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身邊有蒙恬,還有三十萬的秦軍,為何僅憑聖旨就自殺了?

小朱不懶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於邢臺沙丘。司馬遷在《史記》中: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皇帝病得更厲害了,寫了一封蓋上御印的信給公子扶蘇:回來參加喪事後,把我葬在咸陽。雖然沒有明確說要傳位於扶蘇,但很明顯,秦始皇與扶蘇和解了。為此,陳勝起義中就打著扶蘇的旗號。

影視劇中的秦始皇形象

許多人更是認為扶蘇才是秦始皇認定的繼位人,扶蘇性格太面了,太愚忠了。完全可以豎起大旗,以“長子”的身份奪天下。

但很可惜,秦國沒有“立嫡長”的傳統,也沒有“立長”的傳統。

(1)秦國為何沒有立嫡、立長的傳統

秦國成為諸侯國,是因公元前771年,秦襄公派兵救助周幽王並護送有功這才被封為諸侯。但自東漢起,秦國因為被封時間晚、鎮守西陲的商人部族,與周文化並不搭調。所以,歷來為各中原諸侯輕視。經常欺負秦國,秦人一邊對抗西戎,一邊對抗中原部族。

因此,中原文化的“嫡長子繼承製”對其影響並不是特別大。為了生存,誰有能耐、誰能保住政權,誰有資格繼承王位。同時,國內各部族勢力強大,立誰不立誰也要受他們影響。

影視劇中的扶蘇形象

《春秋公羊傳》就說“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也。”何休(東漢史學家)註釋說:嫡子生,不以名令於四境,擇勇猛者而立之。

包括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爺爺(孝文王)、曾祖(昭襄王)都不是嫡長子繼位。再往上我們都會發現,“嫡長子制”在秦國根本沒有形成定製。後世只是以中原政權硬比照秦國而已。

(2)扶蘇自殺主要是不敢質疑,蒙恬自殺是不敢造反

因為扶蘇沒有必然而立的理由,面對胡亥繼位的情況,他只能選擇自殺。要知道,秦國立國是以“法家立國”而不是“儒家立國”,因此,以儒家立國的中原地區地思想就看不到真相。

蒙恬雕像

從西周中原諸侯國就“立嫡長”了,但並不代表東周出現的秦國也是如此。要知道他們一方面對付西戎又與西戎有著廣泛地聯繫,其文化必然會受其影響;一方面作為弱國、小國,如果不以“強者立國”,秦國根本不可能存在下去。

既然,扶蘇造反是蒙恬活著的唯一屏障。扶蘇一死,蒙恬存在只能靠自己公開造反了。但長期浸染“法家”思想的他,既不敢造反又怕底下的人不會跟隨。


坐古談今


扶蘇身邊有蒙恬,還有三十萬的秦軍,為何僅憑聖旨就自殺了?

我個人分析,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趙高老奸巨猾,他把扶蘇性格摸透了,算準了,知道扶蘇是一個性格寬厚仁愛,並且非常孝順的人。君命大於天,父命大於地,扶蘇會遵守這些人理綱常。同時,趙高這個老狐狸,還知道扶蘇經常勸諫秦始皇,為政要寬厚,不要太剛烈,要多愛民,多休養生息。扶蘇經常因為政見不合,頂撞秦始皇,父子鬧得不愉快。

另一各方面,趙高在李斯的默認寫,改寫了遺照,並且遺照內容完全是根據扶蘇的性格,秦始皇口吻來設計的。《史記》有記載:趙高偽造了一份賜給長子扶蘇的詔書說:“我巡視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靈以求長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了,不能向前進軍,而士兵傷亡很多,沒有立下半點功勞,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我的所做所為,因不能解職回京當太子,日夜怨恨不滿。扶蘇做為人子而不孝順,賜劍自殺!將軍蒙恬和扶蘇一同在外,不糾正他的錯誤,也應知道他的謀劃。做為人臣而不盡忠,一同賜命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


