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没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来接班,而选择了黎元洪?

愤青谈足球


纵观袁世凯一生,众人评说颇多,有褒有贬,正面评价就是说服清帝退位,从而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反面评价就是在1915年12月宣布恢复洪宪帝制,逆历史潮流而上,结果袁世凯做了83天皇帝,后因众叛亲离,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退位。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

袁世凯死后,由谁来继承自己的衣钵--中华民国总统职位呢,其实袁世凯临死前早就留下遗嘱了,按照清朝规矩,皇帝会将继位人名字的诏书放在“金匾石屋”里面,这个石屋在中南海万字廊内,用云南大理石砌成的小房子,“金匮”则是一只外面镀了金的箱子,一共有三把钥匙,由大总统、参政院院长、国务卿分掌,三把钥匙中至少有两把同时配合才能开启。

当徐世昌、段祺瑞等人打开金匮石室后,里面的一个黄布包袱包着一张一尺多长的泥金纸,上书“兆民托命”,下书“民国万年”,中间写了三个人的名字,他们分别是:徐世昌、黎元洪、段祺瑞,却没有发现袁克定的名字。当时袁世凯身边的亲信都认定他会选大儿子袁克定作他的继承人,那么,为什么遗嘱没有袁克定的名字?而选定的三个接班人之中,谁会成为总统候选人呢?

袁世凯当时凭自己的威望与职位,本有机会成为历史英雄,但却一心想称帝,这其实跟他误判形势有关,当时大批民众拥他称帝,有“工商请愿团”、“洋人请愿团”、“车夫请愿团”,甚至“妓女请愿团”、“乞丐请愿团”等纷纷劝进,还有各大报纸上都在劝说袁大总统尽早登基正位,把原来清醒明智的袁世凯忽悠的神魂颠倒,爆发了极欲的权力,最后决定登基为帝,袁世凯蒙在鼓里的是,上述请愿团和报纸的操纵者其实就是袁克定,其目的就是若袁世凯称帝,以后皇位会落到袁克定手中。如果袁世凯以总统身份去世,那肯定竞争不过段祺瑞、冯国璋、黎元洪这些大佬。

但是袁世凯没有让袁克定作为接班人,自有他的考虑,一是因为当时形势十分严峻,权力斗争很激烈,袁克定根本无法应对复杂的斗争环境,也许会成为内斗的牺牲品,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权力让出去,假作开明,免于死后留下不好的名声。二是袁世凯知道袁克定参政经验不够,威望资历难以服众,没有掌握兵权,如果继承职位不能胜任后会成众矢之的,甚至连性命都有危险,最终袁世凯选了自己亲信段祺瑞、黎元洪,加上一个老资格又仁厚的徐世昌,到时候不管谁当总统,都不会亏待自己的家人。

在三个总统候选人中谁最合适当总统呢?

黎元洪比较弱势,作为当时的副总统,曾经是辛亥革命的元勋,是南方实力派人物的代表,按照《临时约法》和《大总统选举法》,总统去世后继位是完全合法的。虽然南方实力派认可黎元洪继任总统,但黎元洪在北京身处北洋老巢,无实权和军权,被北洋系集体排斥。

徐世昌在三人之中资格最老,曾经的“满清遗老”,袁世凯都自称小弟,但他是文官,没有一兵一卒,在当时武力称霸的政坛是吃不香的,而且在南方和北方的支持率不高,竞争力不如黎元洪,根本没有问鼎总统宝座的实力。

段祺瑞竞争力最强,袁世凯死后的军权落到当时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段祺瑞兼备北洋老资历和军事实力的双重优势,但如果段祺瑞做总统,舆论必然千夫所指,有可能引起北洋内部其他势力,特别是南方派的强烈反对,最后会导致北洋内斗而引发内战,从共和英雄沦为独夫民贼,况且段祺瑞执政权力在握,自己当个国务总理,根本不稀罕挂有名无实的虚名总统,让黎元洪当这个傀儡总统何乐而不为。

