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年轻教师整个职业生涯都拒绝评职称,只把精力放在教学上,最终会是什么结果?

美蛙英语


晋职称对教师很重要。

对于所有的教师而言,晋职称不仅仅意味着每个月多出几百块钱,更代表着自己业务水平的高低,也意味着学校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因此晋职称成为很多教师一生的最高的追求和荣誉。毕竟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做的工作大同小异,每一个教师也都付出了很多辛苦,谁也不比谁水平高出太多,当然教师希望通过晋职来获得他人对自己工作的认可。


晋职称的权利是需要教师自己做好准备和争取。

晋职称是每一个教师的权利,但是晋职称这项权利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落到每一位教师的身上,而是需要教师自己努力争取到的。

例如,我们学校在晋职称是方面是业绩、政绩,以及民主评议等方面综合评分。所谓政绩就是指各种级别的模范教师称号,例如校级模范教师或者省级模范教师等;业绩就是指教师要参加各级各类的赛课活动获得的赛课证书,或者各级各类的论文证书等等;民主评议是指领导评议和群众评议等。如果教师想晋职称,就要在这些方面多用点心。例如,平时关注市区的教学发展,参加市区教学活动,特别要多参加各种赛课活动和科研课题研究活动,只有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接近晋职条件,最终实现晋职的愿望。因此,晋职称属于每一个有准备的人,不可能落到一个从来没有准备的人身上。就算领导想让你晋职称,你也得有各种材料啊,再说,哪有那么好的领导,你条件不够或者连晋职材料都没有,人家还非让你晋职称!相信没有优秀到那种地步的人。


放弃职称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放弃晋职的教师事实上也不是不想晋职,而是因为不具备职称的条件。

例如,我在上面所谈到的,要为晋职称准备,包括要参加各级各类的赛课,撰写各级各类的论文等等。有的教师嫌麻烦,觉得参加这些活动没有意义,所以,自身没有积累足够的材料,就声称不想晋职称。或者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与晋职要求之间的差距较大。

放弃职称的老师认为,参加赛课或者发表文章都是表面形式,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所以有人对此不屑一顾。

事实上参加各级各类的赛课是最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因为每一节精品课在打磨的过程中,教师会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累教学经验,能够在其他教师的帮助和建议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在年轻的时候,我几乎每年都参加各级各类的赛课,在精心准备、制作课件、设计教学等方面,我虚心听取同行的点评和建议,不断的琢磨和改进,最终形成了独具自己特色的良好的教学风格。正是年轻时不断的学习、改变和积累,才铸就了现在优秀骨干教师的实力。所以我还是希望年轻教师一定要从研究上好每一节课做起。

放弃职称的教师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意与领导做深入的沟通。毕竟校长在学校权力很大,没有与校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很难晋职。这一点确实是个问题。

作为年轻教师精心讲课与晋职称并不矛盾。

作为年轻教师,还有很长的教育教学生涯,既要讲好课,也要把晋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二者并不冲突和矛盾。

年轻教师刚走到教育工作岗位,对自己的晋升是很迷茫的,可以在晋升职称的标准指导下,不断的提升自己,不断的参加各类赛课,进行各种磨课研课的活动,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如果不参加赛课、磨课的一心教学,我觉得也很难评价教学水平的高低,如果一位年轻教师不参加学校教研活动,又怎么能够提升自己呢?毕竟教育教学和科研过程,就是一种互相学习的过程,可以学习同事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参与科研的活动过程中,也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因为科研是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如果教师没有任何目标的所谓的好好上课,我想他很难以职称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难以坚持下来。毕竟晋职需要的是近五年内的工作业绩,也就意味着教师为了晋职称,至少需要做五年以上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准备,在这五年里参加的各种教科研活动,可以大幅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因此,我觉得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毕竟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是需要他人认可的。教师要通过教学获得幸福和成就感。这种幸福感和获得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体现在每一次赛课后他人的认可,和每一次业务学习之后自我满足,如果教师不把工作变成快乐,这个工作将是漫长而充满痛苦,所以希望年轻老师在从教之中感受到幸福。

在晋职的道路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作为教师,可以晋职称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但不要不择手段,只要我们努力了,我们就顺其自然,要保持平和心态。我们只能掌控自己,不能掌控别人,我们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能改变别人。

同时我也相信,只要教师做到最大努力在业务上不断提升自己,最终一定会被学生和社会认可,职称离你也不遥远。

不知道你怎么这件事,说出来吧!


