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隋煬帝用盡了各種法子也沒有打贏高句麗?

遺落的舊時光


首先,高句麗確實很難打!

這要從地形上分析。高句麗因為臨海,地處偏東北亞地區,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所以夏秋季時節降水比其他北方地區大的多。在今天遼東半島一些地區,年降水還可以達到1000毫米,更何況是一千多年前,更加溼潤的隋唐。

而且,根據地質研究發現以及歷史紀錄,遼東灣北部下遼河(東西遼河會合以下的遼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紀冰後期海侵後,濱海部分受到淹沒。著名的遼西走廊在東漢時才露出海面,未被淹沒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澤。就西漢時代遼東郡所屬各縣的方位而言,今遼寧黑山以南、臺安以西、北鎮以東的近海地區空無城邑,其時應為大片沼澤化灘地。這一情況,從晉末,唐初遼西、遼東間往返的記載中有所反映。唐人描述遼河下游有“遼澤泥潦,車馬不通”,“遼東以西水潦壞道數百里”。

很明顯,大量灘塗沼澤,會對行軍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而大雨不但使行軍進一步惡化還導致疫病爆發。

所以攻打高句麗,兵少了不行,因為高句麗勝兵數十萬,更擁有著名的具裝騎兵。但兵多了也不行,因為兵越多,後勤壓力越大。比如李世民那麼能打,擊敗了高句麗的十五萬大軍,總共斬首四萬多,己方死亡兩千,傷亡比超過20:1的情況下,都只能一到冬天就撤回來。

其次,隋煬帝之所以用盡了各種法子也沒有打贏高句麗的原因是,隋煬帝真的太蠢了!蠢到令人髮指!

這貨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竟然在高句麗那個後勤相當成問題的方向上投入了百萬級別的兵力。

《隋書》記載中,隋煬帝去討伐高句麗的大軍裡,騎兵共有二十四軍,每軍擁有“騎兵四十隊。隊百人置一纛。十隊為團,團有偏將一人。第一團,皆青絲連明光甲、鐵具裝、青纓拂,建狻猊旗。第二團,絳絲連朱犀甲、獸文具裝、赤纓拂,建貔貅旗。第三團,白絲連明光甲、鐵具裝、素纓拂,建辟邪旗。第四團,烏絲連玄犀甲、獸文具裝、建纓拂,建六駁旗……”

也就是說一支騎兵“軍”擁有4000名具裝騎兵,而整個遠征軍的具裝騎兵達到了96000人的驚人數字。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單次投入具裝騎兵的最高紀錄了……

但是隋煬帝堆了這麼多具裝騎兵,只是為了讓高句麗看見“壯麗”的隋軍陣容而屈服。而絲毫不考慮近十萬具裝騎兵和其他幾十萬軍隊所帶來的巨大後勤壓力。

而且,隋煬帝的指揮也蠢到不行。第三次征伐高句麗時,隋將來護兒已經要向平壤進軍,高句麗王高元害怕,玩了一把緩兵之計,遣使請降,結果隋煬帝真信了!竟下令班師還朝。雖然來護兒認為正是攻破高句麗的好機會,想繼續進攻,不肯奉詔,但是諸將聽從隋煬帝的命令,都請返回,來護兒才奉詔退軍返回。結果高句麗王之後自然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俘獲的大批隋人也不放還,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說不好聽的,隋煬帝傻叉到這樣,高句麗人不把他當猴耍都是對不起自己。

總之,隋煬帝對於人員與裝備的巨大浪費,以及愚蠢而鋪張的軍事佈置。讓那些本應在智力正常的皇帝或將領手中發揮重要的百萬級別軍隊,竟然以超巨型儀仗隊的陣容,去行軍與補給成問題的地方,為一名錶演型人格極其強烈、又非常愚蠢的君王,白白斷送性命與軍人的榮譽。

就憑隋煬帝這麼蠢,怎麼可能征服高句麗?

當然隋煬帝玩陰謀詭計和宮鬥有一套,但這個就跟武則天一樣,宮鬥會玩,但真到了邊境線上玩正面對抗,就是被對手當猴耍了!


