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盤石磨表達敬意丨 散文

向一盘石磨表达敬意丨 散文

你準備先看哪篇:陝北民歌裡的故事|路遙與陝北文化|陝北古事鉤沉|陝北禁忌民俗文化|陝北話裡的文化遺產|留住祖先的聲音|陝北民歌300首 | 訂閱“陝北記”立刻馬上看!

向一盘石磨表达敬意丨 散文

作者丨任靜

向一盘石磨表达敬意丨 散文

在我的家鄉,每逢四時八節,有許多老樹會受到格外高的禮遇,比如一株老槐樹,一株老棗樹。老舍古鎮王宿裡村有一個老棗園,其中一棵老棗樹,距今大約有一千六百多年了,周圍十里八鄉的群眾常常會自發地給這些老樹披紅掛花。老棗樹一年四季身上飄揚著紅綢布,像一株開不敗的火炬樹,豔麗多姿。在我的記憶中,和古樹受到同樣待遇的還有院子裡的一盤石磨,一個石碾子。

過年時,貼完鮮紅的對聯,喜慶的窗花之後,母親還要鄭重地給院子裡的一盤石磨和一個碩大的石碾子,分別貼上寫有“白虎大吉”、“青龍大吉”的對聯。炸了油糕,母親一般也要攔著饞嘴的孩子們,先把炸出來的兩片油糕分別盛放到碟子裡,然後恭恭敬敬地端著敬獻到石磨和碾子上。

做這些事情之前,母親總是先要把衣衫上的灰塵撣一撣,將凌亂的頭髮攏一攏,神情十分莊重且虔誠。

每次磨完糧食後,我發現奶奶總要給磨眼裡留些麩皮剩面,不打掃乾淨。觀察左鄰右舍,他們也和母親與奶奶一樣,虔誠地用剩餘的糧食,用一兩片炸油糕,幾個黃米饃,去犒勞一盤石磨,一株古樹,敬畏一切萬物生靈。那時年幼,對於這樣奇奇怪怪的舉動充滿了好奇,問奶奶和母親,皆含笑不語。

後來,漸漸開悟,想必是因為這些物事平日為自家生計付出了太多,奶奶、母親以及鄉親們覺得非犒勞不成敬意。對於生活的依靠,利用之餘,勿忘敬意,這是母親和鄉親們最早教給我的樸素的感恩之心。這樣樸素的感恩之心,經由象徵性的儀式傳達出來,溫情美好,彌足珍貴。

在我們生活中,有些人習慣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對於索取和得到先是滿足,繼而習以為常;有些人一旦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職位和權力後,便開始巧立名目、中飽私囊,甚至強取豪奪、雁過拔毛。不思靠山敬山,靠水敬水,反而以敲骨吸髓的姿態站在了祖輩身家性命賴以生存的山水的對立面,漸漸迷失了本心善念,感恩意識隨之淡化,直至泯滅。

鄉親們對於某些走出家鄉又做了大官的人,最高的評價就是——不忘本。山水父母是馱著我們出人頭地的脊樑和依託,是我們壯大自我的強大外援,是我們賴以滋養的清泉源頭,若一旦成功,不忘本,不飄飄然醉乎雲端,恐怕就是山水父母對我們的訓誡和厚望了。事實上,山水父母不言不語,他們只是卑微虔誠地向一盤石磨表達敬意,向一切有恩於自己的人心懷感恩。

向一盘石磨表达敬意丨 散文

丟了向一盤石磨表達敬意的感恩之心,就容易摔跟頭,一旦摔下來,便如寓言故事裡講的那隻青蛙,忘記了自己是被天鵝帶上天的事實,而大吹大擂的結果是摔成了肉泥。這些像寓言故事中青蛙的人,違背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人生哲理,切斷了源頭上富含營養的滋養,喪失了為官做人的根基,最終只能落得摔跟頭的下場。縱觀現實生活,我們周圍這樣的例子難道還少嗎?

只有認清自我,虛心內省,才能生出感恩之心。像我的老鄉們懂得感恩生活的饋贈,有向一盤石磨表達敬意的虔誠。他們雖然生命卑微,並不富有,卻生活得安穩篤定,從不心生恐慌,患得患失。

任靜,女,陝西省作協會員、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現居古城西安。著有散文集《枕著你的名字入眠》《想要一座山》,長篇小說《本是同根生》、中篇小說《靳鳳的本命年》,公開發表散文、短篇小說、詩歌等共計二百餘萬字。作品散見於《文藝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監察》《中國環境報》《檢察風雲》《延河》《長春》《延安文學》等報刊雜誌。

向一盘石磨表达敬意丨 散文

簡介:陝北記(ID:jiadushu) 一個離開陝北的青年,酷愛陝北文化,寫作、知識分享。「陝北記」長期向您約稿:原創稿件一經選用,以資獎勵!題材:真實故事,歷史,陝北文化,等等都OK~

—— 完 ——

一個陝北人眼中的縣城丨兩個人的陝北

什麼是陝北丨我為什麼愛畫知青題材的畫?

《紅樓夢》中的陝北方言丨路遙與陝北方言

我與路遙的故事丨陝北人說古代話

陝北合龍口丨“壓箱底兒”的秘密

陝北“士紳頭子”丨陝北農具紀事

陝北方言中的“南蠻子”丨“臭狐子”

“狗上房簷”丨“賣青杏兒”丨鬧房聽門

“張士貴的馬”丨那個陝北青年——路遙

赤腳醫生孫立哲丨真實的路遙與真實的《平凡的世界》

向一盤石磨表達敬意丨 散文陝北記

陝北 | 物產 | 文化 | 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