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为什么把封国封那么大?却不把自己的土地弄到最大?

大秦帝国洪


西周是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古代交通和国力的制约难以撑控那么多的地盘。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将土地和人民封给王族、功臣和贵族。一开始封了七十一国,王族占了五十三。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统称为诸侯,也就是说封邦建国。按爵位大小分封土地人民。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周天子实际撑控的地盘当然是最大最好的。据《孟子·万章下》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几四等。也就是说周天子实际撑控的地盘是公侯的十倍以上。周礼也有讲到王畿千里。除了地盘外,周天子拥有的军队也是多过诸侯的。据《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也就是说周天子有军队七万五千人、大国三万七千人、次国两万五千人、小国一万两千五百人。

西周一开始直接撑控的地盘是宗周(以镐京为中心,即后来的秦国关中。)成周(以洛阳为中心,即原来商朝的统治地盘)所以西周的军事国力都是凌架在诸侯国之上的,何况当时三分二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所以说周王室的地盘是最大的,而封国的地盘是很小的。



周王室的地盘越来越小,诸侯的地盘越来越大其原因:

第一:周王室丧失宗周之地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被杀。太子宜臼继位为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周平王东迁后并没有知耻后勇收复失地,反而封给秦襄公。因为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到洛邑,也是护驾有功。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封给他。其实就是空头支票,因为那些地方都让犬戎占着。据史记: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就是说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给秦襄公了,但让秦襄公自己去打。然是秦国数代百年时间几乎都在跟犬戎打。


第二:不断的分封、赏赐

周武王灭商后分封了七十一国,之后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还是不断的分封。必竟土地是有限的,这时西东周实际撑控土地将越来越少。

举几个例子据史记:1以河内地与晋2考王封其弟于河南3乃封其少子於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到了春秋时至少有一百七十多个诸侯,比西周初的七十一多了两倍多。

第三:华夏文明向四周扩张

西周时周天子直接掌管的是宗周成周,其他地盘就封给王室、功臣、贵族。目的就是让他们拱卫周天子。当时东边有东夷、淮夷、越即山东、徐州、江苏、安徽等一带。齐国、鲁国、吴国、越国、楚国就是向这些地方扩张。南边有南蛮,即今湖南、湖北一带。楚国向这些地方扩张。所以楚国一直给中原诸国称为荆蛮、楚蛮。北方有北狄,即山西河北东北一带,赵国燕国向这些地方扩张。让赵国灭掉的中国山,就是白狄建立的。西边有西戎,即今天宁夏陕西、甘肃一带。义渠国就是西戎建立的。

因为诸夷跟周朝是有冲突和利益相争,周朝也是靠着周围的诸侯国挡住他们。诸侯国在跟诸夷征战中逐渐走向强大。

齐国:姜太公封为侯建国齐,地不过百里。史记:封师尚父於齐营丘。还没到齐地,东夷就准备阻止姜太公就国。史记: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周成王时淮夷经常入侵,于是让齐国去讨伐。史记:淮夷畔周......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齐桓公时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诸候中谁受到诸夷进攻,齐国都会去救。如燕国受到山戎进攻,卫国受到狄人进攻。史记: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卫文公有狄乱,告急於齐。

楚国:楚国一开始的爵位是子男,地不过五十里。史记: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

楚国在西周时就敢称王,还把几个儿子都封王。后来又怕西周打他,又去王号。

楚国跟蛮夷相争,从开始有爵位后一百多年从地五十里变成地千里。史记: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当时周天下给楚国下命令好好看守南方的夷越不要打中原的主意。史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

华夏文明从四周扩张,例如山东以前是东夷。到了春秋末年已经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西周当时直接控制宗周,成周两块经济人口众多的地方。诸候有义务向周天子进贡、定时朝见述职、随天子征伐、等。如果有诸候没有完成他的义务,那周天子就会问罪。据《墨子》: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就是说诸候一次不来朝见就削爵,两次不来朝见就削减诸候的地盘,三次不来朝见就会派六师军队去打。师军队驻扎在成周,也就是洛邑。论语讲: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问罪征伐诸侯只有天子才有这样的权力。

