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老罗讲历史


汉武帝初年,各地官吏依靠着裙带关系结党营私、势力盘根错节,导致了中央政府的政令不通。为了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官员结党营私,汉武帝采取了“官员回避政策”,即异地为官的政策,随后这一政策逐渐完善并且延用千年。



东汉时期,朝廷以明文规定,官员不得出任本乡和妻子故乡的官员。宋朝规定,朝廷大员的亲属子嗣不得出任京官,不得出任监察官。明朝时,回避政策达到了顶峰,如果想要做官,必须是“北人南官、南人北官”。即便是清朝政策有所放松,也规定了官员上任需要到本乡500里以外的地方任职。

这种异地为官的政策避免了人情关系网的产生,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不过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新任官员到达地方府衙时,又该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一般来说,朝廷派遣的官员时,吏部会颁发给官员两样东西。一个是“委任状”,古代称为“敕牒”或者“旨授”等等。另一样东西称之为“告身”。



告身的性质相当于现代的个人简历,上面会写明委任官员的出身、籍贯、年龄、以及外貌特征。为了防止出错,每个审核人员都必须在上面盖章,最后加盖吏部专门用于告身的大印。

告身的审核看似繁琐,但古代没有照相机,上面没有照片,仅凭文字的描述,根本无法确定官员的真实相貌。所以告身实际上存在非常大的漏洞。

在这种情况,古代朝廷还有一项重要的防伪措施,那就是定期的检查,以及官员每隔三年需要回京述职。以此看来,《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陈光蕊被强盗刘洪杀死后,刘洪假冒陈光蕊17年,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长期的冒充官员不可能,但短期冒充,或者是冒充一些不用委任状和告身的官职有一定的可能

1899年,一个长相清秀的年轻人,带着一个老仆人到了武昌地区,并且租住在一个公馆之中。

当时这名年轻人气度不凡,老仆人说话略带娘娘腔。而且老仆人经常对着年轻人行跪拜大礼,称呼其为“圣上”,自称则为“奴才”。很多人看到这儿,以为是光绪皇帝从皇宫中逃了出来,纷纷前来巴结。而且他们还看到了这名年轻人吃饭用的碗上面是五爪金龙,更加确定了眼前的人就是光绪皇帝。



这件事越传越大,整个武汉三镇闹得沸沸扬扬。一时间登门拜访“光绪”的人络绎不绝。每个人都献宝献物,三跪九叩。就连当地的知县也来了,并且询问“皇帝”微服出访的目的。

“光绪”当时回答说,必须要见了张之洞才能说出来,结果这件事最终传到了张之洞的耳朵里。张之洞混迹官场多年,并没有立即去参拜“光绪”,反而是先给慈禧发了电报,询问光绪的处境。得知光绪依然被囚禁于瀛台后,立即逮捕了假光绪。



经过审讯得知,年轻人是一个戏子,曾经入宫表演,见过光绪皇帝几次。发现自己和光绪身形相似,看到很多人假冒钦差大臣,赚得盆满钵满,所以便和一个宫中退休的太监串通来到了武昌城行骗。

最终审问清楚后,假光绪和太监判处了斩立决,假光绪案件也草草收场。


我是越关


在崇祯年间,明帝国发生了一件非常戏剧化的故事,在通往广东雷州的道路上,一名即将赴任县官的官员被一伙劫匪给拦住了。

当时官员身边带的人并不多,只有几个他的随从手下,都不是善武的料,所以很快就被劫匪们给拿下了。

这群劫匪在翻找官员的随身物品时,无意中看到了他带着的各种身份凭证,一个凭证中写有这个官员的大概信息,其中就包括了这个官员长相、身高的叙述。


在看到这个凭证的叙述时,他们不由看向了自己队伍中的一人,因为关于这名官员的长相体貌叙述实在和自己这位同伴太相似了。

在这个巧合下,他们决定要豁出去干下一件大事,那就是用自己这位和官员身高体貌极为相似的同伴顶替这位官员去上任。

想法产生出来后,他们丝毫也没有手软,当即就把官员和他的随从们给通通杀掉了。

接下来他们就对自己这位同伴进行了改造,给他穿上官员身上所穿的衣服,让他收敛起了以往当土匪时的凶恶,开始装作起了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然后其余土匪则假扮成了官员原本的随从,就这样簇拥着假扮的县官赶往雷州上任了。

