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情,奮鬥者】西電工程的奮鬥者們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劉健

“縣上一聲號召,大家便紛紛自備乾糧,帶著鐵鍁和背篼,從四面八方湧來,投身到工程建設當中。”回憶起50年前西電工程建設時的情景,76歲高齡的張昭銘老人依然歷歷在目。

“旱怕了,窮怕了,雖然一天一個人只有8兩原糧(注:未經加工的糧食,如小麥、玉米等),但6000多人的建設大軍,沒有一個有怨言。”張昭銘老人說。

西電工程的全稱是西岔電力提灌工程。這一工程從黃河什川段的河口村取水,用四級泵站把取來的黃河水提至蘭州市皋蘭縣三川口,再以東、西兩條幹渠分兩路提灌,使黃河水抵達皋蘭縣黑石鎮三和村和蘭州新區西岔鎮段家川村,最大水位落差達600多米,通過支渠、斗渠、農渠、毛渠,使皋蘭15萬多畝乾旱農田得到澆灌。

【爱国情,奋斗者】西电工程的奋斗者们

西電工程總幹四泵站。

地處甘肅中部的皋蘭縣,自然條件嚴酷,是甘肅省重點乾旱縣之一。這裡,年平均降水量只有26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800多毫米。據皋蘭縣誌記載,近百年來,旱魔在皋蘭肆意橫行了52次。其中,大旱就有32次。

“山是和尚頭,溝裡無水流,十種九不收,滴水貴如油。”一首歌謠,唱出當年老皋蘭自然條件和乾旱面貌的真實寫照。

“一畝地能收100斤糧食就算豐收。遇到大旱之年,很多地往往是顆粒無收。”張昭銘說。

西電工程的啟動,讓皋蘭人看到了希望。

“建設者都是皋蘭的農民,白天干完活吃些雜糧,晚上就睡在鋪草的窯洞裡,第二天起來接著幹。”張昭銘回憶說,“全線只有一臺拖拉機,所有物資都是靠人推肩扛來運輸。由於嚴重缺乏鋼筋、水泥,很多溝渠都是用石塊和黃土堆砌的。為了防止塌陷,過一段就要用木方進行加固……”

【爱国情,奋斗者】西电工程的奋斗者们

西電工程總幹四泵站泵房。

3個寒暑,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一個個隧洞打通了,一個個渠道延伸著。1973年,西電總乾渠正式上水。第二年金秋,東西兩條幹渠開始運行。清粼粼的黃河水,在水泵的牽引下,翻山越嶺,第一次流到皋蘭腹地。

“總乾渠通水那一天,山頭上站滿了來看水的周邊群眾。”張昭銘說。

上世紀80年代初,西電工程建設迎來了新的階段——工程被確定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水利項目。接下來的近10年間,皋蘭人夜以繼日,完成了泵站改造、三川口洪、田間配套等一個個援建項目。

1989年底,西電工程宣告竣工。工程共完成總投資1.03億元,建成各類建築物2.3萬多座,開挖渠道1300多條,渠道總長几乎是蘭州到北京的距離。該工程歷史性地解決了灌區10多萬農民的生存問題和溫飽問題。

張昭銘說,西電工程就是一部皋蘭人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奮鬥史。

【爱国情,奋斗者】西电工程的奋斗者们

現代化的控制系統。

陽春時節,來到位於三川口的西電工程總幹四泵站,只見泵站周邊,青松矗立、綠草茵茵。泵站房內,地面一塵不染,各種機電設備被擦拭得鋥亮。

“老一輩奮鬥者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傳承好、發揚好。”四泵站站長楊克榮說。

在西電,裝機500千瓦的泵站有20座,另外還有許多小的泵站。這些泵站大多遠離繁華,需要人長期值守。楊克榮便是眾多的值守者之一。

楊克榮說,自己平時主要工作是清理檢修設備,做好廠區維護,供水的時候就24小時在崗,時時監控設備運行情況,防止發生意外。

參加工作30年,楊克榮一直從事西電工程的泵站管護工作。他沒有經歷過上世紀轟轟烈烈的西電工程建設,但從張昭銘等老前輩的身上,他讀懂了奮鬥的真義。

“堅守也是奮鬥,只有堅守好陣地,才能確保皋蘭農民的收成。”他說。

一張張老照片,一部部老檔案,記錄了西電人的奮鬥精神——

建設者魏俊邦,護渠時發現渠道漏水,隻身下水填堵,被泥水瞬間吞沒,年僅18歲;

原西電工程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魏至庭,一有時間,就會騎著一輛自行車巡渠,腳印遍佈西電工程每一個角落;

護渠工柳明海,人們見到他時,不是在渠邊,就是去渠邊的路上,一干就是40年;

……

2009年以來,按照全國先進、西部一流的建設標準,西電人對裝機大型泵站進行了全面更新改造,提高了西電工程抵禦災害的能力。同時,全面建成了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電腦和網絡,可以輕鬆地掌握設備的運行情況。

西電工程管理局局長行衛東說,這些年,西電管理局大力實施機關泵站園林化、渠道道路線條化、辦公運行自動化、各項管理規範化,全面推行“按時計量、按方收費、配水到戶、收費到戶,工程管理到地頭”的一條龍管理模式,體制機制、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新的歷史時期,西電工程又逐步承擔起皋蘭部分園區工業供水、生態綠化用水的任務,為皋蘭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供水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