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为什么没有其他苏南的兄弟城市发展快?

溪尾


作为一个扬州人,在镇江生活了两年的感想,镇江确实因为还债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建设,还有领导班子都是呆不久的,作为一个长江以南的城市,却和皖北的城市环境差不多,而且没人家繁华,确实因为人少,没有办法,但是环境可以搞好一点吧,灰是真大呀。镇江几个商业中心也不算很有档次,吃的也不是很好,相比较其他城市,镇江的商场是真的弱了一些。然后环境,生态丹徒,我一开始还不信,去了镇江市中心逛了一圈,确实还是生态丹徒。镇江物价和其他城市一样,只有房价不一样吧,外地人也很多,特别是安徽口音的人很多,素质也参差不齐。刚来镇江的时候,有个本地人知道我是扬州的,有点瞧不起的样子,说,哦,扬州,苏北的啊。确实我们是苏北,但是说话态度客气一点好吗,而且镇江扬州讲话大家都听得懂,就隔了一条江。每次回扬州,总感觉环境润了一点。作为外地人在镇江,真的很希望镇江可以发展好一点,包容性强一点,环境好一些。我认识的一部分镇江人还是挺好的。镇江加油。


森绘zi


苏锡常镇宁,为苏南的五座地级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苏锡常三市的“乡镇企业”便如同雨后竹笋,依次拔地而起。在经济发展上创作了令国人称羡的“苏南模式”,苏锡常也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富裕的城市板块。而南京虽在民间富裕程度上比不上苏锡常,但南京毕竟是大都会,乃江苏省的省会,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地,其在心理上还有可慰藉之处。

而镇江夹在苏锡常与南京之间,可谓是最为落寞,存在感最低了。人们在买醋时,估计才想起苏南还有座城市叫“镇江”。但如今落寞的镇江在历史上也很阔过。

西周时期,镇江之地为宜邑,1954年在镇江出土了国宝级的文物--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春秋时期,镇江之地称为朱方,齐国乱臣庆封投奔吴国期间,即是被吴国封在了朱方。秦统一后,改为丹徒县。

汉末三国时,孙氏政权早期在江南的治所在京口(今镇江),后才建都於建业(今南京)。五胡乱华时,大批北方士族南渡,拥立了晋宗室司马睿建都於建康(今南京),史称为东晋。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及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北方流亡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命名,也即是“侨置州郡”。东晋政府侨置徐州於京口城,南朝宋又改称为南徐州,即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

南朝宋的开国君主,刘裕就出生在京口。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借在京口成了建立霸业的孙权、刘裕之事,以感慨南宋之情状: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刘裕)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稳固南宋基业的黄天荡大战,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其战场就爆发在镇江附近的江面。金山还因“金山寺”而闻名,文学作品《白蛇传》中法海,《西游记》中的唐三藏都是在金山寺出家的。至近代,中英鸦片战争期间,镇江之战也是让英军蒙受损失最大的战役。民国期间,镇江为江苏省的省会所在地(1928--1949)。

如今的镇江市辖3区3县级市,即:京口、润州、丹徒三区,句容、丹阳、扬中三市。总面积为3848平方公里,人口约317万。是江苏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2016年的GDP为3706亿元,位列我国百强市的第53位。

镇江的著名景点有: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西津渡、茅山、宝华山、扬中园博园等等


有知社


关键还是人的因素,乾隆曾说过镇江,穷山恶水,沷妇刁民。如说镇江的条件也不差,黄金水道,长江,京杭大运河,京沪线,沪宁线,沪昆高速。自身地理条件也好,全世界惟一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可为什么就不能发展好?这就是从上到下的人的因素。没有发展眼光,胸无大志,曾经张伟国在任,修了镇江最宽的南徐大道,竟然有人举报说是浪费,说镇江根本用不了这么宽的道路,如今南徐大道也是堵的满满的。镇江人嘴上能说,就是没有真干实干的精神,大多镇江人房子拆迁,拿到赔偿款第一件事就是自己身上披金挂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


LoveFym


发表文章首先要看清题目,问题是镇江为什么没有苏南的兄弟城市发展快?许多数人凭空想象把镇江说的很糟糕,很差,似乎GDP在全省排第九位,经济就排在九位,事实是如何呢?我先告诉大家三个排名,第一个镇江市民生发展全国地级市第16名,第二个全国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29名,第三个人均GDP全国排第16名。这三个排名在全省均据第五位。同比扬州排在46,60,50名开外。所以只能说镇江与苏南几个城市相比没有它们发展的快,但不能说其发展差!要说镇江比苏南几个城市发慢一些,是有情可原的,镇江市83年才升为地级市,基础原本就薄弱,原来一些强县也都划给兄弟城市,加上以前省里给镇江的定位是以农业为主业,转型比苏南其它城市慢了一拍,大型国企,央企基本都没有在镇江落户。苏锡常往上海靠,镇江靠谁?南京现在还在为首位度发愁。所以在全省的一盘棋中需要有得有失,比如,低碳环保海绵城市省里确定是镇江市,镇江市就必须为此牺牲GDP,工业项目因此会受到很大影响。慢一点并不会阻碍镇江市更好,更稳健的健康发展。


