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有名皇帝皆出于西汉,而东汉似乎总被忽视?

烟雨何以任平生


说汉朝有名的皇帝都出自西汉,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

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刘渊建立汉政权,为了表示自己是继承汉室皇统,他煞有其事地修建八座汉代皇帝祭庙,包括“三祖”与“五宗”。“三祖”就是三位开国皇帝,西汉刘邦、东汉刘秀、蜀汉刘备;“五宗”就是五位杰出的皇帝,包括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汉章帝。这八位最杰出的皇帝,西汉有四位,东汉有三位,蜀汉有一位。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汉的贤君虽然比东汉多,但也只是略多而已。

可是,为什么我们在讲到汉代皇帝时,给人感觉东汉皇帝的知名度要逊于西汉呢?这里有几个原因,我且分析如下:

第一,东汉总体上不如西汉强大

汉代分为西汉与东汉,但是西汉比东汉要强大得多。

无论从文治还是武功上说,东汉都不及西汉。譬如文治,东汉的“明章之治”比不上西汉的“文景之治”。为什么呢?一个是明章之治的时间短,对社会产生的效果不及文景之治。同时,汉文帝在仁政上有许多开创性的事业,比如废除连坐法,废除诽谤罪、妖言罪,废除肉刑等等,其历史意义之深远,是东汉明章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再说武功。西汉的军事力量比东汉要强大许多,西汉有强大的中央军、边防军及地方军,而且军种完备。东汉初期,废除了许多军种,地方的军事力量相当薄弱。因此,西汉时代,整个帝国基本上是开疆拓土。到了东汉时代,尽管仍可以守成,但是开疆拓土的动力已经不足了。

第二,东汉的短命皇帝特别多

东汉总共有十四个皇帝,活过四十岁的只有三个,分别是前两任皇帝光武帝(六十二岁)、汉明帝(四十八岁)与末代皇帝汉献帝(五十三岁)。其余十一位皇帝,没有一个超过三十五岁,甚至有三个婴儿皇帝,没活过三岁。短命皇帝之多,在中国各个朝代中堪称第一。

其实东汉皇帝里面,也有许多才华出众的,比如汉章帝与汉和帝。特别是汉和帝,十四岁时就发动政变,把窦宪给整垮了。如果汉和帝能像汉武帝那样,统治帝国半个世纪,估计也是一代雄君,可惜他三十岁就死了。

反观西汉皇帝,平均寿命要远远长过东汉皇帝,特别是几个重要的贤君,在位时间都在二十年以上,汉武帝甚至超过五十年。一个皇帝再出色,也需要时间来完成其伟业。从这点看,西汉皇帝无疑是比较有条件的。

第三,读者对东汉历史的了解程度,不如西汉

读者对西汉的皇帝了解比较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多数读者对东汉历史的了解是比较少的。

我写过西汉的历史,也写过东汉的历史,从读者的反应来看,我感觉多数人对东汉的历史并不了解。为什么呢?因为东汉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压抑。从内政上看,整个东汉的历史,充斥着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擅权乱政,一部东汉史,至少半部比较黑暗,令人不忍猝读。

从对外战争来说,西汉的故事是很清晰的,主要是汉匈战争,外带大汉帝国向周边开疆拓土,线索是很清楚的。可是,到了东汉,故事就变得十分复杂。东汉与羌、匈奴、鲜卑、乌桓之间有着扯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一会是友,一会是敌,没有下苦功去理清线索,就会越看越糊涂。因此,读懂东汉史,比读懂西汉史要难得多。这也造成读者对东汉的了解,远远不如西汉。


君山话史


艾弗森站在姚明跟前也是个矮子


其实这得怨观众怨不得东汉。中国历史太长,总要选择最精彩的点才有看点跟卖点。东汉的历史比之前面的西汉与后面的三国缺乏爆点,所以无论是影视还是文学方面的作品,东汉都要少很多。

