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上)

  •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

文章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 12 )

前两天看了教育系统一篇文章,统计了1990到1999年10年间全国总共招收研究生50余万人。而2010年开始,我国每年度招收研究生总数就超过50万人。研究生大幅扩招反映了国家发展带来的需求,但同时也需放慢脚步审视我们导师队伍质量以及研究生培养的成才率。

我1996年进入阜外医院内科攻读心血管内科博士学位,当时我的同学只有8位,我们的导师有陈在嘉、刘力生、程显声、刘国仗、王方正、高润霖等,都是国内外的顶尖高手,很有"协和"小规模高精尖办学的味道。入学后我的导师程显声看我喜欢临床,就把我安排到阜外医院三病区,也是当时肺心病专业病区进行临床培训。但在我轮转病房3个月期满时,导师找我谈话,建议我脱离临床,全力以赴脱产去做基础研究,看出我不情愿,他说了一段让我永生难忘的话:"毕业后你能当一辈子大夫,有的是时间学临床。但毕业后临床很忙,很难再有时间专心学习如何做研究。读博士期间是你职业生涯学习如何做好研究的最佳时机。而科学素养是决定临床医师未来成就的核心因素"。虽然我当时无法完全理解,但回头看程大夫说得特别对,因为我后来每看一名患者,都用研究的视角去分析诊断依据,去记录病例资料,去收集保护遗传生物样本,去寻找类似患者,深入到分子诊断和分类,这样十年如一日,进步就更快,逐渐成长为患者和同行信赖的医师,也逐渐组织和实施了人群研究与新药试验,慢慢还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样本库与研究团队进而更扎实攀登临床和转化医学巅峰。

既然导师让我做研究,那么从哪个主题切入?我没有好主意便去找导师商议。恰逢师母汪琪因感冒后发生气短,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而被诊断为冠心病,但程老师却对此诊断存疑,他考虑是病毒性心肌炎。因此他从我师母的诊断,谈到今后心肌炎仍有增加趋势但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建议我考虑研究病毒性心肌炎,让我查阅文献并提出研究思路。

我复习文献并注意到,无论心肌梗死,还是病毒性心肌坏死,都会同步发生心肌修复,主要是成纤维细胞和间质参与,特别是心肌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这种修复会使心脏间质重塑而发生纤维化,进而影响心脏舒张甚至收缩功能。由此,我开始准备博士生论文综述,去协和图书馆复印了60多篇文献,背回厚厚一大摞,在刚启用的科研楼10层肺心病研究室,用台老486计算机,熬了一个通宵,写完了我的论文综述"心脏间质病的概念"。当我望着那十几页,用刺耳的针孔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综述,颇有成就感。

我把综述投给了《中国循环杂志》,却经历了漫长的审稿过程。后来才知,当时已有几位专家审过,但都对心脏间质病这个新概念觉得棘手。最后编辑部邀请了医学信息情报所德高望重的余国膺教授亲自来讨论能否发表,余教授又约我导师程大夫深入讨论良久,因导师十分赞同心脏内部胶原网络这个骨架重塑,会对心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折衷修改论文题目为"心脏胶原网络的病理意义",余教授最终也未同意我使用"心脏间质病"这个术语。

就在我还纠结这个概念时,程老师提出因我刚复习了很多文献,可趁机写一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就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间质纤维化机制,既能学习独立撰写标书,也为我博士论文开题打下基础。经过数个不眠夜,我写了一份现在看来简陋,当时看却熠熠生辉的标书。我还斗胆给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医学部副主任顾锦坤老师打了电话,请求可否当面为我修改标书,他竟然同意了。我骑自行车很久才找到地处郊区的基金委,顾老师非常和蔼地接待了我,丝毫没有嫌弃我的鲁莽和才疏学浅,拿着铅笔给标书圈圈点点了2个多小时。这份标书虽最终没有中标,但我却得到了程显声、顾锦坤等长辈对我的指导,弥足珍贵。