在他们来到目的地后,他们凭借着极为高超的演技以及那位官员随身所带的各种真实凭证瞒过了当地官衙里面的人,成功当上了当地的县令。

这位土匪在当地假冒官员期间,他很是热心肠地为当地做下了一系列为民着想的事,他所做出的事情百姓们是看在眼里的,因此他在当地很受百姓们的爱戴。



如果不是那位官员的儿子在不告而来的情况下发现了县令假冒者的身份,并上报给了上头,可能他们还能一直在当地风光下去。

在他们被上头派人拿下之后,当地的百姓们甚至还为他们求过情,可见他们在假冒期间所做出的事情有多么受人爱戴了。

在上面这个历史事件中,虽然那些土匪们假冒官员是带着真实凭证去假冒顶替的,但是从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审查以及监管力度有多么之低。

如果真有人能接触了解到正规官员的凭证并把它们伪造出来的话,那他们就距离假冒成功接近了一步。

以古代信息传递的缓慢,人们还真不一定能分辨出高仿凭证的真假,不过普通人根本无法接触到这种凭证。

明朝另一个假冒官员的案例

除此之外,明朝还有另一个关于假冒的案例,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杨春的人给自己伪造了一系列的头衔以及凭证。

在这些身份中,最重要的头衔是戚继光手下的“招兵主任”头衔,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参军把总”、“崔都司委官”等种种一大串的头衔。

他凭借着这些头衔直接来到了一个地方,以征兵的名义在当地征了几百名想要参军的人。


接下来,他对这些人进行了训练,同时也展开了他的勒索,在他各种威胁以及画大饼的诱惑下,那几百人给他奉献了不少的金钱。

不过他最终还是被人们给识破了,在被发现身份后,他赶紧卷款逃跑。

他的事情对朝廷的震动很大,朝廷在得知此事后,当即派人去追拿他,追拿成功后,很快把他的头给砍了。

在以上这种情况中,这个名叫杨春的人并不能制造出与真实凭证相似度很高的凭证,但是他有演技。

他知道自己的凭证会很轻易地被那些相关官员给识破,所以他就尽量避开那些跟官员有关的地方,来到了一些普通百姓中。


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演技以及那些被他下三滥制造出来的凭证,蒙骗了那些什么都不懂的百姓。

在这种普通人无法辨别凭证真假的情况下,演技是唯一的考量。

普通人无法辨认凭证的真假

从上面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古代相关人员对于官员凭证是有一套相关辨认方法的。

如果想骗过这些人员,除非他们拿真的来顶替,或者把这些凭证伪造得跟真的一模一样,要不然休想骗过其他的官员。

当然除了这些能辨认的人员之外,其他更多的人根本区分不出真和假之间的区别。

古代官员们身上的凭证

了解以上这些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官员都有什么凭证,在古代,人们经常使用一种叫做“符”的凭证,这种符一般分为虎符、龟符或者鱼符。

在隋唐时期就非常流行使用鱼符。

隋朝时期的鱼符是木材制造的,而发展到唐朝的时候,鱼符则开始采用起了金属铸造。

鱼符一共有两半,合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鱼,其中一半会保留着朝廷内部,另外一半则颁发给即将担任某项官职的官员,以供他们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调动各项相关权力。

唐朝时期的鱼符横截面上有个字,这个字就是“同”。

一半鱼符上有一个凸起来的“同”,在另一半则有一个凹下去的“同”,如果这两个鱼符能合起来,那就证明这个鱼符是真实无误的。

不过这些鱼符更多时候是权力的象征,并不是身份的象征。

一般赴任的时候,他们还要携带等同于委任状的敕牒以及另外一种名叫做告身的书面凭证。

这个告身并不是用纸写的,因为用纸写的非常容易破损,所以古代就采用了异常珍贵的绫罗书写了告身。

一般的告身中会写下这个官员的相关长相特征以及各种个人资料,我们上面所说第一个案例中的土匪,就是通过告身中的体貌特征描写产生出让与这个描述类似的同伙假扮县令的。

所以说这就是古代官员赴任所需要带的凭据,如果古代有人伪造这些委任状以及凭证去假冒官员的话,除非他们伪造得特别真实,要不然他们是很难骗得到当地官员的,只能骗一些辨认不了真假的普罗百姓。


