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远无法超越的格律样板吗?

髓颂sBeB4553


问题:被称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远无法超越的格律样板吗?


前言:

我们评价古人的作品时很喜欢夸张,动不动就送上第一的桂冠,加上后人断章取义,往往把吃瓜群众搞得稀里糊涂。

例如七律第一不同的评论家就有不同意见。唐朝就有两首名篇分别被后人称之为七律第一,这又是怎么回事?

一、宋朝人说崔颢黄鹤楼是七律第一

黄鹤楼被称为第一是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 诗评》中说的,原话是:"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明朝人说杜甫《登高》是七言律第一

到了明朝,胡应麟就说诗圣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仅仅是唐人七律第一,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胡应麟这个结论否定了南宋严羽对《黄鹤楼》的评价,那么这两首诗各有什么的特点让古人如此推崇呢?究竟哪一首诗更好一些,当得起古今七律第一这个桂冠呢?

三、依据题主说的“格律样板“谁是第一?

1、《黄鹤楼》不得入为正声也”

格律样板这个词看着挺别扭,不过杜甫的这首七律比崔颢的而黄鹤楼工整得多。崔颢的黄鹤楼严格来说不算是七言律诗,因为上半首根本就是古体诗,平仄不符合要求,第二联也不对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所以严羽说这种律诗是”半古半律“

清朝的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也说道:

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

清人编《李诗直解》里评价直接就把这一类诗(评价李白七律)称之为说:“

至七言律诗则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凤凰台》、《鹦鹉洲》,亦不得入为正声也”。

2、《登高》的特点

杜甫这一首是标准的格律诗,平仄、黏连、对仗、押韵无一不严谨。

七言律诗中间二联对仗即可,这首诗通篇对偶(尾联词性宽对、首联平仄宽对),另外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三、什么是“格”?什么是“律”?

《文镜秘府论》中记录了唐朝人的观点: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格是指的意,即内容格调,律是指声调。后来我们个格律当作一个词使用,更倾向于声律规则,即平声押韵对仗黏连的要求,似乎和内容格调没有什么关系了。

杜甫这首诗如果从古人的“律”来评价,完美的表现。从“格”来说,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大多是指诗的结尾,例如《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起、结皆臃肿逗滞。

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

《艺苑卮言》:

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结束语

从格律的严谨来说,《登高》自然可以打满分,不过八句都对仗未必就好,掌握不好往往显得雕刻痕迹太浓,所以作五七律尽量避免八句都对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一首律诗,也就是格律诗,所谓格律诗就是按照严格的固定格式创作的,格律诗的成熟也是在中唐杜甫时期,杜甫是律诗集大成者,这首《登高》也被誉为七律之冠,还是实至名归的!

杜甫与李白是唐诗上的两座巅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浑厚缥缈的气势是学不来的;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抑扬顿挫沉郁忧愁而又重视炼字。

格律诗的创作具有严格限制,不仅制定了固定的格律,就是字数、押韵、粘对等等上也与古体诗大相径庭。格律经过初唐和盛唐的沉淀完善到了中唐时期已经完备,标志就是杜甫律诗的大成。律诗分五律和七律,以每句字数为准,四联八句。

律诗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第二句必须压平韵,此联不做对仗要求。

颔联:第一句不押韵,第二句必须压平韵,颔联大多数律诗追求对仗,也有不押韵的,不作严格要求。

颈联:第一句不押韵,第二句必须压平韵,颈联必须严格对仗,也就是说颈联从整首诗中摘出来完全是一副合格的工对。

尾联:第一句不押韵,第二句必须压平韵,尾联不要求对仗。

首先从格式上来说,《登高》四联八句每联都是工对,这在绝大多数律诗中都是很少见的,多数律诗只有颔联和颈联对仗,首联尾联并不对仗。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律诗的格律上来说《登高》便已经胜出了不少,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极精密、考究。当然一首合格的律诗也不是只要格律完备对仗工整就可以的。

《登高》虽然每句皆对,却没有格律束缚的痕迹,感情流畅自然,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南宫葭月


毫无疑问,是的!

宋朝诗人,想超越唐诗,失败了!

明朝诗人,想超越唐诗,失败了!

清朝诗人,想超越唐诗,失败了!

民国诗人,根本没想过超越唐诗,连试都没试一下!

现在诗人,阿猫阿狗也妄义超越,简直就特么是一个笑话!

连古人都越超不了唐诗,何况杜甫的巅峰之作?!

