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毁掉了哪些汉人的传统文化?

zpeng0815


气节,就是我们汉人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曾几何时,崖山之战,十万人蹈海殉国,这是何等的气概?



艾米认为,清朝毁掉的汉人的传统文化中,最严重的是绵延几千年、令汉人引以为傲的气节风骨荡然无存。

满清奴性文化是导致我们气节风骨丢失的根本原因。


说起来,今天很多人都不喜欢清朝,除了因为满清统治者给国人带来的近代百年屈辱史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奴才文化的植入:因为正统文化被毁,蛮夷文化反而被强化了。

你可能会问,这个奴性文化不是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的吗?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古人有各种礼仪,它表面是“仪式感”,但礼仪仪式背后塑造的却是我们民族的“礼仪之邦”的文明形象。

那我再问你,一度霸屏的清宫剧,宣传的是什么?

你会说,封建帝王?对!一方面,他们以歌颂封建帝王为己任,通过后宫佳丽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美化暴政,粉饰太平,一片歌舞升平。

另一方面,他们把满清盛行的奴性文化演绎到了极致,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心里有一根辫子。而辫子文化也好,奴才文化也罢,都源于满清入主中原后,对中国历朝历代汉文化的篡改。

其中,有清一朝,体现奴性特色的跪拜文化被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来看看,满清是如何把奴性文化根植于汉人心里的。


满清之前,我们有跪拜文化,但是,跪拜从来不是不分场合的,而是极其重要场合才行如此大礼,后来被满清泛滥化了,人的精神也因此被逐渐改变。

所以,我们就先从明朝的跪拜礼仪说起。


明代跪拜礼仪只在新皇即位以及祭祀等场合出现,这时候,要行“五拜三叩”的“君臣之礼”。

这套规范源于《周礼》,隆重场合、场面都离不开这个大礼,要求,前四拜都得是稽首,而且还是“五体投地”式的。我们常说,佩服谁佩服的“五体投地”就是这个。然后,最后一拜是“顿首”,接着就是磕三个头。

这是明朝的跪拜礼。注意,普通场合是不需要行如此大礼的,君臣之间,行君臣之礼就是“双手抱拳”对皇上“四拜或者五拜”,根本不需要“下跪”。这体现出君臣以礼相待,臣子具有平等的人格,备受尊重。


如果在更早的隋唐,君臣可以“同坐议事”,当臣子有事情奏报的时候,起身向皇帝作长揖,然后如实禀告。这样,皇帝既不失君威,又享有天子之尊,可谓,恰到好处,礼数齐备。尤其是宋代,君臣之间行礼,还可以是“空首”,即只拜不跪。

概括地说,从宋代到明代,君臣之礼,讲究平等,一般站立议事,不损人格。

那么,到了满清时代,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很多人说,清承明制,但很多细节是篡改了的。比如,跪拜礼,满清摒弃了“五拜三叩礼”,改为“三跪九叩”之礼。

《清会典》规定,文武百官,祭天祭地,见皇帝,都要“三跪九叩”。也就是哪个大臣今天要面见皇帝,你可千万别嫌事多,这个礼节很不简单。

“稽首顿首五拜。乃臣下见君上之礼。先拜稽首四拜,后一拜叩头礼成。”

这是怎么个跪法呢?

说通俗点就是,上前一步,跪下,磕头三次;再上前一步,再跪下,再磕头三次,接着,再上前一步,再磕头三次。如是,礼成。


韩国拍了一部电影《南汉山城》,里面把朝鲜国王归顺皇太极的场面表现的极其隆重,用的就是三跪九叩礼。


你会问,谁搞出了这个三跪九叩礼?就是皇太极。

在他父亲努尔哈赤时代,无论祭祀、会盟、君臣之礼都是三跪三叩。而皇太极认为还不够隆重,心还不虔诚,改成了九叩首。


等到了满清入关后,除了继承三跪九叩礼外,君臣奴仆凡事必跪,有时候是半跪,开始还是单膝盖半跪地作揖请安,慢慢膝盖变得越来越软,动辄双膝全跪——奴才就这样养成了。

这一改,可不得了。君臣之间过去平等的人格,荡然无存。

这个跪拜礼还闹过笑话。英国使节马嘎尔尼来拜见乾隆皇帝,清廷坚持人家用“三拜九叩”大礼,可是这个大使也不示弱,坚持用单膝半跪礼,否则威胁打道回府。双方相持不下,都尴尬万分。最后,乾隆皇帝妥协了!应允了洋人的半跪礼仪。


