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沈飛發佈的《艦載戰鬥機現狀與發展趨勢》一文?

吳越


讀過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發佈在中國航空報上的,並不是論文,而是一篇泛泛之談的文章,所以沒列舉什麼數據。但是從這篇文章裡可以讀出一個意味,那就是艦載機正朝著中型化的趨勢發展。原因是,美國把F-14都淘汰了,上了F-18,後面上了F-35C;俄羅斯要淘汰Su-33,上Mig-29K,法國則是上了陣風-M也是中型機。我只同意一半,飛機尺寸減小這確實是大家都追求的,但在起飛重量上反而是朝著重型化發展的。

美國淘汰F-14是因為蘇聯解體後沒有對手,對截擊和空戰的需求減弱,所以換了F-18

除了美國這個例子是從中型重型戰機本身的性能出發做出的取捨,其他兩個都是湊數的。美國退役F-14是因為F-14的截擊功能在蘇聯解體後顯得不必要,但變後掠翼設計又給海軍維修保養帶來很高的代價,所以才選擇退役。而俄羅斯是因為這款飛機本身缺陷就很多,而且生產線都關了,摔一架少一架,正好有印度人拿錢把Mig-29K的生產線開了,才拿過來用的。並非因為它是重型;法國則是壓根就沒有開發國產重型戰鬥機,而且法國人高傲的很,什麼都要用國產,那不用陣風-M用啥?

我們來看看美國五代艦載機。F-35C的外形看起來雖然很“中型”,但實際上它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31800千克。而且F-35C為了上艦,還增大了機翼面積,這使得F-35C不得不把翼尖進行摺疊。要知道殲15的最大起飛重量也只有33噸,而且載彈量未必比F-35多呢。所以F-35是完全可以進入重型機範疇了。將來F-135推力進一步提升後,起飛重量還會增大。

F-35C,與F-35A最大區別是機翼面積的增大

沈飛這篇文章裡還寫了一個:“F/A-18E/F 型有更大的機翼面積和更多的機內燃油,作戰半徑和空中戰鬥巡邏時間明顯增加,F/A-18E/F 型的任務半徑及航程擴大了40%、續航時間延長了50%。”這難道不就是美國在逐漸追求艦載機重型化的證據嗎?而且邏輯其實很簡單:起飛重量越大,可以攜帶的彈藥和燃油就越多,滯空時間和打擊目標數量越多,作戰效能越強。而不是追求什麼中型化的趨勢。

其實文章這麼寫,無外乎是在為FC-31上艦造勢,因為FC-31就是一款“中型機”嘛。但是沈飛在FC-31項目上實際做的卻是自相矛盾的。


上圖是2015年中航航展上FC-31宣傳口徑,下圖是2016珠海航展宣傳口徑。短短一年時間,最大起飛重量就增加了3噸,達到了28噸。且不說沈飛怎麼在短短一年時間裡就把最大起飛重量提高了3噸的。說好的戰鬥機中型化趨勢呢?沈飛自己就在追求重型化啊!

看中航工業自己發佈的FC-31 1.0和FC-31 2.0模型,如果按一個比例尺做的話,那麼FC2.0比FC1.0大了一圈。說好的重型化到中型化演變呢?

作為FC-31在艦載機項目上的對手,其實殲20完全具備上艦條件。和大家的印象不同,其實殲20的尺寸沒有大家想像的大。殲20的長度大概在20.7米,翼展13米,而殲15長22.28米,翼展14.7,反而是比殲15小的。

殲20和殲16對比

我覺得沈飛與其拿艦載機中型化說事,還不如拿鴨式佈局來說事。畢竟美國人做過實驗,鴨式佈局在艦上起飛時,為了增加升力,後緣襟翼下偏到最大,會產生低頭力矩,而此時鴨翼抬頭力矩不足,要藉助推力矢量才能配平。而常規佈局沒有這個問題。當然,這個問題也只是當時在美國的驗證機上存在,並不代表所有鴨式佈局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否則陣風是怎麼上的艦呢。


紙上的宣仔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筆者又一次拜讀了由瀋陽飛機研究所人員發表的《艦載戰鬥機現狀與發展趨勢》一文,讀完之後筆者確信,這是研製方為鶻鷹(外貿編號FC-31)競標我國四代艦載戰鬥機造勢的軟文,其中主要觀點存在明顯的錯誤,筆者在此說出自己的意見,希望和大家一起討論。