中考政治刘老师


对评职的感受,我是深恶痛绝。一是生平讨厌做无聊的事。评职需要好多的资料,好多的打印,好多的证件,对于我这种喜欢默默工作,甚至连很多证书都随时搞丢(多次搬家)的人来说,讨厌繁琐的其他事的人来说,已经基本上完全放弃了评职,一是没名额,而是不喜欢勾心斗角,不喜欢献媚讨好,最主要是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不美好的事情上。职称都能评定我优秀不优秀的话,活着就太没劲了。从教几十年,学生和家长才是最好的口碑。

曾经很多老师也郁闷过,抗争过。比如跳槽。😌😄😄真正的优秀教育者,有多少能得名得利的?尤其是在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真的公平多了。这点值得领导们深思了。公立不怕留不住教师,私立学校却一定要留住好教师。所 以,症结所在一目了然。

如果职称不是与钱挂钩,去你奶奶的职称,我只想安静的做个美老师。享受生活的美,享受教育的美。闲时,写写随笔,给家长点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去掉浮华,留下清高。

发张刚组织完的全班分组辩论图片。组织前,设计能每人参与的步骤,花了两个小时,这个最难,因为个别学生口语表达问题较大,必须还得让组长组员互相帮助。然后设计了组长公平选人的方案,目的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人尽其用。设计了家长参与,帮助拍照制作活动影集,学生和老师共同评分制度,家长捐奖品,实现家校互动互助目的,帮助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情感靠近,最后还设置了很喜剧的抽奖活动,因为每个家长的奖品都未知,很多惊喜出现,让他们懂的爱与传播爱的快乐。活动下来,我直接累趴。但乐在其中。每学期都有类似的结合教材的各种活动,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立,能干,有知识,快乐的人。比如自制食物大赛,比如购物表演,都几乎是全班参与。这里面的各种不稳定必须提前预料。

和评职的无聊比较起来,这种活动带给自己和他人--家长和学生的快乐,成长,美好,简直就毫无可比性。因此希望,简化评职。或者取消职称与工资挂钩严重的行为,给天下普通老师一份简单的自豪感!

让所有默默无闻热爱教育的老师们能更快乐的享受教育,播种美好!

远离评职,虽然心底有憋屈,但世界那么大,去享受很多的快乐吧。



二十多年的教育小故事


年轻教师整个职业生涯都拒绝评职称,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绝对不可提倡,也绝对不可为。

职称是教师的命根子。教师不评职称,就像公务员不晋升职务,军官不晋升军衔,农民种地不去收获,工人干活不出产品一样,这样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一、职称是事业单位划分人员等级的工具

任何单位,都要把人划分为不同的的等级,这既是管理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否则,就像人民公社一样,农民都吃大锅饭。最后没人干活,大家都只好挨饿了。

对于公务员和参公单位来说,走的是职务晋升序列。就是因为职务晋升这条路太窄,最近中央开始推行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将于2019年6月1日全面推开。

对于像学校、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来说,职称就是把人分成不同等级的工具。

一般来说,评定职场跟你的学历、工作年限、论文、工作水平、工作成绩等挂钩,是对事业单位人员的一种综合评价。

当然,就像任何一种制度一样,职称制度有其弊端。

比如说,有的时候不够公平、公正、公开。

现实中,有的人水平很高,但职称较低,有的人水平很低,但职称较高。

但总的来说,职称制度正面的作用大于负面的影响。

而且,这绝对不是你拒绝评职称的理由。

这就比如,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不公平,难道你就要选择不活了吗?

二、职称与你的利益密切相关

学校也有很多的行政职务,而且级别越高的学校越多。

但是,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大多数老师是没有职务的,只好走职称序列。

职称跟工资、住房、医疗等一切待遇挂钩。甚至出差,坐飞机还是坐火车,坐一等座还是坐二等座都跟职称挂钩。

在学校里,如果你想走行政序列,当个头头脑脑,一般也要有职称。比如,很多大学规定不是正教授就不能当校长。

话又说说回来,你连职称等不想评,你还能当好校领导吗?

如果你一辈子都不评职称,将拿最低的工资,享受最低的待遇,遭受最多的歧视。

即使你能忍受,你的配偶、你的孩子、你的父母能忍受吗?

就像一个长期种地没有收获的农民,还是一个农民吗?

你不愿意遵守这个职称的游戏规则,干嘛还要在这个职场上混呢?

三、拒绝评职称,也当不好一个好老师

题主提出了一个假设。说,我不评职称,我只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可行吗?不行!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你一辈子都没有职称,你的学生如何看你?

如果在中小学,别人都是一级教师、二级教师,如果在大学,别人都是教授、副教授,学生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师呢?

老师为什么不评职称?也许有以下几种可能。

1、各方面的条件不够。

比如说,学历不够,年限不够。但学历不够可以从低级职称评起,再想办法提升学历,年限不够可以熬。如果什么都不做,岂不是傻子吗?

这样的人,不就是混吃等死吗?还可能对生活有积极的态度吗?

没有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还可能是一个好老师吗?

