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一个人的历史


对于赵云,我跟大家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

数百年来赵云一直民众心中口碑极佳的的三国英雄,经常在游戏、影视、小说,戏曲等被设为万夫莫当、能力卓越的英雄人物。

但读过正史后你会知道,历史上的赵云,没有在长坂坡单骑救主,万军丛中来去自如;不曾多次击败魏吴名将;爵位上更不如马、关、张、黄,在刘备生前,赵云仅仅是一名翊军将领;哪怕在《三国志》和《云别传》里面的记载也是少的可怜,仅有数百字的介绍。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并不是游戏里和演义里面的万人莫敌战神;也不是以一敌百的长坂坡无双名将。但真实的赵云却是德才兼备、眼光长远、品行无可挑剔的完美型英雄。


“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这是古代评价美男子的最好标准,赵云正可获得这样的评价。

袁绍与公孙瓒争霸河北,他慧眼独具,看中了兵微将寡的刘备,与他同床而卧,并未刘备招募部曲,追随他从河北、自汝南进入荆州。

当阳大败,刘备被虎豹骑追逐,两个女儿生死不明。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走,徐庶只能投降曹操。只有赵云在乱军保护甘夫人和阿斗母子,不负刘备“子龙必不弃我走”的信任。

汉水营战,赵云率领数十骑纵横万军丛中,突围救主。后更以“空营计”戏弄曹军,擂鼓震天,箭弩齐射,曹军大惊之下,自相践踏,死伤无数。一战打出了“一身是胆”和“虎威将军”的称号。

数百年后,唐朝立碑夸奖功绩时,把灭百济的主帅苏定方比作赵子龙的“一身是胆,勇冠三军”。


刘禅登基后,赵云封为永昌亭侯,晋升中护军,征南、镇东大将军,这已是蜀汉极为重要的高层军职。

赵云一生最为之称道的,不是他的武力、与谋略,而是他的长远政治眼光。身为武将却时刻关注整个政权的长远利益,这样的人极富个人魅力和道德情怀。

三国时期,战乱四起,生灵涂炭。军阀鱼肉百姓、智士以欺诈成就功名,而子龙深处乱世,却仿若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

当取得益州后,赵云劝阻众将分田酬功,力主将田地分为百姓,让百姓可以安居复业,这样的做法使得刘备顺利获得巴蜀百姓的民心。

夷陵之战,赵云劝阻刘备大军东征,希望趁曹丕代汉,人心未稳之时全力北上。但刘备不听,失败而归,导致蜀汉大将去之七八,这也注定了蜀汉的衰亡。此时,就算国士无双的诸葛亮,也是无力回天。


回顾三国蜀汉人物,那些功勋卓著、位高权重的人,很多在品性上都有瑕疵,如法正的睚眦必报、魏延的满目自大;李严迷罔上下;关羽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张飞暴躁无常,鞭打部下,因此而死;马超背父叛族,孝义两失;姜维黩武透支国力,诸葛瞻视之为祸害等等。

与他们相比,赵云的官职、战功都不及他们,但后人更喜欢这位白马银枪,品行高洁、心系百姓的将领。

如果子龙一生只是为了俗名而战,他大可以追随当时最强大的袁绍,何必跟着兵少将寡、颠沛流离的刘备?

某种意义上说,赵云代表着刘备早年有别于其他军阀的大义初衷,也代表这孔明蜗居茅庐时的救世理想。

赵云厉害的不是他的武功、也不是他的谋略,而他性情耿直,敢言能言,一心匡扶汉室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伟大理想和高远灼见的政治目光。

这是我心中的英雄,白马银枪-常山赵子龙


大国布衣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这首诗说的就是赵云,赵云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基本上是深入人心,一是常胜将军,一生从无败绩;二是完人,道德高尚。

在真实的历史上,对赵云的形象又被理解为另一个极端,刘备的保镖,默默无闻,一生没有什么战绩,然而真是这样吗?



一、赵云出山

赵云是受本郡百姓商议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赵云投奔公孙瓒是郡内百姓民主商议的结果,正是因为在公孙瓒处,赵云结识了同来投奔的刘备,之后赵云因为兄长的去世,回家奔丧。赵云回家前对刘备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终究不能做有违德操的事。

7年后,赵云再次出山,投靠刘备,之后一生就一直跟随刘备。

二、主要战功

1、博望之战:202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领军进攻刘备,双方战于博望。刘备以诱敌之计击败曹军,赵云在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并因夏侯兰知晓法律,又是赵云的同乡,赵云向刘备求情推荐夏侯兰。



2、平定荆南四郡: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赵云因功被刘备任命为偏将军,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

