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一則熊孩子的新聞引發了父母們的廣泛討論。還在上小學的小邰,在兩個月的時間內,通過微信轉賬、發紅包的方式,將父母辛苦攢下的27萬元全部轉走,只為了獲得遊戲中的賽車裝備。
之後,警察調取了微信轉賬記錄,發現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小邰通過轉賬給代練玩家26萬餘元,還以發紅包的方式給了對方1萬元。隨手就轉走這麼多錢,小邰真的不心疼嗎?小邰說,自己對微信上的錢沒有概念,以為它就是一個數字而已。
而這樣的事情,其實並不少見。之前,還有初中生偷偷把父母靠縫牛仔褲,辛苦攢下16.6萬元存款,偷偷打賞給了平臺女主播。
其實,類似這樣熊孩子玩遊戲、打賞主播的新聞早已屢見不鮮。如果我們上網搜索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很多,而且涉及到的金額也不是小數目。
有很多人都不理解這些孩子的家庭條件往往都不是很優渥,看著父母平時早出晚歸,打工攢錢那麼辛苦,他們怎麼捨得一下子就花出這麼多錢呢?在這些孩子眼裡,金錢到底是什麼呢?而孩子又為什麼會這樣呢?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的金錢觀。
孩子胡亂花錢,主要是因為金錢教育不夠
就如同為獲得遊戲裝備花出25萬的小邰說的那樣,他對金錢沒有概念,覺得金錢只是數字而已。
其實,很多孩子對錢都沒有概念,一方面因為他們沒有花過錢,平時想要什麼就去告訴父母,父母買回來就可以了,孩子幾乎沒有接觸錢的機會;另一方面,孩子不知道賺錢有多辛苦。他們就以為只要找父母,父母就會有,但是,他們不知道錢是從哪兒來的,錢是怎麼來的。
再加上很多父母拒絕在孩子面前談錢,在很多的觀念中,談錢是一件不那麼光彩的事情,說起錢,就會讓人覺得自己勢力、虛偽、唯利是圖,所以,我們很少與別人在公開場合談錢。
面對孩子更是如此,我們覺得為了保護孩子純潔的心靈,只要讓他們有錢花,就是父母盡到自認與義務,完全沒有必要讓孩子瞭解錢。
而父母的這種刻意隱瞞,更是讓孩子沒有機會接觸錢、瞭解錢,從而就出現了諸如前面提到的那樣,熊孩子找遊戲代練花了25萬,打賞直播給了十幾萬。
著名的教育學家、《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曾經說過:"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有其他人取代你教訓孩子,這個人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讓這些人來替你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恐怕你跟你的孩子就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即便如此,許多父母還是覺得這只是個例,自己的孩子不會這樣,所以,他們還是並不理解,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呢?有錢就花,沒錢就不花,這麼簡單的事情,有什麼好培養的呢?
其實不然,金錢觀絕不僅僅是影響孩子對金錢的態度,甚至還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消費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心理賬戶,意思就是在我們心裡,錢並不是統一存放的,我們會把錢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比如,有的錢是用來買衣服的,有的錢是用來負責孩子教育的,有的錢是用來的旅行的。我們會因為用途不同而將錢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賬戶中。
不過,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人的收入完全一樣,但是在都保證生活的前提下,剩餘的錢怎麼去使用,就將對他的人生產生影響。其中一個人把錢都用在吃喝玩樂上,而另一個人把錢花在買書、學習、旅行上,幾年之後,就會看到另個人之間明顯的差別,而他們的人生軌跡也會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
所以,你的錢流向哪兒,你的收益就會顯現在哪兒,而你的人生就將會走向哪兒。 如此看來,對孩子金錢觀的培養,不僅是與錢有關,更重要的是與他們的人生髮展有關。
教育家默克爾就曾說過,"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它可以幫助孩子正確地花錢,幫助孩子改掉胡亂花錢的惡習,但是,金錢教育又絕不僅僅是告訴孩子怎麼花錢,而是在幫助孩子培養"財商",就是一個人和金錢打交道的能力,其中包括理解財富和應用財富,讓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不會被金錢所拖累。
關於金錢教育,父母存在兩種錯誤做法
當然,有一部分父母也還是會重視對孩子金錢觀的培養,有培養意識確實是好事兒,但是,不得不說,他們的方法卻是有些欠妥當。
第一種做法,孩子要學會勤儉節約,所以得"哭窮"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的家庭裡條件還不錯,但是從小他媽媽就告訴他,家裡沒有錢。不管買什麼,媽媽總是要先說一遍,家裡多不容易,狀況多不好,多麼難才能為你買這些東西。
媽媽的初衷也許是好的,她希望孩子不要大手大腳亂花錢。但是,我的朋友卻感到很痛苦,因為每當他需要花錢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愧疚感,覺得自己對不起媽媽,而讓他最覺得安全的事兒,就是銀行卡里的數字不斷在上漲。所以,即便現在他已經年薪百萬,但是依舊捨不得花錢,他覺得花錢就是一種錯。
一般說來,經濟上未得到滿足的孩子,被嚴格管制的孩子,長大之後,特別容易陷入到追逐金錢的漩渦,唯利是圖,遇到事情總是傾向於用金錢來衡量。又或者,像我朋友一樣,他們不敢花錢,生活品質也比較低,他們也很難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第二種做法,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讓孩子不愁錢
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
一個孩子問家長:"爸爸,我們有錢嗎?"
