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戰役中有哪些結局特別讓人意想不到的戰役?

笑逍遙Don


結局特別一意想不到的戰役——淮海戰役。

中學時學歷史課,一直搞不懂,以徐州和蚌埠一帶的津蒲鐵路為主戰場的一場戰役,為什麼會叫做“淮海戰役”,反而覺得國軍方面的“徐蚌會戰”更加客觀。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這場戰爭本來就是一場猜中了開頭沒有猜中過程和結局的戰爭。


淮海戰役結束後,毛主席意味深長地對我軍總指揮粟裕說“這場大戰的結果,有兩個人很意外,一個是我,一個是蔣介石。”

的確如此!

淮海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這場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在司令員許世友、政委譚震林、副司令員王建安指揮下,以14萬兵力,圍攻10.5萬兵力的王耀武所部,僅僅8個晝夜就凱旋了。同時蔣介石命令徐州方面的黃百韜、邱清泉、李彌三個兵團17萬人北上救援,但因為之前的豫東戰役圍點打援太成功,這三個兵團聞風喪膽,直到濟南戰役結束,都沒有完成集結。


在此之前,西柏坡的政治局會議給出的任務是“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建軍五百萬,殲敵五百個旅,五年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任務。從濟南戰役開始,我軍的擴大和國軍的失敗,早已進入了加速度軌道。西柏坡的5年計劃,其實1年就足夠了!

濟南戰役後僅三天時間,粟裕向中央請示,乘勝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戰役、海州國軍之戰役,稱為淮海戰役(下文稱為小淮海戰役)。這些都是蘇北皖北的中小城市,我軍意圖其實很明顯,把敵軍壓縮在鐵路線周邊和大城市,實行“農村包圍城市”的大戰略。


誰成想,小淮海戰役一開打,就跑偏了,敵我局勢忽然逆轉,雙方都是措手不及!按照計劃,華野負責殲滅黃百韜兵團,佔領新安鎮,棗莊,臨沂等地,而中野則是在鄭州開封一帶牽制河南方面增援。沒想到,鄭州和開封的國軍太不抗打,中野的四個縱隊打完鄭州和開封,一路東進,就到了安徽。這樣,小淮海戰役,就變身成立大淮海戰役。

原本,毛主席要求粟裕來指揮華野和中野協同作戰,因為他對這些地方更熟悉,戰略眼光更精準。可是粟裕卻回電:”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粟裕的高風亮節得到了華野和中野的一致愛戴,這也讓粟裕有機會以華野副司令職務指揮整場戰爭。


在國軍的計劃中,以徐州為核心,以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線為骨幹,部署4個兵團(第2、第13、第7、第16兵團)和4個綏靖區(第3、第4、第1、第9綏靖區)部隊25個軍共約60萬人進行重點防禦,可保徐州周邊不失。蔣介石也有意讓小諸葛白崇禧來指揮,可是看出國軍虛弱本質,不敢接帥令,常敗將軍劉峙趕鴨子上架成為徐州剿總司令。

戰鬥終於在1948年11月6日夜間打響,黃百韜第7兵團在大運河被我軍追擊,第63軍、第100軍83師被迅速殲滅。黃百韜向李彌求救,李彌以劉峙命令拒絕援助。11月8日副司令官張克俠、何基灃率59軍、77軍所轄38師、180師、132師及37師一個團共2.3萬名官兵戰場起義,加入我軍。就這樣,黃百韜兵團稀裡糊塗就被我軍分割包圍,17天后,黃百韜10萬大軍全軍覆沒。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被我軍3個縱隊阻援,居然不能前進半步。


黃百韜覆滅,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喪膽,與他們協同推進的黃維第12兵團被圍在了雙堆集。我軍合圍的關鍵時刻,第85軍第110師師長、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率部陣前倒戈,黃維兵團成為囊中之物。蔣介石飛機不停運送給養,可是黃維兵團官兵卻說,有胡司令就行!結果胡璉空降進入包圍圈,沒幾天就開車跑了。黃維兵團12萬精銳,在1948年12月12日全軍覆沒。

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逃進蚌埠不敢出城,蔣介石就讓劉峙到蚌埠指揮他們去救黃維,可是他們太膽小,不敢去。於是,杜聿明的30萬軍隊(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也放棄徐州,南下營救黃維兵團。結果,杜聿明30萬大軍被圍在了陳官莊。我軍在包圍圈外圍修正了整整20天才發動總攻,結果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被俘虜,第2兵團司令邱清泉被打死,第13兵團李彌逃跑,30萬人全軍覆沒!


那麼有人想問了,孫元良第16兵團總兵力10萬,即使一開始損失了2萬,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了呢?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幾乎沒有人知道這8萬大軍到底哪裡去了!一夜之間消失了!可是當你瞭解到孫元良這個人,你就知道這8萬軍隊的消失,並不是偶然了。

孫元良,黃埔一期畢業生,孫文主義協會骨幹,北伐戰爭中,擔任第一師第一團長,南昌城下不戰而逃!

升官!

