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各个民族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各个少数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与文明,成为整个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这篇内容,吾空空博物馆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出土,或者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国宝级文物。


透过这些鲜活的文物,来感知一个民族的历史、文明以及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创新力。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鹰顶金冠饰

馆藏:内蒙古博物院

发掘区域:内蒙古杭锦旗

相关民族:匈奴(古代游牧民族)


作为现存唯一的匈奴单于王冠,鹰顶金冠饰一经发现便轰动国内考古界和史学界。


而随着央视大热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的播出,这件被誉为“草原瑰宝”的文物再次爆红网络,已然不仅是国宝,更成为文物界的小网红。


古代北方,曾经是强悍游牧民族匈奴的天下,骁勇善战的匈奴族人,在大漠孤烟的塞外创造出高度发达游牧部落文明。


鹰顶金冠饰制作精美、工艺复杂,雄鹰鸟瞰狼咬羊的画面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馆藏:内蒙古博物院

发掘区域: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

相关民族:蒙古族


雨过天青,是对钧窑瓷器的最美定义和描述。作为我国的五大官窑之一,发源于河南禹州的钧窑素以纯粹、匀净的釉色而闻名。


在中国的传世钧窑瓷器中,又以小宋自造香炉浑然天成的釉变而最受推崇。


小宋自造香炉为元代文物,出土于呼和浩特的白塔村,因其炉身“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铭文而得名。


小宋自造香炉通体施以天青色釉,又因为当时施釉较厚,在烧制时纵横流于器表,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独特风格与色彩。


小宋自造香炉不仅是国内罕见的元代钧窑瓷器,更是传世钧窑瓷器中难得一见的艺术佳品,被视作内蒙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铜坐龙

馆藏:黑龙江博物馆

发掘区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相关民族:女真族(满族的前身)


铜坐龙是黑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同时也是龙博标志的设计来源。铜坐龙出土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南城城墙边,为金代皇室御用马车上的装饰物。


金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前后蔓延100多年的历史。女真族,又称女贞或女直,曾活跃于黑龙江中下游、长白山周边、松花江流域等地,是我国满族人的祖先。


这个女真族铜坐龙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制造工艺复杂,是我国古代青铜制品中的代表性作品。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西汉翔鹭纹铜鼓

馆藏:广西自治区博物馆

发掘区域:广西西林县

相关民族:西瓯、骆越(壮族的前身)


翔鹭纹铜鼓通高52厘米,面径77.5厘米,足径90厘米,是我国出土的大型青铜器具之一,被誉为传世鼓王。


此外,这面铜鼓品相完整、工艺精良,通体绘饰有各类精美绝伦的图案与花纹,堪称艺术品级的国宝文物。


翔鹭纹铜鼓为古代西瓯、骆越地区的民俗礼器,这面铜鼓的墓葬主人,很可能是当地(西林县)句町部落的统治者。


西瓯、骆越汉代广西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部落,同时也是中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起源地。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青铜凤灯(复原配图)

馆藏:广西自治区博物馆

发掘区域:广西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

相关民族:西瓯、骆越(壮族的前身)


青铜凤灯,广西自治区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这件灯具整体为一只顾首回望的凤凰造型,凤凰的尾羽微微下垂,和两只脚一起支撑起整个身体,造型美观,而且非常稳固。


细节方面,这只凤凰的通体雕刻有精细的羽毛和纹路,头、冠、颈、翅、尾、足等,各部分器官比例匀称,轮廓清晰,栩栩如生、形态灵动。


最有意思的还是它的照明与环保功能。


这只凤凰的背部有一个可以打开的圆孔,里面放置有灯盘;而凤凰的脖颈,则为中空设计,由两节套管相连,可以折开和转动,以便为腹腔盛水。盛满水的凤凰回头顾盼,硕大的嘴巴就变成了灯罩,刚好罩在灯盘上方。


