没过十几年,明宗室人数就会增加百分之五十,另外徐光启推算,过三十年就会达到增加一倍,朱元璋建国之初,“初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九位”。宗室人数总共有五十八人,永乐年间增加到一百二十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加到了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增加到八万多人(《洪武皇帝大传》)。而据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的推算,到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万人之多。所以一百万明室子孙是这么来的,那么我们想一下,如果明王朝再延续五百年会怎么样?地球可能会被压垮,确实很庞大的明室族群,朱氏子弟



地方利益最大获得者

皇族往往和巨商勾结在一起,资源共享,利益共享,进行行业的垄断。利用自己的关系,向朝廷要一些特殊政策,转批给商人,再从商人处分得巨额利益。地方上所有最赚钱的行当,都被他们给垄断了。所有稀缺自然资源,比如土地、山林以及矿山,只要是有利可图的,皇族就会向皇帝乞请或者直接巧取豪夺,把这些资源占到自己的手里。


明末的血腥屠杀

明朝末年,各地起义军蜂拥而起,每到一处,首要任务,斩杀皇族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进入山西境内,每到一处,先捕杀皇族,攻陷平阳之后,西河王等三百余人,无一幸免,全部遇害。攻占汾阳后也是如此,以致彼汾一方,惨成罗刹鬼国。据数据统计,李自成仅在山西一地,就杀了10000朱家子孙。

张献忠也是更加残忍,崇祯十四年,他攻取襄阳,在南城楼手执襄王朱翊铭,朱翊铭跪地乞求生路,接着“杀之城上,焚城楼,投尸于火”。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克武昌,俘获了楚王朱华奎。这次,他想出了个新花样——活沉西湖

总而言之,明朝末年,各起义军队伍只有看到朱元璋的后代,不论跪地苦苦哀求,或是交代宝藏地点,都最终难逃一死,一律诛灭。反而清军还好一点,为了安抚明朝的遗老遗少,还特意对明皇室


观闻旧史


朱元璋的子孙上百万人,有人已经回答的非常好了,那我就不说了。我来说说问题的关键,清朝为什么一个不留?

清朝灭亡后遗留了将近14万皇室贵族。在1912年,辛核革命把满清推翻,清朝不复存在。遗留下的14万皇室贵族去了哪里呢?



逃亡海外

满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封建王朝。在清末,世界经历了工业革命,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特别是,被外国蹂躏过后,清朝的人从新认识了世界。知道了,天下还有比中国更好的地方。在溥仪宣布诏书退位后,树倒猢狲散,有钱的家庭,为了活下来,带着自己的钱财逃亡海外。南洋日本居多,但是更有钱的家庭,会移居欧洲美国这些远点的国家。

那英

隐姓埋名改汉姓

辛亥革命爆发后,同盟会提出驱除鞑奴,恢复中华。作为皇室贵族都怕被清算,被屠杀。没钱的家庭逃不出去,就只能隐姓埋名,改汉姓。比如爱新觉罗在满语中是金的意思,就改为金氏,当然还有改成,罗、艾、骆、赵等姓氏的。那拉氏就改为汉姓那或者南。那英就是叶赫纳拉的一支,而且和慈禧是同族。像吴京也是乌拉那拉氏的后裔,正黄旗。佟佳氏也改成佟,像佟大为就是这个姓氏的后裔。所以满清的后裔,并不是一个没有,而是隐姓埋名,改名换姓。在新中国建立后,政策变好,很多满清遗留的人才开始慢慢恢复自己身份,很多人连自己的族系都无法理清。

吴京

所以,清朝并不是一个都没留下,而是他们把自己隐藏了起来!
关之琳


青史照人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和大家谈谈朱元璋的子孙们的故事。

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形象极为冷酷,但他对自己的子孙却慈祥地无以复加。为了确保子孙生活的幸福,他可是操碎了心。他规定他的子孙们不用从事任何职业,吃喝拉撒费用都由国家负担,还可以从国家领到丰厚的俸禄。



但朱元璋没想到,他死后不久他的四儿子朱棣就发动靖难,把朱元璋长孙朱允炆赶下台,自己当了皇帝。朱棣靠造反起家,自然对其他的朱元璋子孙看的很死。为了防止他们谋反朱棣和他之后的皇帝采取了诸多措施,这样亲王们的政治权利就逐渐被剥夺尽了,人身自由也受到很大限制。