孤客生


在古代,想要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是非常困难的,正史中基本没有出现过这样事情,不过文学作品中却是有发生的。最为人熟知的一个例子就是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在去任江州知州的路上被人杀死,那人冒名顶替了陈光蕊,不仅夺了他的妻子,还夺了他的官职,过上了陈光蕊的人生。

再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大约就是徐芳的一篇志怪短篇小说《雷州盗记》,也叫做《雷州太守》,这里面讲的故事被很多人当做了正史来看。

在这里大体说一下这则故事:崇祯初年,做过部曹的一个金陵人被任命为雷州太守,然后他带着妻女和随从到雷州去上任,结果在渡过长江的时候遇到了一伙强盗,这些人知道了这名官员的身份后,就将他和他的随从都杀死,只留下了他的妻子和女儿。接下来,这伙强盗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事,那就是从自己人中找了一名最聪明的人来冒充雷州太守,而其余的强盗则扮作随从跟随,于是这群人就浩浩荡荡去了雷州。

到了雷州之后,这个假太守非常能干,并且很廉洁,几个月就把雷州治理的很好,雷州人都争相传诵来了一个好官,他的下属们也都很喜欢他,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和美好。只是,在不久后,这个人就下了一个看似很奇怪的命令,那就是不准接待来自金陵的人,即便是他本人的亲属也不可以违反,否则必然治罪。人们看到他并不徇私,没有人会怀疑他的目的。

但不久之后,原太守的儿子想自己的父母了跑到雷州来看望家人,一到雷州就被当地人告知不能接待他,他非常疑惑,想自己的父亲怎么可能会针对金陵人呢?他心中有些怀疑,就在官府的门口守着,想看一下自己的父亲是怎么了,结果看到的太守并不是自己的父亲,而奇怪的是他的身份竟和自己的父亲是一样的。

他确定自己的父亲遇到了强盗,然后他就联合监司使将太守诓骗来喝酒与他对峙,假太守自然不认识自己这个没见过面的儿子,于是就漏了陷,然后被抓住。其他的强盗趁机跑了很多,只剩下了七八个,一起被押回金陵处斩。

这就是故事的经过,如果单看是一个小说的话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倘若将其看做是一个史实的话,则是经不起考证的。一个强盗能伪装成一个官员而不被发现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彼此的际遇不同,过往不同,强盗是怎么到任后开展工作的呢?还有那些强盗都跟着到了雷州做了假太守的随从,他们这是图什么呢?既然这名假太守的官声非常好,说明这些人都没有作恶,老老实实跟着假太守做事。一个人能做到,一伙强盗都如此实在令人称奇。

况且,假太守要如何冒充这名官员呢?官员去赴任的时候是带着敕牒和告身的,他的一切都有记录,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任命说以及该官员的体貌特征,这些是很难作假的。

官员的任命是有严格的程序要走的,唐代杜佑的《通典》中就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即告身的授予制度:首先被授予官职的官员在考察合格后,经由尚书省写好制书,尚书仆射(宰相)点头后交给门下省审查。门下省中的给事中(正五品上)开始进行审议封驳诏敕,有异议的驳回,没有异议的交给黄门侍郎(正四品上)来做进一步的确认,之后交给侍中(宰相职)做最后的审查,门下省确认好好之后就由侍中上报给皇帝。

皇帝御批之后,原件保存,另抄送一份交给尚书省来做告身,而尚书省再交给有关部门进行制作,文官的告身交给吏部来制作,而武官的则由兵部制作,告身上会有“尚书吏部(兵部)告身之印”,凡经手的人员都要盖上大印,这一套程序走下来时非常繁琐的。