文中最核心的觀點就是中型艦載戰鬥機是目前的主流和未來的趨勢。而事實恰恰相反,航母艦載機的發展歷程恰恰是越來越重。實際上,所有的作戰飛機的發展趨勢都是越來越重。

以使用航母經驗最豐富的美國為例,其主力航母艦載機的噸位是越來越重的。從F-8“十字軍戰士”、F-4“鬼怪”到F-14“雄貓”,其噸位由10噸到20噸、再到30噸。這篇文章以F/A-18取代F-14來說明中型機取代重型機的趨勢是居心叵測的誤導。F-14於2006年退役,美國用F/A-18家族統一了航母甲板,原因並不是中型機優於重型機,而是因為蘇聯解體後美國在大洋上沒有了夠格的對手,用F/A-18足以滿足冷戰後的海上制空任務。而且,美國也研究過F-14的替代機型,就是在上個實際80年代後期的N-ATF計劃,該計劃將是一款類似於F-22的重型隱身戰鬥機。蘇聯解體後,該計劃就終止了。

N-ATF的方案之一,基本就是一個採用變後掠翼的F-22

況且,美國海軍在使用F/A-18“大黃蜂”的過程中發現其存在著載荷航程性能偏弱、帶彈著艦性能不佳的缺點,在其基礎上放大尺寸,發展了“超級大黃蜂”作為主力艦載戰鬥機。而“超級大黃蜂”的最大起飛重量超過了30噸,與典型的重型艦載機蘇33差不多。

美國最新的F-35C隱身戰鬥機雖然是單發,但是最大起飛重量高達31.8噸,是不折不扣的重型戰鬥機。而且,美國海軍還對F-35C頗有微詞,接收速度很慢,空軍型的F-35A和海軍陸戰隊型的F-35B已經形成初始戰鬥力,而F-35C還在慢悠悠的測試,預計2019年才能形成初始戰鬥力。美國海軍是全球最早提出要研製六代機的空中力量,根據網絡上流出的效果圖,美國海軍的第六代艦載戰鬥機是重型機無疑。

美國海軍六代機的方案之一,妥妥的雙發重型機

中國航母的發展路線已經明確無誤的確定為美國式的重型航母方案,重型航母配重型機是最基本的特徵。如果我們搞了8萬噸的重型航母,再搭配20噸級的中型艦載機,那將是巨大的浪費和倒退。

有軍迷舉例說俄羅斯不是用中型的米格29K代替重型的蘇33嗎?那是因為俄羅斯人窮志短,搞不起艦載重型機了。依靠印度的資金完成了米格29K的研發,這到手的便宜不佔白不佔。而在資金寬裕的蘇聯時期,在為庫茲涅佐夫航母選擇艦載機的時候,蘇33不正是戰勝了米格29嗎?

該文中還有一個觀點,採用中型機的話可以提高航母載機量,有效的提高單艘航母的戰鬥力。這個觀點也值得商榷。以殲20和FC-31為例,假設殲20的單機戰鬥力是31的1.5倍(這個比例可以討論,我覺得比較客觀)。那麼24架殲20就能抵得上36架31.而且,決定航母戰鬥力的一大指標是一個波次能出動的最大飛機數量,這個數量與飛機的噸位關係不大。沒有明顯證據表明F-14的最大出動量低於F/A-18。考慮到這個因素,重型機載荷航程性能上的優勢將更明顯。而且,中國航母艦載機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是截擊對方飛機的能力,這一點重型機的優勢更大。以目前31的能力,它基本上不具備在800公里(美國最新反艦導彈的射程)外攔截美軍飛機的能力,裝備數量再多也沒用。

另外,有很多軍迷認為31這個飛機是一款艦載機,這個是一個天大的誤解。鶻鷹是一款技術驗證機,為沈飛在競標空軍四代機失敗之後、為了維持四代機的研發能力自籌資金搞得四代機驗證機。對於這一點,筆者很支持沈飛。畢竟,我們這麼大的國家如果只有一家廠商擁有先進飛機研製能力是不保險的,競爭總歸是好事。而且沈飛總不能靠“山寨”蘇27系列混下去吧?在驗證機的基礎上,沈飛針對國家市場的需求在驗證機的基礎上推出外貿機型,這種“借雞下蛋”的思路也是值得鼓勵的。但是FC-31不是一款艦載機,起碼現在的這兩架原型機不是。從目前的照片來看,FC-31目前沒有阻攔鉤、機翼面積也偏小,而且襟副翼的結構也不適合上艦,FC-31離一款艦載機還遠著呢。

筆者主觀上不是沈黑,也鄙視一切地圖炮。對於一個軍迷來說,只要能給人民軍隊提供頂用的裝備的廠商都是好樣的。但是沈飛與其花心思寫顛倒黑白的軟文,不如下大力氣提高研發能力和產品質量。在蘇33原型機基礎上“自主研發”的殲15總產量不超過30架的情況下,已經因為飛機本身的問題墜毀了3架,造成金子般寶貴的艦載機飛行員1死2重傷,沈飛需要努力的地方多著呢。