孫元良,淞滬戰場上國軍最精銳的三個德械師中的88師師長,淞滬會戰主動撤出閘北,派謝晉元等部做象徵性抵抗。見到前來犒勞軍隊的女學生,直接推到強姦。

升官!72軍軍長!

孫元良,南京保衛戰中,孫元良前期在南京城夫子廟聽戲嫖妓,毫無戰備。戰鬥一打響,孫元良發揮“飛將軍”本色,拋棄部隊獨自逃跑。72軍包含88師,群龍無首,無法阻止北渡長江行動,在長江被日軍全殲。白瞎了那些好裝備啊!

這次沒升官,不過抗戰中孫元良依舊擔任29軍軍長。

抗戰後期,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孫元良光復獨山縣,獲得青天白日勳章!然而,獨山縣在貴州,日軍是怎麼攻克獨山縣的?怎麼燒殺搶掠後撤走的?為什麼不聊聊?

就這樣一個將軍中的長跑冠軍,孫元良居然能夠指揮16兵團十萬大軍。蔣介石不敗,真是沒天理了!

返回來說,孫元良的16兵團到底是怎麼憑空消失的?歷史知事大膽猜測,有可能是杜聿明讓李彌、邱清泉、孫元良分三路突圍,李彌邱清泉被打回來了,而孫元良突圍成功,自己一個人跑了。而16兵團,損失過半後,各自解散回家了!

淮海戰役的結局,真的是太意外了。當這場戰役打下來,基本就宣告了蔣家王朝的覆亡了。因為1948年年底,蔣介石就下野了,專注於給新總統李宗仁拆臺使絆子,捎帶著運送黃金白銀逃亡臺灣。

國軍將領們在兵敗被俘被殺的那一刻,會不會懷疑蔣總統其實就是最大的地下黨呢?


歷史知事


毛澤東的四渡赤水之戰

當時毛澤東和朱德的軍隊已經會師在井岡山,他們向西南一代轉移,蔣介石對工農紅軍發動了圍剿運動,因為前三次戰爭,國民黨都吃了敗仗。

所以蔣介石很氣憤。到了第四次圍剿紅軍的時候,蔣介石親自出馬了。

蔣介石親自率領四十萬大軍,向毛澤東領導的工農紅軍進發了,那時候的工農紅軍。僅僅只有三萬人。

這一戰蔣介石可謂是胸有成竹,志在必得。

可惜的是,他被毛澤東打了一個大敗。

在這期間發生的四渡赤水之戰,蔣介石被打的狼狽而歸。

四渡赤水之戰也被毛澤東視為是他一生之中,指揮得最為得意的一次戰役。

韓信的背水之戰

當時韓信帶領的是三萬老弱病殘,他要攻打的敵人是趙國,而趙國有二十萬大軍。這個戰役,對於韓信來說。好像無論如何都不好打,但是,韓信也並沒有害怕。

他還是帶領著這些人,向強大的趙國發動了進攻。

在戰爭中韓信命令手下,丟旗幟,丟戰鼓。故意讓趙國士兵哄搶,這樣好造成混亂的局面。因為古代戰爭繳獲了敵人的旗幟和戰鼓是可以得到獎賞的。

所以韓信就用這種辦法,造成敵軍混亂,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最後韓信又用背水列陣的辦法,讓每一個士兵都為自己的生存而戰。結果這一戰,韓信竟然勝利了。

趙國將領陳餘被殺,趙國士兵投降,韓信大勝。韓信因為這一戰成名,成了當時風頭無二的風雲人物。

周瑜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曹操的恥辱之戰,這一戰曹操帶領八十萬大軍來打東吳。並且來攻打東吳之前,他還給孫權寫了一封信。

當然那時候劉備也逃向了東吳,尋求孫權的庇護,兩個人合夥抗曹。

孫權就把抗曹的重任交給了都督周瑜,周瑜想給孫權要十萬大軍。可是,孫權沒有。

孫權告訴周瑜,大軍只有五萬,我已經給你準備好了。你先去探探曹軍的虛實,不行的話,我親自帶大軍去和曹賊一戰。

結果在周瑜和曹操對壘的時候,黃蓋發現了曹軍的一個破綻,就是他們把船隻給連在一起了。這樣的話最好用火攻。

周瑜同意,黃蓋就假裝去投降曹操,船隻裡裝滿草,結果到了曹操那裡,放了一把火。把曹操燒了一個打敗,燒死的燒死,淹死的淹死,曹操更是灰溜溜地狼狽逃竄了。

劉秀的昆陽之戰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他本來是皇室後裔。可是,西漢末年的時候,他們劉家的江山被外戚派王莽給篡奪了,劉秀也從皇室近支,變為了農民一個。

