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隋炀帝用尽了各种法子也没有打赢高句丽?

遺落的旧时光


首先,高句丽确实很难打!

这要从地形上分析。高句丽因为临海,地处偏东北亚地区,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所以夏秋季时节降水比其他北方地区大的多。在今天辽东半岛一些地区,年降水还可以达到1000毫米,更何况是一千多年前,更加湿润的隋唐。

而且,根据地质研究发现以及历史纪录,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著名的辽西走廊在东汉时才露出海面,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的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

很明显,大量滩涂沼泽,会对行军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而大雨不但使行军进一步恶化还导致疫病爆发。

所以攻打高句丽,兵少了不行,因为高句丽胜兵数十万,更拥有著名的具装骑兵。但兵多了也不行,因为兵越多,后勤压力越大。比如李世民那么能打,击败了高句丽的十五万大军,总共斩首四万多,己方死亡两千,伤亡比超过20:1的情况下,都只能一到冬天就撤回来。

其次,隋炀帝之所以用尽了各种法子也没有打赢高句丽的原因是,隋炀帝真的太蠢了!蠢到令人发指!

这货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竟然在高句丽那个后勤相当成问题的方向上投入了百万级别的兵力。

《隋书》记载中,隋炀帝去讨伐高句丽的大军里,骑兵共有二十四军,每军拥有“骑兵四十队。队百人置一纛。十队为团,团有偏将一人。第一团,皆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青缨拂,建狻猊旗。第二团,绛丝连朱犀甲、兽文具装、赤缨拂,建貔貅旗。第三团,白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素缨拂,建辟邪旗。第四团,乌丝连玄犀甲、兽文具装、建缨拂,建六驳旗……”

也就是说一支骑兵“军”拥有4000名具装骑兵,而整个远征军的具装骑兵达到了96000人的惊人数字。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单次投入具装骑兵的最高纪录了……

但是隋炀帝堆了这么多具装骑兵,只是为了让高句丽看见“壮丽”的隋军阵容而屈服。而丝毫不考虑近十万具装骑兵和其他几十万军队所带来的巨大后勤压力。

而且,隋炀帝的指挥也蠢到不行。第三次征伐高句丽时,隋将来护儿已经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害怕,玩了一把缓兵之计,遣使请降,结果隋炀帝真信了!竟下令班师还朝。虽然来护儿认为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是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回,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结果高句丽王之后自然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俘获的大批隋人也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说不好听的,隋炀帝傻叉到这样,高句丽人不把他当猴耍都是对不起自己。

总之,隋炀帝对于人员与装备的巨大浪费,以及愚蠢而铺张的军事布置。让那些本应在智力正常的皇帝或将领手中发挥重要的百万级别军队,竟然以超巨型仪仗队的阵容,去行军与补给成问题的地方,为一名表演型人格极其强烈、又非常愚蠢的君王,白白断送性命与军人的荣誉。

就凭隋炀帝这么蠢,怎么可能征服高句丽?

当然隋炀帝玩阴谋诡计和宫斗有一套,但这个就跟武则天一样,宫斗会玩,但真到了边境线上玩正面对抗,就是被对手当猴耍了!


冷兵器研究所


其实隋炀帝没有用尽各种方法,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第一次统兵百万,一开始其实就没想过过这场战争还需要打。他想象的是大军一到,军威所逼,高句丽马上就归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为此炀帝在每军都设了专门负责招降事宜的专门官员,还规定各级指挥官不得自主进击,要听从炀帝大后方的调遣。以免各军破坏了他的招降政策。

炀帝为此发动倾国之力,每个士兵发军粮百斤。可士兵嫌重,纷纷把军粮丢在后方。到了地方。高句丽不按炀帝的想象投降,居然要与隋朝百万大军硬拼。前方将士又不敢自由行动,抓住战机。导致大军迁延平壤城下。缺粮少食。惨败而归。

二次征伐高句丽的时候,炀帝倒是实际了,指挥大军一路平踏,打到平壤城下,高句丽已经坚持不住了,可后方杨玄感叛乱了。炀帝只有回军平叛。

到了第三次征伐高句丽,隋朝已经烽火遍地了。炀帝也只得得到高句丽面子上的投降就匆匆回军了。

总体来说,如果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时,实际一点。主要注重军事手段,那么其实是完全可以打败高句丽的。但炀帝前面的人生太顺,自视甚高。对高句丽的抵抗意识认识不足。从而导致隋朝短命。既是炀帝的悲剧,也是隋朝的悲剧。


丁强888


啥叫用尽了各种法子?伐辽东一共三次,第一其实是去耀武扬威的,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目的,一百一十万大军,分二十四路,每军还配置受降使者一名,且不受大将节制,隋军攻打辽东城准备破城了,高句丽就投降,诸将不敢擅自进攻,受降使者要跑到大方后跟皇帝汇报,然后高句丽人又继续修城防,如此再三。第一次伐辽东时皇帝下诏要山东河南诸郡(北齐故地)出钱出物出马,明眼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世家又不是傻子。除了本部的三十万府军,其他都是山东河南的人马,结果府军在萨水一役遭遇洪险史载隋军损员29万7千,剩余三千人里却包括薛世雄等诸将,无一人阵亡,这就有些奇怪了。

第二次伐辽东皇帝亲上阵,用布袋装泥沙垒城墙的战术,就在辽东城即将被破之时大后方传来杨玄感造反的消息,皇帝不得不密令撤军。

第三次伐辽东时国内已经开始大乱了,因为前两次的战争,高句丽国已经捉襟见肘疲惫不堪,在来护儿渡海登陆准备进攻平壤时,高句丽王不得不投降,也算是给高句丽战争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似梦蝴蝶


这个我以经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了 不过可以细说一下

首先隋朝是归化胡人建立的政权 所以肯定战马是不少的 首先高句丽在北周就崛起了 他们最开始的地方是在现在中朝边境长白山地区 他们占有东北大部分后 连朝鲜半岛都不要了 只占有了现在北朝鲜地区 韩国部分都不想征服了 开始对中原地区有了非份之想

当时北周和隋早期对高句丽都是防守为主 隋炀帝接位后 不想这样被动 主动出击了 当时隋军号称百万 高句丽节节后退 打到鸭绿江附近 离当时最近的隋朝城市有上千里了 突然天降大雪

冰冻三尺 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 隋后勤供应不上来 军队溃败 当时隋朝的精锐损失大半 不过以经歼灭了高句丽主力 给后面唐朝让高句丽灭族创造了条件

其实就是拿破仑和希特勒 进攻俄罗斯一样 败在了气候上


超超9918


1,劳师远征,补给线太长,补给跟不上,导致军心涣散,2,天寒地冻,南方兵打北方兵,水土不服,环境恶劣,战斗力缩水,3,轻敌大意,对战场局势太过乐观,思想准备不足,


刘涛


他打西藏青海亲自去,杀死琉球王,已经天下无敌,当时南北朝把中国女人买做奴隶,高欢皇帝骂他母亲干涉政治是买到柔然去,怕你不知道,历史书说蒙古兄弟购买中国女人兄弟轮流上的,看来中国人地位如同牲畜,皇帝打不胜利确实一下子扭转不过来


乌陵与土明


首先,隋炀帝志大才疏,军事指挥才能欠佳。第二,不惜民力,出动军队太多,后勤跟不上。第三,由不惜民力引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最后无力征伐高句丽。第四,高句丽国力不弱,善长守御,当朝的渊氏家族未犯大的战略失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