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大火,愛好詩詞對於現實中追求物質的我們到底有沒有用?

以夢為馬274021851


我是文開石,我有自己的答案。

討論“愛好詩詞”“有沒有用”,本身就是一種追求物質、功利的態度。

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愛好還是宣揚,都是一件好事情。

傳統文化的意義,應該就不用多說了。

不要一上來就用“追求物質”這種片面武斷的說法去概括自己概括別人概括時代。

所有的時代所有的人,物質和文化都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充裕的物質,是文化發揚的基礎。過於追求清高表現,非要顯得視金錢如糞土,就是假清高,就是偏執了。

《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火熱,是和時代發展並行的必然結果。

前幾年,各種女神鮮肉充盈的節目還記得麼?嘻嘻哈哈打打鬧鬧裝傻賣萌,看多了,膩了厭了。

大家就會反過頭來追求文化了,追求底蘊了。所以《見字如面》、《國家寶藏》、《聲臨其境》、《中國詩詞大會》等,注重專業,注重文化的節目就開始大火。

  • 不用說什麼清高高古;

  • 不用拿腹有詩書氣自華來灌雞湯;

  • 不用什麼弘揚中華文化的高大上口號;

追求物質和精神的發展,追求美好的東西,是太正常不過的行為。


文開石


當今寫詩改變命運,頗具傳奇色彩的莫過餘秀華了。但有人說她寫的新詩啊,愛好古詩詞有用麼?



《中國詩詞大會》已推三季,非常火爆,也成就不少達人陳更,武亦姝等。

其中二季亞軍彭敏,從"失敗的文學青年”到炙手可熱的詩詞達人,被各大媒體邀約又斷,錄節目,開講座收入可觀。節目帶來才子光環,使新戀情進展順利。他認為憑藉自己的知設贏取財富,幾乎是可以想見的最體面的方式。

△北大才子彭敏

但如今他仍然堅持說,詩詞和文學"無用”,因為無法消解現實社會物質壓力對人的摧殘。似乎有道理,世俗的生活麻木了精神,哪有閒情逸致玩味詩詞古典文字?

是啊,今時不同往昔,李白詩仙有名,成為皇帝的坐上賓,可令高力土脫靴,再不濟柳永還可花街粉巷混飯吃。功利化的社會,凡夫俗子愛好詩詞,能當飯吃麼?

當今也行啊,如果國學功底深厚,不小心寫出一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樣的千古廣告詞,豈不名利雙收?給影視劇寫寫歌詞,雖不敢比肩沾叔,《甄嬛傳》裡化用一下古詞:"雙雙金鷓鴣"的《菩薩蠻》也是極好聽的。

何況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從普通的農婦白茹雲,到新近的百人團第一名,外賣小哥雷海為等,素人參加詩詞大會,也許並不能從物質上,改變他們的生活,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從小愛讀古詩詞的"無胃”人夏鴻鵬,靠詩詞度過人生的低谷…

更有用的時候在於談戀愛,《天龍八部》中段王爺靠"修羅刀下死,做鬼也風流"的歪詩,讓秦紅棉念念不忘,更別說"平生唯有兩行淚,半為浮生半美人"這樣對文青的必殺句了。

同樣詩詞大會里就有一個小夥,從"入骨相思知不知”一句得啟發,做了個鑲紅豆的玲瓏骰子,把女友感動得不行。也許這別緻的心思,就能抱得美人歸呢。


△主持人董卿

人無癖,不成活。即使詩詞也許不能跟普通人帶來財富,卻能帶來獨特的人生體驗。把文學當作愛好信仰的人,如果能堅持一輩子,也是幸福的人。所謂:

人生自有詩意在,有山有水有遠方。

元元,金沙江邊做著大海夢的小閒魚,期待您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答:詩詞大會對一個追求物質的人當然是沒有用的。但對於國家來說不但有用而且很重要哦。

比如,詩詞大會他可以挖掘和發現詩詞文化的人才。對於選拔任用此類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據。他還可以造就人才。也是弘揚和傳承詩詞文化的重要舉措。對於愛好詩詞文化的人也是一個良好的平臺。

愛好詩詞文化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充實內在的修養。那麼追求物質能使人,腹有詩書氣自華嗎?物質是人的身外之物。他只能滿足人的虛榮心,和享受的慾望。一個胸有大志的人,視物質如糞土。視名利似耳旁風。謝謝!



du184567027


沒有用,如果要寫詩詞的話!