这样朱元璋的子孙们几乎成了高级囚徒,由于不能从事职业,所以他们增加收入的方式就是多生孩子,因为孩子可以领国家发的工资。所以多生孩子就是创造财富啊!所以明末一个亲王几十个孩子挺正常,还有一位庆成王生了一百多个孩子,孩子们之间都互相不认识,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有多少孩子,真是可笑至极。

根据人口专家推算,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有一百万人左右。这样就极大的影响底层百姓的生活,不说供给他们的大量金钱,就是那么多被朱元璋子孙们圈占的土地也够人受的。举个例子,比如明末时整个河南省的土地竟然有一半属于王府!看来朱元璋子孙简直是国家的大蛀虫。

好了我们看看朱元璋子孙们在明末的待遇。

俩字,很惨。

首先是农民起义军对他们恨之入骨。废话,老百姓被这群人压迫了这么久,现在终于到了还账的时候了。无论是他们主动投降还是被俘,都是直接干掉,从来不会从轻处理。当时李自成抓到福王之后还把他砍砍又杀了几只鹿炖了一锅。美其名曰福禄汤。



其次就是清朝的追杀。清朝虽然做出对明室优待的态度,但那都是表面态度,清朝肯定是不会养虎为患的。基本原则就是赶尽杀绝。先是杀掉了崇祯的太子,又在各地搜罗形形色色的朱三太子,有的是朱元璋后人有的不是,反正找到就干掉。南明的几个小皇帝,都陆陆续续被杀,就算像永历那样逃到缅甸去还是被吴三桂找回来干掉。

当然也有躲的好的,比如崇祯之子朱慈焕。明亡后他隐姓埋名,靠教书为生。活到了七十多,结果有一次酒后无意向朋友泄露了自己的身份,结果风声走露,全家被处死。

但是,朱元璋的一个后代确实活下来了,还被清朝封为延恩候。他是清朝留下来做面子工程的,没有实职,只是负责祭祀明皇陵,生活被严格控制。他的子孙们都干这活儿,一直到清朝灭亡。有意思的是,溥仪和第n位延恩侯还见过面并谈过话,这真是历史的黑色幽默了。


历史漫谈君


首先说朱元璋后代有沒有一百万人,这个我怀凝,明朝建国二百多年,按辈分说也就十多辈,当时人口不到一个亿,他能占人口百分之一吗?

第二个,清朝入关在北京建都,说把朱元璋后代赶尽杀绝,杀是肯定的,因为清朝开祖皇帝努尔哈赤与明朝作战几十年,并在宁远(今辽宁兴城)与明朝守军名将袁崇焕作战中受重伤,回到盛京,今天的沈阳,不久死去,己经形成不共戴天之敌,究研杀多少,杀尽了没有,那都是历史传说,具网上传说,前国家级领导人还是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后裔呢。





代启民540


看很多朋友都说明朝的皇室没有上百万,只有几十万,其实这样说是不全面的。宗室人口统计数字是男丁,加上这些藩王的妻妾,和没有录入户口的,公主,驸马和他们的子孙,百万皇族还是有的所以百万皇族吃垮大明国库一说也不是没有道理。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是一个十分愚昧的制度,可以说是大开历史的倒车,包括卫所军户制和恢复残忍的殉葬制。当然本文我们只提一下藩王制。