事实上,马嘎尔尼之所以坚持,其实他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这种平等的礼仪,直到清朝灭亡后,西方的握手礼传入中国,人与人之间才终于有了平等的礼仪。

再看看满清的朝堂之上,大臣们,毕恭毕敬,跪的习惯,跪的舒服,诚惶诚恐,个个都是奴才相,个个都是奴才命,开口闭口,奴才罪该万死。

总之,满清时代把跪拜礼作为常规礼仪泛滥化,助长了朝中萎靡之气,君臣之间,以奴仆之礼相待毫无人格可言,更无平等的清流之风气。而后三百年,更是通过文字狱、毁书禁书,让汉人从精神上被严重禁锢奴化,以此防汉制汉。

为此,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著名学者教授周思源指出,“康雍乾时代,把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活力彻底扼杀,而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落后的部分——奴性发挥到了极致。”

据统计,满清毁灭书籍有17万卷之多,毁灭明朝各类档案几万件,不但明史被篡改,而且,到了晚晴时代,国人变得懦弱、愚昧、麻木甚至冷漠,这都和过度强调“跪拜大礼”的顺从感以及“剃发易服”之风气开启的奴化模式有重大关系。

综上,大家别小看一个“跪拜”。我们自古崇尚的是“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父母”。但满清泛滥的跪拜,让人下跪成了潜意识的习惯,这就造成了无数人的软弱甚至懦弱。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一百多万,而助纣为虐的伪军却达到了200多万。汉奸更是遍地跑,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汉奸,还打出来了曲线救国的冠冕堂皇的幌子欺骗民众,可叹可恨!

所以,满清篡改的跪拜礼,重新塑造了清朝的国民性格、形象和国民心态,形成了懦弱的民族性格,让无数汉人这一跪,跪了三百年,彻底毁了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一直到今天,很多人跪了就起不来了!可谓,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当我们今天对清宫剧千夫所指的时候,怎么能忘记了他们宣传的被满清篡改的跪拜奴才文化,是最应该被批判的呢?!希望能多一些优秀文化的回归!多塑造一些气节风骨形象!


卓尔艾米


满清入主中原后,吸取元朝很快灭亡的先例,对汉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有目的的摧毁,以达到禁锢民心,巩固清朝的统一。清朝统治者的做法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清朝国祚自皇太极建立大清,享国276年,历经11帝。(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如果算上他是12个皇帝,享国296年。)

清朝摧毁了那些汉族文化呢?

“剃发易服”,汉族等民族改用满族服饰传统。

一、剃发令。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代表的满洲贵族们发布了“剃发令”,让关内各个民族效仿满族的发式。不过刚刚入关,全国的局势不明朗,又遇到汉族的不满和抵抗,这一政令随即取消了。(清朝初期的金钱鼠尾发式)

1645年,清军消灭了南京的南明政权,多尔衮又想实行“剃发令”。此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员孙之獬(现在山东淄博人),率先效仿满族发式,自己剃发留起了辫子。上朝时,满汉大臣是分列的,服饰发型也不一样,孙之獬来到后出了问题,满族官员认为他是汉人应该列在汉族官员的行列,汉族官员认为孙之獬剃发易服了,不属于汉族官员行列。孙之獬被满汉官员共同羞辱了一番,他气不过,于是上书要求满清通知区域的各个民族剃发易服。多尔衮从更高的政治角度观察剃发易服问题,同意再次推行“剃发令”,随后又推行“易服令”。以“剃发令”最为严格。(清朝末期发式已经变化了很多,如图)

“剃发令”严格规定时间,接到政令的10日内完成剃发。地方官员急功近利,将时间缩短为3天或者1天,结果导致大范围汉族的反抗。著名的反抗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明朝服饰)

