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GPS,霍去病为何每次都能对匈奴实施精确打击?

易安小童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战神,霍去病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充满着传奇。

当然,也充满着更多的未解之谜,比如为何在年仅23岁英年早逝?为何年纪轻轻的他就能成为大汉的一代战神,取得令所有老将包括舅舅卫青都汗颜的丰硕战果?

特别是霍去病的军功,作为一代战神,霍去病的战果基本都是通过反击匈奴获得的。这种在塞外的作战和传统上的中原战争完全不同,需要士兵更高的素质,将领更出色的能力,不经过长时间的淬炼,根本无法达到。

而年纪轻轻的霍去病不仅完成了,而且完成的很漂亮,简直可以用天赋秉异、无师自通来形容。尤其是霍去病对匈奴的精准打击,使得匈奴各部无处遁形,被霍去病斩杀十多万。

那么其他将领就奇了怪了,尤其是经常迷路的老将李广:为什么霍去病每次出征都能有巨大斩获呢?他是获得神仙指点还是自带GPS?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已经给出了答案,比如:

霍去病硬件过硬。

因为深受汉武帝宠信,霍去病得到的是最好的士兵,最好的马。而且最夸张的是每名士兵平均可带三匹马,这保证了霍去病能够长途奔袭,而且每战必胜。

霍去病敢打敢杀。

在别的将领尤其是卫青,相对保守,提倡稳扎稳打的情况下。霍去病大胆出击,深入漠北,出其不意给予了敌人以猛烈打击。

霍去病运气很好。

在别的将领要么遭遇匈奴主力,要么迷路找不到方向的情况下,霍去病几乎每次都能碰见数量可观的匈奴军队,并一举歼灭。

但是这似乎并不能解释为什么霍去病每次都能精准打击。比如卫青的军队也不差,卫青个人素质也很高,老将李广也是敢打敢杀的人物,而且李广很多时候也能遭遇匈奴主力,但不可能取得霍去病这样的战果。

所以静夜史认为,霍去病能够取得如此战果,一定有其鲜明的个人特点,这个特点就是“胡化”,将自己的作战习惯向匈奴靠拢,成为匈奴胆战心惊的死神。

也就是说,想要彻底消灭匈奴,就要按照匈奴的作战和生活方式,这一点霍去病做得很好。

草原上的匈奴部落擅长骑射,他们的生活和作战融为一体,霍去病也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军队,习惯于在草原上奔袭;

匈奴部落逐水草而居,霍去病也按照水草和河流的分布,寻找匈奴主力;

匈奴部落居无定所,霍去病率领军队抛弃中原地区作战所必须的后勤补给,使得作战距离和空间大大延伸,其走哪杀哪的特征,让匈奴各部心惊胆战;

匈奴部落生性残暴,霍去病做得更残暴,在霍去病的军队,没有匈奴俘虏,被生擒的匈奴人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杀。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霍去病作战没有任何包袱;

匈奴部落就地补给,霍去病也将估计重点放在匈奴身上,他的军队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抢劫匈奴获得补给;

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很多观点认为,就是因为就地补给导致的。匈奴人为坚壁清野,将大量患病而死、携带病菌的牛羊投入河中污染水源,霍去病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因素英年早逝。

所以可以说,正是因为模仿匈奴的生活和作战特点,使得霍去病相比于其他汉军来说,对草原有着更好的适应性,而且能够以极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果。

所以用不世出之名将来形容霍去病再合适不过,他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最好写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在汉匈战争初期,汉军由于不熟悉北方荒漠地形,屡屡迷失方向,找不到匈奴军的影子,故而作战十分被动。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汉军最头疼的事,就是匈奴军队来无影,去无踪,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连敌人在哪都找不到,这战还怎么打?以前刘邦的谋士成进曾很形象说:“追击匈奴时,好象跟影子搏斗。”

武帝时期,汉匈战争全面爆发。汉军迷失方向或空手而归的情况仍然很严重,比如第一次北伐匈奴,公孙贺大军深入匈奴,连个匈奴人的影子都没找到;第二次北伐时,李息兵团出代郡,依然找不到匈奴主力;第二次河西之战,原本计划与霍去病会师的公孙敖兵团也因为迷路,最后不得不放弃原先计划;在漠北之战中,李广兵团也由于迷路而错失会师时间。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霍去病却从来不曾迷路,而且出击匈奴,几乎是每击必中。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大致有几个原因:

第一,霍去病参战时,汉军对荒漠地形作战已经比较熟悉了。

汉军对荒漠作战是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随着战争的深入,捕捉敌军主力的能力越来越强。霍去病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此时距第一次北伐(元光六年元,前129年)已经过去六年。在第一次北伐时,汉军四路大军,两路遭重挫,一路无功而返,只有卫青小有斩获。六年来,汉军逐渐熟悉匈奴的战法,卫青先后取得河南之役与漠南之役的伟大胜利。可以说,汉军已经比较适应荒漠地带的作战了。这些千金不换的作战经验,卫青肯定一五一十地传授了自己的外甥霍去病。

第二,霍去病的部队,是汉军精锐中的精锐。

霍去病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的起点比较高。他不是从小兵当起,一开始就是票姚校尉,舅舅卫青拨给他八百名勇骑,乃是骑兵中的精锐。史书说:“大将军受诏予壮士”,这些骑兵都是精锐,当然是比较熟悉荒漠作战,霍去病一战成名。

由于汉武帝对霍去病格外器重,故而霍去病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而且所部将士多为精锐,史书说“所将常选,诸宿将兵不如”。在漠北之战中,最勇敢善战的少壮派将领都归霍去病节制,“敢力战深入者皆属去病”,包括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后来在南方战场成为一代名将)、铁杆老部下“从票侯”赵破奴、北地都尉卫山等等。

霍去病兵团不仅是由最强悍的士兵组成,所受的待遇也是最好的。汉武帝特地安排宫廷负责膳食的官员,带了数十辆的餐车,专门负责给霍去病的骑兵团提供优质的伙食,以保证这支最强悍兵团的战斗力。

第三,霍去病大胆起用熟悉荒漠骑兵战的胡人将领

在河西之战中,霍去病麾下将领有三人封侯,分别是赵破奴,高不识与仆多,其中高不识与仆多都是归义匈奴人。在漠北之战中,又有四人封侯,分别是路博德,复陆支,伊即靬与卫山。其中复陆支与伊即靬都是匈奴归义王。

在河西与漠北两大战役中,因功封侯的七人中,有四人是胡人,超过一半,可见胡人将领所起的作用是多么大。比起汉人将领,他们更熟悉荒漠的地形气侯,对匈奴人的战术战法更是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们就是最好的向导。所以为什么公孙敖李广会迷路而霍去病不会迷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霍去病军中胡人很多,认路对他们来说,根本不在话下。

第四,当然不能不提另一个重要因素,霍去病是个天才将领。

霍去病为人沉勇有大略,敢于任事,遇事果断而坚决。他是罕见的军事天才,只活了二十四岁,这个年龄与他的伟大业绩很不般配,可惜的是,他的天才兵略没有被史书所详记。

有一次,刘彻想要传受霍去病孙子兵法与吴起兵法,没想到霍去病居然不以为然,回答武帝说:“行军作战,关键要看谋略如何,没必要学习古代兵法。”这是个创新意识很强的人物,他与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刚好相反。赵括学了许多兵法,打仗却不行;霍去病没学什么兵书,他的军事才能,估计很大程度来自舅舅卫青的言传身教。

霍去病伟大的军事成就,不仅仅是指挥一系列战役,更在于他的精神境界。汉武帝曾给建了一座大宅院,要送给他住。霍去病拒绝了,他虽然生于富贵之中,但并不贪图。他说了一句足以激励每一个国人的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正是这种使命感,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火,也让他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有一个淋漓尽致的表演空间。




君山话史


霍去病最擅长打的就是闪电战。

他每次出征前都是挑选最健壮的士兵跟随,而且战马也是最一流的。

匈奴人生活在大漠中,想快速找到他们,只能像霍去病这样干才行。

因为霍去病行动够迅速,往往是匈奴人还没得到霍去病来进犯的消息时。

霍去病就神出鬼没的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就是这种行军速度,令匈奴人闻说霍去病的大名而胆寒。

在一个就是霍去病年轻,他敢打敢闯。

霍去病年龄上的优势是卫青和李广等名将不能比的。

在对比一下老将李广,李广行军史书上也有记录。

司马迁说李广在行军时,就像放羊一般。

大家都是这里一片,那里一片漫无目的行军。

这种行军的结果往往导致,李广大军还没有找到匈奴人来打。

就先断了口粮,这时候他们只能无功而返了。

这也是李广多次出征攻打匈奴而无战果的原因。

在霍去病看来,只要你的速度够快,

搜索得地域够广,就不愁找不到匈奴人。

只要是霍去病出征,就没有空手而回的道理。

正式他使用了这种闪电战术,才把匈奴赶到贝加尔湖(今俄罗斯境内)一代去。

这也是霍去病能精准攻打匈奴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只要是马力能到达的地方。

都留下了霍去病的足迹,最终霍去病把匈奴打成什么样了呢?