有用,如果只是閱讀,只是欣賞的話!

因為一旦成為創作高手,就意味著會掉入一個“詛咒”之中,這個“詛咒”就是

凡詩皆讖

按我們普通話理由,就是你的詩是什麼樣子,你的命運就是什麼樣子!

李白詩常不得志,所以李白一生不得志

杜公詩常貧苦病,所以杜甫一生貧苦病

樂天詩批判之時,樂天仕途一直不順,晚年詩風一轉,命也轉了過來。

元稹詩淺白靡迷,所以也曾一貶再貶,直到後期詩作漸少才官運享通。

義山詩隱晦詭離,所以一生也是痛苦,鬱郁不得志,做幕僚一直終老。

杜牧詩風流雅緻,結果十年一覺揚州夢,因為這個標籤也是孤寂如一。

東坡,山谷,稼軒,陸游,易安,都是如此

到了清朝也是依然,

仲則詩清貧幽冷,再觀他一生可嘗不是三餐不繼,離杜甫只有一線之隔?

容若詞赤子分明,詞中滿滿是孤獨寂寞,再看容若後期何曾幸福開心過?

民國時期,也是如此

強如陳寅恪,其詩高古卓絕,那一脈孤獨的灰色咫尺可聞,讓人心生嘆息。

牛如錢鍾書,其詩理趣兼明,卻偏偏無感懷無喟嘆只有調侃,讓人心生欽佩!

哪怕現代詩人,也是如此。

海子的詩,怎麼看都是對現代文明的絕望和無助。

顧城的詩,讀起來總有一種離世之感,甚至有鬼氣。

余光中的詩,卻很豁達,很人文,很有人間煙火的溫暖

洛夫的詩,有些迷離,但更多的是逃避和一個人的冷眼旁觀

任何一個知名的詩人,你會恐怖地發現,都可以在他前期或中期的作品中找到許多句可以概括或形容其一生的句子。

如果有興趣看一看詩話,便會發現,這種詩讖比比皆是!

你的詩就是你的命!

所以,如果只是愛好,只是欣賞,只是享受詩詞之美,那麼自然無妨,陶冶情操,增加涵養,提升氣質,妥妥的都是好的!

如果要是想寫詩,千萬不要太過用心,太過認真,千萬不要寫得出類拔萃,碾壓世人,寫得越不好,生活才會越好!最好是不懂格律,不通平仄,不明拗救,不曉音色,不懂裝懂,自以為是,才算上上之策!

掬一縷月光,抹一朵雲箋,煮一盞清茗,放一曲清音,捻起唐詩,啜就宋詞,讓樂感在唇齒之間靜靜流淌!

足矣!


亦有所思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追求富足的物質生活:

失意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得意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遭遇挫折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奮發向上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送死黨遠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和情人分別“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思念故鄉:

“聲聲林上鳥,喚我北歸秦。”

“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詩歌是人類情感激動時的產物,當我們在追求物質時,情感激動了,總需要宣洩,詩人總能發人所不能發,也就是說出很多人想說卻又說不出來的話,既然詩人說出來了,我們重複一次,心情會好很多、眼界會寬很多、甚至能有所頓悟……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我們更需要一方精神的淨土,詩歌是純文學中的貴族,能指引我們找到這方淨土。

最美不過詩歌。


一何鄙


對於追求物質的我們必然是沒用的,除非是你能夠自己寫出非常好的作品,並以此為生。對於追求精神文明的我們,詩詞也未必有用!