二、易服令。“易服令”是指要用满族的传统服装,其实满族的服装主要来源是蒙古族、汉族等服装的融合,形成自己满族的特色,也属于中华文化服饰的一种,出于统治者的需要才改变的。(满族服饰)

“文字狱”和禁毁图书。

为了禁锢汉民族的思想,清朝统治着大兴“文字狱”,对抱有反清思想的人进行肉体消灭,对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图书进行有目的的销毁。

一、著名的文字狱。清朝的的文字狱主要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别厉害。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1.庄廷鑨《明史》案。这个庄廷鑨是个瞎子,不过古代左丘明做《左氏春秋传》,他有钱就请人做了部《明史辑略》。不过里面将满清统治者称为“夷寇”,本来出版后也没有什么事,这时一个官员吴之荣想利用此时敲诈一下庄家,不过没有得逞。他居然告到了北京鳌拜处,从而掀起该案,一时间写书的、印书的、卖书的、买书的纷纷被牵连,处死了一大批人。

2.“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案。这时乾隆时期的案件,徐骏(顾炎武的外甥孙)又一次在晒书的时候,风刮动书页,于是作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样的诗句,他自己也记录了下来这样的诗句。到乾隆43年的时候,有人告发了他,他被处斩了。

在这三朝时期的文字狱还非常之多,直接禁锢民众反清的思想。

二、编著《四库全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禁毁图书和篡改图书的过程。

清朝统治者编修《四库全书》看似不错,但是它对有些图书进行有目的的禁止、销毁,对以前的历史典籍销毁了不少。(清四库全书)

一、禁毁图书统计。根据

王彬等主编的《清代禁书总述》统计,仅仅是收录的就有3236种图书,现在只能看到书名,内容绝大部分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了。

清代乾隆帝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

修《四库全书》的同时就是销毁书,篡改一些书籍,它和明朝的《永乐大典》完全不是一回事,《永乐大典》是收集整理图书。(明永乐大典)

二、销毁明代宫廷和各部档案。清军入关时期,明朝宫廷和各部档案还是比较齐全的,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的档案进行有目的的销毁。目前我国存有的明朝档案有3000件,清朝销毁的估计超过1000万份明朝档案。保留下来的一些档案估计也被清朝统治者篡改了不少。(明代档案图)

三、蒙古和满族档案的销毁和篡改。清朝统治者不仅仅对明朝的档案销毁篡改,对蒙古和满族自己的档案也进行销毁篡改,凡是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都进行了系统的处理。

清朝统治者预想不到的结果?

一、虽然进行了“剃发易服”,但是清朝统治下的服装和发型也在进行改变,原汁原味的入关前的满族发式服装也和汉民族的习俗进行了融合。清朝剃发从只留一点,演变为保留三分之二的头发了。可以看一看前面的发式图样。

二、满清统治者以“满语”、“满文”为国家的正式标准。都要学习满文,可是满文的推行却发生了非常大的偏差,毕竟满文和已经非常成熟的汉文化不可同日而语。大批的满族人和满族官员直接使用汉文书籍阅读,而不用翻译的满文,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完全表达汉语的意思。乾隆皇帝时期,深感满族人学习汉文化、用汉族习俗,忘记了满族的习俗,希望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不过根本扭转不了这个发展趋势,也只能哀叹了。

三、到了清朝的末期,满族人和汉族人的区别已经不大了,满族人和汉族人已经融合,只保留了少量的满族特有风俗,满族人也遍及全国各地,民族融合是一个大的趋势。


穿越再现彼岸


我“汉心永存”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会带入我们汉人的民族感情来回答。“不喜勿喷,谢谢”

公元1644年,起义军攻下“北京”逼死中央政府“崇祯皇帝,同年满清趁中国内乱大举入侵。满清侵略者与蒙古不同的是,他们知道最残暴的奴役是精神上的奴役,他们同样知道汉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极强民族自豪感的民族。