近期網絡上流傳的2架FC-31同場試飛的照片,向客戶推銷的意味很濃。向來是有什麼就給軍隊強塞什麼的沈飛也懂得了展示、推銷的市場之道,總歸是一個好的開始。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沈飛去年發佈《艦載戰鬥機現狀與發展趨勢》一文曾引發廣泛關注,更多的人開始將沈飛正在開發殲31與我國未來艦載機聯繫在一起。撇開爭議,單純的該文章有一定的技術研究指導意義。



文章介紹了目前國際上艦載戰鬥機現狀,通過美俄換裝中型艦載機的發展趨勢,對未來艦載機主要發展方向進行了歸納總結,並對未來艦載機的特殊要求和關鍵技術進行了預測解讀。有一定的技術研究和指導意義,闡述了沈飛對未來艦載機的規劃。

對於未來艦載機發展趨勢尚未在國際上有明確的定位,各國的發展亦不盡相同。筆者給出一些個人的淺薄看法。

未來艦載機發展有兩大特點


當前對於未來艦載機發展呼聲最高的莫屬於隱形艦載機,尤其是美國海軍已敲定F35C為美國航母戰鬥群下一代艦載機,隱形技術成為公認的戰機發展主流。此外,美國曾進行過X-47B無人攻擊機上艦試驗,最終因多種原因下馬,這也為未來艦載機發展提供了一個探索路徑。

在隱形技術和無人技術廣泛運用和逐漸趨於成熟的大背景下,未來艦載機發展更趨向於有人機與無人機並存和隱形機和非隱形機並存的兩大特點。

首先,隱形戰鬥機具備低可探測性的優勢同時,帶來了高昂的採購成本和維護成本,效費比低極大的限制了各國對隱形戰鬥機的裝備數量。這一因果率是當前隱形戰鬥機最大的侷限性,畢竟財大氣粗的美國人也最終只採購了186架F22,原計劃3500架採購量的F35也是一縮再縮。因此隱形戰機完全取代非隱形戰機完全不可能。

其次,無人機成本低、可持續作戰、機動性強以及與附帶人員傷亡等優勢是有人機所不能比擬的,尤其是無人機無需考慮飛行員安全,可以直接進入高危戰區作業。曾有人預言,無人機將取代有人機成為戰場的主導,但就目前無人技術發展水平還未達到完全智能的地步。因此無人機擁有極大的技術優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有人機的不足,兩者協同作戰運用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要方式。

當前尚需著重解決的兩大問題

未來艦載機發展到底是隱形重型艦載機還是隱形中型艦載佔據主導,這個問題需要先解決隱形技術與載彈量之間的矛盾。

目前隱形技術主要針對降低雷達反射截面來達到,戰役以及在研的隱形戰機普遍採用內置彈倉解決整體隱身的問題。由於內置彈倉空間佈局的限制,單機載彈量與常規佈局戰機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這無疑降低了隱形戰機的整體作戰能力。雖然科研人員意圖通過彈藥小型化技術來彌補載彈量不足的缺陷,卻又帶來了小型彈藥打擊範圍縮小和毀傷威力不足的新問題,比如我國殲20為了掛載射程更遠的霹靂15空空導彈,內部彈倉載彈數量降至4枚,底於美國F22的6枚,被廣大媒體詬病。

其次,如何解決隱形艦載機一機多用體系化發展的問題。當前艦載機一機多用體系化發展有效的優化了航母艦載機佈局,成為主流發展趨勢。如何進行單座改雙座、改裝夥伴加油機以及電子戰飛機都存在一系列的技術問題有待解決。目前戰役還是在研隱形戰機都沒有雙座型號,隱身和雙座改裝這一技術難題還需克服;其次改裝夥伴加油機需要加掛副油箱和加油吊艙,在很大程度上破壞隱形戰機的隱身能力,這個問題又該如何看待;最後就是改裝電子戰型號,電子戰飛機已是現代戰爭的核心力量,捨棄電子戰能力,僅憑隱身突防就好比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尤其是反隱身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

因此,只有隱形機與非隱形機相結合,優劣互補,才能很好的解決當前急需解決的這兩大問題。

旋翼技術更適合航母和兩棲攻擊艦運用


就當前航母作戰編組基本成型的情況下,發展垂直起降/短距起降飛機存在一定的戰力過剩現象。採用旋翼技術的機型更適合航母以及兩棲攻擊艦的需求。

航母在已擁有艦載機和彈射器的情況下,作戰運用能力基本飽和,只剩部分運輸任務需求;對於兩棲攻擊艦來說,艦載武裝直升機的使用效費比要高於垂直起降/短距起降戰機,此外,旋翼機擁有同樣的垂直起降或短距起降能力,同時能大量投送兵力進行垂直登陸作戰,無論在速度還是搭載能力上都優於當前任何一款直升機。作戰消費比更高,且能有效避免戰力過剩的問題。