老妖打赌,随便找个人都能说出西汉好几位开国功臣,但是东汉不一定能说得出五个

1、起点不如西汉精彩

西汉接的是秦末天下大乱,刘邦作为一个混混斩白蛇起义,先是推翻暴秦,然后又经历四年的楚汉争霸才建立。刘邦经历多少曲折,才建立汉朝。

鸿门宴、十面埋伏;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兵圣韩信等等哪一个拿出来都有精彩纷呈的故事。

看看西汉开头的大IP:秦朝、项羽、刘邦、韩信、张良……

反观刘秀,建立东汉当然也非常曲折。先是跟兄长刘演起兵,刘演被更始帝杀后蛰伏起来,后与更始帝决裂,夺取皇位。

就文学表现力上,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起点高,显然没有刘邦赤手空拳建立西汉精彩。

不信的话问问有没有人不知道韩信?有几个人知道云台二十八将?

2、东汉与西汉比,有珠玉在前。

先看西汉,除了汉高祖刘邦的故事,有吕后的故事,有七国之乱,汉武帝时将西汉推向了盛世,是西汉最精彩最广为流传的历史。

即便是汉宣帝,也有一个从监狱到平民到皇帝,将西汉推向巅峰的曲折历程。但是即便如此曲折的故事,在文学作品上的表现都不多,更何况后来的东汉,起点高,动乱小,外族威胁相比西汉也小的多,比西汉精彩程度自然也少。

最关键的是有一位汉武帝雄才大略,有大将卫青霍去病建立了中国武将的不世之功。西汉开疆拓土,第一次将西域置入汉王朝下,第一降服匈奴;而东汉从汉和帝之后,幼主多,英主少,内斗多于外斗,守成多于开拓。

窦宪燕然勒石功绩不必霍去病封狼居胥差,但是知名度低了好几个档次,一是受限于东汉开疆拓土的难度与力度比西汉不足,第二窦宪是外戚,讨伐北匈奴是为了将功赎罪,但是最后依然因罪被诛。

3、三国历史的精彩程度,即便上下五千年中,也属于最精彩的之一,东汉相比黯然失色

三国时期的历史,虽然最精彩的部分是在东汉的名义下,但是东汉已经彻底基本沦为背景板,人们更关注的是逐鹿中原的群雄。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曹操、袁绍等个人角色的时代感都超越了朝代感。

作为统一王朝,东汉没有春秋战国、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没有两晋、两宋抵御外族侵略的故事,没有像西汉、大唐一样开疆拓土、扬我国威。东汉自然也就没什么知名度。

平心而论,东汉的历史也挺精彩,可惜命运不好,夹在两段更精彩的历史中间。


妖鬼杂谈录


东汉王朝疆域图

相对而言,东汉王朝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不如西汉王朝那么有分量。东汉王朝多少有些落寞的感觉。其实呢,东汉王朝在整个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像

东汉和西汉对比,要是论疆域,则东汉大于西汉。东汉王朝在西域控制的面积远大于西汉。而在其他地区所控制的疆域则基本相同。要是论战功,窦固、窦宪远征北匈奴,完全是主动出击,根本不像西汉时被动反攻。窦宪北征的结果是在狼居胥山进行了封禅之后,草原上暂时没有了人类的踪迹。北匈奴也被迫踏上了西迁的道路。要是论文化成绩,从建武五年光武帝就开洛阳开阳门外修建了太学,太学的规模达到招生三万多人,这三万多人所学都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典籍,为了方便他们学习,熹平四年政府将经典刻于石头之上,立于太学门外,称熹平石经。晚清时期学者皮锡瑞在其《经学历史》中称东汉是“经学极盛时代”。东汉是宦官势力真正走上了政治舞台的时代。但在宦官专政的黑暗时代里,也爆发了不屈不饶的抗争,三李杜前后相继,以至于顾炎武在近两千年之后还感叹“风俗之好,三代以下,无尚于东京者”。