3、平定益州:215年,刘备下令赵云、诸葛亮、张飞等带兵入川协助,赵云与诸葛亮、张飞一起溯江西上,共同攻破江州,之后,赵云独自领兵攻破江阳、犍为等郡,与刘备会合于成都,因功被封为翊军将军。

4、汉水之战:219年正月,汉中之战黄忠杀了夏侯渊之后,曹操亲自领兵来争汉中,赵云在一次带着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情况时,遭到曹军大量先锋部队的攻击,赵云带着数十骑面对数千曹军,毫无惧色,两次冲进曹军阵列,又杀出,边杀边退到营寨,并大开营寨门,使用空城计智退曹军,并且击退曹军,此战,赵云有勇有谋,又因为英勇被军中称为“虎威将军”,表示勇猛的杂号将军,刘备后来听说此事,也称赵云一身是胆。



5、第一次北伐箕谷之战。228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率一支偏军在箕谷设疑兵,被曹真主力击败,赵云力守箕谷,亲自断后,阴挡了曹真军由箕谷进入汉中的通道,有诸葛亮的全身而退创造条件,要不是赵云挡住了曹真,整个汉中及诸葛亮全军都有危险。

三、救幼主之功

1、当阳长阪救幼主。208年曹操南下,刘备南逃,顾不得妻子与儿子逃亡,赵云保护着刘禅和甘夫人,平安回到刘备身边,刘备身边的人曾经提醒刘备,赵云可能逃走了,但刘备非常信任赵云,说赵云不会离开。



2、孙夫人归吴时救幼主。211年,刘备受刘璋邀请进入益州,同年孙权派人接自已的妹妹孙夫人回江东,孙夫人当时把刘备的儿子刘禅也一起带走了,是赵云和张飞两人,截下东吴船队,救下刘禅带回。

四、劝谏刘备

1、成都劝谏刘备:215年,刘备攻下成都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有功诸将。赵云反驳并劝谏刘备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现在国贼不只匈奴一个,还不到可以安定的时候,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2、劝谏刘备不要伐吴。219年,关羽被杀,荆州被东吴占领,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同时也为关羽报仇,龙颜大怒,百官皆不敢劝,只有赵云劝谏刘备: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如果不打曹魏,反而先打东吴。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刘备不听,执意伐吴,结果兵败。

五、赵云道德高尚,不近女色。

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姿色貌美,赵范想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之后不久,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



综述,赵云是一个道德高尚、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备受刘备信任,且能独自带兵打仗的儒将。

赵云并不是刘备的保镖,而是刘备的大将,赵云只是缺少能立大功的机会,而战功才是衡量一个将领是否历害的依据。真实的赵云在蜀汉的武将排名也居于前列,位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李严、魏延之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正史中的赵子龙虽没有演义里那样的武神形象,但也称得上三国时期的一流名将。其一生所展现的功绩与言论,如果说是三国时期的一名完美儒将,也无可厚非。



人物平生

赵云是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赵云率义从投奔公孙瓒。期间结识刘备,后因为兄长去世而暂别公孙瓒。约七年之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由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约三十年,先后在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中屡立战功。刘备平定益州之时赵云劝谏还田宅于民,刘备称帝后劝谏不要伐吴,被后世称赞为最有大局观的儒将。景耀四年,被追谥为顺平候。

主要功绩




1.两扶幼主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荆州,刘琮投降造成刘备孤立无援,刘备协荆州十余万百姓南逃。曹操令曹纯率五千虎豹骑追击,于当阳长阪追上了刘备。刘备丢妻弃子逃跑,独有北归寻救甘夫人和阿斗,保护甘夫人和阿斗平安回归。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援助防曹,刘备便领军三万入益州,此时赵云留守荆州,任留营司马管理军务。又因孙夫人放纵骄横,侍从亲卫多有不法行为,刘备得知后命赵云兼掌管内事。孙权听闻刘备入蜀,派人接孙夫人回东吴,孙夫人启程时将刘禅带上,赵云与张飞得知后,便带兵于江上拦截夺回刘禅。

2.平定益州

“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舍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萧氏续后汉书》

建安十八年,刘备从葭萌进攻刘璋,庞统攻雒县时阵亡,刘备便召诸葛亮入蜀支援。诸葛亮与赵云、张飞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县。江州得手以后,兵分两路,赵云独自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两大郡。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会师于成都,赵云因功被拜翊军将军。



益州平定之后,有人建议将成都所占良田宅院奖赏给众将。赵云则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的典故反驳此种做法,赵云认为国贼并起,尚不到安逸享乐之时,益州百姓,刚经战祸,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于民,民安则国安。得民心才能得兵源、得税收。刘备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3.“空城计”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曹魏汉中主帅夏侯渊被斩。三月,曹操亲征汉中,运粮于北山下,黄忠欲夺军粮,领兵去后却逾期未归,赵云便领数十骑出营查看。途中遭遇曹军,曹军势众,赵云只能且战且退。期间突围而出后,又见部将张著受伤被围,赵云又折回杀入敌阵救出张著,退回营寨。



曹军追至汉军的营寨前,张翼欲闭门拒守。赵云却下令敞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见状,疑有伏兵,心生退意。赵云见曹军迟疑之际,下令鸣击战鼓,弩箭齐发,曹军顿时乱作一团,自相蹂践,坠汉水淹死者众多。次日刘备巡营查看,赞赵云:“子龙一身是胆也!”