但是必竟天下太大了,西周又要防备犬戎。所以有时候这些事就会让其他诸候替自己办。

西周周成王(周武王儿子)就给了齐国姜太公这样的权限。史记: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四百年后齐国伐楚,楚国讲为啥来打我。齐国回四百年前召康公授予太公征伐之权力。你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就是有罪。史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就是说我们征伐有罪的诸候是得到周天子的任命的。

而楚国打别的国家,别的国家讲:吾无罪。楚国回答:吾蛮夷。

第五:东周衰弱,导致诸侯兼并

春秋初至少有一百七十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只有二十多个诸侯国。

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西周灭亡,而东周又衰弱根本镇不住诸侯。据史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就是说因为东周的衰弱,强大的诸侯开始兼并弱小的诸侯。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

诸侯纷纷起来争霸抢地盘。最为有名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有多种说法)

反正就是找一些过的去的理由师出有名就行,去讨伐他国而兼并。例如齐国灭郯国。理由:当年本公路过你们那里,你们没有好好招待我。

论语讲: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我的理解是周王室强大的时候,只有周天子有征伐问罪的权力。周王室衰弱时,征伐的权力在诸候那里。所以齐晋等强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征伐他国。本来像一些诸候不朝见、不进贡、擅自征伐他国等,应该是周天子召集诸候问罪讨伐。现在变成了齐晋等国替周天子干了。例如召陵之盟。齐国召集了八个诸候国攻打蔡国和楚国。理由是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楚国服弱表示会进贡。



这时诸候表面上还把周天子当回事:尊王攘夷。一些大国会盟讨伐其他国家还会表面上征求得到周天子的同意。有时还请周天子到场。其实就是逼迫周天子来。只有周天子才有征召诸侯的权力。现在齐晋等国做了,再者诸候也没有征召周天子的权力。所以史书给天子遮丑就讲天子到会盟的地方巡视。正如宋朝明朝的皇帝给人俘虏了,却说皇帝北狩。到了春秋末随着诸候实力越来越强大,已经连表面功夫都不做了。到了战国时齐、魏、秦、赵、燕、韩等相继称王、相王。称王是自称,如当年的楚国。但没有人认的。相王是互相承认的。这时就连最后的遮羞布都没有了。因为只有天子才能称王,诸侯只能是公、侯、伯等。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齐秦并强时还搞出东西二帝。


小鸿哥


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朝诸侯分布图大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分布图,通过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处于周朝边疆地带的诸侯国疆域往往很大,不是一般的大,是中原诸侯国的十几倍,几十倍的大。像齐国、燕国、晋国、秦国等等,给人的印象就是为什么周天子把他们分的那么大,而自己的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很难在地图上找的到。

其实这是一种误导,西周的大规模分封有两次,一是武王伐纣之后,二是周公摄政时期。两次大规模的分封都是加强对殷商贵族及周王室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所以分封在当时交通不发达而疆域又极为辽阔的周朝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政治创举。但是当时分封诸侯并不是像我们后世看到的那么样,诸侯都有广阔的疆域。其实在中原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诸侯国的疆域都很小的,往往只有一城或者数城大小,我们今天也会注意到,在中原地区有数量极为众多而又很小的诸侯国。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些地处中原经济发达的小诸侯国,首先成为被兼并大对象,因为他们国力太小,又处于四战之地,扩张起来极为困难,像如今的德国,处于欧洲四战之地,扩张成为奢望。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被群殴的对象,德国能有今天的领土和国力相当不错了。但这些中原小国一旦有一个大国崛起,往往国力上升很快,因为中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在古代,这些就是国力。像春秋的郑国、宋国和战国时期的魏国。但是他们后劲不足,极为容易衰弱。处于四战之地,谁都可以打他,常年用兵、国土狭小,肯本不足以支撑太久。郑国、宋国、魏国都是例子,还有二战时期的德国