那么为什么东汉会在人们的印象之中那么寂寞呢?其原因就在于,东汉王朝太中规中矩了。比如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及其功臣,都是一群草莽英雄。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本人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儒生,而其主要功臣则是以世家子弟为主。诞生于西汉的《史记》和诞生于东汉的《汉书》,都是史学名著,《史记》里司马迁有自己独立的是非评价标准,而司马迁的这个特点却遭到了班固的批判,班固认为就应当以官方公布的标准来评价历史。西汉的经学家如董仲舒,不仅要做学问,他们还都在关心时政。东汉的学者如贾逵、马融、许慎、郑玄,学问很大,但却在政治上没有多大的影响。西汉的儒生热衷于推翻体制,比如董仲舒的再传弟子眭弘就上书汉昭帝要求皇帝退位,西汉中后期的儒生也都敢于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皇帝。而东汉的儒生则是积极地维护体制,他们是典型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用后世的标准来看,东汉的儒生都是忠臣。西汉的大将卫青、李广等人,都是平民出身。东汉的大将窦宪、窦固、皇甫嵩等人,都是名门之后。西汉的大臣之中不少平步青云,比如公孙弘是第一个由布衣而登相位的儒生,汉元帝时期的丞相匡衡是勤学的楷模。但东汉的大臣,多是累世公卿,比如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其他谯郡桓氏、颍川荀氏、颍川陈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等。就连对待功臣的方式,刘邦的大功臣韩信发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哀叹,而刘秀则是云台记功,云台二十八将等功臣都富贵绵长。若论文学家,西汉时期司马相如有“凤求凰”的传奇,而东汉时期的班固、张衡等人则没有这样的浪漫……

我想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因使得东汉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不如西汉那么重吧。


野叟杂谈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兴起的大一统王朝,历时约四百年,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人们列举两汉有名的皇帝时,绝大大多数都出自于西汉,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元帝等等,而东汉时期只有汉光武帝以及汉末的汉献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东汉夹在西汉和三国之间,前后两者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以至于东汉黯淡无光。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和项羽之间展开的楚汉争霸,以及当时还有萧何、张良、韩信、范增等众多杰出的人物,几乎人所共知。再比如东汉末年的三国,更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代。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几乎是家喻户晓。再加上后世的演义小说以及当代的影视戏剧,汉初和三国无疑都是重大题材,让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其次,就东汉自身而言,也实在是乏善可陈。除了汉光武帝和汉献帝之外,其余的东汉皇帝都没有在位超过20年的,而且大多是幼年登基,刚成年不久即死去。同时,东汉在政治上也没有太多的创新,没有留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东汉政治还开始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交替执政,更是为后世诟病。后来东汉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了三十多年。所以,东汉给人整体就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好印象,更别说东汉皇帝了。


国家人文历史


皇帝都是依靠王朝存在的,要比较西汉和东汉的皇帝的好坏,就要说明西汉和东汉两个王朝的异同。本人认为可以从汉代社会的底层结构来看王朝的兴衰。

西汉的社会是一个平民社会,呈散沙状,这样的社会是有利于统治的。西汉之所以是这样的社会,应归功于秦朝的统一。当年秦孝公在任用商鞅变法时,为了控制全国,实行了一项措施,就是把大的家族强拆成小的家庭。这种措施之所以能实行,是因为当时秦国有大量的无主土地,吸收了大量的流民和慕名而来的各种人才,商鞅也是外来客卿。小的家庭是有利于政府统治的,既有利于生产,也有利于收税,而且由此发展起了地主阶级。秦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郡县制和九等军功爵制,逐渐统一了全国。这种措施虽然,但是秦国搞的太仓促,统一天下的时候一直在推行。到最后,激起了农民起义,二世而亡。