美中不足

建兴六年,诸葛亮北伐,诈称由斜谷道出兵,令赵云、邓芝据箕谷做疑兵,魏国曹真率大军来战,诸葛亮令赵云、邓芝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主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失利,好在赵云亲自断后,军资和军士损失不大。



但祁山战场,马谡指挥失当,被张郃大败于街亭,诸葛亮无奈退兵,北伐失败。诸葛亮自贬三级的同时,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

历史地位

“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三国志.赵云传》

“顺平侯”本就是美谥,并不能从字面解释为平平淡淡的一生,若真平淡,不如不谥。自易中天品三国将蜀汉“五虎上将”改为“四虎”外加一个赵云以后,多有贬低赵云之言,实则不妥。蜀汉政权以前后左右四将军封赏关张马黄是由于政治因素造成,关张二人为蜀汉武将集团前列无可厚非;马超坐拥羌人背景,又是诸侯之光环,分得一席并无不妥;黄忠为荆州降将,威望颇深,荆州投降派中影响力较大,维稳内部势力,占得一席也在情理之中。那么如此只能委屈赵云,不是赵云能力不行,而是官职就这么多,正如魏延的功绩不比黄忠差,由于资历问题,也不得入四方将军之列。

“云忠缱绻御侮。始终不渝。为汉爪士。功烈志胆。曹樊之俦。云尤识虑经远。壮而不疏。每进忠益。辄中几会。”——《续后汉书》



赵云虽未有演义里那般神话,但观前后战功与言行,实属有勇有谋,识得大体的一代名将。败给曹真一战属于诸葛亮的战略计划,以少抵众作为诱饵,还能井井有条的撤离战场,并非一般将领能够做到,贬官之事也属于政治需求,北伐大业本就不被看好,首伐告败当然要有所表示,诸葛亮都自贬三级,赵云这等位高权重的大将又怎能不主动承担责任。陈寿将赵云与四方将军并列一传,统称“国之爪牙”也体现了赵云的地位并不比其他四位将军要低。


棍哥观史


赵云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可到了现在,赵云却成了废物,许多人都说“赵云是被三国演义里夸大了的,其实赵云是XXXX”的一类话,那我们现在就看看正史中的赵云是什么样子的。

再说赵云之前我们先来谈谈《三国志》和《云别传》(原书散佚),很多人迷信《三国志》而否定《云别传》,其实有历史方面常识的人都知道三国志在蜀史上有很多缺漏之处,因为蜀汉没有官方修订的史书,所以陈寿只能事倍功半的收集了很少的一些资料又采引魏史吴史来修订了简陋的蜀书,致使蜀汉的很多事迹没有记录。而《云别传》其实是对赵云的补传,在裴松之的《上三国志注表中“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是表明了的。云别传的真实性也得到了历来史家的肯定。



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曾有人说在正史里赵云长得不帅,而且年龄又大,翻开正史是这样描写赵云的“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反倒是三国演义里描写成“浓眉大眼,阔面重颐”。赵云生年不详,年龄到现在都是个谜,又何来年龄大一说?




赵云一生虽未斩过名将,官位不高,但能力、忠勇无二

赵云一生虽未斩过成名大奖,但是在长坂坡一役,赵云于敌阵中就回刘禅和甘夫人母子是何等艰难?这不光要武力,要的还有忠诚和无畏的精神,这比杀死一个名将简单吗?陈寿亦评“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赵云官位不高,最高做到镇东将军,但别忘了,周瑜也不过是个偏将军,另外,赵云在刘备在世时是执掌内侍的将领,内侍之职不宜过高是历来有的。


领兵能力强

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渊败于定军山后,曹操领二十万大军来战,刘备据险避战,坚守不出,曹操运粮北山,黄忠前去劫粮未回,赵云独领风骚数十骑出营巡视,遭遇曹操大军,赵云杀入敌阵力战而退,魏兵追至营前,赵云打开营门,魏军疑有伏兵,赵云又“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刘备称赞他“子龙一身都为胆也!”。刘备为陆逊所破,正是赵云接应。


