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教育的度到底该怎么把握?

韩张孙冯


惩戒教育的度应该在哪里?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值得教育专家、法学专家、主管部门、教育工作者、教育热心人、家长和学生一起来讨论。

拿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开列一份具体的“惩戒清单”出来,让老师可以对照标准对犯错的孩子加以管束,把惩戒教育和赏识教育结合起来,这才是正常的健康的教育方式,否则,抛开惩戒谈教育,一定是跛腿的教育。


惩戒清单应该注明必须惩戒的情况:

  • 比如不遵守校纪班规,迟到早退,逃学旷课,干扰正常上课秩序;
  • 比如不认真对待学业,上课不听讲,故意不按质按量完成作业;
  • 比如道德认知上有错误,不尊敬师长,三观不正;
  • 比如行为不符合身份,做出学生不该做的事情,抽烟喝酒赌博早恋,跟社会上的不良青少年混在一起,欺凌同学,等等。


要让老师知道哪些行为应该惩戒,让学生知道哪些事是对他们开出的负面清单,不能轻易去触碰,一触碰就会受到应有惩戒。使孩子们明底线,存敬畏,知行止。

惩戒手册必须注明惩戒的方式:

除了批评、加倍劳动、取消部分特权、没收、静坐、诵读、隔离、家长陪读等这八种,戒尺打手心,罚站、罚抄等是不是可以纳入惩戒手段之中?

惩戒必须要注明的操作细节:

  1. 惩戒不由当事老师实施,因为易带入主观情绪,不能制怒,可能越过限度。交由学校政教处统一按清单实施惩戒,第三方惩戒更能做到冷静客观;
  2. 惩戒时必须要有其他老师在场,现在有监控设备,可以做到惩戒实施过程全程录像;
  3. 惩戒应该有固定的场所,不能随时随地,不能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别搞杀鸡儆猴那一套,既照顾好犯错学生的自尊,也让惩戒有仪式感威慑力;
  4. 惩戒要把握分寸,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不能把惩戒这种不得已才用的手段变成滥发淫威的工具。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有爱心、宽容、懂教育的老师选到政教岗位上去;
  5. 严厉一些的惩戒要告知家长,学生涉及到违法的行为不能以惩戒代替法律制裁。

剑客谈教育


最近看了«人民日报»转发«中国妇女报»的一篇文章称,将惩戒权还给老师。很多网友对老师的惩戒权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要是惩戒和体罚之间这个度如何把握,合理的惩戒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不合理的惩戒是一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体罚是«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禁止的,如何才能把握住这度呢?下面以具体事例来说明。

张某是某班的学生,张某在上课时捣乱,影响同学和老师,老师为了惩罚张某,就让张某把老师讲的笔记内容多抄一遍,然后交给老师检查。这是合理的惩戒,是老师行使的一种权利。如果老师让张某把笔记内容抄600遍,这是不合理的惩戒,是一种惩罚行为,伤害了学生的心灵。



如果老师用戒尺轻打学生手板,以示惩罚,这是合理的惩戒。如果老师一气之下,打了学生一耳光,这是一种体罚学生行为。


所谓惩戒,就是惩罚教育,引以为戒的意思,惩罚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引以为戒是惩罚的目的,让学生吸取教训,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Lance课堂


惩戒教育的度到底该怎么把握?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呼吁要把惩戒权还给老师,这是非常必要的。要把握好惩戒教育的度,必须让教师拥有惩戒权。在惩戒权的合理使用下,才会更好地去把握度的问题。我从以下三点谈谈如何把握惩戒教育度的问题。

惩戒教育,不是伤害学生的教育。

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理应受到惩戒。老师是第一惩戒者,惩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学生违纪,不应该成为个别教师发泄个人情绪的理由。

曾经有过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家里或学校里遭受了委屈或者不公正的待遇,就把不良情绪发在学生身上,轻者,冷嘲热讽;重者,拳打脚踢。“我都是为了你好”,“恨铁不成钢”等看似爱护学生的“豪言壮语”,却成了老师发泄不良情绪的良好借口。

