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为什么刘邦不守诚信攻打项羽?

star创造力


刘邦,从沛县发家,逐步强大起来,走到能与项羽相争的地步,靠的是什么呢?背信弃义,做个无耻之人,唯利是图,这才是作为战争年代的准则,也是刘邦才能获胜的原因。在天下面前,所有承诺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项羽当真了,就是自己太过于看中名声了,也小瞧了刘邦。

面对前期强大的项羽,刘邦自己卑躬屈膝,亲赴鸿门宴,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以求自保。但是项羽的谋士亚父范曾,是个明白人,知道刘邦此刻卑躬屈膝,只是为了麻痹项羽,决意谋杀刘邦。于是安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可这是项伯发挥作用了,关键时刻反水帮助刘邦。本来作为一家人,胳膊肘偏要往外拐,也难怪项家最后完蛋。刘邦逃过一劫,听从谋士安排,暂且忍让,逃到巴蜀一带,去当个汉王。

项羽心中也大致清楚刘邦的野心,于是在刘邦的四周安排了三秦之地,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分别为,企图遏制刘邦的势力。

刘邦在巴蜀一地,调养生息,实力逐渐大涨,各路人才也纷纷依附,刘邦的大将韩信也准备就绪了。于是确立了攻取三秦,向东扩展夺取天下的战略。

恰巧这时,项羽的东边各国开始作乱了。项羽自持军事实力强大,强行分封诸侯的领地、各路诸侯王,这极大的引起了各个诸侯国的不满,韩国、齐国纷纷起兵反抗项羽。项羽十分恼怒,率军严厉镇压。

刘邦听闻项羽的东边起火了,心中大喜,于是采用张良的计谋,先是派遣韩信进攻三秦地区,拔除进攻东边的最大障碍,然后立马修书一封,告诉项羽,自己只是想收复汉中三秦之地,不会进攻东边。

项羽此刻脑袋也是浆糊装多了,竟然真以为刘邦不会攻击东边,自己不率兵支援三秦地区也就罢了,还送了刘邦三万军队,帮助刘邦收复汉中。项羽这也是个人才,真把刘邦当好兄弟了。

最终在项羽的好心帮助下,刘邦顺利拿下三秦地区,进而准备向东扩张势力,夺取天下。

这时候,项羽才幡然醒悟,决计与刘邦一战,但此刻刘邦的势力已经逐渐做大了,试问天下间还有谁能跟项羽夺天下?只有刘邦了。

彭城大战,刘邦56万大军败的一塌糊涂,项羽取得了暂时胜利。项羽也认识到了刘邦的军事愚蠢,56万大军打不过自己的3万精兵,渐渐又骄傲自大,但随后的一系列战争让项羽再也笑不起来了。

刘邦重用彭越、韩信等优秀军事将领,从北方、南方、敌后展现三面攻击项羽,取得了荥阳之战、安邑之战、背水一战等胜利,楚国逐渐陷入颓势。

这时,刘邦阵营中也出现了巨大分化,韩信的军事实力逐渐增强之后,自立齐王,不听从刘邦调遣,企图汉、齐、楚三国鼎立。刘邦无奈,只好暂时更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天下两分。

项羽的楚军,此刻已经节节败退,势力大不如前了,项羽听闻这个消息,心中大喜,决意天下分治,自己跟刘邦不愧是好兄弟啊。但刘邦不这么想,兄弟见兄弟,背后插一刀,自己要夺得天下,就必须要干掉项羽。

正在项羽轻松开心之时,刘邦突然发起进攻,撕毁鸿沟分治的诺言。此时的项羽懊悔至极,绝不该相信刘邦的鬼话,当初鸿门宴的时候就该杀了他,可惜如今已经没有机会了,最终楚军兵败如山倒,项羽也是乌江自刎。

结语

在战争和天下利益面前,许多谎言都是美丽的泡沫,如果优势的一方轻易相信,那么项羽这样的大英雄就是历史的教训啊。在战争年代,唯利是图,猥琐发育,才是一个弱者夺得天下的最好方式,刘邦的发迹之路很好的说明这一切。


岁七夸父


打仗不是过家家,是你死我活的战场。诚信的建立需要双方有平等的实力,绝不仅仅是一纸盟约可以约束的了。

刘邦是真小人,他不在乎自己的脸面,他可以耍赖、无耻、背后捅刀子,项羽得意时阿谀奉承,项羽失意时赶尽杀绝。甚至在项羽将要釜煮他父亲的时候,他还能说出分食一碗的话。



项羽就做不到,他是霸王,有自己的尊严,出身贵族的他把面子看的比生命还重,不然也不会宁愿自杀也不愿面对江东父老。当初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只剩下自己和一匹马,就算父老乡亲不怪罪他,他也无颜面对。