有战略眼光

益州定后,刘备欲赐手下房屋田地,赵云阻“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不宜夺之以私所爱也。”被刘备采纳。后关于被擒杀,刘备欲伐吴为关羽报仇,翊军将军赵云曰:“国贼,曹操,非孙权也。若先灭魏,则权自服。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刘备不听,后败于陆逊之手,身死白帝城。


“爪牙”赵云,不可为帅

统军者,爱士卒,乐与士卒为伍。赵云反之,太为老板着想啦。箕谷之战诸葛亮赏赐士兵,赵云却说冬季再说;刘备登机,要大赏群臣,赵云又出言阻止,大家出生入死,为的不就是封赏,光宗耀祖吗?所以使得同僚都不待见赵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赵云统帅军队的机会很少,赵云武力高,适合做牙将,谋策不错,可做参军,但很难做统帅。这是赵云一生勋名不显的原因。要是赵云不这么较真,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统帅。


纵观赵云一生,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那么夸张,但也是一代良将


有话说历史


《三国演义》中有五个主角:关羽、诸葛亮、刘备、曹操、孙策。

但在三国迷中,粉丝最多的并五位主角。亦非武圣人关羽。而是智勇双全,忠心耿耿的赵云。

几年前,曾看到一位网友称自己是马超粉。他不得不承认。赵云粉是马超粉的十倍。

在《三国演义》武将武力值的排名。赵云也仅次于吕布: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但有一些喷子爱拿正史说事。称在正史中,赵云很平庸,仅仅是刘备卫队长,是与典韦类似的保镖,没有什么战绩。

下面就说一下正史中的赵云:

公元202年,刘备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领军进攻刘备,双方战于博望坡。赵云在此战中神勇无比,大败曹军,生擒了敌将夏侯兰。

公元215年,赵云与诸葛亮、张飞一起攻破江州后。赵云领兵攻破江阳、犍为等郡,与刘备会合于成都。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

曹操领兵攻打汉中,赵云带着数十骑侦察敌情。突然遇曹军,赵云带着数十骑面对数千曹军,冲入曹营,七进七出,杀回本营。然后大开营寨门,使用空城计智退曹军。【《三国演义》过于神话了诸葛亮。唱空城计的不是诸葛孔明。而是赵云】

公元前208年,刘备兵败,赵云保护着刘禅和甘夫人杀出重围。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被夸大了。


孙权派人接自已的妹妹孙尚香回江东。孙尚香要把刘禅带走。赵云垮江截住孙尚香,救回阿斗。


刘备攻下成都后,准备封赏诸位将领。众将都支持。只有赵云反对。赵云称:我们初到蜀地,就抢夺百姓的房舍田地,分给诸将。会民心尽失。当前应当保护安抚百姓。刘备采纳了赵云的建议。《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符合史实。

总之,正史中的赵云,也是一位智勇双全,深得民心,具有战略眼光,有道德节操的儒将。

在三国诸将中,赵云粉最多。一言蔽之——百姓心里有杆称,公道自在人心。


杨朱学派


赵云自古就是忠义的化身,他对蜀国的忠,对同袍的义,至今都让人赞许不已。长坂坡一战,赵云独自一人在曹操大军中七进七出,舍生忘死就是为了救回自己刘备子嗣和夫人,明知不可为,但却为了心中那份忠义,赵云就是这么的义无反顾。且在三国演义中与法正睚眦必报、吕布反复无常、关羽目中无人、李严迷罔上下、曹操乱世奸雄、庞统心高气傲等相比,赵云是少数几个品行完美的人物,他忠义无双,他大公无私,总之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他就是忠义的化身。



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可谓是绝世猛将。长坂坡一战,赵云就孤身一人深入曹军数十万大军中去救刘禅、甘夫人和糜夫人,直至七进七出最终救出了他们。而在这过程中赵云更是凭借着自己无敌的武艺杀伤了数十万曹军大将,先是一枪将淳于导刺落马下,之后更是接连杀夏侯恩、退张郃两员大将,其余的有名小将马延、张顗、焦触、张南、钟缙、钟绅等更是在赵云手下坚持不了数回合就或死或伤。



但是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在这本书中很多的人物都被过度的抬高,亦或被过度的贬低。如关羽的战绩就被过分夸大,很多正史中不属于他的战绩罗贯中都加到了他的身上,如斩华雄本是孙坚,但小说却说是关羽。那么在赵云身上罗贯中是否也有虚构的一面呢?在正史中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三国志.关张马赵黄传》载:“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赵云在历史上虽没有三国演义说的那般强,但也是与关羽、张飞、马超这些蜀国名将并列的大将,这点可以从三国志将他们并列作传就可以看出。而三国志在评价赵云的时候,将他与灌婴、夏侯婴相提并论。那么在历史上这两人都有何表现呢?先说灌婴,他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在刘邦入关前他帮助刘邦先后占领了河津、南阳、武关等地,并于洛阳东杀的秦军溃不成军。在楚汉争霸的时候,他先后在白马、鲁下、燕西等地大败项羽的楚军,后更是平定了齐国,而最后也是他率领部队将项羽逼得乌江自刎。西汉建立后,他又先后帮助刘邦平定燕和韩两国的叛乱,最终也是他和周勃诛杀了吕氏一族,恢复大汉河山,最终官至丞相。