程老师提出,我若做病毒性心肌炎研究,需要再聘顶级专家和他一起指导,这看起来虽是小事,但却厚德载物:首先,程老师已德高望重,却仍认为自己不是心肌炎顶级专家的那种谦逊有礼;其次,为了研究生能把研究做好,不惜大费周折聘请他人指导的那种严谨负责。程老师考虑最好能聘上海医科大学杨英珍教授担任共同导师,如杨老师同意,就派我带着研究生院聘书去她实验室学习。杨老师很快回信同意担任我的导师并欢迎我去上海,而且对我住宿和实验均做了细心安排。到了上海,杨老师亲切地接见了我,很快我就在熊丁丁师兄和郭棋老师指导下开始实验。又因赶上毕业季,我特别幸运地参与了中山医院心研所很多研究生毕业答辩,大开眼界,因为我见到了陈灏珠、郑道声、荣烨之等很多赫赫有名的上海滩老前辈,亲眼见证了当时中山医院博士生答辩的那种隆重和严肃。

因程老师牵头组织第一届全国肺栓塞学习班暨急性肺栓塞尿激酶溶栓多中心研究启动会,亟需人手,我在上海学习了不到2个月便依依不舍与杨老师告别回到了北京。回京后立即参加了程老师在怀柔举办的会议组织工作。记得全国有数十家医院参与,感触最深的是大多数参会专家对肺栓塞认识不多。会议中程老师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全国多中心尿激酶溶栓治疗肺栓塞研究,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多中心临床研究手册和CRF表,而且全都是程老师亲自组织阜外医院专家编写的,并无其他专业机构参与。距今21年了,即便今天去看当时的研究手册,仍感觉是第一流的研究设计和精工制作。这次多中心研究培训会议无意中启蒙了我对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兴趣。几年后我自己开展的很多临床研究其实都得益于这次会议的培训。

之后我就在北京正式开展了实验,因阜外医院没有专门的病毒实验室,我查阅文献发现首都儿科研究所崔小岱老师在做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于是请求崔老师帮忙,令人意外的是崔老师不仅无条件地为我提供了柯萨奇病毒,还很担心我操作的安全性,亲自来阜外医院帮我建立了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

由于我设计了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氯沙坦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干预心肌纤维化,但如何获得实验用的原料药成了一个难题。当时氯沙坦并未在中国上市,我查阅资料得知默沙东在境外上市了科素亚,经刘力生教授和她学生的帮助,默沙东给我寄来了科素亚原药粉。我又想办法联系杭州生产安体舒通的药厂,最终也获得了安体舒通的原料药。

那个年代阜外医院实验动物室冬季寒冷,注射病毒之后,小鼠死亡率很高,我去超市购买了奶粉和棉花,为小鼠喂牛奶增加营养,并制作了棉花窝保暖解决了这个问题。

问题又来了,BALB/c小鼠太小,即使用特别细的微导管也无法顺利实施心导管检查,以致无法评价小鼠心功能。最终我想到了改良经胸肺阻抗法,使用8导生理仪反复练习,终于发明了阻抗微分法测量小鼠心输出量,可重复性很强,这个方法发表于《基础医学与临床》。

为了研究心肌中胶原蛋白种类和结构变化,我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组胚教研室找到了著名专家许增禄。我在许老师那里第一次听说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和偏振光显微镜可观察组织Ⅰ型和Ⅲ型胶原。许老师帮我制作了病理切片,并亲自带我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实验标本。我记得第一次去看显微镜,许老师问我:"你做好准备记录了吗?你的记录本在哪里?"我当时羞愧难当,赶紧找了个实验记录本。许老师每次带我看片子,都会帮我检查实验记录,时间、地点、阅片主要发现等,确保我记的准确无误。

为了研究胶原分子水平变化,同学帮我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做实验,当年蛋白技术不成熟,大家都建议我使用Northern杂交研究胶原蛋白RNA表达变化。那真是一段很艰苦的日子。1997年做Northern杂交,要用同位素标记,魏英杰慷慨赠送了他自己的同位素。我几乎每个晚上都在基础所实验室熬通宵。

(未完待续【接下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