扶蘇看到這封遺照,在使者的催促下就自殺了。扶蘇,一半死於奸佞,一半死於迂腐。

扶蘇太迂腐了,被儒家哪些經書念壞了大腦,愚孝愚忠,壓根不瞭解自己偉大的父親。蒙恬在身邊勸他晚點自殺,也沒有勸住,可見扶蘇中儒家毒有多深。蒙恬呢,雖沒有自殺,但也不敢造反,被囚禁到周陽。後來在趙高極力誣陷下,秦二世還是奪了他兵權,賜劍他自殺。


寒牛出欄


諸葛小村姑無奈地告訴您:千古帝王,萬世基業,何以為家,軍隊與糧!這30萬軍隊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叫做:大秦帝國長城駐屯軍,不叫蒙家軍!這一點要嚴格牢記!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毫無政治覺悟,更不懂軍隊的控制。

30萬大軍是一個帝國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也是任何一個帝王必須時刻重視、監管、防範的恐怖力量。如果帝王沒有有效的監管手段,統領大軍的將領,隨隨便便就可以擁兵自重,叛亂叢生,皇帝還當個什麼勁?那麼人類的歷史,應該是每天打打殺殺,血雨腥風浸神州,白骨成堆駐寒鴉。


古代沒有電報、電話、網絡,皇帝如何控制軍隊呢?難道憑藉君臣恩義、親人為質、一紙聖旨?以上三點只是電視劇的看點,糊弄吃瓜群眾的。實際上,皇帝對軍隊的控制除了上述三點,還有糧食和軍、政相互監督體制。

地方對軍隊的管制是十分嚴格的,30萬大軍不可能全部聚攏在一起,需要分開屯駐,一方面是不讓敵人一鍋端,另一方面是監管方便。平時可以在軍營內進行訓練,但是騎兵一次100人以上是不準出營 的,步兵一次200人以上也是不準出營的,否則,這100騎兵絕對會對周邊的村鎮造成毀滅性打擊。


按照軍隊的規模和駐紮地的情況,軍隊的糧食是定期供應的,像30萬大軍這樣的邊境駐軍,糧食是一個月一發,邊關城鎮需要每個月組織民夫將軍糧運輸到軍隊,核准數量後,民夫回來交令,準備第二批軍糧。如果蒙恬大軍叛變,他最多隻有30天的糧食。運糧的民夫同時也是眼線。軍隊每隔十天,要將軍隊狀況上報,否則視為違例。


稍近一點的駐軍,糧食是15天一發,至於大城鎮或者京師附近的軍隊,軍糧就是數天一發,至於禁軍,保衛皇城的,直接開設食堂,不允許儲備糧食的。也就是說,地方行政長官只聽從體制規定發給軍隊糧食,大軍稍有異動,立即關閉城門,一粒糧食也不能夠流出去。現在明白為什麼有的叛軍為什麼要拼命攻擊沿途城鎮了吧,那就是搶糧食啊!

軍隊的特性就是聽調不聽宣,只要條件符合,不問情由,比如:兵符+調令+密押對得上,軍隊才能夠開拔,否則,就算是皇帝本人也調不動軍隊。這一點,漢文帝在巡視周亞夫的軍隊的時候,就體會到了。


現在說說蒙恬,蒙氏世代為將,蒙恬本人也深得秦始皇信任,否則不會將公子扶蘇和30萬大軍交給蒙恬領導,不過請弄明白,只有皇帝才能夠調用軍隊,而不是將領的將令,平時對軍隊的管理,校尉以上的軍官的懲處、賞罰,都要報備才能夠執行,而不是僅僅憑藉將軍的喜好。

當趙高的特使來到的時候,蒙恬跪迎聖旨,身邊會有500軍士麼?宣旨的人,只要2-3個人就可以控制蒙恬,帳外軍士毫無辦法,然後收繳將印,只能夠任人佈置。


當然這是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情況,如果有了變故,軍令混亂,駐屯軍就會生變,不得不防。

………………

這裡是諸葛小村姑為您報道,歡迎關注!歡迎轉發,感激不已!