综述袁世凯的遗嘱策略,不得不佩服他的棋高一着,既保护了家人平安,彰显了自己的高风亮节,又推举了符合民意的总统候选人平稳过渡,从而保证了国家安定而避免了内乱,所谓的“戊戌告密”、“二十一条”、“洪宪帝制”等不过是太湖上的泛起的一点小涟漪而已,无碍国家的整体大局,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吧。


老罗讲历史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领袖,一生有很多的高光时刻,包括戊戌变法,劝溥仪退位,促进南北议和,当选民国大总统,恢复帝制等等。

袁世凯在弥留之际,把北洋军阀主要将领,和长子袁克定叫到跟前,说自己留下了遗嘱,等他去世以后,按照遗嘱上来推举下一个总统。


袁克定打开遗嘱,顿时愣在那里,因为他的名字并没有在遗嘱上。

黎元洪,段祺瑞和徐世昌这三个人,是袁世凯指定的总统候选人,黎元洪排在第一位。

那么,为什么黎元洪最后继任了大总统呢?我们来分析下原因!

第一,当时的黎元洪是中华民国的副总统,根据宪法的规定黎元洪继任总统,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第二,黎元洪在北洋军阀中,给人的印象比较宽厚,为人处世像是一个长者。

在南方革命党中,黎元洪是一个精神领袖,是武昌起义的元勋,有很深的革命基础。

第三,袁克定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在北洋军阀中根基尚浅,不能服众。

且袁克定没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强行让他继任总只会让袁氏一族陷入万劫不复的处境。



第四,段祺瑞掌握着实权,黎元洪并没有地盘和军权,所以黎元洪接任总统,对段祺瑞没有太大的影响。

综合这些原因,黎元洪最后成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只是袁世凯死后,没有一方军阀可以控制全局,中国正式开始了军阀混战的时代。


喜欢的点个关注呗,或者在评论区留言!


文史频道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老袁如果指定袁克定接班,那还不如一刀捅死袁大公子,然后父子携手过奈何桥,也好路上有个照应。这就好比兵荒马乱的年头,你让一个三岁小孩手捧金砖招摇过市,这跟杀了他没有区别。



袁大公子是出了名的缺心眼,更要命的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缺心眼,还坚定不移地认为别人都缺心眼。随手举个例子,以飨观众。

1915年,复辟之风越演越烈,北洋军里的马屁分子借机恢复了跪拜大礼,而段祺瑞则是抬杠到底,见了老袁都不下跪。老袁和老段为此闹得很不愉快。

恰逢过年,冯国璋跑来打圆场,跟老段说咱们去见袁大总统的时候,给老袁磕一个,也不算是恢复跪拜之礼,权当是过年小辈给长辈磕个头而已。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老段再抬杠就有点不懂事了,毕竟老袁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因此老段也就默认了磕头的事情,双方算是有一个就坡下驴的机会。

老冯拉着老段去见袁世凯,见面的时候两人一齐跪下磕头。老袁大喜过望,这两位都是北洋系的实力派,尤其老段这个刺儿头都愿意给自己磕头,那是很有象征意义的。

老袁何等精明,老段已经服了软,面子上就不能让人过不去。于是老袁立即招呼自己的儿子们向两人磕头还礼。老袁家几个儿子一起跪下向老段和老冯磕头。唯独我们袁大公子不为所动,神态倨傲地站在一边,莫名其妙摆起了太子爷的谱。

这下彻底激怒了老段,就连一贯和稀泥的老冯都气得两手发抖。按老段的说法,给老袁磕头也就罢了,毕竟您是北洋带头大哥,可你袁克定算个什么东西,居然也敢心安理得的受姆们一拜。

碰到这么一个愣头青儿子,老袁当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结果袁大公子振振有词,说是借机折折这俩人的傲气,将来好驾驭。这就是典型的戏文看多了。



袁大公子既不掌兵权,在北洋系内又没有什么威信,还跟几位大佬交恶甚深,怎么可能凭老袁一句话就坐稳接班人的位子。黎元洪好歹算是一号人物,加上老袁的亲自指定,都镇不住场面,何况是袁克定。