油灯或者蜡烛点燃之后,燃烧的烟灰会通过凤嘴进入颈部,然后到达凤凰的腹腔,溶入于水中,完成净化气体、消解污染物的目的。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明代手抄描金《古兰经》

馆藏:宁夏博物馆

发掘区域:民间捐赠

相关民族:回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宗教经典,具有独特的文学性和历史文化价值。


千百年来,穆斯林始终把抄写《古兰经》作为传播宗教,传播伊斯兰经典文化的手段,缮写《古兰经》也被视为宗教的善行。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手抄《古兰经》,为收藏于宁夏博物馆的明代手抄描金《古兰经》。


这本《古兰经》由宁夏西吉县南大寺阿訇关清录祖辈数代珍藏,并由其本人主动捐赠于博物馆。


这本明代《古兰经》无论从纸质、装帧、书体形式、描金等方面看,都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宁夏回族艺术史、宗教史、民族迁徙的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馆藏:宁夏博物馆

发掘区域:宁夏银川西夏陵区

相关民族:党项族(古代少数民族)


西夏被称作中国历史上的传奇王朝,由党项人所建立。位于宁夏自治区的西夏王陵,是研究和探索整个西夏文明的重要历史遗迹。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便发掘于这里。


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夏王陵区域先后发现了多个石雕力士支座,但只有这一块雕刻有西夏文字,并且还附有工匠的名字,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西夏鎏金铜卧牛

馆藏:宁夏博物馆

发掘区域:西夏王陵M177号陪葬墓

相关民族:党项族(古代少数民族)


身长超过一米、重达188公斤的西夏鎏金铜卧牛,形神兼备、造型精细,绝对是宁夏博物馆的重量级文物。


这件铜牛对研究西夏青铜冶铸业发展水平和农牧经济情况,甚至是当时的墓葬习俗,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萨珊玻璃碗

馆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发掘区域:宁夏固原县北周李贤墓

相关民族:多民族融合


发现于宁夏固原的珍贵玻璃碗,被誉为来自伊朗高原的绝美尤物。


因为这是一件跨越千山万水、走过丝绸之路,从古波斯等地区进口而来的玻璃制品。


这说明早在魏晋时期,我国的少数民族,已经和中亚、西域等地有了频繁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这件玻璃碗,整体呈淡绿色,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玻璃的色泽和光亮度,腹部上下错位,排列两周圆形突起物做装饰。


萨珊玻璃碗展现了萨珊玻璃器形和纹饰上的独特风格和精湛的磨琢工艺,是我国出土萨珊玻璃的代表作品。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萨珊鎏金银壶

馆藏:宁夏固原博物馆

发掘区域:宁夏固原县北周李贤墓

相关民族:多民族融合


宁夏固原是中国的回民集居区,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里出土过大量珍贵历史文物,除了上面提到的萨珊玻璃碗,还包括这件同样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鎏金银壶。


鎏金银壶是波斯萨珊王朝出口的中国西夏的一件金属手工艺品,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其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具有典型的波斯萨珊王朝风格,壶身图案描绘的却是古希腊神话故事,对研究萨珊工艺美术、萨珊与罗马关系、波斯与中国关系都有重要价值。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牛虎铜案

馆藏:云南省博物馆

发掘区域: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

相关民族:古滇国(云南古代民族部落)


云南是古滇国的发源地。在古代的滇文化中,虎又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具有崇高的地位。这件牛虎铜案就是古滇国神圣的祭祀礼器。


上世纪六七年代,中国考古界有两大惊世发现,一是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另一个便是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铜祭器“牛虎铜案”。


所以,文物、史学界素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的说法。这件文物同时也翻开古滇王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牛虎铜案对研究战国时期江川历史及古滇国青铜器制造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云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国家文物局认定的国宝级文物。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馆藏:云南省博物馆

发掘区域:晋宁石寨山10号墓

相关民族:古滇国(云南古代民族部落)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也是古滇国的代表性文物,并且还登上了热门纪录片《国家宝藏》第二季,属于国宝级的历史文物。