由此可見,採用旋翼技術的機型以其多用途性更加適合上艦,斥資再研製垂直起降/短距起降戰機沒有太大作用。


鷹鴿分析


沒有建立在數據基礎之上,水分太多,無法贊同。文章中的核心觀點是中型機取代重型機,成為現代的艦載機大勢,繼而為殲31的艦載版造勢。

針對這篇文章我們可以作個理性分析。文章的論述是相當不嚴謹的。先不探討論點對錯與否,文章沒有列出客觀數據,也沒有列出客觀事實作為論據來支撐,而論證的方法又用了概念替換。

圖一:討論殲31的數據,應該以中航工業官方發佈為準。

首先,文章提到F-14A的退役,並承認F/A-18E/F超級大黃蜂和F-35為接班者,因此就得出了中型機替代重型機成為上艦主流趨勢。這裡的毛病是沒有數據支撐。

事實是怎麼樣呢?我們可以列出數據,F-14A的空重約19噸,這個空重確實比超級大黃蜂的約15噸和F-35的約13噸要重,而且差距比較大。然而重型機與中型機的最大區別並不在於空重,而在於掛油掛彈後的最大起飛重量。F-14、F/A-18E/F、F-35的最大起飛重量分別是33噸,31噸,30噸。

這組相當接近的數據說明了什麼?如果F-14被稱為重型戰機,憑什麼後兩者被劃為中型戰機?飛機空重大了並不是什麼好事,F-14比較重一是吃了可變後掠翼的虧,機翼角度可調,是要搞一大坨調節機構的,這部分重量就是死重。另一方面F-14研製比較早,沒有什麼先進結構設計方法可以減重,更不能大規模應用複合材料減重。

圖二:殲31離量產還早。未進行武器測試。

其次,文章提到俄羅斯的航母上,蘇33被米格29取代。這裡的毛病是隻講片面事實。

俄羅斯從來不認為米格29的戰力強於蘇33。俄羅斯拿米格29取代蘇33是不得已而為之。蘇33是蘇聯留下的遺產,產量非常少,而且隨著烏里揚諾夫斯克航母的停工,蘇33也停產了。俄羅斯的蘇33非常老舊,航電和武器老舊,而且蘇33也在不斷墜毀損失。這一批蘇33已經到了壽命盡頭,需要新機進行替換。

重新恢復生產一型飛機的代價非常大,時間也很長。即使復產,蘇33的產量也不會超過30架,俄羅斯現在窮成這樣,是花不起錢恢復生產搞30架飛機的。有人說圖160為什麼能復產?圖160是用來扔核彈的,國之重器就是當褲子也要搞的,蘇33跟圖160沒有可比性。因此,俄羅斯能用的只有艦載版米格29,這是因為花的是印度的錢,不心疼。印度買了俄羅斯航母,以為佔了大便宜,但是買艦載米格29可不便宜。

圖三:洛馬官網發佈的數據。大家重點看最大起飛重量這一行即可。

第三,殲31與F-35看似大小差不多,但戰力差太多,根據北京航展中航工業的公開展板顯示,殲31的最大起飛重量只有25噸。殲31的發動機也很差,兩臺發動機推力比不過F-35的一臺發動機。這樣的殲31上艦,只會被F-35吊打。但中國如果將殲20上艦,那就是反過來吊打F-35了。


厲兵


這篇文章小編看了一下,具體內容其實很簡單,說白了就是給沈飛的的第四代中技術驗證機,殲31上艦造勢罷了,全文的核心和重點就是“中型多功能艦載戰鬥機是艦載戰鬥機的主流及趨勢”,但實際這個理論,缺乏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客觀的數據支持,屬於一種典型的造勢文,個人估計選擇在春節這個時間點發布,也有一種發聲和宣傳的意味在裡面,單從本質來說,營養很低,想要了解世界艦載機發展的朋友,倒不如讀一下《國外艦載機技術發展(2007-2008)》《艦載直升機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艦載戰鬥機及直升機綜合保障新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等相關論文更好一些。


但在這裡,小編要說一些題外話,眾所周知小編是個非常堅定的殲20上艦支持者,為此小編也寫過很多相關的問答的文章,從技術和實際需求等多方面,分析過我國艦載機的未來發現方向,比如《新年成飛釋放重大信號,中國有望誕生世界最強艦機》這樣的文章,《殲20如何改型艦載機?》《中國殲20作為航母艦載機,需要解決哪些難題》等相關問答,裡面對殲20和殲31的上艦都進行過實際的分析,可能比前幾位答友的分析還要全面一些。