那处于周朝边疆地区的诸侯国呢?今天我们看来他们疆域都很辽阔,其实在西周分封初期,他们是最惨的。他们的分封之地在当时都是蛮荒之地,周王室根本无力直接统治的地区。不像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到,像当时姜子牙的齐国,当时山东半岛地区还是东夷部落, 处于原始状态,殷商势力在极大地影响力。秦国更不用说了,就是一直空文,因为他的封地还在戎狄的势力之下。所以当时周王室在边疆地区的分封,更多的是分给你一个据点,给你点人口,自己建个城,代周天子统治该地,能有多大作为就看各个诸侯国的本事了。类似于后世的殖民地,到一个地方,建立一个据点,然后慢慢扩张势力。

所以在当时边疆地区还处于权利真空的时代,各个边疆地区诸侯国为了生存不得不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实力,然后在不断地抗击部落的侵扰与主动的扩张之后,疆域越来越大,最终成为疆域广阔、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实力远超中原各国。像南方的楚国,在那个时候南方都是实力弱小的原始部落,楚国就不断的、无休止的向四方扩张,疆土最大时几乎是整个北方各国疆域总和。

所以,在西周时期周天子还有权威的时候,诸侯国的面积是差不多的。但到了东周,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各个诸侯国开始发起兼并战争,此时的周天子已无力控制各国。


虾果仁


实际上,周王室是把自己的土地弄到最大最好的,诸侯的土地一开始并不大,之所以给人周王室比诸侯小是因为分封制长期实行显露出的弊端。

西周的大规模分封有两次,一是武王伐纣之后,二是周公摄政时期。两次分封各有原因,但站在当时周王室的立场上,可能找不到比分封更加有效的措施了。

武王伐纣虽然消灭了商朝的核心力量,但朝歌以东仍有不少殷人势力,周人无法将之完全铲除,于是就实行分封。

帝辛(即商纣王)之子武庚受封于殷都,以安抚殷人。但周武王显然不能信任武庚,不仅设立三监(即周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管辖殷商王畿,监视武庚,同时还将宗室功臣中能力出众者分封到边远地带,稳固周王室的统治,如太公望(即姜子牙)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

武王分封的背景是商朝虽亡,但仍有实力,周朝并未能彻底统治殷商核心之地,天下未宁,周武王却在克殷两年后去世,继位的周成王年幼,周公辅政,周王室内部的争权夺利也浮上水面。

管叔不满周公辅政,加上武庚煽动,原本负责监视武庚的三监却和武庚一起反抗周公了,逼得周公亲自东征,杀管叔,平定动乱,并进行第二次分封。

由于殷商故地的反叛实力受到巨大打击,周公分封将边界向东推进,他的鲁国(实际上是他的儿子伯禽受封)和太公望的齐国都向东边移动,进入山东。

如果将当时的周朝领地类比成一个椭圆,齐鲁与镐京形就是椭圆的两端,而周公营造的成周和分封殷商遗民的宋国,则处在椭圆的中心,整个椭圆的西半部都处在王室的直接影响下,东半部则交由宗室和亲信,王室施加间接影响。

两次分封,其实就是周王室从关中老巢出发,自西向东发展势力的过程,最终由周王直接统治关中之地和河洛之地作为王畿,各诸侯则是周王在地方的翻版,周王通过诸侯来实现对王畿的统治,当然,周王实际上是将这些领土的行政管理权等诸多权力交给了诸侯。

权力交出去是很难拿回来的,周初王室有西六师和成周八师,武力相当可观,对于不服的诸侯,要么是武力威慑,要么直接剿灭,周王可以直接灭掉诸侯。

随着时代发展,周王室的实力呈现下降趋势,周昭王南征不复,也就是全军覆没了,周穆王四处征战巡游,对王室实力的消耗可以想见。周宣王虽号称中兴,但晚期却屡战屡败。到周幽王身死、平王东迁,宗周的广大土地和军队都丢失了,周朝的实力下降得厉害。

再回到椭圆说,周王室被诸侯环绕在椭圆内部,尽管远离了大多数外界威胁,却也锁死了周人向外拓展的通道,堂堂王室是不可能大肆吞并诸侯的,那样反而可能激起诸侯群起而攻之。