諸葛小村姑


【聲明:開涮歷史獨特視角涮歷史 ,原創不易,請勿搬運抄襲。歡迎分享不同觀點,感謝點贊轉發】

秦始皇在沙丘暴斃,趙高和李斯合謀矯詔讓扶蘇和蒙恬自殺。擁兵三十萬不反抗,扶蘇竟選擇了自殺。

後世很多人為公子扶蘇的死惋惜。有人甚至直斥他懦弱、愚忠。

我們不是扶蘇,不能理解扶蘇當時是怎麼想的,今天我試著比對一下漢武帝時期的衛太子劉據和康熙時的"八賢王"胤禩,逐步深入的分析,或許我們能體諒扶蘇選擇自殺的那份苦衷和決絕。



一、從“扶蘇”這個名字入手猜猜公子扶蘇的出生。作為始皇帝的長子,給他取一個什麼名字,往往可以看出這個父親對孩子的喜愛程度以及寄託什麼樣的期許

很多人都好奇“宮備六國”的秦始皇的後宮,但是現有史料記載匱乏到令人抓狂。

秦始皇的子女有二三十個,也算是一個“高產”的皇帝,但是關於他的女人卻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中,沒有留下一點蛛絲馬跡。只能等到哪天挖開始皇陵或有新的文物出土,或許能解開這個謎團。 現下我們只能基於一點事實,做一些推測。

“扶蘇”一詞的出處,最早可以查閱的出處是《詩經·鄭風·山有扶蘇》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扶蘇”這詞什麼意思?據《毛詩註疏》載:“扶蘇、扶胥,小木也。”

從人之常情的角度來說,初為人父,往往會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會在名字裡賦予特別美好的祝福,比如聰慧呀、有作為呀、強壯呀、富有呀、長壽之類,但是秦王嬴政給孩子起名“扶蘇”,一顆小木,甚至只是一叢灌木。

想想其中有幾個意思?



二、從《詩經》的這首詩,我們嘗試窺視一下秦王嬴政的後宮,或許可以分析出關於扶蘇母親的一點端倪。

能成為秦王嬴政臥榻之人,要麼秦國親貴,要麼六國結親或進獻,要麼是服侍嬴政的侍女,近水樓臺,一時興起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假設扶蘇母親是秦國親貴或六國結親

《詩經·鄭風·山有扶蘇》這首詩講什麼?

這首詩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一個女子等人,沒等到一個美男子,卻等來了一個登徒子。這首詩既可以理解為是情人之間的戲謔,但也可能表達一種真情實感:“就是我得到並不是我想要的。”



《毛詩註疏》解析這首詩時,認為這是一首諷刺詩,諷刺齊女文姜。

春秋時期齊國有位美女文姜,據說自小跟親哥哥糾纏不清,名聲不好,文姜特別欣賞鄭國世子姬忽,於是齊國國君意欲將文姜嫁與世子姬忽,哪知世子聽聞文姜的德行以“齊大非偶”為由硬生生地拒絕了。

試想,秦王嬴政作為秦國王位繼承人,在他二十二歲親政前,他娶誰做老婆往往他說了不算,得由長輩做主。當時做主的應該是趙姬或華陽太后。

她們兩個出於各自的立場,為嬴政物色女人,一定是代表她們兩方政治勢力的需求,如果扶蘇的母親是這兩位女人挑的,那有可能就是嬴政不喜歡、排斥,甚至厭棄的。



正值青春盛年的嬴政,心中或許有心儀的人,或許迎娶的夫人不符合他心中對美好妻子的期許。出於不違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責任,迎娶了扶蘇的母親,並生下扶蘇。

一直愛憎很強烈的嬴政,雖勉為其難奉旨成婚,但當長子出生時,他就想起了《詩經》的這首詩。 掩不住內心“不見子都,乃見狂且”的不如意,就給這兒子起名“扶蘇”。

嬴政掃滅六國,六國貴族視嬴政如仇敵,那些成為嬴政女人的六國之女,同樣也會有失去家國的痛徹心扉。

據《史記》記載,自從高漸離用築試圖謀殺秦始皇之後,嬴政再也不接近六國之人,這些人可能也包括六國貴族後裔身在秦宮的女人。他們就在始皇帝臥榻之側,如果有復仇之心,防不勝防。