告身中的内容包括官员的籍贯、年龄、出身和任命词等,到外地任职的话可能还要写上体貌特征等,告身的用纸和装裱也比较讲究,这些都不是可以伪造的。与告身同时被授予给官员的还有敕牒,到时候官员上任的时候就带着敕牒和告身去。这基本避免了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的可能性。

这里多说几句:虽然官员任命程序是很严格的,实际上卖官鬻爵的情况却是比较常见的,唐中宗时期就没少出现这种情况,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都曾为自己看上的人捞了不少官职,但到了唐玄宗时期,姚崇出任宰相后最大程度遏制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不过安史之乱后,甚至唐肃宗时期,政府公然卖官,确实是一件非常让人震惊的事情。

当时唐肃宗初登帝位,首先考虑的就是平叛,但是平叛是需要财力支持的,而国库完全无法支撑庞大的战争,郑叔清和宰相裴冕就怂恿唐肃宗卖官,只要捐出一定数量的钱财,就给一个空白告身,授给官勋邑号等,为了筹钱也是真的豁出去了。

<strong>


萧晓四姑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且听纵横跟大家侃一侃!

从唐僧父亲陈光蕊被冒名顶替看中国古代官员调任制度

看过《西游记》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唐僧的父亲陈光蕊的悲惨经历,新科状元,娶了丞相的女儿殷温娇,在魏征的推荐下到江州担任知州,套用现在的话“好嗨呦!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

然而,在赴任的路上竟然被水贼刘洪所杀,并且替代陈光蕊担任了江州知州!

从明清的情况来看,高中状元普通情况下不会外调担任地方官,而是授翰林院修撰,相当于从六品,榜眼和探花担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正常进士到地方也就是担任个县令,这些天子门生尽管出身高,但都是起点低,必须从最小的官做起。

所以,陈光蕊从状元直接当江州知州,有点跳跃性,其实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是科举考试是在隋唐时期才兴起的,官员所任何职并没有固定的去处,而是哪里有缺去哪里,尤其是隋唐时期的进士很难考,不像明清时期二十岁就能考中,在隋唐时期很多人考了一辈子也考不上,有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所以,在魏征推荐下让陈光蕊去担任知州也有可能。

这是有科举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进士赴任,那么,在没有科举的情况下,地方官都是哪里来的?横竖不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吧!

在科举制出现之前,主要有察举征辟制以及九品中正制,实际上都是有人举荐,然后官府在任命,尤其是察举征辟制,根本就是在地方上选举人才,向朝廷举荐,而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征辟制最大的区别在于,朝廷要对选举的官员进行考察,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地方官出自地方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隋唐科举制成型之前,极少可能出现官员到很远的地方赴任。

科举制打破了古代门阀对地方政治的控制,通过科举出来的士子来帮助中央控制地方,实际上也是一种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只有唐朝时期才出现士子大规模去地方任职的现象。

想要冒充官员在古代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情

说到这里,大家对古代的官员选拔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实际上古代的官员,特别少,越往前越少,能够称得上官的,别管是几品,那都是命官。

古代最小的官是县令,“皇权不下县”表示皇帝能够任命的官也就是到县一级,然而古代的县可比现在少很多,宗女查的资料是,唐朝往后基本保持在1500个县左右,而现在光县级行政单位就有2800多个,有二倍之多,乡镇一级更是达到4万多个。

所以,古代的官员真的没有几个,尤其是那些官员都是饱读诗书,经过层层选拔才出来的,不是每个人都会写八股文,会吟诗作对,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写字。

古代的文化都是被知识分子垄断的,没有身份,没有钱,你连读书都没有资格。

而古代的土匪,大部分都是不识字的,会写字的都是文化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随便在街头摆张桌子给人写信都够活了,谁还去当土匪,土匪都是被这个社会逼迫的,没有生存能力,才落草为寇。你想想土匪杀了命官后再去冒充,那不是自投罗网吗?