周王室唯一的发展通道是西方,但西戎的强劲却使得周王室没有太大收货,西周最终也是亡于犬戎。

反观诸侯们,这个忧虑并不是普适性的,对于处在边缘的诸侯来说,风险与机遇并存,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诸侯国,如齐国、楚国、秦国、晋国等,无一不是处在边缘,他们没有像卫国和邢国那样被戎狄所灭,而是灭了戎狄,壮大了自己。

总的来说,分封之初,周王室的土地是远远大于诸侯的,但周王室的土地不断缩小,有些诸侯却在激烈争夺中不断壮大,最后逆袭碾压周王室。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比西周更为清晰,知名度也更高,所以往往人们看到关于周朝的消息,十条有九条里周王室是比诸侯小的,这也难怪会形成周王室小的错觉。


平沙趣说历史


周王室在分封的时候,并没有把封国封的很大,而且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最大的。

我们大多数人看到的东周列国很多都比周王室大,而在西周初年施行分封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



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了列国以屏藩朝廷,列国的土地都很小,而且所在位置都不是特别好,我们熟知的齐秦晋楚燕等大国,在西周初年只是一个小国甚至还是部族,地理环境非常凶险,面临着随时被灭的危险(秦人一开始只有一个小邑,靠近西戎,常年争战,过着刀光剑影的日子;齐国临近当时还很强大的东夷,齐国还不如宋、卫等国好;燕国地处偏北苦寒之地,面临北狄威胁;楚人并不是周王室的诸侯国,经过常年争战,才从汉水流域打出去成为临近南蛮的大国)。



而西周王室自己的领地却是非常好的。西周初年周王室领地是当时最富足人口最多的关中地区和河洛地区,物产丰富,险关要隘都在掌握之内,只是经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平王东迁,把肥沃的关中分给了秦人,失去了发祥之地。



周王室的分封制,不断的把自己的领土分封出去,造成王室领地越来越小,而列国却通过战争兼并,越来越大,造成了东周末年周王室一蹶不振的局面。


津城沐雨


周王室作为分封的操盘手,王室当然是会把最大、而且是最好的地盘留给自己,不可能像白痴一样的把封国封的比自己还大。事实上,西周早期经过分封后,周王室就是当时最强大的存在。任何诸侯国都没有与周王室抗衡的能力。只不过时代在变化,诸侯在发展过程中,找到了更好的发展模式,并因此越来越强大,逐步超过了周王室。

而周王室却因为礼法的制约,不能跟诸侯一样与时俱进,也就渐渐被时代所淘汰,最终被诸侯所灭。

关于西周的分封制,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周朝灭了商朝后,把“自己”的领土分封给了诸侯国。


为什么说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呢?因为周王室并没有把“自己”领土分封给诸侯国。王室分封的土地,在当时都是无主的荒地。

周朝早期分封的诸侯国,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殖民据点。早期诸侯国,就是诸侯带着仆从在封地先盖一座城,城盖好之后就窝在里面,连城都不敢出去。因为分封的早期,诸侯实力也很弱,城外的蛮族和猛兽都是会吃人的。(因为都是一个一个的据点,国与国之间的间隔很大,并不接壤。这也是为什么西周时期很少有诸侯混战的原因)

也就是说,西周分封的原始的形态,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我有一片国土分封给你。

而是——我封给你一群人,再封给你一块我管不到的土地,然后你带着我封给你的人,出去自己创业吧。至于未来能不能成功,全看你们自己的造化了。

就好比说,有个很有钱的老板给自己的儿子投资了一笔钱,让儿子自己去创业。在儿子创业期间,老板会给予他一定的支持。后来老板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差,儿子的生意越来越好。最后,自己创业的儿子反倒把自己原来老爸的公司给吞并了。

周王室搞分封,最后被秦国所灭,其实就跟这种大家族分家,最后儿子把自己老爸给吞并了的过程,是一样的概念。



因此,周王室最早搞分封时,王室并没有傻乎乎的把诸侯分封的特别大,也没有傻乎乎的把自己封的特别小。最早分封的时候,周王室就是领有土地最大的势力。而诸侯国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据点,根本谈不上是一个国家,顶多就是一个城邦。

一个小小的城邦国家,哪里能威胁到掌控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的周王室呢?