项羽军缺粮,刘邦假意与其缔结和盟,约定划江而治。项羽撤军时,又联合韩信和彭越,承诺灭项羽后给他们分王。几路大军将项羽团团围住,这就是垓下之战,也是霸王的最后一战,此后世上再无霸王。



战争中没有正义的一方,也许刘邦做的没错,国无二君,他们之间迟早有一战,这个时候打,可能是损失最小的吧。


历史伶俜者


首先,楚汉相争,是战争,不是请客吃饭。兵者,诡道也,在战争中用诈,不算不诚信,你上了当,只能怨自己,诈不如人。

其次,项羽失信在先,汉王失信在后。天下英雄反秦的时候,共主楚怀王有约定,先入潼关的就封为那里的王。刘邦先入潼关,攻下咸阳,本来应该封在关中,但项羽却利用自己的强势,将刘邦封在汉中,还把楚怀王害死了,杀了投降的子婴,火烧了咸阳。项羽不仅失信于刘邦,而且失信于天下。

第三,项羽失信于天下,刘邦暗度陈仓,关外诸侯也纷纷起兵,反抗项羽的霸道。在在项羽失去民心的时候,顺应潮流才是大信,刘邦顺应的是民心,所以,即使不守鸿沟之约,仍然势如破竹。

第四,鸿沟充其量是停火线,双方的目标都是独霸天下,未达成目标谁都可能打破停火。当时项羽四面受敌,形势对他不利,这才让刘邦抢得先机。


三江杨柳风


提问的是想说鸿沟之约以后,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撕毁和约攻击撤退的项羽的事情吧?

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孙子兵法云:兵者 诡道也。春秋战国时期,自从宋襄公遵守三代的规则作战被楚军击败后,战争开始无所不用其极, 欺诈是其中最常见的战术,政治外交也是如此,周礼开始崩溃。最有意思的一次欺诈就是秦国以六百里土地骗楚怀王入秦,结果只给六里土地,并且囚禁了楚王,楚王最后死在了咸阳。后来楚怀王的后代在秦末被立为楚王 ,仍旧号怀王。

再说了,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统治者所用来统治人民的,肯定是要对统治者有利的。不好意思的是,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的儒家就是在汉朝被统治者所看中的,刘邦就是汉太祖。这岂不是堂下何人?为何状告本官?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以这套来对这件事做出评价的话,刘邦仍旧站在道义的一边,因为是项羽不义在先,背楚怀王之约,将刘邦可以说是流放到巴蜀为汉王,原本应该是刘邦的关中被分成三块给了三位秦降将。刘邦刚开始无法接受,准备找项羽鱼死网破,被萧何劝住了。 更甚于鸿沟之约也是被项羽用家小威胁签订的!当时项羽已经走投无路,粮草断绝,在荥阳耗下去了。韩信在睢水歼灭了龙且二十万楚军。项羽狗急跳墙,用刘太公威胁刘邦投降,这个条件刘邦是不可能接受的,因为投降肯定要死全家,最后项羽用刘邦家小求和,刘邦同意了,这就是鸿沟之约。

项羽背约在先,要挟刘邦在后,那么刘邦背约并没有什么错,你不仁,别怪我不义嘛!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分项羽 其尸五人,四人为秦人,一人为其同乡,这也许就是天理轮回,报应不爽吧!被项羽屠杀的冤魂可以得到安息了!



汜水之阳


其实这个很好解释。就因为刘邦是流氓,不是君子。

中国古代时期,特别是商周时期,打仗是讲究的,是仁义之兵。通常是仁义对不义的讨伐。

第一,要师出有名。不能无缘无故地去打仗。就连三国袁绍出兵打曹操,也要写个《讨贼檄文》公告天下,说明自己出兵的理由,得到舆论的认可。曹操每次出兵,也是要找汉献帝要个批复的,要的就是师出有名,正义之师。

第二,出兵讨伐是光荣的事情。战国时期,出兵伐贼,是光荣的事情,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参加的,一般百姓是没资格去打仗的。

最著名的仁义之师,便是宋襄公和楚国的泓水之战。

宋军已经准备好了,楚军却还在渡河。宋襄公却不进攻,说“寡人仁义之师,堂堂之阵,岂有半济而击之理?”,乘人之危是不仁义的,所以要等楚军渡河后准备好了,公平地打仗。结果可想而知。

