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 奮鬥者│他走遍巢湖3000多村,專找衛生“茬”,為啥?

爱国情 奋斗者│他走遍巢湖3000多村,专找卫生“茬”,为啥?

爱国情 奋斗者│他走遍巢湖3000多村,专找卫生“茬”,为啥?
爱国情 奋斗者│他走遍巢湖3000多村,专找卫生“茬”,为啥?

“3月20日,青崗村村部附近河塘衛生較差,建麓村落有零散垃圾;3月21日,鳳凰村村部附近有毀綠種菜,方集村下水道內有垃圾……”昨日,記者翻開一本筆記本,裡面密密麻麻地記錄了巢湖市193個村居的“衛生賬”。“記賬”人是66歲的馬積慧。

馬積慧是一名退休教師,記“衛生賬”為哪般?小賬本里有故事。

爱国情 奋斗者│他走遍巢湖3000多村,专找卫生“茬”,为啥?

2014年,馬積慧從教師崗位退休。他告訴記者:“2015年,作為政協委員,我被抽去當巢湖‘三線三邊’督查的評委,看到村民們住的房子那麼漂亮,卻被垃圾圍了村,感覺不舒服。”農村的環境,讓“閒不住”的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他主動找到了巢湖市城管局,申請當起了“三線三邊”環境整治督察員,想盡自己一份力,讓農村更有農村的味道。

從“上崗”第一天起,他就帶著自己的“小本子”,每天早晨5點鐘起床,徒步查看城鄉接合部,或是騎著自行車穿梭下鄉村。幾年下來,馬積慧說不清跑了多少路,但是他蹬破的幾雙運動鞋卻“無聲勝有聲”。

“既然成了監督員,就要認真負責,不能含糊對待,要對每一個村子負責任。”這是馬積慧“上崗”後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他也始終踐行著這句話。

爱国情 奋斗者│他走遍巢湖3000多村,专找卫生“茬”,为啥?

今年1月,他花了15天時間對全市各鄉鎮集鎮、公路沿線及城區街道城市出入口、城鄉接合部存在問題進行了徒步排查。每天早上7點出發,晚上6點多回城,連中午也不休息,每天徒步督查時間長達12小時。這半個月他一共排查出了3662項問題。今年3月,他又用了20天時間深入到全市的公路沿線、湖河渠塘、自然村巷道和村內水塘、水溝、草叢等處認真查看,徒步行走了60多萬步,約480公里路程,而他用來記錄問題的小本子也用掉了十幾本。

擔當義務監督員的這四年來,馬積慧帶領他的同伴徒步走遍了巢湖市的193個村居、3000多個自然村,排查出數千個問題,為該市農環辦以及村鎮治理和整改環境提供了依據,也促使巢湖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始終處於高位高質運行狀態。鄉村不灰頭土臉了,人居環境舊貌換新顏。環境變化了,群眾保護環境的意識也在逐漸提高,獲得感和滿意度自然也增強了。

這幾年,通過不斷總結積累,馬積慧還自己摸索出了一套“三到”工作方法,即 “走到”“看到”“問到”。他解釋道:“要走到村裡去,走到拐角去,走到沒有路燈的地方,走到“無路可走”;要看到是否存有垃圾,是否整潔;要實地詢問當地村民具體的情況,徵求他們對環境整治的意見,讓群眾說話。”他的這“三到”檢查標準已在巢湖市推廣。

爱国情 奋斗者│他走遍巢湖3000多村,专找卫生“茬”,为啥?

“雖然,這項工作很枯燥,也很辛苦,每年有大大小小的檢查近30次,可馬老師幾乎從不缺席,他日曆上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的,無論嚴寒酷暑,幾乎每月都在村鎮裡跑。”巢湖市農村環境整治辦公室負責人韓金明說。

“馬老師的小本子,不但是村裡面的‘衛生賬’,還是我們打好農村生活垃圾全域治理的‘秘笈’。”該市城管局分管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馬積慧記錄的問題“按圖索驥”,可以有的放矢地整治農村環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歲數增大,有人勸馬積慧不要太拼,但他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只要自己還能動彈,就一定會盡自己所能幹下去”。

如今,有了“馬老們”的監督,巢湖市農村環境已實現高效精準管理。巢湖市17個鄉鎮、街道,193個村居,3115個自然村莊都已實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域覆蓋,推行了“戶集、專業保潔員清收、專業公司轉運、市集中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新模式,全面推行“桶換桶”和“桶裝車載”模式,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態化、長效化、制度化、規範化。

“路面垃圾沒有了,公路沿線亂堆放的柴草不見了,村民房前屋後乾淨整潔了,溝道暢通清潔了,看著就讓人賞心悅目。”馬積慧帶著記者走在S316槐林段,指著路邊的房子感慨道:“現在農村環境越來越美了。”

爱国情 奋斗者│他走遍巢湖3000多村,专找卫生“茬”,为啥?

合肥市文明辦於2014年2月推出“文明合肥”微信公眾帳號。關注“文明合肥”可以第一時間瞭解到合肥市精神文明建設領域和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重要動態信息及相關知識。

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爱国情 奋斗者│他走遍巢湖3000多村,专找卫生“茬”,为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