(二)除了親貴宗族的女子,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扶蘇的母親是服侍秦王嬴政的侍女,地位卑賤,連累扶蘇不受待見。

秦王還沒有正式娶親,又年少血氣方剛,一時興起臨幸侍女,並生下扶蘇,是極有可能的。《詩經·鄭風·山有扶蘇》也有“巧妻恨拙夫”之意。“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就像“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嬴政掃滅六國之後,一直覺得自己至高無上,扶蘇母親地位卑賤,他自然瞧不上。所以給這兒子起名“扶蘇”,也就是希望他像叢灌木或小樹一樣,在大自然裡做個陪襯。

綜上所述,扶蘇母親要麼卑賤,要麼不受寵,必定連累兒子不受待見。恰恰扶蘇是個有志氣的孩子,他為了引起父皇的重視,一定會格外努力,格外小心翼翼,對人對事往往就表現出來溫良恭儉讓。



三、始皇帝把扶蘇貶到上郡,極大可能是他忌憚甚至是排斥扶蘇所形成的政治勢力,那是跟法家治國理念相背離的儒家思想。

秦始皇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皇長子謙卑禮讓,扶蘇身邊勢必會圍繞著一批在始皇帝面前不得意的官僚或博士。

久而久之,這些人的言行、理念就會灌輸給扶蘇,扶蘇之所以冒很大風險向始皇帝進諫,不能焚書坑儒,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扶蘇一直是這支政治勢力的核心。

始皇帝不可能僅僅因為幾句諫言,就把扶蘇貶到上郡,極大可能是他忌憚甚至是排斥扶蘇所形成的政治勢力,是跟法家治國理念相背離的儒家思想。



(一)漢武帝是秦始皇的鏡子

其實漢武帝跟秦始皇很相似,都雄才大略,但也都獨斷專行,暴戾,疑心重,尤其對太子劉據,也總是會很橫挑鼻子豎挑眼。

漢武帝重用酷吏,太子身邊也聚集了一幫儒家講仁德的士子。太子劉據謀反失敗被殺,依舊有很多士人站出來給太子說話,找理由給太子推脫罪責,甚至把一起嚴重的謀反案,死傷幾萬人的政治事件,輕描淡寫地說,不過是兒子借父親的兵玩玩。

有這麼玩的嗎?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在尋求長生不老,如果總有一個人在跟前晃,有意無意的昭示:你早點死,死了我好繼位! 換做誰心理都會不爽,於是防患、挑剔、厭惡的心理,就難免時不時泛起。



(二)康熙朝“八賢王”是扶蘇的鏡子

再看清朝康熙年間,太子被廢之後,幾個王爺爭儲君之位。八王爺胤禩為人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緻,靈活溫潤,被江南士子們尊稱為“八賢王”。

可是這些優點在康熙看來就變得十惡不赦,什麼“柔奸性成,妄蓄大志”。甚至很赤裸裸嫌棄謾罵八王爺乃“辛者庫賤婦所生”。

什麼意思?

怎麼不問問康熙你當初自己怎麼看上辛者庫賤奴的?!!

四、趙高的偽詔斥責扶蘇無能,擊中了扶蘇的軟肋,也擊破了他自尊的最後防線。扶蘇認為父皇下詔要殺他,是為後來繼位的兒子清除障礙,所以忠孝的扶蘇選擇了自殺成全父親。

始皇帝把扶蘇發配到上郡監軍,可能是想歷練扶蘇,也可能是厭棄扶蘇。

如果是前者,嬴政可能是希望扶蘇離開那幫儒生,到蒙恬軍中感受一下行伍氣息,而且蒙恬是法吏出生,可以給他灌輸法家的治國理念。

也許是始皇帝用心良苦扶蘇不能體會,也許自始至終扶蘇對始皇帝的用心都不能理解。

出生卑賤或自小不受寵,不受待見,讓扶蘇奮發努力,也讓他內心留下一生抹不去自卑的陰影,他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父親都瞧不上。



那一刻他心裡也許在想,始皇帝把他貶到上郡,就是讓他遠離政治中心,剪除他的羽翼,甚至把他置於蒙恬監視之下,父皇下詔要殺他,是為後來繼位的兒子清除障礙。

他一直的努力就是希望父親對他另眼相看,但是,始皇的一紙“詔書”告訴他,他不但是始皇一直看不上的兒子,還是一個不安分的兒子,是一個貶謫還不夠還必須除掉的兒子。

想到這些,扶蘇心灰意冷。

扶蘇被絕望的情緒挾裹,再加上使者一再催促他決絕地選擇了自殺!