美國爸爸回答說:"我有,你沒有,你想有錢要自己想辦法掙。"
中國爸爸說:"我有的是錢,等你長大了,錢都是你的。"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自己奮鬥賺錢的意義就在於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所以,孩子只要孩子有需求,就儘可能地滿足,告訴孩子,我的錢就是你的錢,覺得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但是,一旦孩子建立了這樣的金錢觀,他努力的意願就會下降,反正不管怎樣,爸媽的就都是我的,那我就不需要求奮鬥了。
所以,這兩種方法都不是進行金錢教育最好的方式,父母靠哭窮培養出來的孩子,可能會因為覺得窮,而壓抑自己所有的需求,甚至會因此出現自卑等情況。而父母無條件地滿足孩子各種物質需求,會讓孩子不珍惜金錢,滿足感下降,匱乏感上升,從而出現一系列偏差行為。
如何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
首先,定期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培養孩子儲蓄、合理規劃金錢的能力。
每到過年,不少孩子就會因為壓歲錢和父母產生衝突。孩子覺得壓歲錢是自己的,所以得自己保管,但是父母往往都是以怕你亂花為由,將零花錢據為己有。
想要防止孩子亂花錢,不是不給孩子錢,而是要給孩子錢,但是,錢怎麼給,就有方法和技巧了。
我們要定期給孩子零花錢。之後告訴孩子這些錢可以用來做什麼,比如買文具或是一些小零食,讓孩子自己買單。期間,如果孩子找我們要錢,我們要提醒他,你是有零花錢的。
同時,我們還可以建議孩子制定一個計劃,比如你想要一個貴重的禮物,那你就需要存錢,等錢夠了再去買。這樣就可以趁機教會孩子存錢、理財,這樣就會讓孩子對金錢產生獨立自主的意識,學會理性消費,對於孩子今後發展也是一件好事兒。
其次,讓孩子知道錢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許多孩子都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就是覺得我爸媽有,這樣就可以了。但是,父母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也是辛苦努力賺出來的。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比如父母每天要工作多久,幹什麼活,一個月可以拿到多少錢。
當然,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帶孩子去工作單位看一下,或者讓孩子參加一些職業體驗活動,讓他們對賺錢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明白錢是靠辛苦的勞動換來的。
除此以外,我們還要告訴孩子,這些錢不僅要用來供你讀書、讓你吃飽穿暖,還要負擔全家人的生活,所以家裡的錢並不是只要滿足孩子一個人的慾望就可以了,而孩子一旦濫用金錢,就會影響全家人的生活質量,從而讓孩子自己學會調整自己對金錢的預期,對慾望的控制。
第三,引導孩子用金錢來幫助別人。
這一點,很多父母似乎都不太會去做,覺得自己辛苦賺的錢,怎麼能白白地給別人呢?其實,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讓家長去花錢,而是讓孩子明白,金錢除了可以給自己充足的物質生活,還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除了買東西,還可以用來幫助別人。
比如,讓孩子拿出來一部分零花錢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或者讓孩子自己花錢買一些水果,去看看養老院的老人,或是一些救助站的兒童。讓孩子知道除了接受,我們還可以給予別人,而給予本身也會自己帶來成就感與滿足感。
最後,父母要懂得以身作則。
雖然我們說金錢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對金錢有正確的理解,但是這不代表,父母就可以教育孩子一套,自己做是另一套。因為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父母的金錢觀在無形之中就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這一點金星做得很好,她曾在節目說過,"家裡衣服沒有貴賤之分,只有質地的好壞,哪怕是買了名牌的衣服,我也會把商標給剪了,小孩子不應該懂得成人社會里的價格啊、名牌啊、地位啊。"
孩子一開始都不懂得去攀比,都是在看到了父母攀比之後,自己才學會的。所以,我們在家裡也沒有必要去和孩子強調這件衣服多麼貴,那雙鞋是限量版,如果我們過分看重品牌,那麼孩子自己也會追求。如果我們本身對金錢的理解就存在問題,比如過分看重金錢,那麼孩子很可能就會在我們的影響下,也變成了一個唯利是圖的人。
金錢會貫穿人的一生,我們在每個階段都離不開金錢,但是,金錢不僅僅是錢,不僅僅意味著買,金錢觀更多的是一種價值觀,本質上就是教會孩子如何獲得和對待擁有。所以,我們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也不只是為了告訴孩子錢多錢少,家裡富貴貧窮,更多的是要通過金錢告訴孩子,如何面對慾望,如何進行選擇,讓孩子產生擁有的價值觀,這才是我們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的最終目的。
陸北老師專業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溫暖的陪伴。歡迎在下面留下你的育兒煩惱,陸北老師將陪你一起面對解決。
閱讀更多 陸北老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