冷兵器研究所


其實隋煬帝沒有用盡各種方法,煬帝三次征伐高句麗,第一次統兵百萬,一開始其實就沒想過過這場戰爭還需要打。他想象的是大軍一到,軍威所逼,高句麗馬上就歸降。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為此煬帝在每軍都設了專門負責招降事宜的專門官員,還規定各級指揮官不得自主進擊,要聽從煬帝大後方的調遣。以免各軍破壞了他的招降政策。

煬帝為此發動傾國之力,每個士兵發軍糧百斤。可士兵嫌重,紛紛把軍糧丟在後方。到了地方。高句麗不按煬帝的想象投降,居然要與隋朝百萬大軍硬拼。前方將士又不敢自由行動,抓住戰機。導致大軍遷延平壤城下。缺糧少食。慘敗而歸。

二次征伐高句麗的時候,煬帝倒是實際了,指揮大軍一路平踏,打到平壤城下,高句麗已經堅持不住了,可後方楊玄感叛亂了。煬帝只有回軍平叛。

到了第三次征伐高句麗,隋朝已經烽火遍地了。煬帝也只得得到高句麗面子上的投降就匆匆回軍了。

總體來說,如果煬帝第一次徵高句麗時,實際一點。主要注重軍事手段,那麼其實是完全可以打敗高句麗的。但煬帝前面的人生太順,自視甚高。對高句麗的抵抗意識認識不足。從而導致隋朝短命。既是煬帝的悲劇,也是隋朝的悲劇。


丁強888


啥叫用盡了各種法子?伐遼東一共三次,第一其實是去耀武揚威的,想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目的,一百一十萬大軍,分二十四路,每軍還配置受降使者一名,且不受大將節制,隋軍攻打遼東城準備破城了,高句麗就投降,諸將不敢擅自進攻,受降使者要跑到大方後跟皇帝彙報,然後高句麗人又繼續修城防,如此再三。第一次伐遼東時皇帝下詔要山東河南諸郡(北齊故地)出錢出物出馬,明眼人都明白是怎麼回事,世家又不是傻子。除了本部的三十萬府軍,其他都是山東河南的人馬,結果府軍在薩水一役遭遇洪險史載隋軍損員29萬7千,剩餘三千人裡卻包括薛世雄等諸將,無一人陣亡,這就有些奇怪了。

第二次伐遼東皇帝親上陣,用布袋裝泥沙壘城牆的戰術,就在遼東城即將被破之時大後方傳來楊玄感造反的消息,皇帝不得不密令撤軍。

第三次伐遼東時國內已經開始大亂了,因為前兩次的戰爭,高句麗國已經捉襟見肘疲憊不堪,在來護兒渡海登陸準備進攻平壤時,高句麗王不得不投降,也算是給高句麗戰爭暫時畫上了一個句號。


似夢蝴蝶


這個我以經在以前的文章中說過了 不過可以細說一下

首先隋朝是歸化胡人建立的政權 所以肯定戰馬是不少的 首先高句麗在北周就崛起了 他們最開始的地方是在現在中朝邊境長白山地區 他們佔有東北大部分後 連朝鮮半島都不要了 只佔有了現在北朝鮮地區 韓國部分都不想征服了 開始對中原地區有了非份之想

當時北周和隋早期對高句麗都是防守為主 隋煬帝接位後 不想這樣被動 主動出擊了 當時隋軍號稱百萬 高句麗節節後退 打到鴨綠江附近 離當時最近的隋朝城市有上千裡了 突然天降大雪

冰凍三尺 氣溫降到零下十幾度 隋後勤供應不上來 軍隊潰敗 當時隋朝的精銳損失大半 不過以經殲滅了高句麗主力 給後面唐朝讓高句麗滅族創造了條件

其實就是拿破崙和希特勒 進攻俄羅斯一樣 敗在了氣候上


超超9918


1,勞師遠征,補給線太長,補給跟不上,導致軍心渙散,2,天寒地凍,南方兵打北方兵,水土不服,環境惡劣,戰鬥力縮水,3,輕敵大意,對戰場局勢太過樂觀,思想準備不足,


劉濤


他打西藏青海親自去,殺死琉球王,已經天下無敵,當時南北朝把中國女人買做奴隸,高歡皇帝罵他母親干涉政治是買到柔然去,怕你不知道,歷史書說蒙古兄弟購買中國女人兄弟輪流上的,看來中國人地位如同牲畜,皇帝打不勝利確實一下子扭轉不過來


烏陵與土明


首先,隋煬帝志大才疏,軍事指揮才能欠佳。第二,不惜民力,出動軍隊太多,後勤跟不上。第三,由不惜民力引爆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最後無力征伐高句麗。第四,高句麗國力不弱,善長守禦,當朝的淵氏家族未犯大的戰略失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