如果袁大公子不蹚接班这趟浑水,冲着老袁的面子,大佬们还可能手下留情,如果袁大公子蹚了接班的浑水,老袁一死,虎视眈眈的各路大佬能放过他?这么简单的道理,以老袁之精明,是不可能看不透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

从各个方面来看,段祺瑞当然是最合适的接班人,但也是老袁最不可能指定的接班人。如果可以的话,老袁都有心一刀捅死老段,怎么可能会指定他来当接班人呢。

老袁与老段交恶,不是一两天的事,这两位神仙打架,前前后后牵扯了不少人,到了最后差点走到刀兵相见的境地。举一个例子,以飨观众。



网上称赞有加的蒋百里就差一点因为老袁和老段掰手腕而送了命。老袁很欣赏蒋百里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其为保定军校校长,推行新军改造计划。

但这事就触了老段的霉头。老段倒不是嫉贤妒能,而是别的原因。老段是陆军总长,也就是军方最高长官,老袁越过自己任命蒋百里为保定军校校长,还要改造新军,这特么是几个意思?合着以后训教出来的新军都只听蒋百里的指挥,他老段就指挥不动了,那还得了。老段弄不了老袁,还能弄不了小蒋么。

所以,蒋百里到了保定军校以后,工作基本就没法开展。被军学司长魏宗翰和科长丁锦挤兑的举枪自杀,要不是被佣人扯了一下,小蒋也就熬不到抗战了。单凭小小的司长和科长就能逼得校长寻死觅活,这背后自然是有陆军总长老段的撑腰。



蒋百里死里逃生,老袁转头任命他为总统府军事处参议。按老袁的意思,我把人放到身边当个参谋总可以吧。答案是不可以!老段压着蒋百里的委任状就是不签字。

老袁这下坐不住了,明文发给老段,要求委任小蒋为军事处头等参议,还在『头等』俩字上画了两个红圈。言下之意,老段你自己看清楚想明白。老段看清楚了,也想明白了,但依然不签字。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老段是北洋系中有实力跟老袁较劲的存在。甭管老袁指定谁,对老段来说其实没有区别,后来的事态走向也证明了这一点。老袁也就没有必要指定老段,搞个热脸贴人冷屁股了。


月下没有花


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他仍然想退而求其次当原来的大总统,他心中也明白是不可能了,但依然想搏一搏,幸亏上天给了他一个机会,不愿意再看到老袁狼狈相。

此时袁世凯“恰好”尿毒症爆发,临死前说对陪侍床前的徐世昌、段祺瑞、张镇芳、袁克定四人说:“杨度误我”,然后用手往外一指“约法、约法”,说了两遍约法就咽气了。

袁世凯连说两次“约法”就是为什么要选择黎元洪做继承人的原因,可以看作是袁世凯的临终遗愿。

头一句“杨度误我”其实是袁世凯把自己称帝的原因推给别人的说法,袁世凯称帝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自己。



袁世凯说“杨度误我”也是有原因的,袁世凯称帝前,杨度组织了一个号称“六君子”的筹安会,其主要作用就是为袁世凯称帝鼓劲加油。后来有人送给了袁世凯一副挽联形象说明了这件事:“病起六君子,命送二陈汤”。

六君子即筹安会中撺掇袁世凯称帝的那帮人:(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二陈汤:即陈宦、陈树藩、汤芗铭。

袁世凯说的“约法”是指他立下的接班人的遗嘱这件事。

袁世凯称帝前有个临时约法宪章,这个宪章对袁世凯不利,等袁世凯做了正式大总统时,废除了临时宪章,制定了新的宪章。

按照《大总统选举法》(袁世凯修改过后)的规定,前任总统所推荐的三人,将作为总统的候选人,从三人中选出一人为总统,名单写于嘉禾金简,藏于金匮石屋内。(有点像清朝的立储方法——把继承人名字写好放到“正大光明匾”后面)

袁世凯写的三个继承人的顺序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据说开宝箱钥匙有三把,所以作假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黎元洪做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出人意料的是没有他的长子袁克定的名字,袁克定想做太子才怂恿老爸称帝的,也就是说他有野心的。