连古人都超越不了唐诗,何况不如古人的我们?!

别的且不必说,单说我们现在主打的是白话文,从宋朝开始,古人必读的那些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我们读了多少,那些典故奥义源渊笔记杂谈诗话,我们读了多少?

一个是对古代典藉都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一个是只知平仄格律粘对拗求,以自为是!

拿什么超越?

古人读唐诗,只要不是典奥如黄山谷的诗作,很少需要注释。而我们现在读唐诗,没有了注释和积累的古文典藉学识,毛都体会不到。

那些常识,对于我们来说是知识!

那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奥秘!

越来越远!

何况是无可争议的神作《登高》!

词词对偶,句句对仗,联联工对,偏偏还毫无雕琢之感,炼字更是臻入化境,绝无斧凿之痕。而乐感更是雄浑沉郁,横贯千古。颜色,声音,时间,空间,际遇,世事,家愁,国恨,孤独,悲愤,清冷,所有人间之不平都被灌在这五十六个字里。(爆笑,之前顺手打的是五十四个字,扑克坑人!抱歉,另有人指出对偶与对仗,与顺并改了,顺便感谢指出错误的人,谢谢!)

哪怕神如杜甫,恐怕也无法再写出和《登高》同等水准的作品!因为这一首七律是天地的精华,是整个大唐江山的灵气,是无数前后诗人灵魂中的悸动。


每一个字都是鬼斧神工,每一句都是天人合一!

空前绝后的古今七律之巅!


亦有所思


我也非常喜欢《登高》这首七律,这首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但是这并不是说,古往今来就再没有任何一首七律能与之比肩的了。当年,我们的老师讲七律的时候,还曾提到老杜的《秋兴八首》,以及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等等。

无疑,《登高》这首七律,是诗圣晚年的代表作,诗意深沉厚重,用词无比凝练老辣,格律也极其严谨,堪称唐人七律中的典范。可是我们也应该多学习其他古人的律诗,像李商隐的《锦瑟》和《无题》。如果他的诗不及盛唐诗人,就不会被尊为“小李杜”了。

学习七律,如果不学《登高》,自是未及这种诗体的巅峰。但是如果不学前面列出的那些首诗,是不是也有一些失之偏颇?


抱香楼主


杜甫工于格律,千古第一人,当然很难超越。不过,抱朴这首七律《郑相》,也不错,跟杜甫《蜀相》有一拼,开创了怀古诗篇的欢快豪迈风格,的确难能可贵。请看:

中华经典诗词模仿秀第13场

董卿一往情深,满面桃花,口吐莲花: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我们是富有诗教传统的民族。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编写了《诗经》,给我们留下了纯正的诗歌种子,开启了中国诗词的华美篇章。

经典养心,诗词安神。中国古典诗词将会给我们一双发现美和品味美的慧眼,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和审美。如果诗词能照亮你的心田,那么,您的一生将永远充满快乐和希望。

孔子还特别强调:“不学诗,无以言。”朋友们,让我们都来学习经典诗词,一生口吐莲花吧。

我们的口号是:

诗词模仿秀,出彩你和她。

老少眉一笑,朱唇吐桂花。

请看大屏幕: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康震声情并茂:

《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体,既感慨历史,又寓托现实,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郦波微微一笑: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感情沉郁,起伏不平,统领全篇。自古以来,柏树常年不凋,高大挺拔,象征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融情于景,庄严肃穆,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浩然正气,不禁肃然起敬。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对仗工整,字字珠玑,显示出诗圣锤字炼句的深厚功底。“自春色”和“空好音”,写得太好了,诗人将自己的悲愁融入自然景物,一语双关,非常高妙。

蒙曼莞尔一笑: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对仗工整,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业,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赍志以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遗憾,使人潸然泪下。

  王立群拈花一笑: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波澜起伏,音律和谐,余味无穷。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董卿呵呵一笑:

下面,请看大屏幕,诗词模仿秀《郑相》:

郑相

抱朴

水有龙王水自灵,山无仙圣岭难名。

紫荆山上云亭笑,金水河边花鸟兴。

言论自由开万世,法规明确任千惊。

千秋惠爱流天地,宽猛相和济众生。

1.不毁乡校

2.铸造刑书

3.命名紫荆山

4.金水河来源

5.宽猛相济仁政

6.惠爱千秋题词

7.子产亭云中高耸

康震娓娓道来:

