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岔科镇白云村花灯——活着的历史,永远的文化

云南花灯是由明清小曲和云南民间音乐、歌舞、方言音调结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建水岔科镇白云村花灯——活着的历史,永远的文化


在建水的山区半山区,和坝区的村寨里,流传着一种别具一格的花灯,它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虽有汉族花灯的基因,但经过彝族传统文化的洗礼,已演变成了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在民间,人们把它称为“彝族花灯”。

建水岔科镇白云村花灯——活着的历史,永远的文化


而岔科镇白云村传唱千年的唱灯则独树一帜,可谓一段活着的历史,一种永久的文化。从音乐角度来看,由于长期以来,从外来汉族带进的汉族花灯与当地传唱的彝族花灯相互感染,水乳交融,形成了彝歌带灯味,汉灯夹彝歌的艺术风格,使老花灯音乐染上一层浓厚的地方色彩。

建水岔科镇白云村花灯——活着的历史,永远的文化


这种被彝化的老灯调音韵宽广、旋律清晰、悠扬的型腔与朗朗上口的白话融合在一起,响颤山间。它的节拍花样多,节奏变化大,有的调子近似彝族山歌的散曲,有的调子又是一种伴奏伴嗓的结构。

白云唱灯演唱时,伴奏的乐器与四玄、竹笛、二胡为主,山里人演唱时还会用树叶伴奏,更显示出花灯中的山歌风味,演唱者的演唱风格往往是真假声结合,大小桑换唱,型腔散唱,假唱结合,唱词里还运用大量虚问,阵子,使听者在观灯中大山里彝族人对歌的韵味。

建水岔科镇白云村花灯——活着的历史,永远的文化


白云花灯又是一种彝族花灯的特殊表现形式,据说,早在唐朝盛世时期,早就在当地的劳动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创作演出并流传,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白云唱灯主要在以灯神为信仰的祭祀活动上来表演,冬月十六供奉灯神,正月十七唱完灯,然后举行祭祀灯神,送灯神。演员多为当地群众,一般由二十多人组成,而且全部为男性。

白云唱灯主要以说、喝、走、舞为表演方式,乐器与二胡、笛子、三玄、四玄和树叶为主,表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春俗,即大年初二至正月十六这一段时间开展演出,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建水岔科镇白云村花灯——活着的历史,永远的文化


建水岔科镇白云村花灯——活着的历史,永远的文化


建水彝族花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进了许多彝族音乐、舞蹈、语言及服饰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建水花灯的彝族风格,形成云南花灯的一个独特支派。彝族花灯在建水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村寨里一般都有业余灯班组织,每年都要唱灯、玩灯。冬月十六供奉灯神,正月十七唱完灯,然后举行祭祀灯神,送灯神。

建水岔科镇白云村花灯——活着的历史,永远的文化



彝族花灯是花灯与彝族艺术杂交而成的第三种形态,这种“第三形态”的特点表现于它的剧目体现了彝族人民心态及美学趣味与汉族人民心态与美学趣味的交糅。历经近两百年的时间,建水历代花灯艺人对彝族花灯艺术进行不断传承和发展,使彝族花灯从剧目内容、唱腔、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实现地方化、民族化,从而使彝族花灯从汉族花灯中脱颖而出,形成了极具彝族个性的地方民间戏剧,世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