朱元璋刚开始分封藩王的时候这些制度虽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些区别,但本质上还是一样,往前看一下,自秦始皇统一以来,分封自家族人给予土地为王者,都没有多少好的结局,先有西汉的“七王之乱”,东晋的“八王之乱”,这些藩王有了自己的土地,日益壮大,即使没有野心蓬勃之类但只要你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反戈于你,并且还有千万种理由!或许朱元璋当时想的是更深的一层,他可能认为,把这些自己的血脉都派的地域肥沃的地方,或者让他们手握重病驻守边疆,放任他们日益壮大,如果将来有起义者他们可以随时镇压巩固大明基业,就算最差的结局也是自己子孙互相攻伐,最后不管谁君临天下皇位还是自己家的,至于什么战乱中的老百姓他完全不在意,对他来说也是死后的事情,然而朱元璋这样想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活着的时候不会有人反自己,更不过有人真的那么强大到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来篡夺自己的皇位,但他的孙子朱允炆不这么想,如果朱标还活着的时候朱棣是万万不敢造反的,但朱标死了,当政的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你要动我的利益,我怎么能答应?而且,朱允炆不只是要削他这些叔叔的权,对待他们还十分残忍,完全不念及血肉之情,朱棣也明白,这不是削藩,这是削头,所以朱棣才必须放手一搏!当然朱棣博赢了,才有了后来的永乐大帝!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夺的皇位,其中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朱棣虽然不想兑现自己曾经答应过给予朵颜三卫的土地,但奈何这些骑兵战斗力实在凶猛,而起战乱刚平息,不能再动摇国本了,朱棣夺得皇位后,因为自己在南方的根基不稳,急于回自己的燕京大本营,所以迁都北京,因为朱棣的战略失误退出了大宁地区,导致基本上过了长城就是北京,长城以北基本上没有什么阻碍游牧民族南下的力量,才有了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后,瓦剌也先压解英宗进攻北京,当然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大英雄于谦,守住了京城,不然又是一个靖康之耻甚至五胡乱华的结局了,而功劳如此之大的于谦却在英宗“夺门”复辟后死的很惨,后来又出现了庚戌之变,鞑靼俺答率军入侵河套,大军逼近大同,最后围困京师,而京师守军却战战兢兢,毫无士气可言,鞑靼军在城外烧杀抢掠一番逼迫明朝开放边关进行贸易,也称之为俺答封贡。这两件奇耻大辱正是朱元璋的藩王制最终导致的,而朱棣上台后他也知道这些藩王日后的隐患,但朱棣的手段比朱允炆高明多了,他把这样藩王圈养起来,注意是圈养不是豢养,也就是没打算利用他们,更没打算让他们出力,只好吃好喝供着他们,子孙后代荣华富贵,而这些藩王的任务就是给朱家繁衍子孙,当时庙堂及江湖都称呼这些寄生虫为“贤王”,讽刺之意溢于言表!



这些藩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世袭罔替,也不降爵的传承,还不用承担相应义务,又享有很大的经济特权,可以垄断部分的铁盐产业,当地官员也不敢管这些宗室,这些藩王无休无止的压榨当地,有的作恶多端,强抢民女之类都见怪不怪了,当地百姓恨不能生食其肉,咀嚼其骨,而藩王还能每年获得很高的俸禄,给明朝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部分省份一年的赋税都不够这些皇族子弟的俸禄,不让国库拨银子就不错了了,更不用说上缴国库钱粮赋税了,后来的清朝就是总结明朝这些贵族子弟的弊端,除了铁帽子王其他封王者死后子孙降级承袭。

明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亲王的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降到最后一级就是丰国中尉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孙也都封为奉国中尉。

明朝封了六十五位亲王,追封的亲王也有二十二位,一共87为世袭的亲王,其中包括朱元璋的侄孙被封到广西桂林的靖江王,到明朝灭亡时,除了被废掉,还有绝嗣的除封的亲王,共计还有亲王三十四位。而郡王更多达924位,这些王可全都是铁帽子,土地兼并都是历朝历代亡国的重要原因,后来随着这些藩王加强了经济特权,还有皇帝之后赏赐的田地明朝的百姓的土地越来越少,明朝的土地兼并变的尤为严重。


其实在明朝初期,养着百位藩王明朝还是完全可以负担的起的,但经过世代繁衍,开枝散叶,明朝的这些宗室成为了明朝甩不掉的负担,万历二年(1574年)五月,明朝宗室三万余人,明廷每年给宗室成员的禄米900万石。而当年朝廷在扣除完给宗室成员的禄米后,自己只能收到400万石。可见在万历时期这些藩王就已经是朝廷最沉重的负担了。

明朝宗室吃垮国库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更不要说遇到战乱灾荒之年了百姓食不果腹,饿殍满地,千里白骨,这时候这些藩王却还日夜醉生梦死,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各地揭竿而起,农民军攻占一个地方后就是先杀了这些寄生虫,“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后来清军入关后,虽然表面上对明思宗进行了厚葬,还把他尊为“庄烈帝”,对明朝的历史也本着“为尊者讳”来编撰的,但对待明朝遗留的宗室却从为手软,进一步把农民起义军没有杀干净的一一剔除。(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所以那些明末被农民军,清军,倒戈军戮掉的皇族之地一点都不冤,他吸民骨血,踏民脊梁,历朝历代惨死的前朝皇族没有一个冤枉的,即使他刚生下来,天道有轮回,无需多言,倒是康熙时期杀掉已经没有能力反抗的朱慈焕倒是有点不仁义了,当然,朱慈焕没有反抗之心了,倒是一些小规模的反清者时不时的也很拿出他名义用一用,对后朝来说的确是一个祸患,如果是我,也会“尽戮之”的!有很多朱姓皇族在明朝灭亡前夕就躲避去了,或者改名换地了,所以明朝的皇族是没有死绝的,袁世凯称帝的也找到一个明朝的子孙进行“谦让”,至于是不是真的明朝血脉,就不得而知了。

如有误笔,烦请斧正!


