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先平声还是先仄声?

愚修


对对子有着严格的规则,对,指的是读音对反(即对立)。联,指的是词语内容相互关联,词性相同。

出对和应对的规则是仄起平收,也就是说上联最后一个字读音必须是仄音,这叫做“仄起”,但是其他的字也要和前面的字相对应,一般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要求没那么严格,这叫做“一三五不论”,目的是为了降低出对的难度,当然如果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工整当然更好。

上联的二四六个字的平仄应该是平仄平或者仄平仄这叫做“二四六分明”,最后一个字读音必须是平音,这就是“平收,”这样读起来才能体现汉字抑扬起伏的韵律美,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属于“失替”,读起来就没有了韵律美,由于下联的平仄要和上联平仄相反,如果上联失替,下联就会随着出现失对,这样的对联就是失败的。

下面是我对的五字联

轻烟环碧柳

丽日映红莲

我对的七字联

松山对弈云牵袖

湖水弹琴雨做衫

我对的九字联

春风有意难醒无根草

秋雨多情易伤落叶花

对对子除了“失替”,“失对”,还要注意避免出现“三平尾”,“三仄尾”。“三平尾”和“三仄尾”指的是上下联最后三个字都是仄音或者都是平音。“合掌”,就是下联出现了与上联相同的字和内容,比如上联有“日”,下联就不能出现“太阳”,上联说“划船”,下联就不能出现“荡桨”,这些都是对对子要注意的。


怕见飞花57


每年过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以示迎春接福。可是有些人对于对联没有较深的研究。对联,也称楹联、对子。对联既是文字文学又是口头文学。很爱人民群众的喜爱。对联,与赋、诗、词等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到的特点。对联又是文学形式,又是自然事物的存在形式。对联特别讲究平仄对仗、物性对仗、意境对仗、词性对仗、结构对仪……。对联的规则形式很多,字数不限,但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上下联对应的字平仄必须相反,平声对仄声;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性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副词对副词,动词对动词等;句子结构中上下联必须相同,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必须是。否则,就成了不合律或不协调的次联。这是卑人的一点理解,如有不到和失误之处请高师指点。


天翼用户29856


如果按老古董们给我们这些学生定的条条框框,上联是平起仄收,下联是仄起平收,好吧??我认了…


用户白洲浪平


严格点讲,仄起平收。意思是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音应是仄声(即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音应是平声(即一声或二声)。离开了这个基本要求,写出的对联最起码可以说是不合格的对联。


用户1375056667陈村宏


对联,上联平起仄收,下联,仄起平收。如此联,上联,好字平,到字仄,下联,财字仄,来字平。



何秋云2




老寨主2


对联,春联,都是两句的尾字仄上平下。即尾字仄为上联,尾字平为下联。要工整当然是每字平仄词性相对为佳。贴春联你面对着门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等一下我写几联在下方给大家示范一下。)

盛世凯歌彻华夏,

金秋红叶染漫山。

平水韵



鉴水渔翁


对联在写作中,先平声,先仄声均可。但是上,下联必須对仗,词句相等,意思相近或相反,韵律平衡。 一副完整和意境较深的对联,下联绝不会重复上联已有的字或句。 互相探讨,共同进步!


巧看世间


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如平仄用"拗"则需"救","拗"不"救"就是"病"。同时,要求对仗工整,用韵严格。用韵一般按韵书规定用韵,每个字的声调也要讲究,这样,就可以使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在句中有规律反复,使语音组合具有一种回环相押,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把平,仄声调不同的字词组合起来,有规则地排列。只能浅见至此,抱歉。


云缝里的太阳


但凡对联,都要分上下联。

按照对联的“游戏规则”,上联的特点是最后一个字要用仄声,(就是现代汉语四声中的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要用平声(就是一声或二声)。

这就是所谓的“仄入平出”。

这是因为仄声短促,平声悠长,从而使对联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美感。(*^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