秦朝虽然亡了,但是它所创造的社会形态,却被汉朝继承了下来,也就是说汉初时是一个比较散沙化的社会。与散沙社会相对的是豪族社会,即是地主豪族力量强大,把持地方权力的情况。汉朝又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以关中的核心的地区建立郡县制,其他地方封给功臣,又来又消灭了功臣,封给了宗亲。同时将关东的豪族迁入关中,由中央直接控制,维持了国家稳定。到文、景、武帝时,又陆续削弱了各个封国,建立了中央一统的集权社会。一个皇帝之所以有作为,是他的集权程度密切相关的,只有地方没有足以牵制皇权的力量,这个皇帝才能有大的作为。汉武帝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国家实行了空前的统一,北伐匈奴,南征甄越。建立了大的功业。

一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汉朝衰落的根也就是在汉武帝时种下的。匈奴被打得很惨,但不要以为汉朝的老百姓就很滋味,长期的战争需要不断地收税,当时的生产力薄弱,根本不可能禁得起汉武帝的长期折腾。所以很多的老百姓因为交不起税收就逃离了土地,成了流民。这些流民又要吃饭,于是很多人就投靠到了某些豪强的家里作了长工和奴仆。这些豪强本来被汉武帝打击得很厉害,这回又死灰复燃重新强大起来。汉政府一直在收税,豪强就越有机会扩大的自己的势力。这样就在汉武帝后一百年,西汉的豪强势力已经非常强大。

到了西汉末年,豪强已经和官员勾结到一块,严重威胁到皇权。王莽在位时就想解决豪强问题,实行了一系列看似荒唐的改革措施打击豪强。这次豪强不干了,直接选择推翻了王莽,后来又拥立了刘秀作皇帝,建立了东汉。

所以说,从东汉的建立开始,就意味着他的皇权不可能太强。因为刘秀是在得到各地豪强支持的情况下才建立东汉的。他不可能把支持他的人一一灭掉,刘邦之所以能灭掉韩信,是因为一起发家,韩信等功臣没有在民间建立起足够的威望和利益。而刘秀不一样,此时的豪强已经深深扎到社会里了,再灭掉他们又会是无休止的战争。所以,刘秀建国后没以消灭一个功臣,只能跟合伙人共享权力。这就决定了东汉的皇权不可能强大,皇帝无法很好地集中资源,自然也就不会有大的作为。东汉的皇帝也想过振兴皇帝,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士族之外寻找政治力量,就是外戚和宦官,所以我们看到了,外戚和宦官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们实质上是皇上的爪牙,是皇帝打击士族和豪强的工具。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其实所谓的贤臣就是以士族为代表的豪强,他们控制了朝廷的官僚阶级,而小人就是皇上作用的外戚和宦官。皇上要和士族争权,自然会表现出所谓的“亲小人,远贤臣”的姿态,至于这些贤臣是不是真贤,是另外一回事,文化掌握在他们手里,自己可以抬高自己,贬低皇帝。当然,外戚和宦官也不都是一无是处,其中也不乏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历史细观


西汉与东汉虽然都是刘氏王朝,但两个朝代的统治基础是完全不一样的。西汉是一群平民在秦末破碎的江山中打拼出来的,它孕育了一批“新贵族”,而这些没有血统背景的“新贵族”很快就在汉初的权力风暴中被瓦解了——这缔造了西汉强大的皇权。汉武帝时期,西汉皇权达到空前的高涨,刘彻也因此可能以举国之力营造出军事上的辉煌。

而东汉是一群贵族在新莽短暂的统治中彼此吞并出来的王朝。从建国开始,邓、耿、梁、窦、马、阴六大家族就把握着东汉政权的基石。这六大家族在朝廷内外门生遍天下,尤其到了东汉后期,皇权不振,几任大将军甚至能行废立皇帝之事。试问这样的王朝,怎么可能出现卡里玛斯型的领袖呢?

