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高生學脫貧記

高生學脫貧記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段睿? 通訊員 張海民

站在開闊的溝畔,柔和的微風輕輕撫過臉頰,64歲的高生學感覺舒服極了。身後是世代居住的村子——新莊灣,眼前是成片成片的核桃林,苗木立在整齊的“田字格”裡,像等待檢閱的士兵,看後讓人感到莫名興奮。

從2013年開始,這種興奮時常“驚擾”著高生學,活了大半輩子,經得多也見得多,但他從來沒有如此強烈的感覺:這個“久居”深山的村莊即將發生變化。

崆峒區上楊鄉新莊灣村地處南部陰溼林緣區,全村337戶群眾,建檔立卡貧困戶就達到了126戶,高生學老兩口常年身患慢性疾病,建檔立卡時就被鄉村幹部確定為扶貧對象。

高生學始終想不通,年輕的時候日子就過得緊巴巴的,為了過上好光景,他揹著鋪蓋卷,坐了三天三夜的汽車到了新疆,憑著年輕有力氣,鑽深山進煤窯,心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活出個人樣來”,誰料想辛辛苦苦半輩子,到頭來日子過得還是不如人。

誰不想過上好日子,可這談何容易?

繁華的涇河川就在距離村莊10裡外的山下,一條崎嶇的山路把村子死死地封在山後,幾十畝薄田掛在山上,一年收成僅能餬口。高生學至今記得,自己結婚的時候,家裡實在太窮,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父母向鄰居借來一口破窯洞,把妻子陝兵郎娶進了門。

“吃水更困難,一個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溝裡一處很小泉眼裡去挑,一個來回需要40分鐘。”在高生學的記憶中,貧窮彷彿是從祖輩那裡就有的,行路、居住、吃水,件件難題擊碎了高生學的夢想。

高生學有四個女兒,像他這種情況,按照當地風俗要留一個女兒在身邊為他養老送終;但是,高生學把女兒都嫁了出去。“這窮地方要招個攢勁的女婿沒人願意來,不如都嫁出去的好,決不能讓娃兒們也跟我受窮。”高生學說。

隨著年齡的增加,高生學患上冠心病、高血壓,妻子也得了慢性胃病。年輕時為了過上好光景,夫妻倆沒少吃苦,不但沒致富反落下一身的病根,使本來貧窮的日子雪上加霜。

變化始於國家扶貧的好政策。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崆峒區大力實施“九大沖刺行動”,全面推進“六大提升工程”,抓實落細“一戶一策”幫扶措施,接續推進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配套和社會保障提升,多元發展“牛果菜勞”等富民增收產業,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脫貧致富能力全面提升。

好政策的到來,使這個沉寂了千百年的村子發生了變化。36.4公里的通村硬化路,連到了每家每戶的門口,進出方便多了;新建的人畜飲水工程,把汩汩清流送到了村民的院裡;46戶群眾搬進了易地扶貧點;更好的消息是,村裡也通了互聯網,可以網連天下事。

針對高生學一樣的貧困戶們,幫扶幹部還因人施策,培育了肉牛養殖、旱作農業、林果業和勞務輸轉四大特色產業,經過努力,新莊灣村初步形成了“種植不足養殖補、養殖不足勞務補”的脫貧致富新路子。

如今的新莊灣,滿山遍野栽植了核桃樹,每畝地群眾可以拿到1200元退耕還林補貼,村裡建成了4處肉牛養殖小區,定期還有技術人員來村裡進行技能培訓。

看著一個個好政策落地生根,高生學堅定了一個想法:一定要在自己這一代斬斷窮根。之後,他進了7頭西門塔爾牛,種了12畝玉米、3.5畝胡麻,栽植了14畝核桃林,村裡舉辦的各種培訓班也要去聽一聽,平淡的日子開始“像模像樣”起來。

2016年年初,新莊灣村貧困戶脫貧核查中,高生學賣玉米收入3960元,享受低保和養老金6156元,各類政策性補貼1356元,人均純收入達到5736元,高於當年國家貧困標準。

“多虧黨的精準扶貧政策,以前做夢都想摘掉窮帽子,可總是有心無力,現在不同了,過好日子有指望了。”話畢,高生學拿起筆,在貧困戶戶主簽字一覽中,鄭重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這一年,高生學脫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