但這些都是從純技術和發展趨勢去分析,今天小編再講幾件小事,讓大家瞭解一下殲31的實際由來,和某飛某所這些年在航空工業上有過了多少彎路。

首先殲31,絕對不是沈飛601所為上艦研製的中型四代機項目,更不是當年和成飛611所競標空四代落選的項目,而實際是為鍛鍊隊伍,培養新人,同時也是為下一代戰鬥機進行技術儲備的項目,這點在很多官方渠道中都有明確說明。


圖注:《情志藍天—記航空氣動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天》(當年601所四代機競標總師李天院士的回憶錄)裡面有非常清晰的殲31項目的由來。

其次,在殲31非常緩慢的進度看,也非常清楚的表明,殲31一號機的製造非常粗糙,本質也就是個技術驗證機,根本沒有立項原型機應有的樣子。

圖注:這是兩張殲31珠海航展的圖片,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陽光下,殲31一號原型機的機身蒙皮工藝和官方宣傳的有非常大的不同,一號原型機的加工工藝非常粗糙(當然沈飛本身的加工工藝也不好)


而殲31,二號原型機和一號原型機兩者之間有非常大的不同,但進度卻同樣緩慢,這就令人非常費解了。
圖注:殲31二號原型機。

按小編的個人看法,極有可能是殲31一號原型機,本身很簡單,很多子系統,比如雷達系統都沒有裝(也符合一號原型機,單純給新人練手的定位),而到了二號原型機,或者說在二號原型機之前,沈飛601對殲31的定位起了變化,不再是給新人練手的項目,(開始動上艦的心思了)但還是沒得到正式立項,所以兩者的變化很大,但進度同樣很慢,而且一號原型機與二號原型機都沒有尾鉤,而且襟翼副襟翼都沒變(對艦載機襟翼的作用可以詳見本人《殲20如何改型艦載機?》的問答)


圖注:殲31一號原型機與二號原型機的區別。

小編在前文說過,沈飛本身的工藝水平很低,這絕不是空穴來風的揣測更不是句空話,早在80年代,三代機10號項目立項之初,殲8就出過非常大的技術事故,甚至沒能參加84年的國慶閱兵,也間接影響了當年沈飛三代機的競標


其實在三代機競標之前,空軍就已經對沈飛意見非常大了,後期殲十的種種艱難也是因為空軍對沈飛,對中航工業失去信心的原因,詳情可以參見我的文章《白髮皓首,一生無悔,宋文驄總師和殲十背後那些感人的故事》

而沈飛這種工藝水平底下的能力在新世紀也沒能改變,在殲11服役之初就常出現大規模返廠的事故。

圖注:這是殲11的後尾錐蓋板,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工藝水平,毫不客氣的說,連拖拉機都不如。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小編個人來看,單純的技術原因肯定是有,但絕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思想。

小編給大家舉幾個例子,“有限元分析”是一種,指在源於計算機性能提升以後,利用有限元分析作為手段,通過斷裂力學等新的結構設計理論,對飛機結構進行特別精細的分析和計算,從而評估獲得結構效率水平上大幅進步的技術。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利用有限元分析技術,對提升飛機機體結構壽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國第一款應用這種技術的飛機就是殲十,而殲十也是我國第一款在使用壽命上追平西方國家的戰鬥機。


而在全國範圍內,甚至可以說是全世界範圍內,唯一一個否定元技術分析的論文,就出自沈飛,2005年《殲擊機水平尾翼大軸的優化設計》裡,是這樣說的:“只要一提起結構設計,就要以有限元方法與數值優化技術為手段;否則,就認為技術手段落後和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其實從本質上看這種現象,是“言必稱希臘”的一種翻版。針對這一現象,以水平尾翼大軸的結構設計為例,提出此專題研究”。

還有,眾所周知殲11系列在太行成熟之前一直是用毛子進口三姨夫的,後期太行成熟,殲11B開始換裝WS10,但是沈飛不願意過多更改殲11(蘇27SK)的原始進氣道調節結構,結果導致進氣道調節系統最大截面積不足,這時候怎麼辦呢?

