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橫畫該如何收筆?

史末了的春天


這幾年,寫魏碑成為一種風氣,國展入展楷書中,要麼是小楷,大一點的基本上是魏碑。

學習魏碑需要正確選擇碑版,因魏碑中錯誤較多,需要有一定鑑別能力。


寫魏碑毛筆選擇也很重要,一般不要用太小的筆,長鋒中楷或大楷較好。

起筆時,懸筆側鋒,稜角外露。隨即外旋,主毫由側轉正,主毫居中,萬毫齊發。筆盡勢收,提筆向右下,穩健回鋒,不要聳肩。

具體到橫畫,又分俯式和仰式。

1、俯式:


側鋒落筆,捻管外旋,運筆,駐筆,向右下略駐,回筆收鋒。

2、仰式:

側鋒落筆,捻管外旋,運筆,略向上,駐筆,向右下略駐,回鋒收筆。

以上不知對你是否有幫助。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魏碑的橫收筆大同小異。

以下這幾種方法給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種是非常常見的造像橫。

摩字,一共有六個橫,但是寫出了五種不一樣的收筆。

這是我國著名的碑學大家孫伯翔先生寫的字。

看第一個橫,結尾有一點缺角那個。

這個橫是利用行筆後提起筆鋒,然後下頓,向右下角下頓,然後回鋒,如1。

再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橫,寫成了兩種楷書的收筆,如2。

一種是向上頂,下頓,然後平收回鋒。

一種是下頓,像左上回鋒。

然後我們再看一下,第五個橫,如3。

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魏碑橫,類似於隸書收筆。

這就比較簡單,就不要說了。

最後一個橫,是楷書抗肩下頓,左上回鋒寫法。多在顏體中,不過孫伯翔在這裡邊用筆較方,另有一番韻味。









然後回鋒就可以了。

比如趙之謙的楷書,大概都是這樣寫的。
只不過結尾的時候不是提頓切筆,而是向外頂,再向內收。

其實魏碑的橫比較多,收筆也很多,尤其是墓誌中,變化非常豐富。

這就需要我們去慢慢體會其中的變化,因為有些收筆並不符合楷書的法度,但是充滿變化,符合魏晉天真爛漫的追求,所以並不算錯。

趙之謙,只不過是把魏碑筆法寫出了楷書的規則,屬於個人風格。跟原碑帖,跟今人學碑方法並不衝突。

我是梁宇航,以上內容如果對大家有幫助,可以點一下關注。


梁宇航


問題:魏碑的橫畫如何收筆?

魏碑是我國北朝時期書法碑刻的一個總稱,包括魏碑、墓誌、摩崖刻石,歷史上從王羲之開始,魏碑就不再被重視,王羲之成為書法的正統,後世書法其實是王羲之書法的風格演變和發展史。

直到清朝,由於文字獄盛行,文人開始從事考據學,才把魏碑有提上日程,經過清代文人的藝術化處理,魏碑又以全新的姿態回到世人面前。

相對於標準的唐代楷書,魏碑的橫畫寫起來還是非常的自由的,我把魏碑的橫畫的收筆歸類為以下幾種:

1、方收筆,這種收筆已經和成熟的楷書非常的類似,完全可以用唐楷的方法來寫。比如《始平公造像記》裡的這個字的收筆,如下圖:

2、隸書式的收筆,受隸書的影響,很多北朝楷書的收筆殘留有隸書的代表性筆畫“燕尾”的痕跡,只是不是太明顯了,但是其筆法還是一樣的,比如下面這幅《龍門二十品》裡的一幅作品,如下圖:



3、尖收筆,當代楷書裡其實也是有尖收筆的,比如顏真卿的《顏勤禮碑》種種收筆方法應該是從魏碑裡借鑑過來的,尖收筆和方收筆產生區別和變化,豐富了用筆,這種筆法在魏碑裡更是常見,如下面這幅《石門銘》:

4、圓收筆,這種收筆來自於篆書,是一種高古的收筆方法,這種收筆方法對於書寫著的要求也比較高。太圓了就沒有力量感了,太方了就不柔和了,圓收筆的最高境界是圓中帶方,如下面這幅《張黑女墓誌》裡的橫畫的收筆。

魏碑的收筆其實是多種多樣的,不能把它看成一種固定的模式,學習書法就是要不斷的分析和觀察細節,這樣才能取得長久的進步。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煩賞個贊

關注一下啦。


不二齋


一:魏碑的筆法相對其他字體更難一些,用軟毫要

要寫出刀劈斧鑿的效果當然不容易,因為此原因,也

導致許多書法愛好者被拒之門外。

二:現在有關介紹魏碑筆法的論述,大多數還是傳統

的起收筆方法,講法都沒錯,但對初學者來說,按照

那樣的方法去實踐,則是一頭霧水,找不著大門,書法

不好學之處就在於此,又有法,又千人千法,同樣的方

法我用著行,你可能就不行,所以有的老師過度講法,

製造玄虛,我總懷疑有的人自己可能未必明白的透徹。

三:我是從來都不敢講筆法,因為每個碑貼背後都是一個

書法家,所用方法肯定各有不同,你用一種方法通通代表,

這顯然不科學,我建議大家學書法要參考通行的方法,但

在每個具體的碑貼上還要單獨思考研究,一個原則就是,

你寫出的東西接近碑貼上的風格,那你的方法就是對的,

如果你使用的方法怎麼也不能達到碑貼的效果,那說明你的

方法不對,還要再調整,對,法在碑貼裡。

四:至於魏碑的橫是怎麼收筆,我想你應該知道答案了。
照片作品:龍門尹伯成妻造像記臨稿。

選自楊半書撰(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素里布衣楊半


魏碑是楷書的又一個分支,它產生於北碑時期,特別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與晉朝二王等書相結合更趨於成熟。魏碑書法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碑類,以《張猛龍碑》、《賈思伯碑》和《中嶽嵩高靈廟碑》為代表,二是墓誌類,以《張玄墓誌》、《李壁墓誌》及《元略墓誌》為代表,三是造像類,以龍門造像為代表,如《始平公造像》、《楊大眼造像》等,如想練魏碑書法,最好以碑類為範本,其次是墓誌類。

魏碑字體,大都以方筆為主,起筆為方,收筆亦是方。收筆是有方向的(與唐楷收筆不同),以橫為例,一是自然收筆亦稱直收,二是下收筆,三是上收筆(類似於隸書)。具體寫法,請書友上網搜索李松老師的魏碑的筆畫寫法,講得非常好,最好看李松老師的書法講座視頻。謝謝!水平有限,請批評指正


青溪書畫


古人寫魏碑就像現在人寫鋼筆字一樣簡單,是正常書寫,是極其簡單的事。現在人感覺難寫是不會筆法,不知道古人是怎樣寫的,只要是在正常情況下寫不出來的筆畫,那麼,就是你寫字的方法錯了。


許明文


透過刀痕顯筆鋒,啟功涗法,魏碑可以注意點兒,不然,易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