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一生有三大功绩名垂青史:不毁乡校、铸造刑书和宽猛相济。据《春秋》记载:

郑国人爱到乡校议论国家大事。高官然明打小报告,要求禁止言论自由。子产深明大义,高瞻远瞩,坚决广开言路。据说孔子听说了,会心一笑:

“谁说子产没仁心,我才不信呢。”

子产病重,对太叔说:

“我死了以后,您会执政。只有德才兼备,才能以宽服民;不然,不如以猛服民。火性猛烈,百姓一见就怕,死在火里的人就少;水性柔弱,百姓不当回事,死在水里的人很多,所以,以宽服民,难啊。”

大叔执政,不忍心以猛服民,就以宽待民。结果,郑国强盗越来越多,居然占湖为王。太叔后悔不已,无奈只好派兵围攻并杀光强盗,才平息一时。

公元前536年,子产率先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具有王权象征意义的大鼎上,并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影响深远。

郦波微微一笑:

“首联‘水有龙王水自灵,山无仙圣岭难名’,直抒胸臆,对仗工整,源自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颔联‘紫荆山上云亭笑,金水河边花鸟兴’,转入山水写景,引发人们自然联想,对仗工整,曲折有致。尤其‘笑’和‘兴’字的活用,非常传神。”

蒙曼莞尔一笑:

“颈联‘言论自由开万世,法规明确任千惊’,高度概括了郑相子产的雄韬伟略:不毁乡校和铸刑书。‘开’和‘任’用的很妙,艺术地表现了子产宰相的心胸和魄力。”

“尾联‘千秋惠爱流天地,宽猛相和济众生’,盛赞子产千秋惠爱和宽猛相济,‘流’和‘济’的妙用对比,让人回味无穷。绝对好诗,点赞!”

王立群拈花一笑:

“全诗先似潺潺溪流,欢畅明快;后如滚滚长江,气势磅礴。全诗充满了珍惜、眷恋、自豪、豪放、洒脱等美好情感,令人赏心悦目,心潮澎湃。《郑相》一改怀古伤今的沉郁哀婉格调,开启了中国怀古诗雄壮诗风的先河。”

董卿会心微笑:

真的太美了,简直就是行云流水,几乎达到了审美三大境界: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现在,我荣幸地宣布,本场经典诗词模仿秀的冠军是:抱朴,恭喜抱朴。

观众朋友们,网友朋友们,请积极参与评选,留下你的美言,投出你真诚的一票。

观众朋友们,明天再见。

附注:

为弘扬传统诗歌文化,再现经典魅力,促进诗歌创作,董卿呼吁举办经典诗词模仿秀,以便再次掀起全国学诗词写诗词的浪潮。


诗意抱朴天地笑


我喜欢杜甫。

我不敢妄言《登高》会不会被超越。只想说杜甫在我心中从未被超越。

无边落木潇潇,不尽长江滚滚来。我流下了苍凉的泪。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流下了悲伤的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我流下了思乡的泪。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又让我悲壮的泪一场。

那么多首《梦李白》,又让我为他对李白的情意哭一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人的心疼的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他的每一首诗都让人潸然泪下。

曾经年少轻狂,喜欢李白的狂放洒脱,慢慢的喜欢上了杜甫,他的每首诗似乎都是史诗,读着读着就流泪了。



聊赠一枝春聊赠一枝春


《登高》被称作古今七律第一,出自明代胡应麟《诗薮》: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我们来赏析杜甫的《登高》,看看他与如此高的赞誉是否相称。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重阳。765年,关照他的严武暴病离世,杜甫失去了蜀中的靠山,携家眷离开草堂,一路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四月到达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个月,其间所创作诗篇数量450余首,是流传下来杜诗的三分之一。

这段时间是他穷困潦倒的时期,又身体抱恙,但“文章恨命达”,这也是他诗作爆发的阶段。无论平仄、对仗等体式,还是起承转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来。他的诗句在格律中游刃有余,功力已臻化境。

《登高》就创作在这个诗意爆发,格律娴熟的点。

唐时的诗自然不是新韵,我们用平水韵标出全诗平仄,其中“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独”、“浊”都是入声字,以仄音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标准的仄起首句押韵的七绝平仄格式,有几处是可平可仄的地方,大家可以自行对照。但是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韵脚“哀”、“回”、“来”、“台”、“杯”感觉读起来不押韵。其实这是发音变化了,这些字在平水韵中都属于“十灰”部,也就是说发“回”的韵母音,念起来是“ui”、“回”、“lui”、“tui”、“bui”的发音。当然只是大概发音,不过肯定是押韵的。