项羽就犯了宋襄公的仁义之师的错误。

项羽是君子,是贵族出身,是讲究人,是要求自己要仁义要公平,要遵守诺言的,讲诚信的。

项羽忘记了两点:第一,对手刘邦不是君子,是流氓出身。第二,这是战争,是以取胜为目的的,不是两人之间的决斗。

刘邦当然希望项羽越君子越好,越是君子,讲究和忌讳越多,约束就越多,空子就越多。

刘邦恰恰是利用了项羽这些特性,以流氓对君子,光脚对皮鞋。

打仗只要取胜,没有什么仁义不仁义,君子不君子,刘邦很清楚。

打仗只要取胜,没有什么诚信不诚信的,刘邦更清楚。

兵者,诡道也。三十六计,没有哪一计是仁义的,是诚信的。打仗将诚信,是愚蠢的表现。

所以,刘邦的不诚信无可厚非,只是项羽不适合领兵打仗。义不理财,慈不带兵,是有道理的。


阿呆梦话


这个问题提的有点意思,这涉及到战争艺术。古代中国战事频仍,相关典故甚多,让我们寻找下有没类似的故事。

首先是“宋襄之仁”,讲的是宋襄公攻打郑国时,郑之盟友楚国派大将成得臣援助,成得臣很有谋略,不去正面去救郑国,而是直接打入宋国本土。宋襄公及时回撤,本来战争可以避免,但宋襄公却想给楚致命一击,和对方约战,双方在泓水两岸对峙。然后大白天的成得臣率军渡河,宋襄公的谋士说趁敌军过河一半时发起攻击,宋襄公拒绝并搞了面仁义之旗,说自己要讲仁义,要有诚信,等对方过河再战。楚军渡过河后在整理队形。宋襄公谋士劝谏趁机攻击还不算晚,仍被拒绝。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宋襄公大败,这种所谓仁义被天下人耻笑。

第二个故事是“城濮之战”,即宋襄之仁不久发生的。成得臣大胜入侵宋国,宋新的国君成公向晋文公求救。晋国先办了两个楚国的小跟班曹国和卫国,并联络西方的秦国、东方的齐国,一同抵抗南蛮楚国。楚国此时大将仍是成得臣,兴冲冲的向晋国驻扎的地方打来。晋国大将先轸准备立刻开战,狐偃说当年主公答应楚王若今后晋楚打仗,情愿避退三舍,不能失信。于是共退了90里到了城濮才驻扎下来,此时秦、齐、宋的军队也及时赶来。双方开战,先轸假装败下阵来,成得臣已习惯晋军的后退了,想趁机打垮晋军,于是命令军队紧追上去,掉进了埋伏圈,被打的四处逃散。此时的盟友秦、齐、宋的军团将逃散的楚军切成若干段,大破之。

我们可以看到,同样讲究诚信,第一个事例宋襄公败的很惨,最终落了个兵败身亡的下场。而第二个事例却大败楚军,取得完胜。究其原因,诚信是建立在谋略的基础上,只是个策略的一部分,适应了战争规律,巧妙的利用敌人的轻敌取得胜利。同时,也完美的履行了当初对楚王的承诺。当诚信仅是建立在所谓的道义之上,生搬硬套,最终免不了失败的下场。

同样,刘邦这位极其八面玲珑的人中龙凤怎会被诚信二字所束缚?在战事的优势天平已转向自己时会不遗余力的对敌人项羽致命的一击,并取得了最终成功。这正说明刘邦把握了这门战争艺术,帮忙他笑到了最后。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作为学习交流之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立即撤销,敬请谅解!谢谢!】




ywjoan


一,玩政治不需要信守诺言:

楚汉之争,倘处于政治斗争的初级阶段,更谈不上什么信用;我倒是怀疑当时是否有"诚信"二字。

二,当时,对手之间的争斗,异常残烈,败者将举家,举族,举城被屠戳,生存并胜利是唯一的选择。

"兵者,诡道也";宋襄公堂堂正正,"不鼓不成列",身死国破,为天下笑。

三,项羽守信用吗?

怀王有约:先到关中者王,王的是关中,都的是咸阳;刘都却被"封"在密闭的巴蜀,而且,鸿门宴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侥倖逃脱的他,然后再与项羽讲信用?

你会这么"讲信用"吗?!


bindong1


如果刘邦守诚就永远也不能攻打项羽,那天下就不知道是谁的了。项羽信守诺言放过刘邦,放过刘邦的老爹,放过刘邦的老婆孩子,这就是虽然后来项羽失败了,刘邦胜了。但人们普遍认为刘邦和项羽比,刘邦是小人,项羽真君子。虽然人们常说胜王败寇,但刘与项比,项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刘则是好耍阴谋诡计的小人。加上项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的霸王别姬,上演得轰轰烈烈,悲天悯人。人们更加倾向于喜欢项羽。


春雨会来李述义


是项羽不守信用在先,当初刘邦项羽的共主楚怀王有约在先:项羽领兵从河北线进巩秦军,刘邦从河南线进巩秦军,谁先破关推倒秦王朝谁为王。刘邦帅先巩关中,子婴拱手把秦印送给了刘邦。后了出现了鸿门宴,项羽凭自己的实力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力汉王。从中可看出项羽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最后败在了雄才大略的刘邦手下!!


f红望


用最底层百姓的行为逻辑来分析历史人物的成败,这不就是个笑话吗?大家都混迹于头条了,竟然还不知羞耻的随便非议一个伟大王朝的开创者。看看刘项二人作的诗,就知道他们的水平差距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