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階段副豬問題頻發,如何進行有效防控?

最近一週發現在斷奶後的保育階段遭受副豬問題肆虐的案例開始多了起來,特別是外購仔豬和規模較大的場子最為多見。

觀點:

在我們的觀點中,一直認為豬場出現副豬問題屬於條件病的範疇,只要把這些容易誘使副豬問題出現幾率和程度的誘因條件解決了,這個問題自然可以得到很有效的控制,甚至會杜絕此現象的發生。

因此,對於豬場在斷奶前後甚至保育階段出現的副豬問題防控措施,我們的觀點一直是以細節性的環境誘因改善為重點,其治療和用藥為補充的思路進行防控和解決的。

病原:

保育階段副豬問題頻發,如何進行有效防控?

豬副嗜血桿菌病又稱多發性纖維素性漿膜炎和關節炎,也稱格拉澤氏病。是由豬副嗜血桿菌引起。這種細菌在環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是健康的豬群當中也能發現。對於採用無特定病原或用藥早起斷奶技術而沒有豬副嗜血桿菌汙染的豬群,初次感染到這種細菌時後果會相當嚴重。

該病通過呼吸系統傳播。當豬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綜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況下,該病更容易發生。環境差、溼度大、斷水等情況下該病更容易發生。 飼養環境不良時本病多發。斷奶、轉群、混群或運輸也是常見的誘因。副豬嗜血桿菌病曾一度被認為是由應激所引起的。

繼發感染多見:

這種細菌也會作為繼發的病原伴隨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地方性豬肺炎。在肺炎中,豬副嗜血桿菌被假定為一種隨機入侵的次要病原,是一種典型的“機會主義”病原,只在與其它病毒或細菌協同時才引發疾病。

近年來,從患肺炎的豬中分離出豬副嗜血桿菌的比率越來越高,這與支原體肺炎的日趨流行有關,也與病毒性肺炎的日趨流行有關。這些病毒主要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圓環病毒、豬流感和豬呼吸道冠狀病毒。副豬嗜血桿菌與支原體結合在一起,患PRRS豬肺的檢出率為51.2%。

特別是在斷奶前後,60-80斤的小豬階段,最易發生,如果在短期內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防控思路:

保育階段副豬問題頻發,如何進行有效防控?

其實在我們這麼多年對於此病的防控過程中,根據一線的眾多防控案例經驗總結認為,其最重要的防控思路是:

急則治其標,緩則調其本,優則標本同行,多管齊下方為上策。

比如我們的豬群已經出現此類問題,首先就是根據其實際的情況用藥進行控制和緩解症狀,進而為後續的調理和防控贏得時間,其次是針對的誘因做精準的分析和施契合的方案,最終達到最優的標本同顧,多管齊下的防控實效,有效的降低豬場損失。

為什麼我們在一線的豬場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強力黴素、氟苯尼考、磺胺六甲、頭孢.........用了一大堆,但是最終卻是實效不佳呢?

當我們剖檢發病豬以後,看到的那些纖維素滲出、實質器官的嚴重損傷之後,我們難道沒有別的啟迪嗎?

用藥控制病原固然重要,但是搞清楚其在那種情況下更易恢復和降低損害更為重要,比如在發病過程中,改善豬舍的衛生條件、通風條件、飼餵方式、有效的降低飼料蛋白水平、增強肝腎代謝功能、調理脾胃功能、強化心肺功能..........

這些都可以顯著的降低此病的危害程度和有效的降低損失。

落地:

保育階段副豬問題頻發,如何進行有效防控?

思路解決方向問題,落地解決方法問題!

對於已經發生問題的豬群,首先是進行挑選分群隔離,其次是有效的在基礎上做契合的、精準的誘因防堵工作。

比如應激問題、比如飼餵方式問題、比如環境衛生和通風問題、比如溫差問題、比如營養水平的契合度調理問題...........這些基礎的方式,往往是最有效的防堵措施。

在緊急的防控過程中,利用抗生度企圖解決病原問題固然重要,我們還要面對抗生素本身的肝腎代謝損傷及對於豬群脾胃機能的影響,在此過程中,不但要考慮抗生素本身的抗菌優勢,還要考慮其本身的毒副作用及對於豬群的影響。

因此,在使用抗生度過程中增強肝腎代謝功能,有效降低飼料蛋白過高對於豬群的肝腎影響、調理豬群的脾胃功能、潤肺止咳等等,做到多管齊下的落地防控措施,方為上策。

其實副豬這個問題的發生幾率,與我們在養豬過程中的運營思路是有直接關係的,當你的飼養管理模式出現問題,在圈舍和環境等方面的漏洞較多、環境較差的事實下,還過度的去壓榨所謂的生產性能,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失誤。

因此,對於副豬防控最為有效的落地方式是根據自身的實力軟硬件條件,制定契合的生產目標,並在基礎的環節上篩選契合的產品和方案,在不斷的持續完善和優化中一點點的提升,最終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而不是過度的壓榨!

防控副豬問題並不難,只要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了解了豬群的基本需求,並在此基礎上去儘可能的去滿足豬群的本質需求,在細節和基礎下了足夠的、正確的功夫,此病的發生完全可以非常有效的控制在一定範圍,甚至杜絕此病的出現。

這不是忽悠,而是事實!對於條件病最好的落地防控思路,其重點是誘發條件上去改善和下功夫,才是最實用且成本最低廉的落地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