2、各方面条件够,但是看不惯职称制度,不参评。

我只能说,这个人的情商太低,甚至为零。这样愤世嫉俗和偏激的人,处理不好和学校领导的关系,处理不好和同事的关系,也处理不好与学生的关系。

唐朝的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个没有良好心态的教师,能教育好学生吗?

最近在上海,有一位叫沈巍的前审计局公务员,被网友炒作,冠以“流浪大师”的称号,火了。

流浪是真的。但是,他能真正称之为大师吗?我想,除了调侃,除了笑谈,除了跟风,任何一个真正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认为他是大师。

实际上,他就是一个脑袋有毛病,在休病假的公务员而已。

而恰恰碰到自媒体的风口。

如果不是自媒体的炒作、如果不是这么多主播想蹭流量,想成为网红,他能火吗?

再说了,他即使火了又该如何?

一个年轻教师,整个职业生涯都拒绝评职称,不就是下一个沈巍吗?


黄老师教你学语文


首先,敢肯定的是会被人说很傻。

上课多,在教学上花的时间也更多,却不要钱,不要名分。

因为评职称问题在办公室讨论过。一人问:评职称这么难,一个月也就多个几百块钱,而且都是虚的,不能真实反应教学水平。不去评会怎么样?

一老老师回答:能评肯定去评到来。一个月多几百块钱,老师本来就没什么钱,多个几百已经很多了。再想想,同期进来的老师都评上高级职称了,就你自己一个没评上,会多没面子。

而且,评上职称是实打实的,看得见的。能评上的就有凭有据,没评上的教学再好也无人知道,而且教学的好差很难体现出来。有时不管老师再优秀再努力都没用,因为有一部分学生从开学就没打算听课。

所以、这个问题就如你说是某某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和一拿着普通大学毕业证的人相对比一样。别人相信普通大学毕业学生而不会相信这个无凭无据的重点大学毕业生。

其次,不去评、没评上也没有什么。自己心态好,看得开看得淡,不去评职称也是可以的。

最后的结果是可能有学生还记得你是一个不错的老师,其他成人会不理解你的做法,会认为是固执或标新立异。


钠镁铝老师


1.放弃评职称,完全把精力用于教学,也许只是他刚参加工作时的冲动,是一种对教育的无限热爱产生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但是,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姜醋茶,生活不仅仅有诗和远方,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当因为自己工资低买不起房子娶不到媳妇时,他的信念迟早会动摇崩塌。

2.一个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中的年轻教师,一定会在教学中有所建树。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当他的教学水平步步提高,教学成绩出类拔萃时,他就会脱颖而出成为名师。到那个时候,属于他的荣誉光环会接踵而至,只要他不拒绝,晋升职称必然也是水到渠成。当然,也可能出现另一个极端,虽然他勤勤恳恳醉心于教育教学,但是无奈自己天资有限,加之现在的学生难以管理,他的付出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最终还是一头默默奉献的老黄牛。


QQ841296820


首先个人不建议这样做,不管做哪方面的工作,要积极的出世,当然可能有个别的教师会因为各种非常特殊且合理的原因而选择不去评职称,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还是要积极的去参与这种规则并去适应,发展到今天的职称评定确有许多不合理,但是只要它存在着并对你有所制约,又是一条仕途之路,那就要积极的去争取,先别去看它是否公平,有句话叫天天喊不公平,那是公平的天平还没有向你倾斜对吧?认真的面对此事。

跑题了,如果一个老师一生不评职称,只是去教学,兢兢业业的,工资也不会低了,目前来看,国家有关政策还是不错的,咱们综合国力又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可以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比较乐观的认为咱们这一代人处在了一个比较好的时代。国家富强了,人民定会从中获得应有的好政策,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最终会让付出者有好的回报,但不建议这样做。自己教育的孩子,您建议他终生不考试吗?


110流水


很多88后的青年教师从踏上岗位开始对教育工作的观念发生了改变。看了很多评论,要么是评上的。要么没做教师。

树挪死,人挪活。以前那种在学校籍籍无名,在外面因为自己的某项能力获得社会认可然后才在学校得以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些你写那些义正言辞的话时内心也许真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你们老一套骗不了我们了。

真正不承认当下职称评价体制有问题的人特别是教师是很少见的。职称高荣誉多的教师课堂水平必然高于职称低的教师谁也不能打包票。

当下现状就是,很多有能力的年轻教师在不违反教育国家各项规定前提下,发挥特长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荣誉和财富。当然也有顶风作案的。

中国教育的改革问题,青年教师因为当下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先进更宽泛的社会包容作为新鲜血液,用个性和能力在逐步清洗多年以来体制留下的不足。让教育行业自身感觉到痛,感觉到不安,感觉到不稳,从而互相适应,逐步改进。

然而有一句话是对的,能力好的认真教书的去评职称真的是早晚问题。那么,后来的年轻人也许真的就选择晚,因为要赶早与时俱进。要赶早把更多的时间给家人,给自己。大家都知道,评个职称时间很长。好比一个比赛从二月开始,初试到复试半个月,决赛,公开课期间磨课又一个月。。大家都很累的。


金凯瑞银凯瑞铜凯瑞


把全精力放在教学上,放弃评职称,全是呃鬼!