他们满洲人一旦从马背上下来,就会迷失在“繁荣的中国文化”中。满洲人为了他们自己的民族不被中国化,他们就篡改、毁灭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在他们占领中国的都城北京以及孔家投降后,依然成为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一方势力,同时他们满洲人也有能力开创这一新纪元----剃发易服!!!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可不是民间的顺口溜,而是一条沾满中国人鲜血的血淋淋的明文法令!一人不剃杀全家,一家不剃杀全村。满洲人知道他们自己罪行滔天,全面占领中国后他们疯狂的开启长达一百多年的“极端文字狱”。妄想用权利和时间,消除他们的罪行。——1644~1683三十七年间的屠杀与抗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屠江阴,屠昆山,屠常熟,屠嘉兴,屠苏州,屠海宁,屠广州,屠赣州,屠湘潭,屠四川,屠大同,血洗江南岭南……满清三十七年的蛮荒屠戮,使全中国人口总数几乎减半,为的是他们满洲人能剃掉最后一个中国人的头发,换下最后一件中国人的服装的鸿愿。


七千万不愿屈服的中国人,或被屠或自尽,就这样殉难在他们誓死捍卫的中国衣冠和文化上。现在,在我心平气和、证据确凿地叙述这段中国人的血泪史的时候,那些满洲人和汉奸还是会跳出来,指责我是大中华主义,那些事已经是过去了,现在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现在的衣服。还有的指责我说那只是一件衣服,那有那么多含义。


对这些指责我只能苦笑,难得阁下还知道“剃发易服”易的是传统中国人的服饰。

前面我说过最残暴有效的奴役是精神奴役,想要奴役一国民族的精神,只需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服饰与风俗文化,并且一直在这个国家实行五代人便足够了。

满清存在了268年他们满洲人成功了,我们现在还是活在他们的精神奴役之中,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因为缺乏“文化自信”,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粮”,因为现在我们缺乏精神食粮,所以现在看到众多的精日,哈韩,欧美奴我并不感到奇怪。

作为现在的中国人,我们要知道;在我们的文化中衣冠是我们文化的载体,恢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衣冠先行。

有了衣冠,生命才庄严!-钱穆

《论语·宪问》里有一条孔子语录:“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易大传》说: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要治天下,便该有衣裳冠服之制。《小戴礼》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瞻视属于身,衣冠乃身外之物,但不能衣冠不正而专求尊瞻视。

孟子说:室中有斗,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矣。尤如子路在卫遇难,兵矢交集,还得正缨结冠而死。


用户101313782037


清朝统治者毁掉汉人的传统文化,如果分开理解,刚好是两大块,一个是传统,比如剃发易服,二个是文化,大兴文字狱。

一生抗清的顾炎武曾说过,明亡是亡国,而剃头易服是亡天下,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从此而来。

在《孝经》里有句话:体身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我们汉人看来,剃发是严重违逆孝道的,汉人也一直以头发衣冠而自豪。当年清军南下刚攻占南京,多尔衮就命令下发《剃发令》并全国布告,大概意思是,全国人民要跟满族人一样剃发易服,遵从者是我们子民,如果不遵从以逆寇罪杀无赦,限期10日。于是就有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腥历史,满清强制让汉人改换了沿袭千年的发式和衣冠传统,极大的摧残了汉人的传统文化。

明朝军事书籍在清朝皆数被毁,特别是火器书《军器图说》流落国外,而清朝火器全部丧失。

再就是文字狱,历史上各朝代统治阶级为了钳制思想,都有“以吏为师”、“独尊儒术”、“焚书坑儒”等手段,文字狱也很早也有,比如汉代杨恽因《报孙宗会书》被斩,宋朝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明朝高启因《上梁文》被杀等等,但只有清朝的文字狱是最为横暴、凶残和卑劣的。对于汉人文化来讲,仅乾隆时期为了“归正思想”编撰《四库全书》,全国收缴销毁的“违碍书籍”就有3000种,共10多万部,还销毁了5万块书板,这场毁书改书的文化浩劫从此把中国带入了无比的深渊。