為了恢復漢室,劉秀和哥哥一起加入到了綠林軍。王莽派了六十萬大軍來鎮壓綠林軍,當時劉秀的哥哥帶領著主力軍在攻打南陽。

劉秀在昆陽,也就是南陽的前線。此刻,劉秀總共只有兩萬人馬。若是劉秀,抵擋不住王莽的六十萬大軍,劉秀大哥在南陽的主力軍隊,就會全軍覆沒。

劉秀當時也就是一個偏將軍,並不是這兩萬人馬的主要領導人。

但是,劉秀還是靠著自己的聰明,經過兩次和王莽軍隊的小規模戰爭,把對手打敗。然後趁著黑夜,偷襲了王莽大軍的軍營。

一時之間,王莽大軍死的死逃得逃。王莽的軍團失敗之後,也被商人給殺害了。

這一戰被毛澤東列為以少勝多戰役中,最為經典的戰役。


漢史趣聞


侵華日軍第116師團原本是個1938年才組建的特設師團,代號“嵐”兵團,1943年初被調整和加強為甲級師團。抗日戰爭後期成為華中日軍的絕對主力,在橫山勇第11軍(從13軍轉隸)編成內曾先後攻陷常德和衡陽,欠下中國軍民累累血債。在抗日最後一戰的“湘西會戰”中,王耀武的第四方面軍本來有機會全殲這支來自日本京都的罪惡部隊。

然而由於國民黨軍界的派系頑疾和好大喜功,最終功虧一匱,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戰役結局確實出人意料。



(陸軍總司令何應欽)

1945年3月,在衡陽西北的寶慶地區擔負警備任務的第116師團,由日寇第11軍劃歸坂西一良中將的第20軍指揮,作為該軍主力參加日方稱為的“芷江攻略戰”,目標直指湘西的中美芷江空軍基地。4月13日夜,第116師團以一個加強大隊奔襲雪峰山隘口,掩護師團主力分三路撲向湘西縱深,師團長菱田園四郎中將準備以第109、第120和第133三個主力聯隊齊頭並進,一舉突破中國軍隊的山地防禦線。

可惜,這個新任師團長完全高估了所轄部隊的戰鬥力(原師團長巖永汪剛剛奉調回國擔任西部軍軍附),第116師團在之前的衡陽戰役中傷亡極其慘重,三個聯隊幾乎被方先覺剔成了骨架,雖然在戰前經過玩命補充恢復到了20000人左右,但80%都是新兵;更要命的是這個老鬼子又低估了當面中國軍隊的戰力,故意放開當面誘敵深入的是第四方面軍精銳第100軍軍長李天霞,以及臨時撥歸他指揮的第74軍周志道51師。



(第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

李天霞且戰且退整整忍了三天之後,於4月17日命令周志道開始全線反擊第116師團右路第109聯隊,第51師換裝的美式衝鋒槍第一次讓鬼子見識了什麼叫熾熱火力,接火不到24小時,瀧寺保三郎大佐的第109聯隊就吃不消了,先頭大隊傷亡慘重。在其他方向全部打響之後,李天霞調動所部第19師、第63師開始合圍109聯隊,戰至4月30日,瀧寺聯隊只剩不足500殘兵,在中美混合航空團的轟炸和美式山炮的轟擊下已近崩潰,拼命向山門逃跑。

另外兩路日軍的關根支隊和重廣支隊也遭到第73軍、第74軍等部的迎頭痛擊,鬼子全線處於劣勢,而就在雪峰山打成一團的時候,駐守常德的胡璉第18軍也奉命南下參戰,先頭部隊第11師以每日急行軍80裡的速度奔赴戰場。5月12日楊伯濤第11師擊破日軍警戒部隊佔領雪峰山隘口,已經堵死了第116師團的出山退路,軍主力也正兼程趕來。

如果第18軍就此徹底封住山口,一俟追擊部隊全部到位,第116師團插翅難逃的末日即將來臨。



(何應欽在前線督戰)

此時,蔣介石親自下令空運而來的廖耀湘新六軍也抵達芷江基地,全副美械的新六軍成為戰役總預備隊,國軍未來“五大主力”三個到場,中國軍隊形成了從地面到空中的絕對優勢,王耀武及麾下將領一致認為,封閉殲滅第116師團至有可能。然而5月5日起,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了所謂“六中全會”,坐鎮芷江的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為了應景,在戰役尚未結束時就搶先報捷,重慶方面大喜過望,要求何應欽從速到會並做軍事報告,這下何總司令尷尬了。

何應欽親自找到王耀武,讓他想辦法儘快結束會戰,一向精明的老王也懵圈了,鬼子又不是泥捏的,只能一口口吃掉,哪有什麼投機取巧的辦法?何應欽只好直說:“佐民啊,我已向重慶報捷,可是大會讓我做報告時,如果戰況仍然激烈,那不就自相矛盾了嗎”?王耀武聽懂了,頂頭上司是讓他下令放開一個口子,把殲滅戰打成擊潰戰,出於軍人的專業和本能,王耀武實在不願就這麼放跑鬼子,僅以沉默作答。



(第18軍軍長鬍璉)