資料鏈接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屬吏,系於陽周。 ——《史記.李斯列傳》

開涮歷史


“公子,你應該去看看你的父皇。”公元前221年初夏的一天晚上,憂心忡忡的蒙恬來到監軍扶蘇的大帳之中,善意提醒扶蘇當下時局詭秘,有諸多異常情況,為了解真相,理應親自前往一探究竟,心裡方能安靜。

此時,蒙恬是秦國九原大營30萬秦軍的“帶頭大哥”,也是秦始皇最為倚重的青年將領。蒙恬的爺爺蒙驁是秦昭王嬴稷的得力大將,老爸蒙武也是秦國柱國將軍,蒙恬和弟弟蒙毅更是秦軍後起之秀。公元前226年,蒙恬先後隨秦將李信、王翦征戰楚國。秦國統一六國後,最大的威脅來自草原匈奴,秦始皇便派蒙恬帶領30萬精銳秦軍守衛邊陲。後來秦始皇又把犯了錯誤的扶蘇排到九原營做監軍。

秦始皇的用意是讓扶蘇更好的得到鍛鍊,讓蒙恬在軍事、政治、軍需、軍務、防禦等方面給予扶蘇更多的培養。扶蘇到了九原大營的時間大概是公元前222年左右。扶蘇生於公元前244年,當時應該是一個22歲的青年人,作為秦始皇最為鐘意的接班人,蒙恬深感自己肩頭的責任重大。好在扶蘇平易近人,積極上進,毫無皇室子弟好高騖遠、盛氣凌人的狂妄自大,處處對蒙恬尊敬謙讓。白天他和蒙恬巡視軍營,與戰士一起訓練戰術和體能,晚上點燈讀書,學習諸子百家,尤其喜歡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等治國理政的書籍。這一切讓蒙恬深感欣慰,覺得大秦帝國後繼有人,秦國一定會在未來秦王扶蘇的領導下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然後,此刻秦國的天已經變了,身在九原大營的蒙恬深感來自沙丘方向的空氣裡瀰漫著血腥的氣味,所以他建議扶蘇前去沙丘瞭解事態的真相。扶蘇的反應在現在看來有點遲鈍,有點讀書人的優柔寡斷。秦國的律法有明文規定,沒有奉詔去見皇上是殺頭的大罪,扶蘇深感父皇執法嚴峻,如果自己冒然前去,會陷父皇於兩難之中。蒙恬理解扶蘇年輕沒有政治鬥爭的經驗,便繼續鼓勵扶蘇親自去沙丘瞭解事態真相,他說:“如果你父皇沒事,估計他也不會為難你,大不了罵你一頓。如果真有事,九原大營30萬秦軍就是長公子的後盾。”

蒙恬說的很有道理,也打動了扶蘇。於是扶蘇連夜出發,在幾名秦軍銳士的護送下向沙丘方向奔去。如果扶蘇一口氣能趕到沙丘,秦國的歷史可能就不會是後來我們瞭解的那樣,他也可能會成為一個大秦帝國承前啟後的偉大君王。然後誰能想到,走了一天一夜之後,他內心深處那種“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的天性又戰勝了他,於是騎著馬又原路返回九原大營,差點把蒙恬的肺氣炸了。只是苦於扶蘇是皇子,自己僅僅是個將軍,身份上差異太大,所以那句“草泥馬”的國罵也就壓在肚子裡。