济州府一户侯


朱元璋的子孙估计上百万还是有点夸张,清代皇室也并没有全部屠杀,但明朝宗室被清廷大肆屠杀,冤死无数,这却是事实,那么为什么明朝宗室死的这么惨呢?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南明的皇帝太多了,让清廷很是忌惮。明末1644年,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而亡后,明朝士大夫先后拥立弘光帝朱由崧、鲁王朱以海、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潞王朱常淓、永历帝朱由榔等人建立政权,与清廷对抗。


影视剧中的朱由榔,南明帝王他当的最久,然而十分草包,只知逃命。

双方在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广大地区反复争夺,先后出现了三次反清高潮,清廷为此死去了2位宗室亲王、十数万满洲士兵。直到1661年,走投无路的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勒死,南明才基本从历史上消失,但夔东十三家、郑明集团都还在坚持反清。

不仅如此,在清朝统治者稳定政权后,还多次出现所谓“朱三太子”、天地会等反清复明组织,直到清朝末地下组织都还存在着。这不得不引起清朝统治者的警觉。

可以说,没有哪个朝代建国遭到百姓和士大夫反抗如此激烈的,也没有哪个朝代灭亡后有如此众多有名无实的皇帝被推举出来反抗新政权。


这一切都源于清廷的出身东北,初为蛮夷,本来势力并没有那么强大,能统一天下靠的是高瞻远瞩的战略,一口一口的吃下的疆土。清朝统治者与明的文化相差太大又强行推进,因此华夷之辨是反清斗争此起起伏的一大重要原因。

因此,清廷统治者既是少数人口统治多数人口,本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士大夫又总是把朱明后台抬出来反清复明。为防止再有人出来抬出明朝宗室反对统治,清廷一方面抬高朱元璋、祭祀崇祯帝,标榜自己是明朝统治者的合法继承者,是从李自成手里为崇祯帝报仇得的江山;另一方面,对明朝宗室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只要俘虏南明皇帝和皇室,几乎都是全部杀掉,只要发现有可能是宗室,有想法可能反清的朱姓人,一律杀掉。因此才有了明朝宗室们如此悲惨得命运。

同时,朱元璋的一些优待宗室的制度让明朝宗室们只能引颈就戮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朱元璋给儿子们制订了相当规整的取名方式,他的儿子们统一是两个字的名字,全是木字旁。而从孙子起,名字统一都是三个字,第二字按照统一的字辈排行,第三个字偏旁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循环。比如朱棣一脉的字辈“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而明朝皇帝们的名字第三个字都是金木水火土旁的,甚至到了明朝后期,宗室们已经把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常用字取得差不多了,为了给孩子们起名字,往往自己造字。不姓大家可以看文章第一段,南明的皇帝们名字最后一个字都是生僻字。因此明朝灭亡时这些朱元璋的后代们一看名字就能知道,一抓一个准。

2、名字也还好,更糟的的是,朱元璋过惯了苦日子,因此疼孩子们,想让他们养尊处优。他不许后代参加科举入仕,对宗室的职业做了诸多限制,亲王们世袭罔替。朱棣削藩后,对亲王们很是提防,亲王们既没了权力,又没法做事,只能做造粪机器。因此,到了明代中后期,光是亲王们的俸禄都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更恼火的是,再苦再饿,也不能去科举做官,只能在家当造粪机器或者文艺爱好者。


几代人的无所事事,让宗室们相当低能。因此,当他们赖以生存的朝廷灭亡后,宗室们连生存都有问题。当清廷得屠刀落下时,他们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看南明皇帝们得水平就知道了,除了朱聿金建,几乎个个草包,被大臣们争来夺去,毫无主见。这才知道汉武帝推恩令的好处,刘氏后代虽爵位日减,但好歹能养活自己,偶尔还能出几个能力突出的。

综上,清廷本就担心,他们又没有抵抗的能力,这就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了。而明代皇室也成了历代皇室被屠杀最惨烈的皇室。


子彧读史


题主所说重点,不在明朝太祖皇帝的子孫是否真有百万后人。重点在克意假说: 滿清皇族后裔当时是否〈被〉一个沒留了?这是否有误导大众?有不负责任之嫌?