何應欽繼續開導:“抗戰八年,你戰功卓著,抗戰勝利,你也需向政治家轉,此番會戰我軍已經取得大勝,殺敵一萬跟八千沒有區別,如果我在做報告時會戰還在繼續,我沒辦法跟委員長交代,代表們也無法瞭解這次大捷,況且我回重慶以後,你還可以佈置追擊作戰嘛”。

王耀武最終還是讓步了,電令胡璉在第11師正面放開了一個缺口,同時給方面軍參謀長邱維達打了招呼,理由是:“窮寇難以聚殲”。



恐怕何應欽內心還有另外一層想法,在所有的參戰部隊中只有第18軍是陳誠“土木系”精銳,作為黃埔系內部長期的政敵,何應欽確實不希望土木系的部隊在此役中太過出彩。軍史學家們後來對此提出異議,認為第18軍還要應付前來接應的日軍第34師團,實乃兵力不足,並非有意縱敵。

筆者對此不以為然,胡璉的第18軍大部已換裝美械,以40000餘眾同時完成卡點和打援兩個任務,根本不是問題。誠然,第18軍亦將付出相當代價。

(湘西會戰俘虜之日兵)

嗟呼,就這樣,日軍第116師團、關根旅團和重廣旅團的殘部逃出生天,上述三部大約40000餘人的主攻部隊(全部參戰兵力8萬餘)傷亡27000有餘,被俘300多人,是抗戰以來我方傷亡首次低於日軍的大型會戰,其中關根久太郎少將重傷斃命,只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未競全功。

至1945年6月7日,日軍全部逃回出發陣地,從此再無進攻作戰,直到兩個月後在芷江簽字投降。就在這次大會上,41歲的王耀武當選中執委。


度度狼gg


在戰爭中,“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是一個很瘋狂的想法,或許除了粟裕之外,很少人會把這一想法當作戰機,這正是粟裕大將的過人之處,敢打他人不敢打之仗,從不放過敵人露出的一絲破綻,哪怕這個破綻持續時間很短,粟裕都會謀而後動、創造戰機、抓住戰機,所取得的戰果往往出乎與他人之預料。

1947年5月初,國民黨第1兵團20萬大軍在“中原王”湯恩伯的指揮下,發起了對我山東解放軍的重點進攻,當粟裕、陳毅等率領的華野以逸待勞向東移後,湯恩伯繼續乘機前進,相繼侵佔了萊蕪、蒙陰等地,而第1兵團轄下的桂系鍾紀的第7軍和張光瑋的第48師為搶頭功,便貿然北進沂水城,而且推進速度極快,已經形成孤立深入之勢,為此粟裕原計劃首殲桂系這兩支部隊。

這時,粟裕從情報得知湯恩伯兵團的大致部署,即以張靈甫整編74師為主要中心突擊力量,以黃百韜整編25師和李天霞83師掩護張靈甫左右翼;以65師掩護黃百韜25師側翼;以桂系第7軍和48師掩護李天霞83師側翼,一舉攻佔坦埠華野指揮中心。與此同時,王敬之兵團整編第5軍和歐震兵團的整編第11師等部已經由萊蕪、新泰向坦埠方向東進,蔣介石投入山東戰場的總兵力達到了45萬。湯恩伯的作戰計劃是採取“中心開花”突破,在兩翼和後續兵團的掩護下、以黃百道第25師協助張靈甫整編74師擔任中路突進,對山東華野採取中央突破戰術,企圖將華野壓縮至膠東一帶或趕過黃河。

粟裕經過深思熟慮後,發現湯恩伯已經開始的全線進攻已經露出了破綻,第1兵團最中間位置的張靈甫74師經過孟良崮脫離了25師和83師的左右掩護,已經形成了孤軍深入之勢,而自從經過萊蕪戰役損失李仙洲兵團六萬大軍之後,國民黨行動極為謹慎,一打就縮,圍殲戰機難以捕捉。為此,粟裕決定放棄原先首殲桂系第7軍和48師計劃,針鋒相對以“反突破應對湯恩伯的中心突破”戰術,迅速集結五個縱隊來個“猛虎掏心”,切斷中路突進的國民黨王牌張靈甫整編74師與第1兵團間的聯繫,再給與圍殲。

粟裕大膽提出的“以中央突破對付國民黨的中央突破”戰術,曾在1946年底指揮的宿北戰役中面對國民黨四路大軍的壓境,集中優勢兵力圍殲突出部的戴之奇的69師取得巨大的成功,開創了我軍的先例戰術。此次圍殲張靈甫74師粟裕敢於再次使用此戰術,主要是因為湯恩伯掩護大部隊與74師之勢相距一至兩日的行程,除了左右兩翼的25師和83師距離比較近,而華野有9個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在局部對孤軍深入的74師已經形成了絕對優勢,而且張靈甫自從進入中原後一路勢如破竹而異常驕橫,與友軍矛盾較深支援不會很積極。因此,粟裕果斷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來個“虎口拔牙”,以五個縱隊擔任主攻一舉圍殲張靈甫74師。