簡單,限制WS10的進氣流量,降低推力,讓太行削足適履來適應殲11的進氣道調節結構。


圖注:殲11B進氣道調節板結構,只有後板是從新設計的。

這種“修改原始設計甚至又甚”的做法,雖然可以可以降低設計風險,但付出的代價往往是巨大的,甚至是慘痛。

殲11與殲15系列,都曾出現過數次,因飛控問題而出現的重大事故,而根本原因,就在於殲11與殲15的原型,蘇27原始飛控設計的缺陷(詳細原因,小編會在以後的問答和文章中為大家說明),而沈飛對此也相當清楚。


圖注:在早期
殲11系列原總師李明的敘述中,也能發現,對殲11系列飛控的一直因為風險沒有進行全面的數字化,直到兄弟單位(成飛611所的綜合飛控)取得進步才對殲11系列開展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的研製。

但,眾所周知的是殲15的是在烏克蘭原型機T-10K的基礎上開發而來的,而陸基蘇27與艦載蘇33的飛控其實都來自於T-10(型號不同,毛子T10原型機的型號很複雜,其中蘇33的最早原型是T10-K-2)




但也正因為如此,殲15的俯仰失控,導致飛行員“張超”的犧牲才變極為可惜。

小編有時候也對這種,在明知原始蘇27系列飛控有重大缺陷,並且已經在殲11系列上得到驗證改進的數字飛控,在後續研發殲15時,在得到原有T10原型機的前提下,還能多次發生這種重大飛控事故,感到讓人難以理解。


圖注:張超烈士。

可能大家看到這裡認為小編就是個純粹的沈黑,但其實小編一直對沈飛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不僅對沈飛這些年過錯了解一些,對沈飛這些年對共和國的貢獻更加清楚,無人機的進步,太行的試車,殲十、殲20沈飛與成飛的合作等等,小編可能比諸位讀者瞭解的更多一些。

但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再多的貢獻也絕不是為錯誤開脫的理由,我們也是如此,我們經常說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要實現偉大復興僅憑嘴說說就可以的嗎?

那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艦載機也是如此,我們不僅僅只是需要一款能解決有無的機型,更需要一款能在大洋上與美帝爭鋒的機型!


在環境、需求和技術上我們都有除殲31外更好的選擇,那為什麼我們不用呢?

我們曾因為500年的器不如人,被人欺負了200餘年,在200餘年中我們受了多少屈辱,我相信不用小編再過多敘述,在今天我們終於有能力在廣闊的大洋上,追上這個世界最頂尖的水平,難道我們就要自己放棄嗎?我相信,這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問題!

最後謝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謝謝!


軍事小科普


看了中國航空新聞網刊載的這篇文章原文,該文論述了艦載戰機的技術特點,特殊要求和發展,在說到發展趨勢時,第一條就是強調“中型多功能戰鬥機是艦載戰鬥機的主流和趨勢”,指出“重型艦載機影響航母的載機數量,而中型機可以增加航母載機數量,維護費用更低,出動架次率更高,綜合作戰效能和經濟性能更優。”

對於這篇出自我國首型艦載戰機研發單位的文章,我們對其觀點表示尊重,希望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使我國航母更加具有戰鬥力。

我們來比較一下數據,看看一些主要指標:

F-35C翼展13.26米(摺疊後9.10米),機翼面積57.6平方米,機長15.62米,機高4.72米。

F/A-18E/F翼展(含翼尖導彈)13.62米,(摺疊機 翼)9.32米,機翼面積46.45米,機長18.31米,機高4.88米。

俄羅斯重型艦載機蘇-33(與我國殲-15不完全相同)數據是,翼展:14.7米(摺疊後7.4米),機長:21.19米,機高:5.9米。

從外觀尺寸來說,確實中型艦載機比重型艦載機機身長度要短不少,特別是F-35C比蘇-33要短5米5多。

在寸土寸金的航母甲板和機庫,戰機小一些確實是好事。

蘇-33空重:18.4噸,艦上最大起飛重量:33噸。

F/A-18E/F空重:13.9噸 ,最大起飛重量29.9噸,也就是近30噸。

F-35C空重13.6噸,最大起飛重量31.8噸.

可以看出來,美軍這兩種艦載機不僅體積小於蘇-33,而且空重也小得多,但是,其最大起飛重量卻比蘇-33這種重型艦載機小不了多少,說明其載油量和載彈量相當大,比自身的重量還重。

沈飛這篇文章分析得不錯,未來航母艦載機就是尺寸要小,自身重量要輕,但載油載彈量要大,這意味著航程遠,滯空時間長,戰鬥力強。

衷心希望沈飛能研發出和F-35C一樣優秀的中型艦載機。N


聯合防務


沈飛發佈了《艦載戰鬥機現狀與發展趨勢》一文後,引起了網絡的熱議。對其中沈飛所說的“中型艦載機趨勢”的判斷很多網友並不認可甚至嗤之以鼻。那我就來說說我的想法吧。

航母艦載機是不是中型機趨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沈飛是意有所指。作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殲31都將會是沈飛的重點。作為競爭中國新一代戰機失利後的產物,沈飛想要將殲31作為中國未來高低搭配中的“低”這一個角色的意圖是眾人皆知的。而這個想法,從其發佈的《艦載戰鬥機現狀與發展趨勢》一文中也可窺探一二。