评职称与认真教学绝不割裂开来!只要你把全自心的精力放在教学上,你的教育,教学,必出优秀成果!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成绩,达到评职称要求时,就是将你的教育,教学过程,用文字写出来,变成论文而己!只要你真的达到这种水平,上级评审团,一定确认!若有什么不足,评审人员,会提出改正意见,第二年可继续参加评审,真正有料的一定能够通过!!!

那些人,教育,教学,成绩不突出,教学效果差,年年县统考,自己所任班级的科目,总是在全县同级的三率中居后五名!你说精心教学?永不评职称?你用什么成绩评?不解聘你算照顾你啦!下岗,你也不敢说个不字!!!

这些是伪命题!

全精心教学,不评职称?为何不评???

职称个个可评!只要你遵纪守法,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评职称的规定年限!无人限制你!

谁人要卡你,压你法庭见!!!

……!!!

这伪命题,不成立!!!……

……!!!





用户老顽童四公


我认为年轻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参与职称评定。这与搞好教学不矛盾,或许还是促进。

职称制度是评价教师学术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的一项主要制度,是老师科学配置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顺应潮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努力工作以谋求升职。评上了高一级职称,也是自己能力的证明。何况一个人还要替自己的家人负责任,高一级职称可以获得更多的工资待遇和荣誉,可以改善家人的生活。所以,我认为还是要积极参与而不是拒绝。


当然,如果不评职,也无可厚非。如果一心教书,把精力放在教学上,一定会成为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2018年10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5岁的讲师龚德才在网上走红。龚德才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第二年被评为讲师。24岁的他那时是湖南师大最年轻的讲师。自那以后,他31年“专注教学,不评职称”。他没有评职称,并不是评不上或者学院不给评,而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参评过。他所在院系的很多教授都曾是他的学生。

龚德才是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是唯一一个有三个班推举的老师。从读书期间公认的“第一才子”,到55岁仍只是讲师,旁人看来唏嘘不已,但龚老师说只是追求本心的自然结果而已。他不参与评职称,但不否定高校教师投身学术研究。龚老师说,不评职称是他的一种态度,“一切都很值得。”


可见,人各有志,不评职称似乎不食人间烟火,遭到一些人的非议,但毕竟有人这样实践了,也未见其人生有多么失败或者悲观。所以,无可厚非,只要是好老师,还是值得点赞!


一路散花说教育


会出问题的。

这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这种精神开始时无私的,但是当他遭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就会成为让自己想不通,想不明白的重要根源,再加上自己的牺牲精神,人生的价值观会被扭曲。

这样的精神在妈妈教育或是家庭中是很常见的。一开始,这种付出都是心甘情愿的,妈妈为了陪伴孩子,自己什么朋友也不交往了,为了家庭,自己也不打扮了,为了孩子,自己身上能省的全省了……更重要的是甚至为了自己家庭,把自己的工作也扔了,学习也抛下了。

但是,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孩子成绩不理想,自己的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矛盾摩擦不少,甚至也感觉到自己的丈夫也不支持理解自己的无私付出,更有可能还有外遇了。那这位妈妈一定会出大问题的,接下来,她会牢骚不断,她会很伤感,她会不断地向孩子表达无助,表达自己的可怜,想获取孩子的同情,让孩子一定要觉得全家只有妈妈牺牲最大,一定要同情妈妈……

一边向孩子责怨着不懂事,一边又努力地获取孩子的同情与支持,孩子也被搞得非常矛盾,非常无助,妈妈的负能向孩子倒,可是孩子接了这些情感垃圾又向谁倒呢?他如果倒不了,那么孩子的情绪肯定也会出问题,他不知道用什么合理的方式发泄。

同理,一位老师如果也是完全拒绝职评,把精力放在教学上,本身就是对学校制度的不满,对职评的抵触。这样的负面情绪开始积压着,然后在教学上,在同事对自己的评价上,在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上,再加上学生的成绩有问题,学生管理有问题,那么结果会怎样呢?老师会更加的伤感、无助、不解……

其实,在我们老师的成长职业生涯中,职评、教学、学生管理、家长交往、同事交往、业务学习培训、教育教学改革……这些都是我们的成长经历,我们谁都无法拒绝成长。

成长路上,坦然接纳,既接纳自己的职业,也接纳了自己,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长处还是短处,坦然面对,不要过分刻意地追求与拒绝,我们的成长轨迹会很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