顺治时期的吕留良案,为清朝文字狱之首,图为浙江桐乡吕留良纪念亭。

文化如何保存?书籍就是最好的载体,而清朝统治者对文化的毁灭和对历史的篡改,使我们今天无法窥视当年的真相,仅有极小一部分流落海外的书籍才得以幸存继承下来。检阅清朝已知的文字狱案例,真正反清的只有雍正时期的曾静一案,其它的全是无中生有、刻意附会、罗织构陷,有时候文字狱甚至成了统治者整人的手段,先炮制罪名再抓人,比如雍正的查嗣庭案、乾隆的胡中藻案。清朝的文字狱不仅使文化遭受浩劫,为填补空白文人在记述时又不敢提笔,一旦经人摘词断章就酿成大狱,只能围着程朱理学绕来绕去,严重禁锢了文化思想和文化传承。

屈大均,有广东徐霞客之称,因文字狱,其著作悉数被毁。

讽刺的是,清朝由于文字狱的盛行,使得注疏校勘古籍和字词章句的考据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社会风气败坏、士风文风堕落、官民尔虞我诈。最痛心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的发展和吸收都严重受到压抑和阻滞,形成了思想僵化,文化凋零的局面,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也使清朝无一不在加速灭亡。


图文绘历史


辜鸿铭先生曾有言: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君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细思极恐。

满清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三大伤害:

剃发易服,毁灭中华衣冠传承,打击汉人民族自尊心

孔子说过:“非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从周朝开始,束发戴冠、交领右衽就是华夏文明的标志。

满清入关后,用暴力手段强迫汉人剃发留辫子穿满族服装。

清朝前期,男人留的辫子并不像清宫剧里常见的那种“阴阳头”,而是“金钱鼠尾”。

头皮上留出铜钱大小的一块头发,编成老鼠尾巴粗细的辫子,要多丑有多丑。

直到满清统治稳定了,才渐渐放松对汉人留头发的限制。



大兴文字狱,钳制思想

满清入关以后,对汉人知识分子极尽拉拢、打压的手段。

仅在乾隆时期,文字狱共发生一百三十余起,其中,四十七起案件的案犯被满门抄斩。

在高压下,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将大量精力投入训诂考据之学。

列举影响较大的几次文字狱:


整个社会毫无生气,龚自珍的诗句“万马齐喑究可哀”就是这样的写照。

专制统治,奴化臣民

满清入关后,还保留许多相对落后的奴隶制度残余。

比如:

八旗中,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是上三旗,名义上由皇帝亲自统领。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镶白旗,是下五旗。

每一旗下管辖许多包衣,“包衣”是满语,意为家奴,这些人地位极低,形同旗主的私人奴才。

这种落后制度残余渗透进了满清统治。

孔子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主先要对臣子以礼相待,臣子回报君主以忠诚。

明朝之前,大臣们敢当面怼皇帝。

到了清朝,就变成皇帝高高在上,大臣跪舔:

“皇上圣明。”

“奴才该死。”

到乾隆年间,英国使团来访问,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如此落后,百姓如此愚昧无知。


余明讲历史


第一位的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也正是因为这个,才有了后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了几十万人!

清初的发型真的太丑了,就是一个光头上一个猪尾巴!极丑的发型!这对于华夏后人的我们简直是无法接受!明代之前几千年的二十加冠说明成人多好,明代之前的发型多好看!帅气,想想一个光头,大家都是光头能帅到哪里去!恶心死了!丑死了!!

包括现代人也是如此,让所有男人都留光头,肯定不愿意!有几个愿意的呢?除了谢顶严重的和头发白的老头外,绝大多数都不愿意!

第二位就是,文字狱盛行,不知杀害了多少汉族文人,阉割了文人的性格和血性!

第三位就是,四库全书编纂时,烧坏了很多典籍,绝对是一次文化的阉割,比焚书坑儒要严重几十倍!

增加一条,第四位,就是服饰文化,从汉服转化到旗人服饰,马褂,旗袍等!其实现在看起来,还是汉服更好看啊,比清朝官员的服饰好看多了!