古代有自己的一套甄别官员身份的方法

尽管古代没有身份证、户口本这些可以随身携带并且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证明他的身份。

一个是敕牒,一个是告身,敕牒就是朝廷发的委任状,上面有吏部的印章,唐僧走的哪个国家都要拿出自己的通关文牒,想必跟这个东西差不多,就是证明你的身份;一个是告身,这个告身则是用于证明上任者本人的真实身份,为了防伪,也是由专门的部门印制,在告身上面注明了上任者的籍贯,年龄等,有特殊的生理特征的也会写入。

有了这两样东西,基本就很难被顶替了,除了这些之外,大部分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都会有“鱼符”“腰牌”的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明朝崇祯年间雷州知府在上任的路上就被山贼杀死,并且被顶替,然后他儿子来投靠他的时候案发,这个人应该是很厉害的人,竟然冒名顶替了两年,在地方担任三年就要回京城述职,也就是考评官员的政绩,冒牌的官员怎么敢回京!

说点题外话,开个脑洞!

再回过头来说说刘洪的事情,刘洪更厉害,以一个水贼的身份,竟然冒充了18年,唐僧长大后找到担任宰相的外公,这才捉拿了刘洪。

你说说这个刘洪到底是怎么成功顶替18年的?直到看了《让子弹飞》我才明白,鹅城的县长好几任都被杀了,被谁杀了,表面说是被张麻子杀的,实际上却是黄四郎,为了维持黄四郎在鹅城的权威和统治,到这来上任县长都是自寻死路。

在陈光蕊担任江州知府前,这里可能也是地方举荐,而陈光蕊新科状元第一个到这个来的中央官员,因此遭到地方门阀势力的针对,于是杀害了陈光蕊,并且让他们自己人刘洪当了知州,不然不可能在江州当了18年知州还没有升迁。


史论纵横


官员走马上任基本就靠两样凭证,一个是敕牒,另一个是告身。

敕牒是朝廷发的委任状,上面有吏部的印章。告身则是用于证明上任者本人的真实身份的,上面也有官印。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有了这两样东西,冒充新官不成问题,问题是能够冒充多久。

在明朝崇祯初年,一个金陵(今南京)人被任命为雷州(在今广东湛江)知县,虽然是偏远的雷州半岛,但好歹也是官,金陵人收拾收拾就带着家小随从上路了。 结果天有不测风云,一行人在坐船的时候遇到水盗,金陵人和随从全都被干掉了,只剩下了他的妻女。

水盗们经过商量,找出一个读过书脑子活的人去冒充知县,其他人则冒充随从,他们带着正主的妻女来到雷州上任。


(影视:让子弹飞)

强盗也是良民出身,要是日子过得去,谁愿意当强盗,这帮人都是底层上来的,深知民间疾苦,当了知县之后,不贪不淫,光顾着处理政务了,也不捞钱。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当地百姓和官吏的爱戴拥护,大家纷纷称赞新知县廉洁能干,是个难得的好官。

强盗们安心做着官,但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宣布了一项政策:禁止游客留境,尤其是金陵人,雷州人绝对不能收留他们。百姓们听了还以为知县是为了防止有亲戚来托关系,于是又大赞知县严于律己。


然而百密一疏,真知县的儿子年纪比较大,留在金陵没来,现在赶来探亲,可是到了雷州一说自己是从金陵来的,发现根本没人理他。他起了疑心,等在路边偷偷看知县,发现不是自己老爹,这才知道出事了,就去密报给监司使(监察州郡官吏的官)。 监司使经过确认,秘密派人包围了县衙,一番搏斗后,只抓住了七个人,其余的都逃走了,这七人被押往南京受死刑。

这个故事出自清初小说家徐芳的《诺皋广记》,名叫《雷州盗记》,用来讽刺官府的腐败,徐芳在文末阐述了自己的讽刺言语。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部文学作品,堪称明朝的《让子弹飞》,虽然真实度相对要高一点,但也不排除可能是徐芳自己编造活着根据原型改造的。

还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也有这样一个故事,永乐年间一个叫苏云的人赴任浙江兰溪知县,路上遇到强盗徐能截杀。苏夫人被徐能霸占,而其不久后生下的孩子也被徐能收为养子,取名徐继祖,后来徐继祖长大成人中了进士,当了监察御史,才发觉真相,报仇雪恨。当然这个比较扯,跟唐僧那个很像。