《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大火,詩詞重新迴歸了我們的視線,可是《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方式,充其量不過是比誰記得多,誰背誦的好!這節目我看的不多,但是有一期導師引用的一首詩,有自命清高之嫌(不喜勿噴)。

閒話扯遠了。詩詞給予了我們另外一種表達方式,而且是一種誇張唯美的表達方式!古人多用來表達自己的境遇與情懷!可是對於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說,時代已經不一樣了!如此引用是否合適?被一些華麗詞藻堆砌而成的詩詞,會不會反而給我們一種誤導?

對於物質相對充足的現代社會,越來越強調精神文化的富裕,傳承千年的中華文化確實博大精深,可是如果不能在此基礎上演化成適合現代社會的文化,必將淘汰。現代許多作家學者都只是在研究古人,卻未能在古人基礎之上,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作品!

忽必烈是蒙古帝國最後一位大汗,是元朝的開國皇帝。後世對忽必烈的評價總體不錯,批評他的主要是他曾經打過仗的國家和地區的人,而讚賞的一般是他對漢文化的接受以及一些為政措施。 忽必烈是馬背上的蒙古人,無論是他的祖父成吉思汗,還是他的父親託雷,都是帶兵打仗的好手,是出色的軍事家。忽必烈相比這兩位,也差得不多。 他攻打過雲南的大理國,最後使其投降滅國;攻打過南宋,迫使他們派丞相來割地求和;繼位後,滅亡了南宋,統一了中國。 兩次攻打過日本,雖然都以失敗告終。忽必烈討伐征服了不少國家和地區,他的軍隊肯定給這些地方帶去過不少劫難。尤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有屠城的可怕經歷。 即使沒有屠殺很多人,想來忽必烈也肯定做過類似殘忍的事情。因此,軍事才能值得肯定,但也有許多過錯。 忽必烈從小尊崇儒學,早期管理地方時就任用了大批漢族的儒士作為幕僚。等到他繼位,建立元朝後,忽必烈更是重用漢臣。 採用漢法,很好地緩和了漢蒙的民族矛盾,鞏固了統治。此外,作為遊牧民族的人,他卻十分重視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實行國家控糧政策,豐年收購餘糧,荒年免費發放。而我們現在用的紙幣鈔票,據說也是忽必烈發明的,是他把鈔票引入了流通領域。 後世稱讚忽必烈英明神武的不少,比如馬可波羅說他是有史以來從未見過的強大君主。


詩詞文化傳承至今,不像儒家、道家自成體系,雖然詩詞格式有規律,卻沒有統一的思想,只不過是不同朝代的文人寫的一些家國情懷,誇張一點,要不就是自吹自擂,要不就是抱怨自己不平待遇,或者國家衰亡自己卻無能為力的感慨!許多詩詞成就很高的人,自身人品就不見得多麼好!

個人觀點,詩詞確實優美高雅,除非你靠此吃飯,對於追求物質作用不大!至於精神追求,你可以和作者引起一定的思想共鳴,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判別!強調一下,我不是覺得詩詞無用,而是覺得詩詞在精神、物質引導上必須和這時代結合!


浮萍談文史


作為一個詩詞愛好者,這個問題我是深有感觸的,順便透露一些內幕吧。

我被人問最多的問題是,寫詩詞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我很反感有人這樣問,但實不相瞞,詩詞真的能當飯吃,只是你不知道而已。當然,前提是詩詞水平得有一定水準。



詩詞徵稿

如果你經常接觸詩詞論壇,一定對詩詞徵稿比賽不陌生。小到一個交流群,大到地方企業或政府舉辦的徵稿,甚至是全國性的。

比賽的獎金有多也有少,視規模而定。忽略小規模的比賽不計,一等獎的獎金常見的有3000—30000;二等獎1000—10000;三等獎普遍在1000以下。

有一些大型徵稿,具體名字我就不透露了,一等獎一般設立3名,但這三個名額一般人是拿不到,都是官方邀請內定的有背景的名家,換句話說你邀請人家來比賽,總不能讓人鎩羽而歸吧。但是也不用氣餒,只要水平夠高,拿二等獎還是沒問題的,一般名額會在5人左右,運氣不好也有三等獎。