惩戒学生,不可体罚,不可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的手段;惩戒学生,不可发生肢体接触或直接爆发师生肢体冲突。之前网络上一则消息,一个成年人报复当年对自己的体罚的老师的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足以让人唏嘘不已。有时,暴力伤害学生,就等于伤害自己。

惩戒教育立法,惩戒过程应接受公众监督。

众所周知,接连报道的校园凌霸事件,导致校园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惩戒教育应尽快立法。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足以达到惩戒的作用。在部分地区,校园凌霸事件已经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甚至,个别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惩戒教育立法,刻不容缓。有了“教育惩戒法”,老师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惩戒学生,应公开公正。惩戒过程,应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学校,并认可惩戒办法,只可让学生心服口服,不可心生怨恨。惩戒学生,老师不是唯一的惩戒者,老师、家长、校方代表都应作为联合惩戒者对学生进行惩戒,才更具有惩戒的效果和力度,更容易接受公众的监督。

惩戒教育,务必达到教育的效果。

惩戒学生,不是到处挥舞惩戒的大棒恐吓学生。作为教师,更不可“乱权”。在惩戒犯错误同学的时候,不仅教育学生本人,同样也起到教育本班同学的作用。

惩戒学生之前,老师先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给公众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具体措施可以是写文字检查或口头检查的方式,望其他同学引以为戒。如果说服教育不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必须让学生甘愿接受惩戒。说服教育在先,惩戒教育在后。

惩戒学生之前,务必通知家长,家长也应维护老师的权威,以维护惩戒教育的严肃性、必要性。

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有法,但无定法。惩戒教育尽管不是唯一教育办法,但是必要的办法。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进化,文明程度的提高,惩戒教育也应顺应历史潮流,惩戒教育在度的把握上应更加明确,法制化,公开化,透明化。让它执行起来,像“红灯停,绿灯行。”那样容易操作。


彬彬乐学


在当今的社会,惩戒,似乎被看成是一种十恶不赦的行为,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新闻,家长因为老师惩罚了自己的孩子,然后闹起来。我个人的观点是惩戒是需要的,如果不需要,那么,国家为何有法律,触犯了法律为何要承担责任?这个问题是如何做到惩戒有度?是啊,要做到有度,家长满意,老师满意,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个人觉得,惩戒是否得当,应当关注在孩子身上,这个惩戒是否对孩子有促进作用?是否是协助孩子成长的呢?是否是激发孩子内在向上的品质呢?

用我的日记举个例子

2017-6-9

看到很多家长在抱怨孩子作业多,每晚都熬夜赶,做不完作业还要惩罚抄二十遍,午睡时间请家长到学校陪着完成,做完了作业要求家长帮忙检查签字,发现错误多的又开始打电话给家长,是否已经检查……诸如此类,我听到了甚至无语,这样马不停蹄地赶作业,这样的体制,这样的教育模式,真的是以人为本吗?真的能够顾全每一个孩子吗?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会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抹杀?虽然都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心智、能力都一样吗?(能力达不到逼着去做,做不了还要惩罚,真的好吗?就像男人没有能力生孩子,逼着有用吗?)答案是不一样,既然不一样,为何作业要求一样?

学习,永远是孩子自己的事,这样的体质,看来都是家长和老师的事了,孩子只是一个执行的机器……温故而知新,作业固然要做,那可不可以不千篇一律?比如:每次布置作业都分三份,根据难度程度不同分,A 基础类(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基础)B 提高类 (比基础类复杂一些)C 创新类。每类作业都有各自的分值,根据个人能力,自己选择,A类每个同学都需要选择(基础很重要),完成A类,有时间有能力,鼓励多选,当然多选分值也会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作业完成了,自己做小老师自己给自己打分,把打好分的作业给家长签字,再把作业上交于老师。这样,是不是就每个人都会按各自能力完成作业了?可能会有人会说,这样下去,孩子们都会永远单选A,我只能说这样说的人根本不完全信任孩子。