1947年5月16日,歷時三天的孟良崮戰役圓滿結束,張靈甫74師3.2萬人在國民黨40萬大軍的掩護下遭致全殲,張靈甫本人也被擊斃,粟裕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之勢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在“夾縫”敢打他人不敢打之仗,開創了我軍在敵人重兵集中下割殲強敵的戰例,也是戰爭指揮藝術上的重大突破。孟良崮戰役後,毛主席任命粟裕任中原野戰軍司令,以便讓其放手統一指揮劉鄧及華東兩大主力部隊,粟裕果然不負眾望,豫東戰役再次“虎口拔牙”輕取開封、再殲援敵,再次開創瞭解放戰爭以來的殲敵記錄。


賽門軍略


下面這一仗名帥對名將,名帥麾下兵力是名將手下人馬的2倍,卻輸了,尤其令人意外。

1947年6月,對東北民主聯軍來說是好日子。部隊經過大練兵運動以後,士氣高漲,裝備精良。同時,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鬥中,不僅保住了南滿根據地,而且多次打擊了敵人,取得了豐碩戰果,敵我力量的對比也出現了重大的轉變,我軍開始逐漸佔據上風。這個時候,作為東北我軍最高指揮官的林彪,希望藉助旺盛的鬥志和充足的兵力,發起一場規模更大的攻擊戰,奪取四平,從而一舉改善東北戰場的局面。

為了保證這次戰役的勝利,林彪集中了東北民主聯軍主力24個師,可謂兵強馬壯。反觀四平城內的國軍,雖然有陳明仁的第71軍作為主力守備,但這時候該軍非常虛弱——第91師不在,第88師剛剛被殲滅了一次,現在基本都是新兵,還沒有形成戰鬥力,第87師之前也被重創過,而且還缺一個團。四平城裡的守軍除了第71軍,就是一些雜牌部隊:第54師四個半營、保安第12區第17團,以及遼北省保安第1、第2團,遼寧省保安第1團等部。這些部隊加在一起,號稱有3萬多,其實最多不過2萬多,而且一部分還是保安部隊。

換句話說,我軍佔有絕對優勢。

林彪集中了24個師,目的不可能只是四平這些殘兵敗將。林彪判斷,依照當時的態勢,國軍能抽出來增援四平的部隊,不會超過10個師(這個判斷很準,後來證明國軍出動了9個師)。所以,打四平對林彪來說,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他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來增援的國軍,畢竟圍城打援一直是林彪最擅長的招數之一。再者,林彪壓根看不上四平守軍的戰鬥力。所以,他的兵力配置明顯重在打援:用7個師攻城,用17個師設伏,想吃掉國軍的援兵。

1947年6月,進攻四平的外圍戰打響。西滿縱隊率先攻佔四平西郊飛機場,全殲國民黨第71軍運輸營和保安團1個營共600餘人,取得開門紅。隨後,一縱攻克新立屯據點。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決定從鐵路西市區重點突破進攻。十天內,民主聯軍解決了城外的國軍。1947年6月14日20時,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對四平發起總攻。

可是,由於攻擊外圍用了整整十天,而這十天裡,陳明仁完善了四平的防禦體系,同時武裝了一萬多閒雜人員,防禦兵力超過了三萬人。所以,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總攻後,戰鬥非常激烈,進展不是很順利。林彪儘管佔據了兵力上的巨大優勢,但因為我軍極度缺乏大城市的攻堅經驗,而國軍守將陳明仁又是一位戰場經驗非常豐富的將領,多次利用我軍不熟悉巷戰,不熟悉城市攻堅戰的弱點,打擊我軍。比如,他會在路上撒上黃豆,我軍士兵衝鋒的時候,一個不注意就會滑倒,然後國軍的機槍就進行掃射,導致我軍傷亡慘重。

這個時候,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鄭洞國坐不住了。他東拼西湊,調集了9個師的援軍,以絕對主力新6軍為核心,號稱十萬援軍北上,救援四平。此時,林彪的心態發生了微妙變化。他認為四平攻堅戰似乎沒那麼重要,如果能夠趁這個機會重創國軍的援兵,或者說哪怕僅僅打掉新6軍,意義也比四平攻堅戰大得多。於是,林彪對我軍的部署做了重大改變,一切以打掉新6軍為第一目的。

鄭洞國也好,新六軍軍長廖耀湘也好,都是身經百戰的名將,他們從林彪的部署中聞到了危險的味道。鄭洞國當即命令已經突出的新六軍迅速後撤,修好工事,等待林彪的攻擊。林彪果然對新6軍窮追猛打,可由於新6軍戰鬥力強,又有了防禦工事,我軍一時半會兒無法拿下新6軍。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做出了一個選擇,命令從攻城部隊中抽出兩個師,增援到打援部隊裡,力求殲滅新6軍。