贮贝器是古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大多用来贮存贝币,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存钱罐。同时,贮贝器也是象征权贵地位、祭祀祖先的重要器物。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造型复杂、工艺精湛,最上面的骑士身着华丽的服饰并且还有佩剑,说明其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古滇国皇族成员。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馆藏:云南省博物馆

发掘区域:晋宁石寨山10号墓

相关民族:大理国(云南古代民族部落)


熟悉金庸武侠小说的同学,一定对天龙八部的说法不会陌生,这个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梵文为梵名迦楼罗,就是为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的大鹏金翅。


这件文物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具有鲜明的佛教文化特色,代表了大理国金银器工艺的高超水平,也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民族化和地域化融合。


所以,云南大理的民族节节徽,就是用这件银鎏金镶珠金翅鸟作为主图案而设计的。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双体陶罐

馆藏:西藏博物馆

发掘区域:西藏卡若遗址

相关民族:卡若(西藏地区原始部落)


朱墨彩绘双体陶罐发掘于西藏的卡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卡若遗址则被公认为西藏的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是藏族人的发源地。


双体陶罐的造型如同一对丰满的女性乳房相背而列,也像是丰腴的臀部,素有“丰乳肥臀”之说,是一种生殖力量的象征,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金贲巴

馆藏:西藏博物馆


金贲巴在藏语里就是金瓶的意思,这件文物由纯金打造,并且内置五枚象牙签。这件文物的身世与用途,离不开清朝乾隆末期推行的“金瓶掣签”制度。


当时,清政府在驱逐了准噶尔入侵势力以后,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并颁赐了由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金瓶。


章程规定,此后达赖、班禅等藏传佛教大活佛转世,均需通过此瓶进行掣签决定,以确保活佛转世的公正性。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唐彩绘天王踏鬼木俑

馆藏:新疆自治区博物馆

发掘区域:阿斯塔那古墓

相关民族:多民族融合


这尊天王踏鬼木俑出土于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高近1米,属于镇墓兽类,又称护墓神,其外观形象来源于佛教造像中的护法天王像,也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之一。


唐彩绘天王踏鬼木俑造型奇特、色彩丰富,虽然历经岁月洗礼,木俑周身的色彩依然明艳如新。其中的天王更是身披盔甲、威风凛凛 ,脚踏一只小鬼,非常生动传神。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文物:铜鎏金观音菩萨造像

馆藏:青海省博物馆

发掘区域:阿斯塔那古墓

相关民族:多民族融合


青海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铜鎏金观音菩萨造像,是历史上明成祖朱棣赠送给青海乐都瞿昙寺活佛“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班丹藏卜的礼物之一。


铜鎏金观音菩萨造像高146厘米,遍体鎏金,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身姿婀娜,站立于莲花座上。


铜鎏金观音菩萨造像的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是永乐宫廷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体积最大的永乐宫廷铜造像,属于国宝级文物。

除了这些可以参观欣赏的真实文物,灿若星河的少数民族文化中,还诞生了不少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论是口口相传的歌谣,还是形式感十足的表演,都是不同民族留给我们共同的文化宝藏。

这些文化遗产中,有不少甚至还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又叫长歌,是广袤草原的悠扬回响与倾诉。这种民歌的特点是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

长歌响起,你总能在悠扬的旋律中想到内蒙古高原的草原、骏马、牛羊、蓝天、白云等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搭载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一首就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2005年11月25日,草原音乐活化石“蒙古族长调民歌”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

其中,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的重要代表,被誉为维吾尔音乐的脊梁,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更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藏戏

藏戏,其实是藏族戏剧的泛称。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藏戏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在藏语名,藏戏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藏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贵州侗族大歌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一群来自贵州黎平县、从江县的歌者一经亮相,便技惊四座,被现场观众评价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这种音乐就是贵州土生土长的侗族大歌。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主要流行于贵州的侗族部落。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少数民族国宝文物大盘点

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公号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