那么,既然周王室的势力那么大,为什么最后反倒被诸侯势力超过、吞并了呢?

这个问题其实跟分封制度没关系。周王室后来的没落,主要是三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周王室自己作死,庸君迭出。

周天子早期的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在西周统治的后期先后出了周夷王、周厉王、周幽王三位昏君,搅的周王幾内乱不断,周天子形象一落千丈。后来周平王东迁,其实就是周天子在宗周(关中平原)待不下去了,外不能抵御犬戎,内不能安抚人心,最后才不得不选择迁都洛阳,苟延残喘。



第二、周王室受礼法制约,无法像诸侯一样通过改革振兴。

周朝除了分封制度外,还有一套限制诸侯的礼法制度。但是这套制度对周天子同样也有约束力。对于诸侯国来说,只要能够富国强民,他们就怎么改革。但周天子不行,他要维护周王室的地位,就要死守祖制。

周厉王在位的时候,他倒是想改革,但是周天子改革,这无疑于是自己刨坑挖坟,自己埋葬自己。最后周厉王弄得王幾大乱,老百姓极度反感周王室的统治。

后来贵族煽动国人暴动,敢走周厉王,又恢复了祖制。之后继位的周宣王很懂事,选择与贵族妥协。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就看到了战国七雄的国君纷纷在变法,而周天子只能混吃等死。


第三、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陷入绝境,只能等死。

这一条其实是第二条的延伸。春秋时代,各国都在扩张势力。唯独周王室无法通过兼并小国而扩张自己的势力。

因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义上是所有诸侯国的天子。这种至高荣誉,导致周天子只能继续分封,而不能兼并国家。说的直白一点,从来都是父亲给儿子分财产,哪有父亲吞并儿子财产的道理?

另外,河南是块死地,四周皆是诸侯。不仅周天子被困在了成周洛阳,连同周天子一起东迁到河南的春秋首霸——郑国,后来也因为地理位置不佳,在后来沦落了。

总的来说,周朝的分封与汉朝以后的分封是完全不同的是一回事。简单说,周朝的分封是往敌方势力中插入若干个据点,这个时候中国地图还是多个点的形态;而汉朝以后的分封,才是把国家的土地划分,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诸侯。


Mer86


周王室的土地比诸侯国小,是在东周时期。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周王畿仅限于洛阳盆地之内,土地当然不大。可在西周时,周王畿是包括整个渭河平原、泾河流域一带、洛阳盆地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狭长地带,号称千里之地。这时期周王畿之地,是远大于一般诸侯国的,足以雄霸天下。

《孟子·万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者,不达于天下,附于诸侯,曰附庸。”

以《孟子》之说,周王畿之地方千里,诸侯之地最大也不能超过方圆百里。因此,在西周时周王室拥有土地最大,实力也最雄厚,诸侯根本无法威胁到周王室的地位。即便是周王室实行分封,使得王室实控土地逐渐减少;可各诸侯国依据分封制与宗法制,同样也要实行分封,各诸侯国的公室力量也是逐步削弱的。所以,如果严格按照分封制与宗法制实行下去,各诸侯国还是无法威胁到周王室的地位。

问题在于周王室能影响到周王国内部的诸侯国,却无法影响到周王室周边的戎狄异族。到了西周中晚期,周王国西北的犬戎、东南的淮夷、南部的蛮夷都迅速强大,对周王国造成了巨大威胁:犬戎在周懿王时,一度逼得周王室从镐京迁都到犬丘;周厉王与周宣王时期,犬戎多次杀入泾河流域、甚至深入到渭河平原;淮夷在周穆王时,一度进攻到黄河边,差点进攻到宗周镐京,周穆王被迫允许徐偃王自立为王;周厉王时,淮夷再次进攻到成周洛邑附近,王师前去驱赶,反遭败绩;……。因此,即便是在内部无人能挑战周王室的地位,但在外部戎狄异族已经多次威胁到周王室的安全了。