那世界是不是以中型艦載機為潮流呢?當前世界作為固定翼航母艦載機的無非就那幾種,如F/A18“超級大黃蜂”,蘇33,殲15,F-35,米格29,以及海鷂,其中前三者是重型雙發戰機,後三者是中輕型戰機。如果再算上陣風,以及印度想要上艦的LCK,則確實是中型機是趨勢和潮流。特別是美國選用F-35而不是F-22作為下一代通用艦載機,更是帶領了一波潮流。所以沈飛想要將殲31作為中國下一代航母艦載戰鬥機的想法合情合理。



問題就出在似乎更多的人希望未來的艦載機是殲20。主要理由有兩點。

第一,認為殲20上艦的優勢明顯,重型機帶來的大載彈和長續航不是中輕型機能比擬,如果中國應用殲20上艦,可讓中國能夠在未來獲得較大的優勢,即使面對F35機群都能夠不落下風。


第二,對殲31進度不滿以及性能不放心。殲31並不比殲20晚出現多久,但相比殲20從試飛,改進,交付過程順風順水不同,殲31總給人遮遮掩掩的感覺,不夠自信。迄今為止就造了兩架,且就其公佈的性能參數來看,與F35差距明顯,如果以這個參數對抗F35機群,那結果堪憂。應該網友更傾向於殲20上艦也是有道理的。

因此,沈飛發佈《艦載戰鬥機現狀和發展趨勢》一文,我的評價是企圖心明顯,但能否如願得看沈飛能否把殲31完善到可跟F35抗衡的水準。如果可以,那我支持沈飛將中型機上艦的判斷,如果不行,那估計殲31前途還是個未知數,以及作為中國下一代艦載機的希望不大。



兵者詭道也


這篇文章一看標題就知道是為了殲31上艦造勢的。當然,這並沒有什麼。任何一個軍火商總要為自己的軍火找銷路的嘛。畢竟殲31應該也是一款性能不錯的戰鬥機嘛。而且其尺寸和重量對於中國現有航母也比較合適。

不過,就我個人的淺薄見識來看,如果面對的假想敵是美國海軍,要和美國海軍爭奪海洋制空權的話還得是重型戰鬥機。重型艦載戰鬥機的優缺點就不再講了,大家都知道!

在現階段,雖然美國,俄羅斯,法國等航母強國都是中型機,但是他們都各有各的原因。美國是因為放眼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挑戰他在海洋上的霸主地位,所以,艦載機的發展方向從冷戰時的專用重型空優戰機F14轉到了兼顧對地對海打擊的F/A18中型機,再到現在的F35。這是為了節約作戰成本,提高武器效費比。

法國好像就沒有搞過雙發重型戰鬥機,技術能力欠缺,就算搞出來飛機也搞不出來能彈射重型戰鬥機的彈射器。而且他做為美國名義上的盟國(都是北約國家),也不會在大洋上和美國爭奪霸權。

俄羅斯是個很有野心的國家,而且從冷戰時期就開始搞重型艦載機,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雅克141和蘇33。可是由於毛子點歪了航母天賦樹,再加上蘇聯解體後的財政緊張,導致雅克141流產。蘇33也無力繼續發展(好像是隻購買了兩個中隊的飛機)。最終,由於蘇聯航母載機量過少,就換成了米格29k,當然,米格29K也是一款不錯的飛機。

上述三個國家只有美國是大型航母,而法俄是中型航母。航母排水量的限制使得航母帶中型機能帶的多一些。這也是法俄發展中型機的原因之一。

英國就不說了,我已經把他列到三流國家了,也就比印度強一些。而且英國人的想法總是很奇葩。

而對於中國而言,前兩天中船重工網頁上出現了2025年實現海軍成為深藍海軍的戰略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排水量10萬噸左右能攜帶80架以上飛機的大型核動力航母是必然的選擇!加上電磁彈射器的研發成功,使得重型艦載機的起飛不再是問題,這些都是我們選擇重型空優戰鬥機的原因!

不用說都知道大家都是在盯著美國人的發展趨勢,但是我們也不能人云亦云。如果真的爆發大規模戰爭,美國人能夠很快的將F22改裝成艦載機,這對他們來說幾乎沒有難度,其尺寸,重量和F14也差不多。人家只不過是抱著殺雞焉用牛刀的態度來發展中型機。而我們作為追趕者,無論如何都得用牛刀!