你要听说到时霍去病的大军来了,他们的唯一反应就是跑。


汉史趣闻


精确打击算不上,但是闪击倒是让匈奴吃尽了苦头。

霍去病麾下清一色的骑兵部队,更有数量客观的匈奴人,对面前的这篇草原隔壁都是清楚的很,什么样的山在什么地方可能有水,什么样的隔壁草原附近有什么样的部落,这都是有规律的。

霍去病单独出击麾下骑兵也少说有一万以上,他们可不是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前进军,他们一般的呈现出几只其头并进的行军模式,中间间隔目视可望或者相互之间通过挥舞战旗就能简单传递信息的行进方式,在每个队列前边又有三五个人一组的轻骑兵斥候若干支对前方实行扇形侦查,这样他们的前进跨度就大致有如今的十公里左右,加上本来行进总队两翼就有轻骑兵纵队警戒,跨度就更宽了。横向推过去基本很难有发现不了的目标。

草原民族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他的牛羊,但凡附近有大的部落活动必然的有着规模庞大的羊牛群在跟前,提供给这个部落的平时吃穿用度,所以寻着草场的牛羊啃食痕迹不难发现这个部落的活动方向,那么向着这个方向直接推进队伍,这个部落就很难逃脱了!

即使这个部落侥幸没有被斥候发现,那么换个推进方向即可,发现一个部落也是很轻松的事,更何况还有匈奴人作为向导呢!


泾水书生


没有gps的时代有向导,今天我们拥有的高科技在古代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不要以为古人不如今人,即使人类也不比动物高明多少,正如燕子每年都能准确无误的飞入旧巣,狗靠尿液行千里也能找回家。


1、向导如同警察的线人

据考究,霍去病第一次奔袭匈奴时,手头只有800骑兵,这是官方的数字,其实他的侦查兵都有这个数字。这些侦查兵大部分都是胡人,你会说胡人怎么会帮助汉人打自己呢?其实那是的胡人远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部族的情谊,你说要偷袭山那边的部族,如果给他分一杯羹,他很高新当前锋。游牧民族只讲利益,不讲民族,更遑论国家。有奶就是娘。


2、所谓精确打击言过其实

霍去病打战基本靠运气+向导,向导也不是每次都准,尤其是捉摸不定的游牧民族,地广人稀,很多时候靠沿途的蛛丝马迹追踪,不过霍去病是福将,每次都让蒙对,而李广的运气就太背了,他的儿子李陵同样如此,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努力固然重要,运气更重要。

霍去病打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运动战,他不恋战,来如风,去如风,和匈奴的打法一样。这让匈奴人有点懵。再加上他的骑兵都是千里挑一的精锐,不说以一敌十,以一敌二是没问题的。而且他打得是运动战。不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要的是推毁其锐气。所以打起来很轻松。没有压力,草原一望无际,行动快,发现目标,精准追击也很容易。


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征战焉支山这一段我去考察过,也拍了一些视频,可以看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20, "group_id": 6436850872117887489, "media_id": 6217579791, "neardup_id": 13638512686265591172, "vname": "\\u7109\\u652f\\u5c71.mp4\

北斗地球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初次征战霍去病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霍去病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培养、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霍去病具有一种强烈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霍去病正是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劝。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虚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中国要收回北方失地和西伯利亚,需要能够对付俄罗斯的霍去病,而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伯乐公


有向导,当时不少匈奴人当了汉军的引路者。尤其是那些个匈奴人的牧羊人奴隶。


奥德修斯蛇夫座圣斗士


吹牛吧!汉朝能打过匈奴鬼才相信


拓跋流流主


游牧民族是逐水而居!只要知道这一条就足够了,小河小王,大河大王!难吗?从河西走廊过来,大的河就一个石羊河、黑河、讨赖河、疏勒河,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而匈奴的重点防御在河套承德那一带。所以霍去病运气也太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