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带你看广西(五)爱吃螺的南宁人:数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顶狮山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境内,是邕江支流八尺江与清水泉交汇处三角嘴台地的小山坡。当年这里公共交通不便,数年之后,顶蛳山遗址、贝丘文化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突然亮相。它成了

南宁网红打卡景点园博园的一部分,哦不,是园博园奠基于这块神奇土地之上。

专家带你看广西(五)爱吃螺的南宁人:数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1997年7月3日,顶蛳山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顶蛳山遗址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游客们走在顶蛳山(南宁园博园)上,看着壮阔的格桑花海,他们不会想到二十五年前根本没有什么人注意到这里。它只是一片荒山,东、西、北三面开有鱼塘。山上有很多螺蛳壳,有很多骨头,也许周围的村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奇怪的螺壳,所以它得到了“顶蛳山”这个名字,但谁能想到这些小螺蛳壳来自于五六千年前?

1994年8月,原邕宁县煤炭公司职工黎仕明将几颗来自顶蛳山的鹿牙、象骨带到邕宁县文物管理所,这是大雨冲刷出来而的,顶蛳山从此进入考古工作者的视线。应该感谢黎仕明,他一个小小的举动,引出了顶蛳山这张广西文化名片。也应该感谢那场大雨,有人说“一场大雨冲刷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

专家带你看广西(五)爱吃螺的南宁人:数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邕宁县文物管理所对顶蛳山进行初步调查之后,1996年10月,顶蛳山遗址的考古发掘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重点课题。1997年4月—7月,顶蛳山遗址经过为期四个月的首次发掘之后,被确定为面积较大、保存较完整、以贝丘遗址为特征的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遗址。1998年,中国社科院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把集中分布在南宁周边的贝丘遗址统一命名为“顶蛳山文化”,这是中国原始文化序列中第一个以广西地名命名的史前文化。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将顶蛳山贝丘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南宁市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黎仕明走进邕宁县文物管理所的那一刻起,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顶蛳山就从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凸显出来了。

专家带你看广西(五)爱吃螺的南宁人:数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顶蛳山遗址进行发掘。这是发掘现场照片。

那么,什么是贝丘呢,贝丘遗址又意味着什么?这要从南宁所处的地理环境说起。

一般说来,我们认为广西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是在桂东北,但是在更为遥远的石器时代,广西的古人类却大多在西部右江河谷活动。广西土地面积有接近24万平方公里,为什么古人类只在这么小的一个区域里生活呢?

因为广西的山多,而这里是难得的平原地带。

平原当然比山高林密的地方更适合采集渔猎。广西的地理环境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面积占近3/4,平原面积不到15%。在广西,有五岭中的三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隔开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还有大瑶山、大苗山、六万大山、九万大山、十万大山、八十里大南山……古人类比较适合生活的,主要就是南宁周边的邕江河岸冲积平原。比如邕宁、横县、扶绥、崇左、武鸣等地,这里地势低平,冲积层深厚,土地肥沃,是生存和繁衍的好地方。

好,问题又来了,邕江、右江是什么江?

专家带你看广西(五)爱吃螺的南宁人:数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珠江水系示意图

珠江是中国第四大河流,也是华南地区的主要水系。珠江有很多支流,这些支流的名字起得比较简单粗暴,比如北江、东江、西江……如果要从支流长度来看,西江是珠江最长的支流

,也就算是干流了吧。

西江干流各段有不同的名称,其中中游有一段叫做黔江(这一段是从象州县石龙镇柳江河口到桂平县郁江河口),郁江就在这里汇入了西江干流。

郁江是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云南广源县的右江与发源于越南境内的左江在南宁市邕宁区的宋村汇合之后,一直到桂平汇入黔江的这一段,就叫做郁江。郁江在南宁市里的这一段,也就是从左右江会合的南宁市宋村到南宁市横县六景镇道庄村的这一百多公里,称为邕江。

总之:左江和右江在宋村汇合后成为邕江,邕江是郁江的一部分,郁江在桂平汇入西江,西江是珠江的干流。

广西最早的人类活动踪迹就在西江支流郁江的支流右江的两岸。这里植被茂盛,水网密布,水生动物资源丰富,是先民们的天堂。捕鱼捞螺,采果挑菜都很方便,温暖潮湿的气候也少了冬日冻饥之苦。南宁邕江流域的远古人类吃完了螺、贝,把壳随手一丢,时间长了,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像顶蛳山这样分布在邕江两岸的无数个贝丘遗址。