鹏程日志


清朝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一,皇权一家独大,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模式是皇帝与仕绅共治,明朝朱棣后形成了内阁制,国家大事并非皇帝一人可定,甚至如立后立太子等等。

二,清以前大臣见皇帝并不需要下跪,清代在礼仪制度上加深了专制统治。

三,大兴文字狱,随意破坏修改传统典籍中不合满人统治内容,修四库全书时表现犹甚。

四,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已初步兴起,而至清朝被打断,误国三百年,人均GDP比宋明不进反退。

五,社会方面鲁迅作品中很多。如民众的国家意识丧失,愚民政策等等。爱国成无国可爱,此时的国是满人之国,汉人认同度不高,南方反清复明一直存在。

六,面对鸦片战争失败,仍然死抱皇权,不作深入反省,不在制度层面调整,丧失改革开放机遇,这点参照日本可知。

七,满人一族独大,广大汉人成二等公民,社会发展受挫。

八,文化全面顿化倒退,与宋代比一比就可以发现,文学艺术体育等各方面,严重退步。

九,与明代比没有出过思想家,如王阳明,朱熹等。反应出清朝的专制已无以复加。学术转向训古考据等。而王阳明的学说,反而拉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十,因为清朝思想过于保守,无法以改良改革救国图存,只能以暴力形式推翻,加大了国家进步的成本。严重阻碍了中国向近现代国家转换步伐。如,太平天国之所以爆发,实为清朝不良统治所至。


平林凯风


我从别的角度来说说,这个角度和普通人不一样。

我不觉得剃发易服是缺点,清朝的长袍马褂到今天进入西方世界都被认为是中国国服,比燕尾服气派大,国外认为只有贵族的军装制服才能比得上长袍马褂,当然需要是呢子的。

清朝对中国最严重的破坏是海洋。明朝对中国最大的继承也是海洋,因为大明建国,海洋力量代替巨大作用,有明一代,海军都是世界顶级强国水平。当时日不落西班牙,五国联军等,都不是大明对手。但是清朝马上治国,不重视海洋,甚至害怕海洋,所以清朝海军很弱。要知道中国人海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甚至更早,特别是海外仙岛等传说。

对中国文化最大的破坏,体现在饮食上,就是鱼的种类减少。

中国文化一大流派就是饮食文化。中国人吃热食,用筷子吃饭等等文化习俗是中国名片。在明朝人的菜谱中,比如金瓶梅的记载中,有奶制品,也有鱼,特别有舟山群岛的海鱼。

我们知道大航海时代和明清时期是一个时期,欧洲人饮食中大量有鱼就是这个时期。相比较欧洲的深海鳕鱼出现在餐桌的时间,我们的时间就太晚了。这就是中国落后的标志。

清朝的满汉全席是中国文化瑰宝,但是去查一下可以知道,里面的鱼很少,海鱼更少,这就是中华文化落后的体现。

因为深海鱼的打捞是一类高技术行业,中国在清朝这个领域几乎没有进展,落后到今天都没追上前。


童琪雅


实际上清朝更多地是继承了汉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毁掉了汉族文化。至于说,哪些汉族文化在清朝被强行禁止,更多地是在一些习俗之上,比如服饰,发型以及裹三寸金莲。

先说剃发。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接受了明朝旧臣孙之獬的建议,颁布了《剃发令》。实际上,多尔衮本人一开始并没有想要改变汉族百姓的发型,但是汉臣孙之獬为了讨好多尔衮,于是自己主动改变自己的发型,此举遭到了其他汉族大臣的嘲笑。于是,孙之獬为了报复,上书建议多尔衮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剃发。剃发令在顺治时期执行的非常严格,到了康熙时期,由于社会渐渐安定,所以朝廷就放松了对于剃发令的执行,即使不剃去头发,只要扎上辫子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剃发令仅仅针对男性,女性依旧保持着传统发型。

再说易服。易服也仅仅针对汉族男性,要求穿着马褂。但是,易服这一项命令执行的比较松,儒生,以及底层的百姓都可以穿着旧的汉族服饰而不被问罪。不仅如此,清朝的皇帝甚至有不少喜好穿着汉服,如雍正皇帝。

如这幅 郎世宁所画的《羊城夜市图》,可以看到,图中的成年男子依旧身着汉服,头上束发,与明朝时的打扮无异。但这的的确确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社会风貌。

至于三寸金莲,满族由于妇女需要从事生产,所以并无此习俗。清军入关之后,曾经多次下令禁止缠足,但是收效甚微。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裹小脚本身就是一种恶习,所以清朝意图废除这种习惯也并无可指责之处。