兩個人在苦悶、惶然中度過了兩天,第三天中午時分,趙高、李斯派來宣讀嬴政大帝聖旨的幾名大臣在一隊士兵護衛下來到九原大營,向扶蘇宣讀了“自裁”命令,天真爛漫的扶蘇沒有眼淚,心裡也不難受,反倒覺得“父叫子忘,子不得不亡”是一件榮譽感很高的事情。

於是年僅23歲的扶蘇就這樣走完了他“罪業深重”的一生,大秦帝國的江山即將開啟由他弟弟胡亥“糟蹋”的新紀元。


大秦之歌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山有扶蘇》
初次聽到就在想,有這樣名字的人應是怎樣的美好。不負我所望,無論是史料上還是野史坊間傳聞,對他的記載都是稱讚的。

他為人寬厚

術士侯生、盧生傳播秦始皇的暴戾,隨後逃亡而去,始皇聞之,大怒,於是開始下令抓捕咸陽城的術士,審訊時術士們彼此告發,無果,秦始皇便親自下令將違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陽城。

長子扶蘇進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因此觸怒了秦始皇,被髮配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

他剛毅勇武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陳勝冒稱扶蘇,因為扶蘇的賢明,天下人人皆知,繼位的胡亥更是殘暴,因此他覺得扶蘇的名號,響應擁護的人會大大增加。
去往北方,協助蒙恬修長城,抵禦匈奴的你立下赫赫戰功!如此這般的人,怎能不讓人喜愛!
這般的人,只因為一道聖旨便含淚自殺,一定是心死了吧!父親嬴政的性格和政途與自己完全不同,因為直言進諫便被髮配,秦始皇出行巡遊天下,帶著的也是自己的弟弟胡亥,這時的他是不是想過,父親是否已經將自己遺忘了呢?
帶著對父親的敬仰堅守著邊疆,然而等來的卻是父親的死訊和一封賜死自己的詔書,如此情況,內心的苦難無處抒發,連直言進諫都已無可能!

再想想天下初定,百姓經歷了戰亂未來得及休養生息,此時,再去號召軍隊與胡亥爭奪天下,勞民傷財,心地善良的扶蘇可能是因此捨棄了生還的機會吧!


雖然史記記載,拔劍自殺,我更願意欺騙自己,為了掩人耳目,他便隱姓埋名,獨遊天下。
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關注我啊!扶蘇給你一個👍!

你對扶蘇的死有何看法呢?


納蘭伈伈


三個原因!



第一,這是聖旨,聖旨即皇帝的旨意!

古語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從君臣的角度來說,秦始皇讓他死,他只能聽從,否則就是抗旨,那就等於是造反,這叫不忠!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是他爹,他爹讓他死,不從父命,這叫不孝。



而公子扶蘇顯然是個忠孝之人!有人說,那個詔書是趙高李斯偽造,咱們且不論真假!至少扶蘇他並不能證明那是假的,他只能懷疑!

第二,扶蘇與秦始皇有矛盾!

前面說道,這個詔書值得懷疑,連蒙恬也建議他多考慮一下。但為何扶蘇還是願意去選擇相信呢?



這是因為他與秦始皇之間,其實本來就存在矛盾。“立儲以嫡,無嫡立長”,是華夏世界的禮法準則。但秦始皇為何一直未立長子扶蘇為太子?第一是秦始皇不急,相信長生不老,自己還可以坐很久的皇位。第二是扶蘇與其政見不合,威脅到了他的統治,所以這才被遠派邊疆,遠離政治中心!第三是因為,扶蘇身負楚國血統,扶蘇有可能成為楚國復興的希望!



楚國和秦國世代聯姻,外戚集團從宣太后羋八子起,就一直是秦國宮廷影響力極大的勢力。比如,秦滅楚戰爭中,楚國公子出身的秦國丞相昌平君起兵反秦,導致秦將李信大軍兵敗。


所以,秦始皇對扶蘇心有戒備!



扶蘇知道,這些矛盾,也有理由成為秦始皇殺他的理由!

第三,他是扶蘇!

歷史上所記載的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有政治遠見,經常勸諫其父親!他是一位胸懷天下之人,體諒百姓生活疾苦。



是,當時有著蒙家軍的支持,有著長子的地位,有著天下人的希望,他可以抗旨,他可以反!