2019-01-20

这一天,儿子回来告诉我说,午睡的时候,老师把他拉下楼了,让他自己一个人在楼下站着。当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没有马上去评判什么,而是内心平静地倾听孩子。最后孩子告诉我说,他因为有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所以在午睡的时候,没有办法睡,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表达他的开心,然后老师叫她停下来,她也没有办法停,所以老师有些生气了,直接拎他下楼,让他去跑步,他说他不跑,他就一个人站在那里。

当我听到这样的原因后,一个拎字,罚跑步,让我内心有些不舒服。

儿子这边的,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于是去跟老师交流,也是带着倾听去听老师的。把孩子为何那么开心也跟老师分享了,老师知道原因后,马上后悔了,觉得很对不起儿子,她说,如果知道他是因为这样而高兴得停不下来,我不会用这样的方式了,那样,我可以跟带着同学和他一起庆祝,为他高兴的,所以,我很纳闷,一个平时那么有分寸的孩子,今天怎么就这样呢?我也表达了,我是这样说的“老师,您说的,我非常能明白,如果您知道具体的情况,就不会如此处理。昨天我们只是简单的请了假,没有具体描述昨天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的疏忽。”

跟老师非常平和友好的沟通后,老师说,他要跟儿子道歉,并且送一个自己做的小礼物给他,让我送儿子去找他。我和老师说着一样的话“昨天因为老师不知道你有非常开心的事,老师没有了解情况就叫你下楼跑步,让你一个人站在楼下,真的很抱歉。老师那样做,是看见你跑来跑去,而这个时候其他同学又要睡觉,老师也非常担心会影响到同学们睡觉。”,儿子这个时候完全释然了,对老师说“老师,我可以理解你的,我不难过了(这个老师他非常喜欢,老师那样拎他下楼,他是非常难过的),以后有很开心的事情,我就用语言告诉老师,这样老师就知道了。”



福顺妈咪的日记


" 惩戒教育的度到底该怎么把握"?这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与众不同\

喜205409161


先说说体罚与惩戒的解释,再谈谈我的想法,以下是选自百度百科关于体罚与惩戒的解释。

体罚,是指通过对人身体的责罚,特别是造成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比如成年人(如父母或教师)对小孩身体使用的惩罚,其严厉性从打手心到打屁股不等,对少年儿童的一种错误的教育手段,体罚的类型有罚站、罚抄、罚跑步、打手心、打屁股、打大腿、打脚心、罚跪、罚蹲等。

惩戒释义:(1).以前失为戒。(2).惩罚之以示警戒。

一看两个词语的解释,就知道有彼此之间有交集,有重合的地方,却又不尽相同。那么,有没有可以区分的度呢?

本人在农村小学教书育人二十年,一直都承担班主任工作,期间任过教导主任、完小校长,这样说不是显摆,再说也显摆不了什么。我从未脱离过教育教学第一线,加上一直以来对体罚与惩戒有一定的思考,所以,可以对这个问题做一番探讨。

我要说明一点,我的惩戒一直都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支持的。

这不是矛盾么?家长理解与支持,难不成孩子们也理解和支持么?是的,的确如此。

有一句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名老师,接手任何一个班级都要立规矩,尤其要让家长们和孩子们清楚老师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一旦出现了违反规矩了要接受惩戒的理念。

第一个关键词:一而再再而三

一般情况下,首次出现问题,作为老师的一定要说明道理,讲明规矩,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改错的机会,让孩子们明白这件事情的对与错,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件事情的实质。这个环节是知错。

第二次,提出口头警告,老师在语气与表情上万不可轻描淡写,以引起孩子们的重视,将会承担惩戒的后果。

第三次,实施惩戒,经过两次的铺垫,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层面了,否则,就会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发生。那样,不但会影响到孩子的个人发展,还会影响到一个班级的风气。

这样做,不要说家长们理解,就连孩子们也理解。

第二个关键词:方式

作为老师,要慎用惩戒的方式,最好不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来进行惩戒,尽量慎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进行惩戒。在教学实践中,我常用的方式是蹲马步和蛙跳,除此之外,我很少用。