攻城部隊剛剛取得一點優勢,因為兩個師被調走,無法對國軍形成更大優勢,造成攻城再次受阻。而去增援打援的我軍兩個師,又因為瓢潑大雨造成行軍速度減慢,沒法在指定時間趕到。這樣一來,我軍兵力就白白浪費在路上,沒有用在刀刃上。反倒是國軍其他增援部隊第195師,利用我軍主力被新6軍牽制的有利態勢,竟然偷雞成功,突擊到四平城下,和國軍四平守軍會合,令國軍士氣大振。 此時,在民主聯軍司令部,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林彪認為:國軍援兵已到,而我軍在攻城和打援兩個戰場都和敵軍打成相持局面,如果再打下去會對我軍不利,所以應全線撤退。但參謀長劉亞樓看法不同:四平守軍已經是強弩之末,而到達城下的國軍援軍不過就是第195師,只要再打一天,一定可以拿下四平,消滅四平守軍和援軍第195師。林彪考慮再三,對劉亞樓說:十幾天都打不下來,難道一天就可以?要是明天打不下來怎麼辦?那時再撤就被動了。

在林彪的堅持下,我軍於1947年6月30日拂曉全面撤離四平,四平攻堅戰以我軍撤退告終。

據後來四平攻城總指揮、一縱司令員李天佑總結說:攻城前,全軍上下一片盲目樂觀,對陳明仁估計不足,對四平城內守軍的人數也判斷錯誤,對守軍的頑強也缺乏清晰的認識,再加上攻城部隊在關鍵時候被調走兩個師。這一切,都是四平攻堅戰失敗的原因。

四平攻堅戰是我軍在東北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城市攻堅戰,我軍在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24個師對國軍13個師,幾乎2:1),沒能打下四平,確實出乎林彪和東北局的意料。但通過這次戰役,我軍也積累了城市攻堅戰的經驗,吸取了教訓,為後來攻城打好了基礎。反觀國軍,陳明仁守住四平立下了頭等大功,卻因為其本人桀驁不馴,不僅沒有得到重用,反而被明升暗降,調離了戰場。此消彼長之下,四平之戰我軍雖然戰敗,卻在之後越戰越勇,最終拿下東北,消滅了東北幾十萬國軍。而國軍有能人而不能用,賞罰不明,最終軍心渙散,丟了東北,丟了大陸。

1. 張正隆:《雪白血紅》

2. 唐洪森:《國共征戰大東北》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1944年5月,侵華日軍第11軍在司令官橫山勇率領下發動了旨在打通粵漢鐵路的湘桂作戰,目標是拿下湖南省會長沙和湘南重鎮衡陽。

由於防守湖南的中國軍隊第九戰區失策,日軍很快攻下長沙,直撲衡陽。

日軍投入攻擊衡陽的兵力約有7個師團10餘萬人,而駐守衡陽的中國軍隊是剛剛經歷了長沙之戰損失過半還沒來得及補充的第10軍,約1.7萬餘人。中國方面的意圖是,阻敵深入,確保衡陽為目的,將日軍主力吸引在衡陽,然後部署大軍從東西兩翼夾擊日軍。擔負夾擊任務的中國軍隊共有11個軍,數十餘萬人。

為了達成作戰任務,那就要求第10軍必須死守衡陽,等待援軍!於是,作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親自給第10軍軍長方先覺打電話,首先講明衡陽的重要性,要求方先覺能夠固守半個月,“儘量消耗敵人”。但是令方先覺沒想到的是,衡陽之戰還沒打響,外圍11個軍的兄弟部隊已經被日軍或擊潰或阻擊,根本難以向衡陽逼近。別說夾擊日軍,就是接應他第10軍突圍也已經是不可能的了。最高統帥打來的電話只不過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殺身成仁,為即將徹底失利的長衡會戰保存最後一絲顏面。

而職業軍人出身、驍勇善戰的方先覺軍長居然天真的向蔣委員長表示“不惜任何犧牲,一直戰鬥到死而後已,誓與攻城日軍決一死戰!”

於是,方先覺和第10軍顯示在外圍戰與日軍拼殺了十天,又在城防保衛戰中血戰五天五夜後頂住了日軍的第一次全面進攻,力保衡陽城不失。但是,最高統帥部除了發來一封嘉獎電和一封“務必再奮神勇,固守兩星期,配合外圍友軍夾擊殲滅敵人,造成空前湘中大勝利”的兩封電報後,期盼的外圍援軍,一個影子也沒有。

而第10軍部隊則在糧食、彈藥、藥品十分缺乏的情況下還要再與城外的從容調整部署、補充兵員物資的10萬日軍繼續血戰兩週!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渾身上下鮮血淋漓的第10軍居然又奇蹟般的戰鬥了兩週!

最高統帥的電報也按時拍到了,和上次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語氣比上次多了一抹悲愴!反正援軍就是難以趕到!與此同時,日軍也向第10軍空投了勸降信!

但是對援軍還有一絲希望的方先覺拒絕投降!