再说夏侯婴,他也是西汉初期刘邦手下最重要的大将。楚汉争霸的时候,就是他灭掉了项楚的最后一支力量项籍的部队。而后在与胡人的大战中,夏侯婴更是杀的胡人的部队溃不成军,并最终帮助刘邦获得了对胡人的胜利,之后他也官至太仆。可以说从这二人的功绩来看,他们都是当世的猛将,而三国志将赵云比作他二人,可以说在三国中赵云的实力也是属于顶尖的。



《三国志.关张马赵黄传》载:“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而且赵云不但是位猛将,也是为智将。当年诸葛亮南征曹魏的时候,因兵弱敌强导致赵云、邓芝失利于箕谷,但此时的赵云并没有慌乱,他及时的收拢兵力继续固守在箕谷,并用计抵挡住了曹真大军对于祁山的支援。而后在祁山主战场因马谡失街亭导致蜀军军心大乱,在溃退之时也正是因为赵云在后方断后,蜀军才能安然的退回汉中,而不至于损失惨重。



再比如当年汉中一战,黄忠因去抢北山的数千万军良,后久不归赵云并带数十骑去找他。但是在路上却突然遇到了曹军的先锋部队,赵云眼见只得且战且退,而后在退回营地的时候,曹军也跟随而来,此时的赵云已退无可退。不过赵云并不慌张,他大开营门等待曹军的到来,而曹军见此却疑赵云有伏兵,所以并赶忙撤退,在曹军撤退时,赵云却突然鸣击战鼓,并以弩箭射击,此时的曹军大惊,并在慌乱的撤退当中死伤无数。



综上所述可以说赵云他不愧是位文武双全的名将,更是有勇有谋,遇到再紧急的事情他都能稳如泰山,然后往往能想出奇策打出一个漂亮的绝地反击战。

《三国志.关张马赵黄传》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当然赵云不但是文武双全的名将,也还是位仁将。当年刘备刚攻下成都之时,有人劝他将城中的房屋和城外的良田都分给有功之臣,这样就能大大增加这些将士对于刘备的忠心。而此时赵云却反驳到“益州的百姓刚遭受战乱,这些也本来都是他们的,如果我们现在要占他们的住宅和土地,那么还怎么活呢?再者现在我们应该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安居乐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民心”。而就是在赵云的建议下,刘备最终决定不采纳这个建议。



在正史中赵云的评价很高,也很厉害,正如明代名臣李贤所说“智勇兼全。子龙可谓有古大臣之风”。赵云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名将,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否认的是在正史中赵云这一生很少单独领兵作战,更多的时候刘备是用赵云来领内政,比如赤壁之战后刘备就让赵云领桂阳太守,再不然刘备领兵进益州的时候,赵云就先被任命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后更是被任掌荆州内事。



即使在领兵作战的时候,他更多的也是作为先锋,亦或者配合他人作战,赵云很少担任过一军主帅,即使当年入蜀作战的时候,虽然赵云曾独自领军取江阳、犍为等郡,但也并不是主帅,他只是在配合诸葛亮、张飞等人的作战。当然不管如何,在正史中赵云的忠是真的,赵云的义也是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赵云才能流芳百世,名留青史。


澳古说历史


赵云不是刘备帐下最勇猛的将军,也不是最智谋的将军,那么正史上赵云厉害在哪里呢?赵云厉害之处在于他的完美,他几乎没有大的缺点,而这一点也正是刘备最欣赏他的地方。那么赵云如何完美,听我慢慢细说。

赵云最勇猛的时候不是所谓的长坂坡七进七出,那都是《三国演义》的杜撰,而在正史里,赵云也是一身是胆,勇猛异常,这又从何说起呢?