現階段,國際戰爭風險不大,我們採用中型機,小步快跑追趕。但是我們最終還是要發展重型戰鬥機!以保證在戰爭風險增大時我國國產的核動力大型航母服役後有一款非常厲害的重型5代機來使其快速形成戰鬥力!!


紫苑12



關於沈飛發佈的文章筆者還末拜讀,當然不知其中的內容是什麼,出於一個愛好者的好奇,就想在樓上各位的高論中,尋得個隻言片語,結果翻個遍,一句都沒找著。

雖然文章沒找到,卻發現沈飛不知燒錯了那柱香,惹得各路神仙的口誅筆伐,沈飛被當成了奸商,要把它踹到泥裡水裡,弄死拉倒。筆者真不明白了,沈飛、成飛都是中航旗下的骨幹,都是中國軍工脊樑。難道非要砍斷一根,這些神仙們才滿意嗎?


感慨過了,雖然末能對那篇文章品頭論足,但也可以就樓上各位的議題,探討一下中國末來航母四代艦載機的選擇取向。

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周邊四代機已經開始規模化列裝部暑,用不了太久,艦載四代機也將大批到來,將對三代戰機形成壓倒性優勢,我航母除001和002外,從末來003航母開始,將須搭載四代戰機達到與世界裝備的基本平衡。末來航母的任務目標必然是陸基戰鬥機無法到達的區域,三代艦載機將無法保障生存,更不要說遠海護衛了。


現在實際也該為003(18)號航母確定究竟使用那一種四代戰機上艦了。殲20若能上艦固然皆大歡喜,它將給對手中型四代造成多種壓力,僅就其二千公里的作戰半徑,就對對手實現了只能我打你,不可你打我的不對積態勢。但殲20的設計定位就是空軍陸基型戰機,它的機體結構,它的承力強度結構根本就不適合彈射拉力,降落衝擊和阻攔拉力,並非那些拿著一知半解去黑殲31的大仙們想象的,加固一下起落架再裝個尾鉤完事那麼簡單。機體結構加強,必然影響其氣動外,也就破壞了它最關鍵的隱身性能,把個好好的殲20變成了蘇35,結果還不如殲31了。況且整個改進的重新設計實驗試飛過程完全等於重新研製開發一型隱身四代機,其天文數字的費用姑且不論,只談時間,又須十年左右,而三年多後18號艦服役你讓他裸奔哪?

回頭再來探討一下這架舅舅不親,姥姥不愛的殲31,它的確是一架中型四代機,但它同時也是一型專門定位於彈射起飛,阻攔著艦的四代機,相比於短距起飛垂直降落的F35C來說,少了一臺機體中部巨大的升力風扇及其相關設備,這就意味著載油量大幅加,使其作戰豐徑也達一千公里以上,相比F35C的不足七百公里仍佔有巨大的壓倒性優勢,而其它性能也決不輸於F35,為什麼放著這樣一款現成的四代機不用,卻非要把那殲20大卸八塊了,再花上十幾年組裝了再上艦呢?難道就因為各位大神們不待見沈飛,而不惜讓中國最先進的航母裸奔十年?豈有此理?


鐵嶺鋒


其實沈飛的該文在發佈後就備受批評,主要就在於其忽視了現如今國際艦載機發展的主流方向,而認為未來發展方向是中型機,無疑就是給其研發的殲31戰機造勢罷了。

首先說蘇33讓位米格29K的問題,這其實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俄羅斯錢包的問題。俄海軍現有的蘇33本身還是蘇聯時期生產的,肌體老化十分嚴重,但是俄海軍卻無能為力,因此蘇33戰機的生產線早已關閉,而待這些蘇33壽終正寢,最經濟的選擇自然是已經比較成熟的米格29K(畢竟已經給印度搞過了),畢竟對於俄羅斯這樣的國家而言實在犯不著去研發一款價值不高的專用型艦載機。

而在美海軍方面,則是一支以重型機為主的。最初是F14,作為美海軍航空兵的當家花旦一支到本世紀初,才由於壽命、成本等問題讓位給了F18。但是後來的F18也在朝著重型化發向發展,最初的F18C/D最大起飛重量只有22噸,但是如今的主力F/A18E/F已經達到了近30噸。而最新的F35C,雖然看似噸位不大,但是滿油滿彈情況下要比堪比F15。

現代戰爭中,最大化的利用現有裝備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多用途戰機是很需要的,但是重型戰機更適合作為多用途戰機,既能用於制空作戰,也能用於對地攻擊等任務,而且大噸位還帶來了大載重、大航程的優勢,所以這才是未來艦載機發展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