据说这个名单最早有袁克定的名字,后来袁世凯看到自己称帝弄的身败名裂,再让儿子接班是不可能的,与其让人耻笑还不如自己找点尊严,于是把袁克定的的名字抹掉了。

至于说没有选择段祺瑞也有许多说法,一说是被迫退出竞争,一说他高风亮节让给了黎元洪。我相信后者,段祺瑞是再造共和的功勋,他不想看到国家四分五裂。

按照袁世凯的说法“三选一”。三人实力来说段祺瑞最强,他也是袁世凯的心腹,也是一个强硬人物,然而这些优点在此时都成了弱势。袁世凯臭名昭著,段祺瑞的名声受到了影响。而黎元洪脾气很好。号称“黎菩萨”。



最重要的是黎元洪是南方势力的代表,而段祺瑞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为了稳定南方人的情绪,三人协商让黎元洪出任大总统。也就是说黎元洪主政期间比较温和,利于国家统一。

综上,经过全方面的考虑,段祺瑞退出了竞争,黎元洪上位做了第二任大总统。


秉烛读春秋


我认为袁世凯最想把位子传给儿子袁克定,只是当时的时局所迫。

袁克定从小就跟着他研究政治,袁世凯那教的是相当认真,言传身教,袁克定确实也给他爹长脸做事情很让袁世凯放心,虎父无犬子。袁克定也很有政治野心,希望有一天和他爹一样,所以也是这个想法让他欺骗自己的老爹,在报纸上做手脚让袁世凯看到全国人民都希望他登帝位,久而久之真让老袁动了心,既然是众望所归那就顺应天意吧,结果也是把自己害的够呛,当了101天的皇帝就歇菜了,又恢复民国的样子,袁克定也就傻了,老爹能不埋怨自己吗?不仅他自己的皇储没有了,就连老袁的位置也不稳了啊。老袁因为这事那可是相当郁闷了啊,后来也是抑郁而死呢。

那恢复了民国法律可就不一样了,总统死了那得是选举有能力的人继承的,可不能像封建社会那样世袭制了,论文韬武略那袁克定怎么都是比不上老袁手下的段祺瑞、徐世昌、黎元洪等人,我想另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老袁也肯定意识到了南方革命党气势正盛,袁克定镇不住这些手下元老,将来若是被革命军打败那不会有好下场,与其那样不如远离政界。所以应该是再三考虑不能让他继承。

那段祺瑞实际上在北洋军政府是掌握实权的,徐世昌等人也是希望他能出任总统,但袁世凯最终决定由这个代表南方革命党的黎元洪出任总统,这样可以有助于缓和与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党的关系,稳住时局,便于将来有机会能够实现大一统。


历史三六五




用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话说,袁世凯是一个曹操式的人物,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晚年称帝,让他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后在郁闷中死去。

袁世凯称帝虽然有自私的念头,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当时民主制度在中国不成熟,民主共和的观念就连很多高级官员也不懂。中央政府缺乏权威,税收都收不上来,国家财政困难。

此前国内支持君主立宪的那些人纷纷支持袁世凯称帝,尤其是他的大儿子袁克定也希望能够接班成为皇帝,对帝制非常热衷,甚至不惜制造西方各国纷纷支持袁世凯称帝的假象。

袁世凯早年为了笼络人心,从对自己的手下心腹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人说:将来我的位置还不都是你们的,总统和总理的这些位置永远都属于北洋系。

当袁世凯915年12月称帝后,北洋系的将领就明白自己接不了袁世凯的班了,就也以民主共和的名义反对帝制。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去世。



在袁世凯去世前,很多人就问他,到底让谁来接班。袁世凯回答道,我死以后你们自己看金匮石屋。当徐世昌等人找出袁世凯的遗书后,发现上边依次写的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段祺瑞虽然是袁世凯培养出来的人,但他向来刚愎自用,早就把自己当成了共和国的接班人。他担任陆军总长期间,因为次长的人选问题和袁世凯闹翻了。从此两个人就形同水火,势不两立。

段祺瑞曾被人称为再造共和的功臣,他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段祺瑞就把自己塑造成了共和制度的维护者,自然要遵从中华民国的约法。