不同的年龄段承受的能力不一样,所以,当老师的一定要掌握好度。为此,我一般都要对孩子们的承受力做一番测试的,比如蹲马步和蛙跳,其实,蹲马步和蛙跳也是日常锻炼的两种方式,也就是说,不惩戒的情况下,我也经常让孩子们蹲马步和蛙跳。惩罚的度,就在日常锻炼中获得了。

我对惩戒的重视,不亚于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惩戒干脆就成为我日常教学的一个环节。

第三个关键词:一视同仁

除非有特殊体质不适宜惩戒,否则,一视同仁。

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很多老师无法实施惩戒的一个重要障碍,因为很多老师都不愿意惩戒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愿意惩戒不怎么违纪的学生,更或者,不愿意惩戒家里有权有势的学生。

一个小小的班级,就有了乌烟瘴气的高低之分的话,惩戒就无从谈起,当老师的也就干脆不要谈惩戒了。

第四个关键词:情绪管理

惩戒成为常态化的一个重要标尺是——不要情绪化,高兴了就不惩戒,不高兴了就加大惩戒的力度,这是当老师的实施惩戒的一大忌讳。

就我自己的体验来说,我惩戒哪一个学生,并不是因为我生气或者是对该生有什么想法,而是该生违反了纪律。也就是说,在惩戒的同时,我会跟被惩戒的学生聊一些家常话,甚至轻松的话题,要注意,这并不是装出来的,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

惩戒过了,该干嘛干嘛,课堂上一如既往,课后一如既往,根本不会受到惩戒的影响而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的情况。

第五个关键词:尊重

惩戒不是为了羞辱,惩戒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惩戒只是为了让孩子强化改错的信念,不为别的,惩戒的目的是不惩戒。一般我所带的班级,最后慢慢就不需要惩戒了,惩戒能够让一个容易忘记的人通过身体的劳累记住规矩,仅此而已。

以上几个关键词,只是作为一种例子来引述而已,关于惩戒,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作为老师,惩戒需要高规格的师德来约束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担心惩戒一旦成为常态化之后,孩子们会受到伤害的原因之一。

没有过硬的师德,慎用惩戒。若要用,必须经过测试与测定,我说的测试与测定,包括孩子们的承受力以及教师的师德。

2019年3月31日


李继明id


教育的话题在头条中,占较大的比重。惩戒权的讨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讨论。我不是写文章的料子,更不是作论文的好手。如果是,一定会写一篇“论惩戒权的利与弊"来。基于有限的水平,又想插口教育,简单提个意见。把惩戒权交给老师,首先要求老师具有自身的素质。仁爱之心不可缺。如果缺这基本点,惩罚学生就会失去度,要怀着心疼的基础去执行惩罚。否则,学生会受到粗暴的甚至致命的伤残。这是家长及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其次要求家长具有宽大的胸怀。不要把老师的惩罚当作对子女心歧视或伤害。紧记“玉不琢不成器",不要把子女当小皇帝,不要怀有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心态。总之,对教育学生我主张以疏为主,惩戒惩罚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施行,不可多用,更不应常用。不然,持续性刺激必使“感受性降低"。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1号老爷子


“度”确实在中国文化里是个非常难把握的艺术活。而在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又都常常面临这种度的把握,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真不好处理,但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要么暴力解决要么视而不见;

2、任何事情都不要臆测,人犯错是常态,需要搞清楚缘由再去想办法解决;

3、任何问题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惩罚;

4、解决孩子问题时不能带有主观情绪。

如果父母和老师都能够客观地、耐心地、不带任何主观情绪去处理孩子们的问题,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都是不错的体验,因为只有这样彼此才能感受到尊重、真诚和爱。同时在教育系统中,父母和老师的关系是合作的,需要彼此理解和支持的关系。