真相是 : 大清帝国被粤人孫中山先生所倡导的革命推翻时,专注统一中国结束军阀割据之局。並沒有致力穷追猛打滿清皇族遗民的。

滿人在奴化统治汉人270年间,养尊处优有特权读书写字,大部份不学有朮,享受优越主子待遇,皇朝一朝倾覆顿然徨恐失措。为保命赶急携财富四散躲逃,他们全换上汉姓远走隱入民间。为保命越近滿朝皇族的自然逾怕暴露身份了。 (注/有关滿人改汉姓的对照资料请自行网上搜看)

所谓一个不留,是有所暗示吗!?

(下图~清朝末代皇帝傅仪照-传载网上违权请删)






衆人皆醒他未醉


总的说来朱元璋鼓励子孙多生多育并且还用金钱支持,这种情况下当然子孙多咯。

还有以下原因

立皇储

  • 明朝皇位继承人,要么直接是太子继承不然就是下了遗召秘密立皇帝。而清朝皇帝在这点上做的挺不利索的。对于太子这个位子太不慎重,稍微看着讨人喜就立其为太子。比较做的明显的乾隆,他完全忽略后宫的斗争,要知道过于宠溺偏爱一个孩子就是给他的死埋下伏笔,凭什么就一生下来就做了太子?其他妃子和皇子当然会嫉妒。于是乎乾隆的孩子一个一个早夭。

当然孩子的早夭还有个原因就是清朝皇帝喜欢挑亲戚做皇后。有人统计,皇太极在位期间,满洲贵族仅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就达十八次之多。皇太极之子顺治帝与其父亲一样,也是近亲婚配或乱伦婚配:孝庄文皇后的两个侄女,都嫁给了顺治帝,一个封为皇后(即孝惠皇后,后被废降为静妃),另一个封为淑惠妃,顺治帝娶的这两个妻子,是他同一个亲舅舅的两个女儿,都是他的表妹;后来,孝庄文皇后的一个侄孙女,又嫁给顺治帝为妻,后被封为孝惠章皇后。

这就是说,顺治帝不仅娶了两个表妹,还娶了表侄女为妻。而从蒙古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思的角度来讲血缘伦理,他将女儿(孝端文皇后)嫁给了皇太极,又将两个孙女(孝庄文皇后、宸妃)嫁给了皇太极,后又将两个孙女(静妃、淑惠妃)、一个曾孙女(孝惠章皇后)嫁给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福临。近亲结婚的后果是什么?不言而喻,要么是一生下来就夭折,要么就是患有先天遗传疾病。一代祸害一代,近亲乱伦让清朝断子绝孙的重要原因。


选妃

  • 另一方面从选妃制度上看,明朝比较多元化选妃。智谋远虑的朱元璋为了防止后宫干政以及外戚掌权,在选妃上面会限制一些门第。不与权贵联姻,秀女大多是不限制门槛的,民间女子也有机会被选为妃。因此明朝后宫无论是皇后还是后妃的出身,家庭不是商人就是低级官员,皇室贵族的儿女连想都不要想。

朱元璋本来就是民间出生的皇帝,所以他不会很看重妃子的出身反而是平民才好。你会发现明朝的皇帝对于皇后也是很慎重的,都是出于感情以及皇后的贤能品德才立为皇后,皇帝对后位的慎重也会让皇嗣稳定。


而清朝这方面就做的不好了,你会发现电视剧里面的清朝后宫剧里面皇后往往是皇帝的政治筹码,没几个皇后是皇帝真心所爱,这让外戚更加有机可乘,后宫更多的机会与朝廷官员结党营私,甚至有些妃子已经直接影响政治活动。


清朝皇帝动不动就废后立后使得人心不稳,那么皇子就要互相争斗,皇帝的性格直接影响了后宫的稳定。还是拿乾隆做例子,前前后后三个皇后皇后富察氏、乌喇那拉氏、魏佳氏。皇帝喜新厌旧的性格促使了皇后这个位置总有人垂涎着加剧了后宫争斗不说还祸及皇嗣,而明朝时期大多数明朝皇帝一生只立一个皇后。你看现在的宫斗剧就数清朝的最多了。

编后语

尼采觉得一个家庭的氛围很重要,夫爱妻,妻妾和才能后宫安,后宫安稳才没结党营私,谋权篡位。想来清朝败就败在门风上面,不仅乱伦结亲,还妻妾争斗。后宫干政让清朝的命数结束在慈禧的垂帘听政下。你们说呢?欢迎关注尼采讲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