约法中规定,总统出现不测,由副总统接任。现在总统袁世凯去世了,按照法律规定,就应该由副总统黎元洪接班。



在这个时候段祺瑞的势力还不能一手遮天,如果他自己站出来争取总统的位置,就会被别人骂成伪君子,违反约法。

正好当时段祺瑞担任了内阁总理。早在孙中山担任大总统的时候,当时计划在中国推行总统制,也就是说国家大事由总统说了算。后来南北议和由袁世凯接替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等人又制定了临时约法,把总统制修改成了内阁制,就是说国家大事由内阁总理说了算,总统只有盖章的份儿。



段祺瑞就想利用自己内阁总理的身份来架空总统黎元洪,作为武昌起义领导人的黎元洪自然不愿意当傀儡。黎元洪一怒之下罢免了段祺瑞的内阁总理职务,但当时的军队控制在段祺瑞手中。

后来段祺瑞利用张勋复辟的时机,再次反对帝制,被人称为三造共和的功臣。这时黎元洪早就躲进了天津租界,不可能再回来了,段祺瑞就顺理成章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实权。



如果袁世凯的帝制没有取消,那么接班人就必定是太子袁克定。传说袁家世代年龄都不超过60岁,袁世凯称帝的这一年已经56岁了,所以在一开始就确定了袁克定。但当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他就要把它修改了。

在袁世凯临死前几天,徐世昌等人问他到时候怎么办?袁世凯就说约法。意思就是说按照法律规定去办,前边已经说了,如果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由副总统来接班,这和美国的制度是一样的。


民国的约法规定:总统和总理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当时段祺瑞在担任内阁总理,除非他辞去内阁总理的职务,才有机会担任总统。但这又与约法的规定不合,很难操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洋系的大佬们经过商议就只有推举黎元洪接替总统职务。袁克定根本不可能进入总统的候选名单,他是最没有机会的。后来徐世昌曾经担任过总统职务,最有权势的段祺瑞担任过很长时间的内阁总理,但一直没有担任过总统。


新知传习阁


袁世凯本是一精明之人,但晚年在身边一班攀龙附凤之人鼓动下,欲改变国体,称孤道寡。在这种情况下,外有孙中山、蔡锷等激烈反对,不惜以武力抗拒;内部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旧人消极应对,徐世昌、段祺瑞称病离京,江苏将军冯国璋也与西南反对派暗通声气,国内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四面受敌,陷于孤立,内外相逼,心力交瘁,忧闷成疾。最后袁世凯只好取消帝制,恢复国务院体制,任命北洋大将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

袁世凯在居仁堂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情恶化,情况危急。外交次长曹汝霖在家中接到电话,要他马上到总统府召开国务会议。曹汝霖猜到袁世凯已经病危,于是驱车入府,见袁已陷入昏迷之中。曹汝霖向医生屈桂庭询问袁氏病情,屈桂庭说袁本有肾病,但家人不准手术治疗,现已转成尿毒症,无可救药。一会儿袁世凯苏醒,徐世昌在其耳边大声说道:“有什么吩咐吗?”只见袁世凯两手在空中乱抓,喉间仿佛发出“黎”字之音。徐世昌说:“是黎元洪吧?知道了。”

袁世凯当政时期的外交次长曹汝霖

袁世凯临终指定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黎元洪不敢相信,他认为总统候选人一定是袁世凯长子袁克定。袁世凯早就写好总统候选人名单放在金匮石室,段祺瑞与黎元洪等人亲自打开一看,只见袁世凯亲笔所书三人名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曹汝霖在回忆录中如此感叹:“项城虽然帝制自为,尚无家天下之心也!”