如今引用“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时候,使用普通话读音是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更加适合。但是作为一首律诗,押韵是硬性要求,我们知道当时的发音是押韵的就行了,并不妨碍现在的单句朗读。

除了平仄、韵脚,律诗在格式上的要求还有对仗。一般要求颌联、颈联对仗,后来因为太难,就只要求颈联对仗了。但是这首《登高》,八句皆对。

我们粗读此诗,首联、尾联好像没有对,中间两联也没有强行设对。但是认真细读,就能感觉到《诗薮》中说的:“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除了每一联都对仗,在首联中“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字词工巧而不露痕迹,对仗圆融贴合景色,这就是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和李白的纵横阖捭,千里孤行比起来,自是另外一种庖丁解牛的爽快美感。

写到这里,关于律诗样板的格式方面就分析完了,估计大家看过之后,就会清楚为什么在七言律诗中这首诗的地位如此崇高了。但是,关于诗意以及文法,我们还没开始领会。

此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登高见景,后四句抒发心情。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何风急?这是夔州特色,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是以风大闻名。“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景物天造地设,自然成对。随着诗人的视线,由高处转向江上沙洲,水清沙白,鸟群迎风飞翔,来回盘旋,构成一幅精美的画卷。景色环环相扣却又对仗呼应,实乃写景千古佳句。

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承接首联继续写景,在对仗的基础上换了一种写法,不再只是景色描绘,而是抓住神韵,开始融入自己的感情。身边是萧萧而下的落叶,眼前是奔流不息的江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让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不绝,长江滚滚而来的气势,自然生出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汹涌悲怆。语义沉郁悲凉,对仗却十分工整,气势磅礴,如“百川归海”。实在是古今独步的绝佳诗句。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换明叙诗人情境。“悲秋”、“多病”不但相对,也是有逻辑关系的。秋,未必悲,可多病又潦倒,悲伤自然汹涌而至。写到这里,终于点出了“秋”、“登台”,为前面描写的景色做好注脚,同时“万里”、“百年”又与颌联“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愁和孤独感,萧条志和多病身返回映射到“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互相结合,让诗意更加厚重深沉。这种写法,独一无二吧?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承接颈联,又是以对仗结句。诗人穷困潦倒,白发却越来越多,原指望大醉忘怀,怎奈因病断酒,无法借酒消愁,着实可恨。原本兴致勃勃重阳登高,却因了这无边秋色让人陷入悲愁。这种饮恨的心理实在难以纾解,诗是结句了,无限悲凉却溢于诗外。

这种江湖悲愁同时切合了大时代混乱和老百姓日子的艰难,也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不违“诗圣”之名。

这样仔细分析下来,从格律、对仗、文法、构思、意象、境界各个方面来看,有哪一首律诗能超越它?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当下时代的环境和诗人,更加没有可能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时代的任何人任何作品都具有时代局限性,过去、现在、将来如此。历史发展雄辩地证明了世袭地位、顶峰论终会被历史前进的车轮碾压的粉身碎骨!古代至高无上的皇帝世袭地位不是都一个个倒台了吗?古代穿古装,坐马车不是已被当今的现代化时装和高新交通工具替代了吗?过去的茅舍土房不是已被现代的高楼大厦替代了吗?林彪的“顶峰论”不也在内蒙古荒野里终结了吗?“铁饭碗”不是已随改革的深入而被砸碎了吗?律绝和律诗体裁形式领域也不例外。断言《登高》永远不能超越,是“顶峰论”在格律诗体裁领域的翻版,是故步自封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倒退,是崇古复古主义者的伪科学谬论!

诗圣《登高》的艺术造诣,长期炒作,达到了“不可超越”的至高无上神话地位,恕我不再跟风炒作鼓吹了!因为吹得越高,摔得越重,历史事例还少吗?

现实主义思想性,丰富凝练的酌词炼句及工稳对仗是《登高》的艺术成就,是值得后人敬仰和借鉴的。但在律诗体裁形式上也不可能不受时代局限,而完美到“不可超越”的神话地步。例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

——对仗平仄工稳不用多说,但就“落木”和“落叶”与“萧萧下”,何者搭配更恰当呢?真的无可超越了吗?黑体标示处是公认的“三平中”宽格,难道今人正格“无可超越”古人宽格吗?