手机用户坭瓦匠


在苏南五个地级市当中,镇江无疑是发展最差的。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不复杂,就是市区小人口少,母县丹徒长期经济不发达。客观原因比较多,一是80年代地改市之前是地辖市,而其他苏州无锡常州都是省辖市,南京为省会,所以市区经济基础根本就不是和其他城市在一条起跑线上。二是地改市之后,划管的县除丹阳经济有点实力,扬中太小,而且当时也很差,丹徒句容就更不要提了。三是在改革大潮兴起时,镇江没有抓住机遇,当年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连地处苏北的邗江都兴起了乡镇企业热潮,镇江的丹阳扬中也是飞速发展,可是母县丹徒死气沉沉,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什么起色。简单点说,镇江差就差在丹徒。撤县并区,苏州并了吴县吴江,无锡并了锡山,常州并了武进,扬州并了邗江都是强县,唯独镇江并了丹徒,穷市区并了穷母县,穷上加穷。在地改市之前,镇江无论在人口还是在经济实力上都超过扬州,但地改市之后,一下就落到扬州之后,所以镇江别说在苏南,即使在全省都是弱市,除了因为人口少,经济人均指标高于苏北各市,其他都不行。换谁当领导都一个样,除非上面给特殊政策。


boulder1


镇江北靠长江(2000年才有第一座过江大桥),西接南京(南京最穷的地还不如镇江),南挨常州金坛(常州最穷的区),最后只有东边丹阳紧靠常州孟河镇比较富裕。这种地理位置、投资环境,苏南地区最差甚至还不如安徽马鞍山、滁州、芜湖等地。

其次镇江老城区受地理位置影响已经没有发展空间(苏南所有城市都在发展新区,镇江新区发展的最差),镇江的新区最好的位置是放在丹阳(第一人多-企业都找不到人谈什么发展,第二公路铁路位置优越),但是丹阳是地级市又发展不了。举个常州的例子当时常州发展新区是把属于武进市的北边的一大块划为新北区,现在新北区和以前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经济的拉动的贡献也很大。

所以在90年代丹阳、扬中民营企业发展最好的时候,镇江要有魄力把丹阳(扬中)变成区或者划走丹阳一块建新区,靠老城区和新区辐射带动其它区域。正是因为丹阳和扬中一直是地级市得不到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导致现在这两地发展也是半死不活,同时镇江新区也没有发展起来,就新区那点人口开一家富士康都够呛。


张非羽


镇江的发展且说缓慢,我认为县级市只是一个支撑,几个县级市都发展的可以,也显示了区县市的特长,市发展好坏快慢就好比一个家,老大有头脑灵活有能力不怕苦创业成了一个富豪有房有车不用说生活肯定好,老二呢只要有个稳工作,一家人生活不愁一家人简简单单没有进取精神,自已快乐就好,老三而没稳定工作,整天愁,什么时候有钱就好了,因为人不能跟人比,而且这样人太多了,城市也是一样,发展快慢,也是每一个领导能力的问题,干大的城市变化大各行各业都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在城市之间攀比也能抬起头,因为付出就值得骄傲。而象老二老三过日子,生活就这样没有长远打算未来也好不了那里去。我希望我们镇江历史名城曾经的省会不会太差。


戴芝龙


这看起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实解答起来并不困难。我曾经看公众号“地球知识局”讲解安徽为什么落后,强调的是地理环境欠佳。但是,不能一味的只谈地理,以色列地理位置好吗?以色列处于沙漠戈壁滩地区,干旱少雨燥热,资源比安徽差的很远。加上周边都是敌视势力,按道理以色列的地理属于“死地”,但是人家的人均GDP超过了美国。这是因为,人的作用也是顶重要的。人有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改造自然,还可以扬长避短,突破资源困境。

镇江属于经济强省江苏省的南部,既是江南鱼米之乡,又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位置,这个环境可以说得天独厚的无以复加。从上海出发坐高铁,一个多小时就可以抵达。从南京到镇江,也不过20分钟。为什么镇江的发展总是慢半拍呢?虽然我对镇江不太了解,但是我曾经去过常州几次,我朋友在那里,而常州就是镇江的领居。据我朋友说,“常州的大街小巷找不到麻将馆。常州人都忙着创业,没时间和隔壁领居一样浪费精力。”在这里,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其实,不仅仅是镇江,其他落后一点的地区,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特征呢?



怀疑探索者


应该是整个江苏存在感最低,不止是苏南。我来南京上大学之前都不知道有这个城市,其他城市都听过,虽然分不清哪个是江苏的,但是镇江完全没听过。我男朋友句容的,有次去他那,在居然打车。司机师傅看到路边有个妇女骑三轮带孩子,一脸鄙夷的说一看就是个胯子,又黑又土的。我当时惊呆了,这是什么素质,还搞地域歧视。说实话句容也没多好吧,就这么小,居然还瞧不起外地人 简直了。


区区高丽弹丸之国


周一从常州去镇江办点事,回来的时候去镇江汽车站坐大巴回常州,那时候下午三点多竟然没有到常州的大巴,售票窗口只开了一个,其他售票员坐着刷手机也不售票,自动售票机只有一个好的能用,其他都坏的,镇江没落不是没有原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