要说正史记载,我只知道一个,那就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伙强盗假扮锦衣卫,到处勒索知县,最后被滑县县令张佳胤识破用计擒获。(见《明史.张佳胤传》)

不论有没有真实案例,假扮官员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首先,会去干杀人越货这生意的人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好不容易有几个你让他刚好碰上一个赴任的新官,成功杀之,可能性太低。 其次,当官以后要不被发现,这在繁华地带很难办到,因为得知你在富庶之地做官,会有不少人来拜访你,偏远的地方就比较少了,不是至亲至交一般不会来。还有当地的大家族,为了跟官府搞好关系,他们往往会事先通关系打听新官的各种信息,如果让他们发现你种种行为与之不符,难免会生波折。



最后也是最困难的一条,当了官也不是一了百了了,官员每隔几年要进京述职,述职的时候总会遇上几个熟人,这就几乎不可能躲过去了。


不书公子


崇祯年间,一个南京人带着家眷前去雷州担任知府,只不过半道上遭到一伙山贼打劫,官员和家人们都被杀害,随后山贼的首领无意中发现了官员被委任的文牒,居然就带着手下来到雷州,接替了前任知府的位置,做起了雷州知府。

这个知府上任不久,就下了一道奇怪的 命令:禁止南京人进入雷州地界,也不允许百姓接待。

可能天高皇帝远,这个首领居然在雷州连续干了一年多的知府,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民间评价也很不错。“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雷州百姓都庆幸得到了一个好官。

但这个官员还有个儿子,当时未随行,因为父亲2年外出赴任,一直未有家信,心存疑虑,就千里迢迢来雷州找父亲,沿途雷州百姓都不敢接待他,他心里就更奇怪了,最后好不容易到了官府,结果发现端坐堂中的知府,知道大事不好,就迅速报告了当地的锦衣卫。

锦衣卫闻讯大惊,就精心安排了一局“鸿门宴”,把这伙山贼骗到一个地点赴宴,随后一网打尽,首领被俘后,交代了事情经过,这些人后来都被押到南京斩首示众。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较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不过也只限于在太平盛世时管用,一到天灾人祸,天下大乱,乱民四起,户籍制度也形同虚设了。

古代官员外出赴任,在没有照片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传个消息来回恨不得要个把月,给了作假充足的时间空间机会,而历代朝廷也有相应的法子来应对,虽然不能百分百保证万无一失,但还是能最大限度防止冒充事件的发生。

对于即将赴任的官员,朝廷一般给予他们2个必带的东西,一个是敕牒,一个是告身。

敕牒是朝廷颁发的委任状,盖着吏部大印,作假非常难。官员到任后,首先交出敕牒作为凭证,并将这个敕牒质押在报道的衙门里备案。

告身相当于朝廷出具的身份证明,类似于“兹证明……”,上面写着这个人的身份信息、体貌特征之类,为防止作假和仿制,朝廷安排专门机构进行定制,一般外人不可能仿制。

在唐代,朝廷为官员还配备了“鱼符”,三品及以上官员用黄金制作,三品以下则用银或铜制作。鱼符上刻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品级等,用以证明身份。

而对于山贼,他们如果想实现“截杀朝廷命官、走上人生巅峰”的梦想,他们只要克服以下几个困难,就能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了。

当然,这个梦想即使实现了,也最多只能娱乐个几个月,时间一长早晚露馅。

首先山贼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朝廷命官”?

山贼一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为了生计,不得不呼啸山林,为了避免政府的打击,他们一般活动在各个府县的结合部,“三不管”真空地带。