自身在缓慢走向衰落,外部威胁又越来越致命,这迫使周王室在周厉王、周宣王时期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变革。

周厉王的变革即“专利”改革:将周王畿内的土地山林资源大部分国有化。“专利”改革,使得周王室实力迅速强大,在周厉王执政的三十多年内,王室都能保持对内对外强硬政策,取得了很大战果。但由于“专利”改革在上侵害了广大封建地主们的经济利益,在下又无法让广大基层民众分享改革红利,最终引发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而宣布彻底失败。


周宣王的改革较鲜为人知,即“不藉于千亩”改革:把王室“国有”土地——千亩——全面私有化,交给善于经营土地的私人地主代为经营,王室只管在收获季节收税。“不藉于千亩”改革,短期内让王室实力大增,在西北对犬戎发起了全面反击,在东南则彻底征服了淮夷人。但是,周宣王“不藉于千亩”改革却在两个方面出现了致命的失误:在底层,解散了藉田公社后,使得底层民众失去了稳固经济收入,让他们一方面遭受地主的残酷剥削,另一方面还得服周王室沉重的徭役,最终民众不堪压迫,被迫大量逃离周王畿;在上层,土地私有化后,使得分封地主在市场化的竞争中没落,逐渐失去了以往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也对周王室离心离德。失去了两大政治基础人群的支持,这让周王室迅速走向了灭亡:公元前771年,西申国联合犬戎杀入镐京,西周从此灭亡!


西周灭亡后,渭河平原从此成为戎狄异族的栖息之地。周平王东迁之时,因为无力收复关中之地,被迫将这些地方口头赏给了秦人:“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这等于是周王室自动放弃了半壁江山:从此以后,周王室的土地就只能与大诸侯国相当了。

王室东迁后,为稳固自身地位,也不断地分封仅存的土地来收买诸侯。

比如,为了拉拢郑人,周平王将洛阳盆地周边的土地分给了郑国;为拉拢晋人,周平王将汾水流域的土地许诺给了晋国;为感激晋文公平定姬带之乱,将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土地赏赐给了晋国……。

东周王室这些割肉饲鹰的举动,无疑更加剧了自身的没落。到了此时,周王室土地已经是比很多诸侯国都小了,能生存下来已经是个奇迹,就不要说去复兴王室了。

因此,并不是周王室要将诸侯国封得那么大:周王室土地原本就是最大的,只不过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周王室遭遇了种种变故、致使自身不断地在丢失土地,才造成了东周时周王畿土地不如诸侯国大的局面。


欲云谈史论今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本身周朝之所以实行分封制就是因为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以及其他关系,周朝自己维持不了整个国家的安全和正常的国家管理和军队供给。周朝分封制就是要为了巩固国际政权。周王室把王族还有功臣分封道各地建立诸侯国。然后由诸侯国管理各地,而周王室则管理诸侯国。这样的优点就是加强了王权统治。缺点就是容易使得诸侯国拥兵自重最终导致大权旁落。所以说周王室之所以只保留小部分领土是刻意为之的。如果周王室只是象征性的分一点点给诸侯,那不是治标不治本嘛。 本身对于周王室的统治就没有好处。虽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分封制是一种极为愚蠢的做法。但在当时来说分封制无疑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方法。


周朝在灭商之后研究了商朝灭亡的原因。最后他们发现,就是因为商朝的政治制度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当时商朝懂主力大军正在东夷平息叛乱。而商朝的核心就是中央位置,其他地区并没有设立保障军队。所以各地军力薄弱到了极致。商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所以就只有中央的力量来平息叛乱。在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时候也没有诸侯支援。周武王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决心实行分封制。也就是说把诸侯设置成周王室的屏障。一方面诸侯可以起到保卫周王室的作用,其次任由他们自己发展夜可以开疆拓土并且节省了周王室的精力和财力。周朝初期分封制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周王室通过诸侯可以把影响覆盖到整个国土之上。论对国家的把控来说。确实比商朝时候要强很多。