日軍勸降不成,隨即發動了第三次攻擊。由司令官橫山勇親自指揮,從四面八方向衡陽城發起攻擊。激戰四日,第10軍陣地被日軍全面突破,衡陽城已經難以固守。就在日軍逼近第10軍軍部的時候,方先覺給最高統帥發去了訣別電,表示“誓以一死報黨國”。電報一發出,方先覺做了兩件事,一是拒絕28團團長曾京護衛他突圍的請求,二是他想舉槍自殺,被衛士阻止。

匪夷所思的是,方先覺剛和師長們聯名向最高統帥發出訣別電,緊接著就向3位師長分別下達了停止抵抗、放下武器、與日軍取得聯繫的命令。並於次日上午在日軍指定的地點與日軍進行停戰談判,以保全倖存官兵的生命為條件停止抵抗!隨後,倖存的中國官兵約1.3萬人放下武器開出城外日軍指定的地方。這樣,歷時47天、抗日戰爭史上空前血腥慘烈的衡陽保衛戰落下帷幕。

歷史的真相往往模糊不清,對於方先覺為何在剛發了訣別電就馬上下令放下武器的做法歷來眾說紛紜。不少人說他是貪生怕死而投降,這種說法不足取,他如果貪生怕死那麼47天的血戰和犧牲如何解釋?只能從一般認知上去揣摩方先覺當年這一令人驚愕的做法,那就是面對最高統帥部的一再出爾反爾使方先覺絕望,面對滿城傷病員的呼號,再戰下去等於是徹底剝奪了他們最後生存的希望。絕望之下的他已經不再顧及個人名譽得失,而是以盡最大限度的去保全這1.3餘名官兵的生命為己任。所以,方先覺在與日軍談判時明確表示自己和第10軍都沒有投降的意思!


大將軍威武K


這樣的戰役很多,我介紹一個抗戰期間的戰役。在著名的石牌保衛戰中,發生過一場二戰期間最大的白刃戰,那就是八斗方戰役。誰也沒有想到此戰會讓冷兵器時代的殘酷廝殺重現戰場,而且還是如此大的規模,結局是戰場上留下了近4000具被冷兵器所殺的屍體,日軍因此而全線撤退。

1943年5月底,日軍逼近石牌要塞,威脅著陪都重慶。蔣介石指出,石牌是入川的咽喉要道,事關係陪都重慶之安危。嚴令胡璉等將領,奮勇殺敵,堅守石牌要塞。胡璉率領的第11師將士均立下遺囑,決心與石牌共存亡。

八斗方是石牌保衛戰前線最激烈的戰場,1943年中日雙方在此爆發了近萬人規模的激烈的白刃戰。守衛八斗方的是第32團的兩個營與隨後增援的第33團一營和第34師的一個團的部分兵力。進攻八斗方的是日軍第39師團長所屬步兵第232聯隊,野炮兵第39聯隊和輜重兵第39聯隊。

胡璉在日軍攻佔偏巖後,已經斷定日軍的下一個攻擊目標是朱家坪。而八斗方是通往朱家坪的要道,胡璉早已將第32團的主力佈防在八斗方。第32團團長張滌瑕率2營、3營,依託八斗方兩側岩石,修築隱蔽工事,等待日軍來犯。

張滌瑕清醒的認識到,憑藉自己手中的兩個營的兵力想吃掉六七倍於己的日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無法殲滅日軍,但可將日軍阻滯在八斗方這狹長的地帶,等待援軍前來一起殲滅。日軍很快到達八斗方陣地,張滌瑕隨即下達了攻擊命令,八斗方兩側頓時槍炮震天,殺聲四起。

日軍的三個聯隊被突如其來的攻擊打的陣型散亂,但日軍很快穩住陣腳,依託地形組織反擊。日軍第39師團長澄田來四郎立即下令野炮聯隊進行火力壓制,並呼叫軍部派飛機前來支援。在日軍的有序反擊與炮火壓制下,第32團的主陣地火力明顯減弱。

而此時的石牌附近戰火遍燃,所有的地方都在激戰,根本抽不出部隊來支援八斗方。在日軍的炮火、飛機的轟炸下,第32團的將士傷亡嚴重,不得不向胡璉請求支援。胡璉打仗善於算計,走一步想十步,他對八斗方的戰情早有預案,已命第33團團長劉聲鶴帶領1營機動兵力與方天的第34師中的一個團的人馬,一小時以內趕往八斗方陣地。

馳援的兩支部隊基本上同時到達八斗方兩側的山樑。與此同時,日軍已經衝上八斗方陣地的兩側,端著上了槍刺的三八大蓋,嗷嗷大叫著衝向第32團。張滌瑕握著一挺輕機槍戰在指揮所門前,他周圍的官兵已經上好刺刀嚴陣以待,隨時裝備和衝上來的日軍作最後的搏殺。

劉聲鶴和第34師那位不知姓名的團長都沒來得及和張滌瑕打一聲招呼,便迅速不約而同的命令部隊安好槍刺,呼啦啦的齊聲吶喊,如山崩地裂般的衝入日軍陣地,與日軍噼裡啪啦地格殺起來。八斗方兩面山坡上,懸崖下,近萬柄刺刀在上下翻舞;數千雙人影在捉對廝殺。有的互摜胸膛,挺立不倒;有的扭抱一團,掐脖咬耳。