但是他不願意反,他不願再起戰端,不願看到生靈塗炭。所以,他放棄了抗爭!



他叫扶蘇,《詩經》中“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的那個扶蘇!

我願意相信,他該是那樣的人!

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指教,感謝!


白話歷史君


如果是武將,那隨便派個太監過來宣讀聖旨,扶蘇和蒙恬都得乖乖坐上囚車,不然,他的副將隨時可以砍了他,然後踩著他的人頭往上爬的。

如果是軍閥,那恐怕秦始皇親自去了,也拿他沒辦法了。

怎麼看一個將軍是軍閥還是武將呢?

一,手下將領的人事權。

二,自給自足的後勤補給能力。

擁有手下將領的人事權,就可以把手下跟自己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比如袁崇煥,跟崇禎要了手下祖大壽等三個將領的人事權,袁崇煥一死,他的手下就不是崇禎可以指揮的了。

自給自足的後勤能力,一般來說,是禁止武將在當地收取稅收,也不許就近取得後勤補給,而是從外地糧倉每月調撥補給,武器在各地武器庫,這樣就是防止武將造反。

這兩點就是皇帝控制武將的方法,在內部設置文官監軍(正委、中護軍、督師等),其他高級將領是皇帝任命的,而不是武將任命的,周圍還有其他軍隊制約,在駐軍當地文官職位高於他等措施,就是防止武將造反。

你覺得秦始皇會不會信任蒙恬?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蒙家三代忠良,皇帝肯定信任他啊,問題是,沒造反前,誰不是忠良?皇帝怎麼會信任一個武將呢?

所以,設置有效的制約機制,讓他不能造反,不得不忠於皇帝,這才是皇帝做的。

回到正題,這樣一系列的措施下來,蒙恬即使想造反,有人聽他的嗎?

不是蒙恬忠誠、扶蘇孝順,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不忠誠的實力。


南朝四百八十寺


秦始皇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的第五次東巡的路上,駕崩於沙丘。

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本來是傳位於扶蘇的,但是趙高,胡亥,李斯等人密謀篡改秦始皇遺詔,改立胡亥為秦二世。而且讓扶蘇,蒙恬自刎。

很多人就不理解了,當時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而且蒙恬還有蒙家軍,當時是秦國最能打的部隊,有三十萬駐守在長城,為什麼就那麼輕易的自刎了。而不是選擇造反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並不知道秦始皇已經死了,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秦始皇要是在的話,天下誰人敢造反?扶蘇和蒙恬都以為這就是秦始皇給他們的詔書。看見秦始皇讓自己死,不管是扶蘇還是蒙恬都是不敢不死的。

特別是扶蘇他認為自己一直都是有罪的,因為扶蘇在咸陽的時候就一直和秦始皇作對,比如說焚書坑儒這件事,但是扶蘇是極大的反對秦始皇的,扶蘇也是一直在秦始皇面前說要減輕刑罰,輕徭薄稅,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扶蘇在的時候也是一直都知道齊楚之地遲早會亂的,因為離咸陽太遠,所以一直也是在秦始皇面前說這些,秦始皇就把扶蘇調去了北方,去監軍。所以扶蘇一直以為自己有罪,當秦始皇的詔令來殺他的時候,他自然沒有多考慮。

扶蘇在《史記》上面的記載,是一個非常仁慈的人,當時大秦剛剛建立,如果一旦扶蘇造反的話,天下百姓又會陷入戰亂,這個是扶蘇不想看到的。而且這個是秦始皇,自己的父皇一手建立起來的帝國,一旦自己造反的話,可能就會毀了這個強大而帝國。


中國歷史研究所


教育的失敗!

1,接受的都是一些混蛋教育,蠢教育,根子裡抹殺了雄才大略和鬥爭到底的勇氣

2,總以為,所謂的大局能夠讓事情向好,實際並非如此

3,過猶不及,過於的相信他老子的遺詔,殊不知,那東西就是一張可隨便塗抹破布

4,年紀太輕,經歷太少,還不懂什麼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