但是分封制的优点很明显。但是缺点也同样突出。分封制给了各诸侯国绝对的独立自主权利。这就导致长时间发展下去的话,整个意识形态上会出现分歧,随着诸侯国到不断强大野心也会随之而来的逐渐膨胀。当这种欲望膨胀到一点的节点之后就会爆发。而这也意味着周朝江山易主。事实上周王室最初分封的诸侯有数百个之多。但是后来慢慢的各诸侯之间出现了相互吞并的情况。这就导致许多原本就强大的诸侯国更加的强大。甚至强大到威胁中央的地步。


而周朝后期周王昏晕无道更是导致周王室的威信进一步降低。直到后来周幽王的一手“烽火戏诸侯”不仅彻底激怒了诸侯也导致了西周的灭亡。虽然紧接着东周建立。但这个时候周王室在诸侯心中的地位和威信已经衰落到了极点。再到后来诸侯之间开始称霸。霸主国的出现直接取代了周王室的地位。各诸侯国向霸主国臣服,而这个时候的周王室就已经开始沦为了象征傀儡。可以三国分封制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政治制度肯定是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等问题。分封制无疑是一个最完美的政治制度。周王室因为分封制而璀璨一时,也因为分封制而衰落。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小小百科全书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这是两个问题,小哥详细回答。

周天子为何要实行分封制?



西周建国之后,曾经有过两次分封。

第一次分封,是周武王首次东征之后,分封对象主要是历朝历代的帝王之后,比如皇帝,尧,舜,禹,商汤的后代,因为此时,强大的殷商刚刚被打败瓦解,周天子的地位还不稳固,所以周武王通过分封的方式,拉拢人心,而周人只有极少数参与了分封,仅限于周公旦,姜尚,管叔,霍叔,蔡叔等。

第二次分封,发生在周武王去世不久。周武王临终之前,指任周公旦继承王位,然而此举引发了三监国管叔,霍叔,蔡叔的高度怀疑,在商人遗族的煽动下,三监国联合周武王之子武庚一同造反。

三监之乱引发的后果就是,诱发了东夷和淮夷的叛乱,进而引起中原大乱。为了平定叛乱,周公旦被迫发起了第二次东征。

此次周天子的分封采取了不同的方针,封分的方式就是鼓励功臣和姬家叔伯兄弟去占领那些反叛地区,谁占领就分封给谁管理。在这样优厚的条件下,大家都积极主动的去平叛抢地盘了。

所以说,周天子之所以把诸侯国分那么多那么大,是因为当初订立计划的时候,就是多人参与,多人享受劳动成果的方针,因此就封了很多诸侯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地方,比如有的人地盘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有的人地盘越来越小,实力也越来越弱。

所以说,周天子把自己的地盘分那么小,别的国家那么大,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周公旦第二次东征时订立的分封方案导致的。




周天子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地盘做到最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天子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地盘做到最大呢?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周天子想用德行感化号召众人,因此在分封的时候,自己以主人公的方式,将大部分领土分给了别人。

其二:周天子周边已经被分封完了,相当于他处在诸侯包围之中,因此阻碍了他向四周扩散。因为那个时候非常混乱,自己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导致别人不满意,别人不满意,就可能拉帮结派,一起来造反。所以周天子只能选择坚守自己的地盘,遇到特殊情况还得赏赐点出去。这也就形成了后来的,周天子无立脚之地(历史上周桓王和郑庄公之战,周桓王战败,其他诸侯国袖手旁观看笑话,以后周桓王被诸侯压制在方圆六百里的狭小区域,再也无法振兴周王朝了),因为已经把自己的都给分完了。

所以说,介于以上两点原因,周天子想把自己的地盘搞到很大,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周天子权利结束,经历了西周,东周,春秋(周平王东迁开始),战国(秦朝统一之前)。在这一段时期内,特别是春秋时期,诸侯世袭。而到了战国时期,个人通过自己努力也能成为诸侯,比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这也是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阶段。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梁镛