為何而詩

有時候我在想,寫詩是為了什麼?如果是為了名利,為了獎金,那大可不必浪費時間,還不如學習書畫技能,或許更快一些。

但我認為,抱著物慾的心態,不論學詩或是其他,都少有所成。古來寫詩之人,追求的是精神的滿足,俗稱境界。而這樣的狀態,本身與物質是有衝突的,一味地追求物質,豈不是正與寫詩的目的相反嗎?

當你在某方面有突出能力的時候,自然也可以以此謀生。




因此在我看來,學詩是為了靜心和審視自己,如若抱著物慾的目的,還是不要浪費時間了,有空看看詩詞節目背詩也挺好。


詩詞補習班


有用。

物質追求沒有終點,但是精神追求容易獲得頂級的感受。

詩歌不能直接帶來物質,但能影響一個人對物質的態度。

拿幸福感這件事來說,以物質追求為標準的人,當看到別人有更好的物質條件時,自己就會不開心,而看到自己比另一部分人條件好就容易開心。

以精神追求為標準的人,重視內心感受,詩意生活。即使物質條件有限,也會苦中作樂,這就是名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所以對於愛好詩詞對於物質追求有沒有用的問題,我覺得是有用。

以物質為對比的人,幸福感來源於對別人不幸的同情,其實就是自我優越感。

以精神詩意做對比的人,幸福感來自於對理想生活的嚮往。

我勸你詩意一點。

我也讀詩愛詩,另外也讀宋詞元曲,有共同愛好的可以互相關注一下哦!


紅哥哥的貓


愛好詩詞對於追求物質有沒有用?答:有用,但不是直接用詩詞去換錢易物。詩詞是文化,是一個人精神層面的追求和陶冶。而人在追求物質的道路上究竟能走多遠,常常取決於他的人性優劣和格局的大小。這些看不到摸不著的精神境界的東西常常左右忚事業的成敗,而這些看不見的東西恰恰就是一個人的品性和文化。詩詞,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在人身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說它有用,但決不是說誰的詩詞水平高誰就一定能追求到更大的物質利益,反之亦然。因為在對物質的追求過程中,是多種因素綜合起作用,尤其在當下的某些情況下很有可能億萬富翁中不乏胸無點墨者,但決不能證明文化無用、詩詞無用。有些成功者(按今人一般認為)看似不擅詩詞歌賦,但決不能證明他對詩詞歌賦沒有愛好或沒有獨立的見解。


積武145333984


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兩顆明珠,感染了千百年來的無數讀者。愛好詩詞有什麼用?我就不說那些“陶冶情操”、“胸懷文墨涵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之類虛的了。就說一些實際好處吧。

詩詞背的多了,再看看《唐宋詞格律》《詩詞格律概要》等書籍,仔細研究研究,也可以試著寫一寫。熟能生巧,說不準哪天你就成了詩人了,可以在頭條上開個原創什麼的,自己發文章掙錢了。就算寫不好,但你背的多,儲備量大,也可以去參加節目,比如《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有實力的話,一舉成名。並且《中華好詩詞》是有大筆獎金的,這可是真金白銀的好處啊。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喜歡詩詞的美女帥哥也不少。多一份興趣愛好,就多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說不定其中就有你的另一半呢。看過《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的都應該知道王天博和王澤楠,他們兩人天南地北,就是通過詩詞結緣,終成眷屬。


我也喜歡詩詞,也背了不少的詩詞。感覺背誦詩詞,對寫作有點幫助。最不濟,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裡放一些優美的詩句,增加自己文章的美感,博取高分。現在語文課也增加詩詞的篇幅,鼓勵學生更多的去學習詩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