古代一般正常情况下,全国有上千个县,最基层的朝廷命官就是县令,一级级往上,正常情况下,三年一届任期,需进京述职,朝廷根据你的表现来决定是否升迁、调任、留任等。

理论上,山贼即使一年到头等在路边,10年20年也碰不到几个赴任的官员。

然后山贼们得知道遇到的是朝廷命官。

山贼们一般穷苦出身,目不识丁,更不可能了解官员身上带的那些凭证,如果他们能看懂,也不至于沦落为山贼了。

那我们姑且假设一个山贼在打劫之余,还勤奋读书,也恰巧杀了一个朝廷命官,然后就去做官了。

然后你就得学会如何做的像个朝廷命官。

读书人嘛,即使贫寒出身,多少都有家国情怀,举止风雅,无论吟诗作对还是品茶论道都还不错。

这个素养对于山林里的山贼来说实在太难装了,分分钟就被人怀疑,即使当面不说,各种举报的折子已经飞到朝廷或者上级官员那里去了。

作为官员,他的社会关系往往是很复杂的,有同乡的官员、同年的官员、还有老师、同僚等等,日常往来各种书信是不断的,这个关系网,山贼很难应付。

不回书信也就罢了,如果上级官员或者老师来访,你见还是不见?

还有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的来拜访,如何搞定?

还是过过几个月的官瘾,见好就收,赶紧跑路,不然可就人头不保了。

但即使跑路了,这种事情也早晚被朝廷得知,朝廷一旦下决心把这个丑事给整肃,全国追缉,那山贼也很难逃多久。


云中史记


诚邀,如题。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众所周知,古代的交通极不发达,历代除了秦朝时期修建了驰道,一般都很少在交通上投入大量资金。俗话说天高皇帝远,如果古代官员上任之前被人掉包,难道政府就没有什么应付措施吗?


答案是否定的。想想也是,如果官员都可以掉包,那么皇帝的权利岂不是随时可以被架空,因为如果有人将全国几千个县的县令都掉包成自己的人,皇帝还能是皇帝吗?这种造反的方式也太简单了。



开个玩笑哈。其实官员上任,也是要有凭证的。

据史料记载,古代官员上任一般要带官印、任职文书、官服,此三者皆由吏部颁发。官员如果去外地任职,可以凭借任职文书住驿站。也就是古代的政府招待所,古代每隔一定距离就设置驿站,安全性还是很高的。


那么这三者被人掉包了,怎么办?

其实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据明末清初学者徐芳《雷州盗记》里的记载:明末崇祯年间,一伙强盗劫杀了赴任的雷州太守,然后假模三道冒充太守去雷州上任。但是这样的做法也有很大的风险。

其一,同窗好友的走访。古代既为官,必读书,读书便有同窗。于是当某人为官后,总会有人去任职所在地拜访,这样一来可就漏了马脚了。

其二,回京述职。如果被冒名顶替的人官位不小。那么回京述职就是这些人不可回避的事情,然而一旦进了吏部,那些老狐狸可不会不认识你,也会原形毕露。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呵呵!古代人的智慧是现代人不可以想像的。因为交通和信息交流的不方便,速度慢。又因为山高皇帝远,为了杜绝有人冒认官员,或者使用官员的身份为非作歹。古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伪制度。

最重要的就是花押。所为花押,其实有点像现在的个性签名,把文字和图案结合起来形成的特殊符号。而且这种符号往往不只一个,可能是数个。对应不同的公文。公文上的花押出现了问题,就会有吏部的人下去核查。

秀才中举了,名义上是皇帝的门生,可是还是会认某个主考官,做为其门生,以此套关系,为今后的留京或者外放打通关节。自然就有拜帖,书信。外放后没有任何书信来往,那一定是出问题了。还是有人会核查。

同学,同乡,同僚,同党,上官家人都不联系了吗?古代的知识分子可没有找别人代写书信的。

离京前要在吏部留花押,留画像,留下详细的对个人的外貌的文字说明。方便外放官员考核时核对身份。

日常需要上报的公文,花押不对,吏部马上会发现。

何况还有走亲访友,那个更容易露出破绽。

这些制度和关系网,会使冒充者很快露出破绽。根本就没有机会长时间冒充。


当爹的大灰狼


大概是电视剧和文学作品看得太多了,又或者对古人的智慧过于低估,使得我们许多人竟然认为半路拦截一个走马上任的官员,然后拿着他的信物就可以直奔上任,从此开启完美开挂的香车宝马,三妻四妾,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人生。要是更牛逼的,直接冒充状元榜眼探花,走到哪都风光无限,直接走上人生的巅峰。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么?真的这么简单,一抢劫,一冒充就可以了?小伙子,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以你的智商能想到的,朝廷这些精英们早就想到了,早就制作了防火墙,随时准备防偷官冒名顶替的贼。