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平平仄仄平平

第一句孤仄,和第二句三平首,只能是公认的“宽格”,而非正格,难道古人宽格比今人正格“优秀”到“不可超越”的神话地位了吗?结论不言而喻!

“回”,通徊,古文通假字。难道今人成人也效仿古人普及错别字而“不可超越”?甚至让小学生也以错别字为“不可超越”的“典范”来效仿?句中“白”与“回”有“挤韵”之嫌,也是今人“无可超越”的“优秀之处吗?如果出于名不见经传的草民之手,不知又有多少人口诛笔伐了!且“白”是古入声字,难道今人也让中小学生,抛弃现代汉语拼音四声声调,像古人那样用另一个读音相近的汉字,考注音不成吗?

“急”、“白”、“浊”为古入声字,难道让中小学生也返古,学古代小孩子那样“不可超越”地使用入声字或方言朗诵或考试古诗注音吗?答案应该是,多为后代将来规范普通话求职多想想吧!不要再用“不可超越”论毒害中国下一代了!在创新方面,中国落后世界许多年,何也?难道还要恶性循环下去吗?难道让今人都返古穿古装,坐马车,说古话为语言规范吗?若都如此,中国后代不被国外笑掉大牙才怪呢!若今人“无可超越”古人,今人都一起追捧和神化古人的一切,哪有今天的飞机和卫星上天呢?古韵宽格和新韵正格不是也同理可证吗?

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仄平平仄仄平

——黑体标示处是孤仄“宽格,难道宽格反倒比正格“优秀”而今人“不可超越”吗!“浊”是古入声字,难道让中小学生规范朗诵,或在考诗句注音的试卷上,标为上声或去声,或像古人用另外一个相近的汉字,来注音不成吗?

再看今人对仗真的没有超越《登高》对仗的吗?

天连五岭银锄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地动三河铁臂摇。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下句平仄相反,词性相同,句式结构相同,没有出现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等诗家公认的格律诗大忌,也不是三平中,三仄中,三平首,三仄首等诗家认可的宽格,体裁形式上完全符合启功先生“平仄杆”及“两两交替”的“马蹄韵”用字组句原理,堪称今韵正格对仗!事实胜于雄辩,难道今人正格对仗真就“不能超越”古人宽格对仗吗?

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发展,旧事物终会被新事物替代,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古诗作也不可能不受时代局限而永远“不可超越”!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辩证法,过去、现在、将来如此!在平仄押韵规则不断完善的当今时代,《登高》在律诗体裁形式上只能是古人效仿典范,而非今人“不可超越”的典范!


碧水青松随笔


虽然杜甫这首《登高》确实是律诗中,一座让人仰望的高峰,一般人都难以望其项背,但不说超越,起码也有可以与其比肩的,难分高下的。比如说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飞动性与抒情性,都是律诗中的绝唱;尽管它的前四句并不完全符合于严格的排偶要求;然而它却被公认为七律的代表作。李白的《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等篇显然就是有意取法于它的。

那么它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究竟在哪里呢?那就是前四句中一气呵成地连用了三个“黄鹤”,加快了律诗中由于排偶而放慢了的步伐,从而有助于诗情的奔放。这是律诗中一种破格的写法。三个“黄鹤”的一气呵成,又使得前四句很自然地就形成一个突出的旋律,下面四句也就自然地是一个飞跃;这首《黄鹤楼》因此乃仿佛是一首律诗中的七古。 律诗不完全像律诗而有些像七古反而更为出色,反而成为七律之冠,这不正是足以引人注意的一件事吗?

我倒觉得如果非要论及整个唐诗的本质与特色,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有说服力的,不然为什么以前的五言排律都是“诗赋取士”中规定的诗体,律诗为什么又能突破它的影响,从其中解放出来呢?

所以雕琢太过,反倒失去了一些更富有生命力的东西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崔颢的《黄鹤楼》是可以与杜甫的《登高》比肩的。





你好文化君


唐代第一得诗应该是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码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的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目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收人愁。杜甫的诗所以出名,实在是理学家捧出来,称为圣,是从其所体现了正统的儒家思想。若论艺术性,显然李白的诗、在杜甫之上,李请浑然天成,不饰雕琢,被人称为出水英蓉。而杜甫则人工痕迹明显,而看到崔诗,太白只能长叹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新题诗在上头,黄鹤楼一诗也被后人奉为天下第一律诗、,而登高在艺术上是不如崔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