因此,总体上,清朝对于汉族文化的改变,就在剃发易服方面。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项禁令的执行力度愈发松动。

至于说四库全书毁坏书籍,实际不甚恰当,因为很多朝代都存在这种行为,比如明朝修永乐大典,会坏的民间藏书和名著远多于四库全书;而文字狱也自宋代的 乌台诗案开始,后世朝代也不少见。故,可以说,修书和文字狱,对于文化的进步造成了阻碍,但说这些措施“毁掉了文化”,则并不准确。

清朝,从本质上来说,是处于中华文明正常发展轨道上的一个王朝,对于中华文化,它更多的是继承。


庭州行者


部分时人之于清代,大约只是被一头热的带起了“民族”节奏罢了,言之凿凿清代是汉祚劫数--------但实际上连所谓的“传统文化”、“汉人的传统文化”都不甚了了,及物言事,也就是在“剃发易服”、“文字狱”上辗转扬沸--------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儿,我想谈两点,一点是清代至于文化文学上的功过,另一点则是谈人。


传统文化是在服饰上吗?非也,是在经史子集四部,是在诗词歌赋,礼乐书画,是在金石典藏等等,而非服饰--------或是已经浅薄到认为我国千余年的传承是靠剪个头发,换身衣服就能代替了的吗?如果真有这种想法,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灾难。

“改正朔,易服色”,何止于清代?无非是古制阶级的政治正确,历朝历代皆有,时人只抓着清朝不放就是找到“击鼓传花”这个游戏最后的倒霉鬼罢了,甚至可以说,冠冕制度的严格划分本就代表了帝制下的奴性--------用这种糟粕去代替文化符号,只不过是如今汉服卖家的恶劣的营销手段罢了。

其次,谈文化。

在我看来,就算是经历了“文字狱”,清代对中国文化的薪火传承之功依然大于明代。于诗词而言,清代自有“中兴”之称,但汉祚正统明代却是中国诗词史上最大的噩梦,自明前后七子标举的书至唐则不必看开始,明代诗词坛便成了互相抄袭,泥古不化的死水;逮至清朝,才点亮了诗词歌赋最后的余光。

从这点看,清代不但不是文化之噩梦,反而是古典文化最后的回光返照。

当然,文字狱是旧学传承身上一道血淋淋的伤口,面对史实,乾隆年间在编纂《四库全书》的焚书、删文对文化传承有极其恶劣的影响。

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大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除了焚毁书籍,大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了。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大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

这种为了维稳而对前朝文化的极端处理,使得无数珍贵典籍被销毁和篡改,甚至于近人吴晗都不免生出悲愤而高呼:“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然则事有正反、有功过,我们承认文字狱带来的文化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的文献学价值。作为旧学最后最全的总结,文、史、哲、理、工、农、医等等学术学科都能在四库中追本溯源。到这,有一些一知半解的人肯定会喷了:我们有《永乐大典》还要什么《四库全书》?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永乐大典在明代便有佚失,逮至清乾隆时期,在编纂《四库》之时,佚失数量已经达到了2,422卷,而很多人口诛笔伐的《四库全书》中最重要的一个章程便是《永乐大典》的辑佚。

非但如此,《永乐大典》的编辑体例散漫无端,且并无目录,而自《四库》开始,我国的目录学方才复起。

“将各书叙列目录,注系某朝某人所著,书中要旨何在,简明开裁,具折奏闻”

说句难听点的话,遗失的珍贵典籍,我想百分之九十的人没兴趣去看,甚至也不想去看,但恰恰是在编修四库时定下的详细的书目提要,科学的分类体系,才是让诸位的学习更加方便的务实之利。

以上,便是清朝之于文化的功过,作为旧学文化最后的一个休止符,除去统治层为了维稳而对于文化的惯性伤害,清代已经做的够好了。至于某些人为了所谓的“民族性”而提出的可笑言论,我已经不想去反驳了,您生活在现代,而非作古的古代,要爱国不如务实一点,想想怎么去报效祖国,而并非为了作古的过去打口水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