袁世凯新旧合一的葬礼,正如他的一生

袁世凯在外力压迫下取消帝制,恢复了民国体制。按照民国法律,总统出缺,副总统继任,黎元洪虽然不是北洋中人,但由他继任合理合法,这就是袁世凯选择黎元洪的唯一理由。而袁之所以没有将总统位子传给袁克定,是因为知道袁克定根本驾驭不了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这些北洋大佬。至于没有传位段祺瑞,则是因为冯国璋与段资历、职位相当,如果传段不穿冯,必然引起北洋系统分裂,这是袁世凯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谢谢阅读。个人一得之见,欢迎留言讨论。


民国年间那些事


严格来说,袁世凯在临终前选择的继承人是段祺瑞,而不是黎元洪。

袁世凯最早是希望把权力交给自己子孙的,但是称帝以后遭到包括北洋团体在内的广大国人反对,袁世凯已经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他退而求其次,把权力交给还能收拾残局、统合北洋的人。

袁世凯开始指定了段祺瑞、徐世昌和黎元洪三个人出面主持政局。这三个人里,黎元洪不属于北洋,而且和袁世凯貌合神离,因此实际上只是个摆设。徐世昌虽然开始出任国务卿,但是他手里缺乏实力,因此也很快出局。只有段祺瑞,还有一定威望整合北洋军。

所以袁世凯很快就任命段祺瑞出任国务卿,并且重新组建了国务院,实际上已经逐步把权力移交给了段祺瑞。

在袁世凯临终前,他召见了段祺瑞、徐世昌、王士珍等人托付后事。大总统的继承人,袁世凯也已经写好放在金匮石屋,段祺瑞等人打开以后,发现写的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个名字。

徐世昌和段祺瑞商量以后,认为南方护国军以恢复约法为起兵口号,而不管新旧约法,都规定总统不能执政,以副总统继位,所以决定让黎元洪继位,以平息西南兵事。

但是这个大总统职位,不过是一个虚位而已,没有任何实权,更算不上是袁世凯的接班人。所以黎元洪初期也不打算接任,只是没法推脱,才不得不继任大总统,实权则全部掌握在段祺瑞的手中。


不沉的经远


唉,现在一些人,不知是怎么了,总喜欢把以前颂扬的,都拿来质疑一番,找到一点不一样的地方,就马上彻底否定。而把以前不好的,也拿出来质疑,甚至是拿着放大镜找优点,找到了不仅要翻案,而且还要捧上神坛。这么做,真的是有脑子,独立思考吗?不是另有目的,就是真的脑残了!

就象这个问题,网上有些人说,看吧,袁世凯是大公无私的,他死前并没有指定他儿子当接班人,死后人们拿出他事先写好接班人的金匮石室中的遗嘱,上面写着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个人的名字。因为按照《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是可以指明下届总统唯一候选人的。由此看来,袁世凯不仅不搞独裁,还是民主先锋……等等。

不知这上面所说的是否是真实的,就算是事实,看看来龙去脉,决不会得出莫名其妙的结论。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一步步在加强自己的权势。先是要改国会制为总统制,废除临时约法,接着解散国会,出兵镇压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再后来,强行通过了《中华民国约法》。这个约法对总统选举的规定是一届十年,如果总统认为要连任,不用国会通过,只需由总统指定的参政院通过即可,并可无限连任。如果不想连任了,则由前任总统指定三名候选人,由国会在这三人中选择一个。最后一条,也许就是前面这个“段子”的来源。可是如果上面写的三个人是袁老大、老二、老三呢?这不就是世袭大总统吗?

好吧,我们不假设,接着看史实。就是约法己改成这样了,袁世凯仍不安心,居然上演了袁世凯复辟登基,恢复帝制的闹剧。别说什么是上了袁克定的当,如果袁世凯这么好骗,还能是“袁吹”所捧的伟人吗?反对复辟的,不仅仅是孙中山、蔡锷,包括段祺瑞、冯国璋等他的核心骨干!83天的洪宪皇帝深知己不可为,才不得己宣布退位,恢复共和。如果他死后,还指定袁克定接任大总统,袁克定无德无望,手上还没有兵,他这一世枭雄都无法做到的事,还让笨蛋儿子去做,不说全国人会怎样,就是他身边的这一群骄兵悍将就得把袁家彻底灭了!那不是要被挖坟掘墓,断子绝孙?

还是那种话,看待历史,要全面客观,最重要的,脑袋要长在自己脖子上,里面还得是脑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