汉中之战后期,曹操亲自领兵来与刘备争夺汉中。曹操准备了半年,在北山储存了数以万斛的粮食,目的就是为了熬败刘备。此时刘备营中大将黄忠认为可以偷袭曹军的粮食,于是赵云随黄忠一起去行动。事先有约定,黄忠偷袭,赵云接应。

黄忠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有到来,赵云便引少量兵力前去查看。这时恰逢曹操亲自领兵出现,赵云于是和曹军短兵相接。赵云所率兵力较少,于是且战且退,即使这样,将军张著还是受伤且陷入重围。

赵云驰马来到驻地搬兵,谁知道曹军随之尾随而来。此时驻地蜀兵较少,而曹军人多势众。蜀将张翼建议关闭营门进行坚守,赵云则镇定的下令打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来到近前,看到营门大开,没有一张旗帜,怀疑其中有埋伏,于是下令撤军而去。

等到曹军刚撤退,赵云下令弓箭手射出强弩,随之掩杀而出。曹军被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慌乱不已,于是四处逃窜,坠入汉水者不计其数。

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战后,刘备盛赞赵云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军中之人也都尊称赵云为虎威将军,而后期《三国演义》杜撰诸葛亮空城计的桥段也有这件事情的影子。

赵云不但勇猛智谋,也善于治兵。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赵云、邓芝率领蜀兵作为佯攻,出斜谷攻击魏军。由于人数较少,被曹真所败。幸亏赵云领兵断后,据险自守,蜀兵才不至于全军覆没。

事后诸葛亮赞扬赵云治军严谨,临危不乱。准备将一些冬衣奖励给他,赵云说道:军事失利,不能有奖励。等到严冬来到后再自然发放给将士就行。诸葛亮大为赞赏赵云的品德,胜不骄,败不馁,无论何时都镇定自若。

赵云除了勇猛,还对刘备特别的忠诚。赵云和关羽、张飞不一样,关羽、张飞有两重身份,一重是兄弟,一重是部下,而赵云从一开始就以部下自居,并且一生忠于刘备。因此,刘备对赵云非常的放心,总是将最机密的事情交给他。那么刘备信任赵云如何体现呢?

刘备后期流窜至袁绍处后,被打散的部众慢慢来聚集,令刘备感到意外的是几年前分手的赵云竟然也来了,于是刘备和他同床而眠,相谈甚欢。刘备秘密交代赵云,募集百余名士兵作为自己的部曲,贴身包围自己的安全。这是刘备第一次设置自己的警备队伍,而队长不是关羽,也不是张飞,而是赵云,由此可见,赵云在刘备心中的位置。

后刘备领兵入川,援助刘璋协防张鲁。刘备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协助诸葛亮全权管理军事。赵云不但完美的完成了任务,还有预见性的帮了刘备一个大忙,什么大忙呢?

当时孙权因为南郡的问题准备和刘备翻脸,于是写信召自己的妹妹(刘备的夫人)吴夫人回江东。吴夫人不但自己要走,还顺带把刘禅给带走了。赵云及时警觉,率兵在半道截住了吴夫人,将刘禅强行要了回来。如果不是赵云反应及时,恐怕刘备连个成年的继承人都没有。

赵云的忠不但表现在保护刘备和刘禅上,在关键时候,赵云总是对刘备说真话,做真事。当时关羽大意失荆州,身丧临沮。刘备称帝后欲东伐吴国,替关羽报仇。此刻连和刘备关系甚秘的诸葛亮都不说话,赵云却直言不讳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赵云劝刘备应当冷静,此刻的大敌是曹魏,而不是孙权。消灭曹操后,孙权自然臣服。此刻兴兵伐吴,一时三刻兵不卸甲马不解鞍,空劳国力而已。刘备不听,遂有了夷陵之败。

赵云既是刘备的警卫队长,又是随时可调用的大将,不但如此,赵云还积极的给刘备举荐人才,连丞相的事情都做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刘备在博望坡伏击夏侯惇,赵云生擒了魏将夏侯兰。而赵云和夏侯兰是老乡,因此赵云就向刘备乞求放了夏侯兰,并且举荐夏侯兰为军正。刘备经过观察,认为赵云举荐的这个人可以留用,于是夏侯兰便成为了蜀军的军正。赵云举贤不避亲,举止坦荡荡,不管对敌人还是对自己人都是这样。正是因为如此,刘备才让他督管内务,甚至连傲娇的孙权妹妹也忌惮赵云的刚正无私。

赵云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刘备、刘禅极度忠臣,治军严谨,领兵有方。既能贴身包围刘备的安全,又能随时领兵作战。在他的保护下,当刘备再次被击溃时,家属并没有失散。刘禅和甘夫人安然回归。这就是赵云最大的功劳。

赵云有缺点吗?没有。既能文又能武,文可以论断时局,举荐人才。武能领兵作战,奇袭敌军。因此,仔细想想,赵云真的是一个完人。勇猛、正直、忠心、智谋、识大体,顾大局,这就是正式上真正的赵云。


每日趣评


抛开《三国演义》中的神话,让我们通过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看一看历史中,真正的赵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文武兼备,儒将之风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非常好的战果。