周王室的分封和大家理解的不大一样。

大家想象的分封,是周王室坐拥广阔的土地,说,甲,这块土地给你了;乙,这块土地给你了。大家皆大欢喜,从天子到诸侯都美滋滋。

但是哪有这等好事。

商周时期的天下图景,还没有完整的版图这一说,更像是一块千疮百孔的奶酪,城池之外不远可能就活跃着蛮族的部落。

在这样的图景之下看周初的分封,就更类似于一种“殖民运动”,而非我们理解的坐地分赃。

打个比方说,你是周天子的儿子,你爸爸跟你说——儿砸!北边某某地儿山戎闹得凶,你带一拨人过去建个城,替爸爸拱卫帝国的北疆吧。

于是你获封为诸侯了。
封建的意思,封土建国是也。你爸爸封官许愿,说,儿砸!我把这片土地封给你(但是山戎在活跃,你能不能把土地真的拿到手还是要看你自己的本事),你去建立自己的都城吧(注意建国的“国”指都邑)。

你到了封国,凭着自己家族几代人的努力,稳固了局面,你的诸侯国就算是稳定住了。


请注意,这样看待分封,就不会有题主的疑惑了,周天子为啥不把自己的地盘弄得最大?

因为他的地盘本来就是周人控制得最稳最大的一块地了。

其余地盘,都是分出去的诸侯披肝沥胆稳定住局面,赶走戎狄蛮夷,逐渐变成我们领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

到了春秋中后期,天下的版图和我们的理解就基本上一致了。


夜小紫


其实,西周初年,周天子自己的地盘是最大最好最肥的,而众多的诸侯国分封的都是王畿以外边远的地方。

西周灭殷商,其实并非靠自身实力的强大或是顺应天下的民心,而是在商纣长年用兵征伐东夷之时,自己在西面趁机联合一众“投机”诸侯部落起事,攻进了朝歌,灭了商朝。对于广大的殷商故地,周朝无力控制。



因此,西周初年没有比分封诸侯更好的处理办法了。分封诸侯,一则可快速控制边远的地方和原来殷商的地盘;二则可以让诸侯国作为周朝中央的屏藩,拱卫朝廷;三则,对夏商后裔贵族,姬姓子弟,各部族的分封,可有效平衡各方的利益,降低西周初年的政治矛盾。

而且,由于分封的诸侯多,诸侯国的封地其实都很小,像春秋时期的齐、晋等大国,那时候还不怎么强。秦国还只是西周的家臣,直到春秋初年,因勤王有功才被分封。至于楚国,虽然在西周时就已经具备较强的实力,但远没到雄据江淮的地步。西周初年,地位最高的公爵级大国,是宋、杞、祝、焦、蓟、陈、虢,他们没一个是我们春秋战国时熟悉的诸侯。




其实,周朝自身所控制的王畿地区不论疆域面积,还是人力物力,对诸侯都有巨大的优势。

此外,周朝分封的很多诸侯本身就是姬姓同族,比如晋、燕、鲁、郑、虞、卫、蔡、曹……后来为了进一步压制南方的荆楚,有分封了许多姬姓诸侯,史称汉阳诸姬。



可以说,西周中央加上宗师诸侯,其势力占到绝对的优势。

但是,周的分封制是完全的封邦建国,诸侯国分封出去以后,虽然还需听从周天子号令,但其在国内是完全独立自主的。



而随着西周的覆灭,周平王的东迁,周中央的王畿大为缩水,势力和威望大不如前,而且还越来越弱。之后诸侯国之间的攻伐,周朝已经无法调停。经过春秋长期的弱肉强食,众多诸侯被强大起来的大诸侯吞并,而这些大诸侯也越来越强,势力已经完全超过了周朝。



比如楚国,通过不断的扩张,过去压制他们的汉阳诸姬被全部消灭,楚国成为雄据江淮的南方大国,自封为王,并且多次北上问鼎中原,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又如齐国,依托山东的鱼盐之利,又经过齐桓公的励精图治,成为春秋时期首位霸主,并利用周天子这个旗号,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会盟天下诸侯,扩张势力。

而随着诸侯大国之间的不断争霸,周天子的势力就越发微弱。但春秋后期,周天子只剩下屁点大的地盘;到战国时代,甚至连凑个五六千的军队都得借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