他们设置的第一个防火墙就是委任状,上面盖了吏部的章,说明了你过去要做什么样的官,写了各种关于这位官员的详细信息,还有各种防伪设计,不但要在地方官署存档,吏部也有一模一样的档案,在这位官员走马上任之前,也早已经有通知发到地方,将各种信息给予了详细的交待。伪造是不可能的,即使抢劫了,到了上任地,如果和地方收到的公文一对,对不上,那就别说当官,还会有杀头大罪。

接下来,还会有个符,有鱼符,虎符等等依旧不同的官员级别和官员属性而制作的符,这个符上也有许多重要的信息,设置有防火墙。此外,官员还有自己的印信,也就是印章啥的,都是在官方做了备案,到了任上也需要进行验证。


当然,不同的时代,还有不同的具体细节,这个吏部都会进行详细的设计,普通老百姓,尤其是抢劫的土匪强盗,根本搞不懂那么许多弯弯绕绕。即使用了强,蒙混了一时,到了任上也得露馅,即使任上也通过各种方法搞定了,那么三年一次的进京述职,和对官员信息了如指掌的吏部一对上,那也得露馅,一旦露馅,就可能得面对杀头灭族之罪了。一般人真不敢冒这个险。


李艺泓




在西游记中有这样的桥段,唐僧的父亲陈光芯在去江州上任途中被土匪刘洪劫杀,刘洪代替陈光蕊担任了江州知府。18年后才沉冤得雪,母亲殷温娇自杀身亡。

实际上像这样的情节,在历史上是很难发生的。从唐朝开始,官员上任除了官印外,还要带上一个鱼状的物品,称之为鱼符。上边记载了一个人的基本信息,名字,简介,官品。


同时还要有另外一个东西,那就是告身。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推行这个制度。它一般由吏部统一制作,采用绫罗作为材质。上边主要记载姓名、籍贯、年龄、体貌特征。这个东西是需要交给当地官府确认无误后,才算正式上任。

其实像冒充官员身份上任的事,在历史上很早以前肯定发生过,因此吏部早就设计了相关的防范措施,尽量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官员上任的另外一个凭证叫敕牒,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委任状。上边加盖有吏部的印章,相当于现在的介绍信,说明政府委派官员事宜,需要报呈官府备案审查。

上边所说的鱼符,类似的还有虎符、龟符、龙符和兔符,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宋朝有牙牌和腰牌,也是官员证明自己身份的良民证,上边刻有官员的姓名和官职等重要信息。

在历史上想验证一个人的身份,还有其他的很多特征。比如衣服的材质和饰品,不是可以随便乱用的,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



就算是鱼符,它也有好多种。三品官员以上的是用金子打造的,三品和五品是用银子打造的,五品以下的官员是用铜材质打造的。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懂这些细节,如果伪造的话就很容易被拆穿。



在古代历史上,和现在的345线城市一样,被称为熟人型社会。不管是在外做官还是经商,都流行以地域为特征建立一些社团,由同在异乡的同乡人组成。口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同乡人还有其他共同的习惯,如果是假冒的,就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官员每三年要到京城去向皇帝和吏部述职,去上任以前同样如此。吏部官员对委派出去的官员的相关情况非常熟悉,并且有自己的档案。像陈光蕊被假冒顶替18年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纯粹是没有当过官的人,胡编乱造出来的。


在姜文的《让子弹飞》中,土匪张牧之代替官员去上任,就是电影最大的败笔。张牧之曾经担任过孙中山的卫队军官,他不可能不知道官员上任要带些什么东西。如果果真像电影中说的那样,就算有十条命也不够死的。

在古代历史上,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官员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敢假冒官员是重罪,判死刑是很正常的,就算株连九族也不为过。因此那些真正想做官的人,完全可以花钱去买个官,这样可以堂堂正正的去上任,又何苦去当假冒伪劣产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