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兼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赵云曾经在平定益州时,引用霍去病的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

对于赵云的总体评价是: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可以说是一位完美武将和治世能臣的综合体,说其为一代儒将并不为过。和演义中勇冠三军相比,更多了一些智慧,一些谋略。

常山赵云,白马子龙

初平二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依附袁绍,怎么只有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至此赵云跟随公孙瓒四处征讨。



当时刘备也依附在公孙瓒处,赵云得以与刘备深交。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时,派刘备前去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

后来赵云的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不会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舍不得分别。赵云说:“终究不能做有违德操的事情。”

同窗之谊,举贤任能

建安五年,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到邺城见到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秘密派遣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的部众,而此事袁绍并不知道。

建安七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敦、于禁等领兵进攻刘备,双方战于博望。刘备伏兵击破曹军,赵云于战斗中生擒曹操手下大将夏侯兰。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于是向刘备求情,免夏侯兰一死。而夏侯兰又明于法律,刘备于是用他为军正。

当阳长坂,护主有功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刘备军势力弱小,不足以抵抗,往江陵败逃,因为荆州十余万百姓相随,致使行军速度非常缓慢。曹操派麾下精奇快马追赶,在当阳长坂附近追上刘备。

危急之下刘备丢下妻子、孩子,仅带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逃跑,混乱中不见了赵云。 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往北边曹操那里去了。”刘备直接用手戟打过去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而后赵云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此战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不纳美人,不误国事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个守寡的嫂子姓樊,有倾国的美貌,赵范想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

长江救主,力拒东吴

建安十四年,刘备在平定荆南四郡,又得到原属刘表的数万人兵马之后,成为荆州牧,声势渐大。孙权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夫人。两年之后,益州牧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守卫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

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她从东吴带来的侍卫和官吏,也都有不法行为。刘备知晓后特命赵云掌管内事,孙权知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孙夫人趁机将刘禅也一并带走,幸亏赵云与张飞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

攻伐之功,固业之谋

建安十八年,刘备与刘璋决裂,从葭萌进攻刘璋,并召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诸葛亮与赵云、张飞等率军一路平定郡县。在攻克江州后,兵分两路,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等郡。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于成都会合,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现在国贼不止像匈奴,所以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刘备当即便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有胆有识,退敌有谋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听从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进攻汉中,汉中守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斩。三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大量军粮运到北山下,有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这些军粮,赵云于是授予黄忠兵力去北山。 在约定的时间之后黄忠仍未回来,赵云便带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黄忠等人的情况,恰巧碰到曹操派出的大军。

赵云遭到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刚刚和敌人交手,曹操大军已来到面前,声势逼人。赵云且战且退,退入汉军的营寨,此时部将张著上被曹军包围,赵云又一次突击曹军,并救出张著,将他带回营寨内。

此时曹军已杀到汉军营寨门前,张翼想关闭寨门,赵云让他打开大门,兵士们偃旗息鼓,多备强弓硬弩。曹军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出。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以弓弩箭矢射曹军,曹军自相践踏,于汉水中淹死甚多。

次日,刘备来到赵云兵营察看昨日战斗之处,赞叹道:“子龙一身是胆!”于是设宴欢庆直至黄昏,军中称呼赵云为“虎威将军”。

国恨私仇,立论有据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欲进攻东吴,以报孙权伐取荆州,杀害关羽之仇。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伐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伐吴并非上策。”


但是愤怒的刘备不听赵云忠言,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章武二年,刘备东征大军败于夷陵,刘备逃回永安,赵云进军永安,而吴军已退。 建兴元年,刘备病逝永安宫,后主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封为永昌亭侯。

治军有方,行军有法

建兴五年,在平定南中并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随诸葛亮转驻汉中。

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兵占领箕谷。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好在赵云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的损失。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损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战场,蜀军主力因其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指示举动失宜,被魏将张郃大败于街亭,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

品高德厚,赏罚有度

蜀军退兵时,诸葛亮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时整齐一如出兵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物资没有损失,人员编制整齐。”


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将士。 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赤岸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

一门忠烈,蜀汉功臣

建兴七年,赵云去世。景耀四年,刘禅下诏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仔细研读正史的话,可以发现赵云是一个很出色的将领。

在陈寿的《三国志》里,赵云比《三国演义》要逊色的多,提到赵云战功的不过三处,一是当阳之战时保护甘夫人和后主安全突围,二是在攻打益州之战里,赵云经江阳与诸葛亮等在成都会师,三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率部为疑兵吸引魏军注意力,后来在面对曹真大军时虽然失利,但是“敛众固守”,损失不大。