所谓贝丘遗址,是指原始人类大量取食、抛弃贝壳后形成的文化遗址,大抵是古人类丢“厨余垃圾”的地方。这种遗址广泛分布在水网密集的中国南方各省,光是广西境内怕已经有近百处,在国外很多地区比如日本也有发现。

南宁博物馆有一个贝丘堆积层截面的造型。这个造型看起来像一堵厚厚的墙,密密麻麻的螺壳就嵌在粗粝的墙面上,大约有一人多高。在顶蛳山,以螺壳为主要包含物的堆积最厚的地方超过两米。要积累多久才能“攒”出这么厚的螺壳呢,天天吃螺会不会吃腻?他们是怎么吃螺的,是不是放到陶锅里,加水煮?……

专家带你看广西(五)爱吃螺的南宁人:数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顶蛳山遗址出土的高领圜底陶罐,距今10000-4000年,南宁博物馆藏

远古时期的文明是今天人类辉煌成就的基石,广西的古人类在茫茫的丛林之中靠这些小小的水生介壳动物维持种族的存续,这些密密麻麻的螺壳都是过去漫长历史的记录。

数千年来,包括广西在内的南方人持之以恒地和螺奋斗着。《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鱼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到了今天,螺仍然是广西人餐桌上的美食,比如柳州螺蛳粉,比如在广西街头常见的炒田螺、炒泥螺。月上柳梢头,又到了夜宵的时间,一声“走啊,撩螺去!”,寄托了多少人间真情。几千年过去,人类依然不肯放过螺。啊,可怜的螺……

专家带你看广西(五)爱吃螺的南宁人:数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除了吃螺以外,在贝丘遗址中还有牛、鹿、象、鸟等多种动物的骨骸。可见先民们的食谱是很广的,见啥吃啥,能吃的都吃,不怎么挑拣。引人注意的是这里发现有大量的鱼头形蚌刀,有穿孔和不穿孔两种。这些造型别致的蚌刀应当是人们吃过蚌肉之后的再利用,它不仅仅作为一种用于采集和渔猎的实用性生产工具,可能还蕴含着人们的鱼崇拜意识。对原始先民来说,某种动物对其生活影响愈大,就愈容易因依赖性而产生动物崇拜观念。鱼头形蚌刀大约也是如此(尤其是有一只滴溜圆眼睛的穿孔蚌刀),它不仅是工具,想必还是高贵的圣物。

专家带你看广西(五)爱吃螺的南宁人:数千年前究竟撩了多少螺

南宁博物馆展出的鱼头形蚌刀,新石器时代,约10000—4000年前,灰窑田遗址出土。

除了顶蛳山以外,南宁周边的贝丘遗址还有豹子头、灰窑田、长塘、青山等多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豹子头本是邕江的一个险滩,1958年1月11日下午,毛主席曾经畅游邕江,陪游者说将到豹子头险滩,不能再游下去了,主席漫不经心地说:“什么豹头滩、虎头滩,探险家是怎么工作的!”六年之后,探险家没到豹子头,考古学家倒过来了。1964年4月,在豹子头发现了贝丘遗址。

这些贝丘数量多、堆积厚、面积大,说明在数千年前的邕江流域,原始人类已经过上了比较稳定和幸福的定居生活,并慢慢地形成了西瓯等广西早期部落民族。随着原始人类的人口数量和所需食物数量的增加,靠猎取动物、捕捞鱼螺和采集植物根茎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他们不得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农业经济逐渐替换了采集和渔猎经济,于是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之后,贝丘文化减少甚至消失,以农业为特征的新的文化形态在广西的土地上逐渐兴起。

专家带你看广西(一)80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 开启广西文明新一页

专家带你看广西(二)哈佛大学教授莫维斯:东方文化不如西方

专家带你看广西(三)这些考古专家的发现惊动世界:百色手斧出世

专家带你看广西(四)BBC来到广西,他们说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陶器

广西“三月三”放假!“三月三“究竟是个什么日子?

你有没有去深圳博物馆看到这些?国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