这和英法两国的法律圈有些类似。英美多著名律师,法德多著名法官,倒不是因为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制度的问题。英美为对抗制,所以律师发挥的空间大;法德为审问制,所以法官的空间大。皇帝有没有作为,也是要看历史机遇的,并不是东汉皇帝就不如西汉。


切割地球


其实东汉并不弱,也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历史片断,只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中,东汉王朝的名气和宣传方面,好像比较弱势,影视片也喜欢提取西汉王朝的各种素材,而描述东汉王朝故事的优秀电视剧,优秀电影,以及小说非常稀少,造成了被忽视的假象。


我们来说说东汉王朝比较辉煌的历史片断。


首先是光武中兴的时代,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统治的时期,刘秀的贡献是减免赋税,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对各地的豪强和地主进行严厉打击。刘秀还修建了“石室”、“兰台”、“仁寿阁”、“东观”等国家图书馆,收集了由于战争散落的大量古代文献,藏书甚至超过了西汉时代,光武帝刘秀和汉武帝一样还大力推崇儒学,讲究知识分子的气节。后世的史学家将光武中兴的时代称之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刘秀还缓和了和周边国家的民族矛盾,大量促进边境贸易。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对于刘秀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另外被人们所遗忘的历史是明章之治,就是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和孙子汉章帝开创的一个繁荣时代。明章时代有几件事是可以说说的,第一是治理黄河,当时派了一个叫王景的水利专家治理黄河,修得很好,黄河在900多年里都没有改道,没有引发巨大的水患;第二是再次征伐匈奴,并派班固出使西域,大获胜利,西域诸国都归顺东汉王朝。第三是推崇佛教,在洛阳建立了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第四是经济发展,人口大增,到汉明帝时,全国人口已经恢复到了3400万人。但是遗憾的是东汉王朝自汉章帝去世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位明君。


科坛春秋精选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只说一点主要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替其实是多元化的,我们学历史看历史不能用黑白的角度去看历史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因为一件事才兴亡的,都是因为内部外部犬牙交错的相互影响才形成的局面。


那么西汉为什么看似普世价值高的好皇帝比东汉多腻?其实原因很简单。那么我们具体说说:

一、政治格局不一样。汉朝是我国第一个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刘邦一个流氓出身干这么大事业确实另人佩服,但是我们知道汉朝的建立套用了秦朝的制度,他保留了所有秦朝好的东西,包括皇帝得礼仪官员的职级,郡县的设立,比如什么车同轨,书同文等,只不过是刘邦觉得秦朝亡国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没有分封同姓王在各地方为刘姓皇权坐镇,所以在这点上西汉早期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双轨制并行的模式,这样呢,国家的矛盾主要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藩王之间的矛盾,通过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对藩王的打压和制裁,到武帝后期实际上皇帝已经高度集权,地方藩王再无力对抗中央政权,那么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很明显武帝需要一些宣传语调来粉饰他以及他前几任皇帝的英明,特别是汉武帝穷兵黩武以后,留下空虚的国库,被汉昭帝以及顾命大臣霍光,再加上宣帝几代人的励精图治,所以纵观西汉史,政治环境较之东汉恶劣,所以皇帝的能力就要值得肯定,需要做的事情也就比较多,摸着石头过河吗,毕竟很多政治体制也是在古人那没啥值得借鉴的地方,反正这种事就是你如果成功了,放屁都是香的。



而东汉则不然,因为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异常严重,土地全都掌握地方地主阶级和豪门大族手里,王莽上台以后国家恢复均田制,也就是土地归国家所有,这样大地主阶级就不干了,光武帝刘秀的上台就是借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豪门望族来重整河山的,那么对于支持者来交换的利益就是,刘秀请他们的儿子们上朝廷上来做官,这样一是可以平衡豪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第二也方便皇帝对地方豪族们的控制,因为你们儿子在我手里控制着腻,你不敢造次吧!但是随着几代皇帝以后,地主家儿子在朝中政治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根深蒂固了以后,国家再无力控制地方豪族了,以至于东汉有一句谚语“皇帝诏、挂墙壁”,中央政权的命令到了地方可以不管不顾挂墙上的局面,这也就是说后来为什么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那么你皇帝控制不了地方,自然有作为的皇帝就少,你想呀!皇帝有啥想法,有啥英明决策到地方执行不了,一个公司执行力不行,你还发展个毛,你还能有啥英明的皇帝呀!