赵云的记录,还是在裴松之注的《三国志》里引用的《云别传》里得到完善。在汉水之战中,赵云带数十骑去接应“过期不还”的黄忠,结果和曹军遭遇。赵云刚和曹军前锋交战,对方大队就已经赶来,赵云率兵突击对方,冲散曹军以后才撤回,再以空城计大败曹军。

现在有些人觉得《云别传》并非正史,但是裴松之所在年代距离三国时期并不远,《赵云别传》成书应该更早,如果有大的错误应该有资料提到,但是现在质疑的大多是后来才出现。而且裴松之是奉旨修正《三国志》,可以调用的资源比私撰史书的陈寿更多,所以裴松之所注《三国志》也一直被史学界当做正史看待,《资治通鉴》等也引用了裴松之对于汉水之战的描述。


而且在《三国志》里,陈寿也是把赵云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作传,以陈寿对赵云的描述,这显然是很不合理的一个事情,所以裴松之所注的汉水之战属实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才能和同样在汉中立功的黄忠并列。

而且即使以陈寿的《三国志》为依据,也可以认为赵云是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的名将,足见其能力。


不沉的经远


明代的作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将蜀汉大将赵云描述成了一个智勇双全、近乎完美的人物,还把他列入虚构出的“西蜀五虎将”中。不过,近年以来不断有人质疑赵云的历史地位,认为他只是一位作用不大的杂号将军。那么,历史上的赵云真的只是碌碌无为吗?


其实,罗贯中杜撰“五虎将”的灵感正是来自于正史《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西晋的史学家陈寿在编写正史《三国志》时,刻意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人的事迹合为一传,用意很明确。他认为这五员老将在蜀汉开国的过程中功勋有所相近:关羽、张飞、马超功勋最佳,黄忠次之,赵云处于最末。

紧接着,陈寿对赵云、黄忠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原文如下: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大意为:黄忠与赵云两人身强力壮,勇猛好战,都是昭烈帝刘备所倚重的左右手,难道不像是西汉的开国名臣灌婴、夏侯婴这样的人吗?


既然陈寿如此称赞赵云,那么历史上的赵云究竟有哪些功勋呢?根据正史的记载,赵云最初只是幽州军阀公孙瓒的旧部,后来投奔了客居于袁绍麾下的左将军刘备。此后,一直追随刘备南征北战,不曾离弃,为蜀汉立国奠定了根基。

赵云跟随刘备前后二十余年,转战于荆州、益州等地,所事无不兢兢业业。公元207年,刘备还驻守在新野时,面临着曹操大军压境。一向稳重的刘备丢盔卸甲,竟然丢下妻儿逃跑。赵云在乱军之中一直庇护着刘备的甘夫人与长子刘禅撤退,因功被授予“牙门将军”的职位。


这件事被《三国演义》演绎为“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故事,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三国演义》本身就是历史小说,存在许多不合常理的情节,但赵云匡扶幼主这件事在历史上却是真实存在的。赤壁之战后,赵云又参加了平定荆州南部桂阳郡的战役,至少在他入川以前就已经得到了“翊军将军”这样的职位。

公元211年以后,赵云与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逆流而上进入益州地界,帮助刘备讨伐益州牧刘璋。赵云单独平定了益州南部的江阳、朱堤、犍为等地,然后才北上与刘备会师于成都。当时,益州北部的汉中郡为曹操所夺,威胁到整个川地的存亡,于是刘备与赵云、张飞、魏延等人整军备武,北上攻取了汉中。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于成都,拜赵云为征南将军,镇守江州(古重庆)一带。第二年秋,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退回永安(白帝城),只好临时抽调赵云来抵御陆逊。但赵云的军队刚从江州出发,吴军就先行撤退了,蜀汉因此转危为安。


赵云一生最高官至征南将军,后因跟随诸葛亮北伐失败,遭贬为镇军将军,此时他已经年逾古稀,不久后就去世了。“征南将军”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高级将领(“四征”将军之一),位置要比前、后、左、右四大将军低上一级,但绝非是“翊军将军”、“破虏将军”这种杂号将军可比。就连曹操的亲信夏侯渊在镇守汉中时,所担任的征西将军也属“四征”将军之一。

而且,在正史《三国志》中,赵云的事迹能与关、张、马、黄四人合传,首先就表明了作者陈寿对赵云的认可度很高。只不过,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部《三国演义》将赵云的功绩进行了高度神化,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艺术形象。尔后,随着小说神话的破灭,一些网络文学反其道而行之,将蜀汉大将赵云贬低为碌碌无为的杂牌将军,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最后,笔者想借用蜀汉名臣杨戏的话来评价赵云: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征南将军赵云忠厚而稳重,征西将军陈到忠心且称职,两人皆统管拔擢武将之事,可跻身猛将的行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