  • 比如迟到:老师不能一见面就劈头盖脸地指责孩子说你为什么又迟到,而需要私底下询问清楚来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是因为昨晚玩游戏睡晚了早上起不来床那就需要惩罚了,但具体惩罚什么需要由老师引导孩子思考出和迟到对等的惩罚措施,比如迟到多少分钟,需要做多少分钟孩子平日不喜欢做的事;如果迟到是有原因的,像路上做好事了耽误了,这种情况首先要表扬其爱心,但同时也需要引导孩子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可以如何更好地处理。

  • 比如不做作业:首先大人需要给孩子讲明白为什么要做作业,如果还是不做,就要搞清楚是遇到了什么具体的困难还是都会了不想重复写,还是真的不会做等等原因,然后再根据具体的原因想办法。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想做一件事,通常是遇到问题了,需要大人提供帮助的时候。
  • 再比如作弊:首先需要确认孩子是否知道作弊是很严重的道德问题。如果知道,问清楚原因,有的时候孩子们会因为仗义而去帮最好的同学作弊,如果是这种,就需要和孩子共同讨论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让孩子深刻地知道对同学仗义也需要原则,否则是害了别人。同样需要孩子自己去选择接受惩罚的方式。

无论哪类问题,都需要清楚地告诉孩子,惩罚不是目的,但需要通过惩罚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责任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会的,这才是最重要的意义。


旮旯里的神仙洞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表扬就会有惩戒。不管是表扬还是惩戒,说到底都是为孩子好。但是惩戒的度需把握好。有时候家长老师过于惩戒孩子,就变成了体罚,虐待孩子。现在教育局规定老师不能变相地体罚孩子,比如罚站,打手心,打屁股。有时候孩子真的过于顽皮,上课捣乱,下课欺负学生,老师批评,说教不听。这个时候就需要小惩大诫。如何惩戒呢!如何把握度呢!从小就听过一个故事:一名园丁的孩子脾气特别暴躁,特别容易惹事,园丁为了教导孩子,要求孩子每次惹事后在墙上钉一枚钉子,如果帮助了别人。就可以拔下一枚钉子,几天后孩子看到满墙的钉子。愧疚不已,于是就积极去帮助别人,改正自己的过失,努力去成为一个好孩子。这个故事对我有触动,每次遇到比较难处理的学生,我就会采取这个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意识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

在惩戒过程,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事情的严重性等采取合理措施,对犯事的孩子进行合理的惩戒。千万不要因为个人的情绪对孩子进行盲目处理。


定来生263


惩戒教育的度到底该怎么把握?

  关于校园惩戒的新闻层出不穷,校园惩戒问题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记得自己小时候上学时,老师还用漆包线打过我的手心,现在别说打了,骂一句可能都会受到处罚。到底是时代变了,还是人心变了?

  我们这一代的人都有一个共同背景,那就是独生子女,每家一个孩子,家里就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生怕孩子受了什么委屈。有了家长的这层保护,便为老师的惩戒行为带来了不少的干扰。打吧家长会投诉,不打吧又管不了孩子。老师也陷入了两难。这确实就是一种时代背景下造成的人心变化。

  在我看来家长确实应该适当给予老师惩戒的权利,但惩戒的度真的不好把握,或许就是出于这点原因,教育部门便剥夺了老师的惩戒权。在此我也不想谈论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只想说说自己的经验。

  没有了惩戒权,我在上课就不惩罚学生了吗?当然不是,我最大限度的惩戒是什么呢?通过吼来震慑学生,但吼过之后,我会对学生进行安抚。学生受到了震慑,心灵也得到了安抚,达到了我的目的,也没给学生留下阴影。这样的方法我一个学期最多用一两次,因为我更多地是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如何才能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通过课堂上搞怪的行为,有趣的语言,以及情景化的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在上课时便能高度集中精力,认真听我讲课。没有了矛盾来源,我也不需要惩戒他们了。收到的效果是,孩子们既喜欢我,也喜欢学习。

  因此,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应该寄托在惩戒权上,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想一些别的办法,老师将心放在教好学生上,便能克服一切困难。

  以上,如有不适,尽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