二、皇帝材质不一样。这就很好理解了,西汉中早期的皇帝确实能力水平和才能都不错,文帝、景帝、武帝、诏帝、宣帝,因为国家局面不容许你这几人皇帝有昏庸的,不过确实自身也足够优秀。那么东汉正好相反,除了开国皇帝刘秀和明帝刘庄以外,皇帝材质都不怎么样,想有点作为也不可能了!


地中海的蔚蓝29395427


首先,汉朝有名的皇帝主要出自西汉,直接原因就是西汉的皇帝确实不少都是大有作为。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项羽进行了楚汉战争,手下拥有张良、萧何、韩信等大将的辅佐,其本身传奇的经历,实在是几本书都写不完。在刘邦之后,汉文帝、汉景帝开启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刘彻的南征北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了以上四位皇帝,西汉还有汉宣帝、汉昭帝等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汉光武帝刘秀非常优秀,但是其后的皇帝大多比较平庸乃至昏庸。

其次,相对于西汉时期的皇帝,东汉皇帝很多是年幼登基,而且在位时间非常短,所以在影响力普遍较低。对于东汉这一历史阶段的10多位皇帝,汉殇帝、汉冲帝、汉质帝、汉少帝等皇帝的在位时间几乎都在一年以内。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在位时间不到1年的皇帝,显然不会有什么作为,更难有什么值得历史书写和记录的地方了。对于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因为外戚、宦官等势力的干预和影响,所以皇帝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和限制,也即成为了傀儡之君。

再者,对于东汉这一朝代,在制度上几乎缺乏开拓和创新之举。一定程度上,对于整个汉朝的制度,基本都是由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这两位皇帝来奠定的。而就东汉这一朝代,自汉光武帝刘秀之后,其制度主要沿袭西汉的旧制。因为没有新的制度的建立,加上在开疆拓土上也没有什么比西汉更大的成就,所以其历史影响力自然想多较弱。与此相对应的是,就隋朝这一朝代,虽然时间较短,但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京杭大运河等事件的影响力,促使这一朝代的皇帝就非常出名。

最后,对于东汉来说,前有开疆拓土的西汉王朝,后有魏蜀吴激烈竞争的三国时代,因为司马迁《史记》等史料的影响,西汉王朝的人物、事件等得到极大的流传。而就三国时代来说,《三国志》、《三国演义》促使该时期的皇帝人物家喻户晓。由此,比较尴尬的是,东汉处在西汉和三国这两个历史阶段之间,其历史影响和传播自然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连带着该时期的皇帝也几乎总被忽视。


情怀历史


一般我们说到汉朝著名的皇帝,大家一般会想到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其次可能会想到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汉景帝,以及那位有名的贤君,“布衣天子”汉宣帝刘询,再可能便是东汉的光武帝刘秀!而这其中,除了光武帝刘秀是属于东汉,其他汉朝的有名皇帝都是出自西汉,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东汉所处的历史时期非常“尴尬”

东汉之前是西汉,东汉之后是三国,而这两个时期,正好是历史研究非常热门的两个时期,而夹在其中的东汉也因此被人们有所忽略,一般谈到东汉,大家都会想到东汉末年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现代,与三国相关的文学著作,游戏,影视可谓是层出不穷,三国时期基本已将东汉时期给遮掩。再一个,东汉之前的西汉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汉朝可谓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强国,西汉更是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广为后世流传,可以说,东汉是被这样的两个时代给“淹没”了。

西汉是崛起时期而东汉是走向末路

汉朝分西汉和东汉,只因其中隔了一个短暂的王莽新政!西汉时期主要指王莽新政之前,这一时期是从无到有到强的时期,从刘邦的建国,到后来的文景之治,再到汉武帝将汉朝推向历史的高峰,这一时期,是备受世人瞩目的,故这一时期的有为之君也给世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东汉自从光武帝刘秀建国,之后是一段平稳过度时期,到后面,逐渐昏君幼帝层出,宦官当权,以致走向末路,故有为之君少,也给人印象不深。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