喊殺聲、叫罵聲、刺刀碰擊聲、哭爹罵娘聲,以及不時發出的槍聲,在空中飄蕩,四下噴濺的血珠與光芒把這一片山地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屠宰場。幾個小時過後,當胡璉帶人氣喘吁吁的趕到八斗方時,只見夕陽殘照之中,滿山坡遍躺著血肉模糊的屍體,到處都是血,像下了紅雨。那些倒下的戰術身上也全是血,有的血已風乾,成了黑紅色,有的屍體還汩汩地向外冒著殷紅的鮮血。

三小時的八斗方白刃戰落下帳幕,此戰日軍被斬殺2000多人,陣地前沿日軍屍體呈金字塔形。其中1500名中國士兵永遠的躺在了這裡。他們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暫,他們用這短暫的生命守衛了中國陣地,打退了窮兇極惡的日軍,彰顯了中國軍人的血性與勇氣。八斗方戰役,誰都沒有想到是以這樣一種結局收場,這種結局讓人不寒而慄。

八斗方戰役後第二天,第六戰區發現日軍有撤退的跡象,隨下令追擊。第六戰區部隊收復了被日軍侵佔的地方,雙方恢復到會戰開始前的態勢。日軍想佔領石牌,窺視巴東,進而謀取重慶的企圖徹底破滅。

以下是守衛石牌的第11師師長鬍璉寫給妻子的訣別信:

我今奉命擔任石牌要塞守備,原屬本分,故我毫無牽掛。僅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鄉關萬里,孤寡無依,稍感慼慼,然亦無可奈何,只好付之命運。……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今當訣別,感念至深。……接讀此信,亦悲亦勿痛,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歡樂。匆匆謹祝珍重。——胡璉

野史也是史


鉅鹿之戰

秦軍40萬VS楚軍3萬

在鉅鹿之戰中,項羽率領3萬楚軍,和章邯,王離所率領的40萬秦軍展開了大決戰,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經典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也留下了破釜沉舟的典故。項羽率領楚軍全殲王離的20萬秦軍,在數月後迫使章邯的20萬秦軍投降。通過鉅鹿之戰,秦軍的主力喪失殆盡,項羽也確立了在各路起義軍中的領導地位。

梁國之戰

梁軍7000VS北魏軍7萬

陳慶之是歷史上的一位傳奇名將,經常以少勝多。陳慶之趁著北魏在征討邢杲起義軍的時候,北伐中原。率領的梁軍只有7000,但是足有7萬的北魏軍卻一直處於被動地位,被陳慶之的梁軍打的落花流水。

淝水之戰

東晉軍8萬VS前秦軍80萬

淝水之戰相信各位喜歡歷史的小夥伴,都不陌生吧。這場戰役中東晉的謝安和謝玄,領導8萬的東晉軍,擊敗了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軍隊。前秦在此次戰役之後,國家走上了迅速衰敗滅亡的道路,北方少數民族紛紛脫離前秦統治,分裂為了後秦,後燕等政權。而東晉趁機北伐,在此後的數十年間再無外族侵略。

彭城之戰

楚軍3萬VS漢軍56萬

公元前205年,發生了著名的彭城之戰,這場戰役是劉邦起兵以來遭遇過的最大的慘敗。在項羽的領導下,3萬楚軍在半日內以銳不可當之勢,擊潰了多達56萬的楚軍,瓦解了劉邦的主力部隊。彭城之戰開創了古代戰爭速戰速決的典範,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昆陽之戰

綠林軍1.7萬VS新軍42萬

公元23年,當時還是偏將軍的劉秀率領1.7萬綠林軍,在昆陽擊敗了擁有42萬新軍的王莽。此次戰役不僅讓劉秀一戰成名,還為其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據說在昆陽之戰中,王莽有42萬部隊,還曾經驅使猛獸助陣,而總兵力不足二萬人的綠林軍,在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居然能夠全殲敵軍,離不開劉秀的英明決策。

今天一共選擇了五場比較經典戰役,其實類似的戰役還有很多,就不一一羅列出來了。


古史今鑑


在1944年12月16日凌晨5點30分,德軍8個裝甲師和13個步兵師向美國第1集團軍的5個師發動了全面進攻。

這是一場經過精心策劃,完全可以取得成功的戰役,但是結果卻是德國慘敗。在戰役的左翼,德國裝甲第5集團軍遲遲無法形成突破,而阻止他們的就是巴斯托尼小鎮。德國裝甲教導師和第二裝甲師,還有原來打算從後面支援的德國第二、第一一六裝甲師的元首警衛旅也都轉向巴斯托尼,參加攻城戰鬥。

一度德軍投入巴斯托尼的兵力達兩個軍部、九個師。第六黨衛軍裝甲集團軍迫不得已將部分兵力撥給第五裝甲集團軍,於是德軍的進攻計劃徹底完蛋。因而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巴斯托尼防禦戰就成了西方盟軍防禦計劃的決定性勝利。

在巴斯托尼擔負此次防禦任務的主力是美國第101空降師,僅擁有10000多人的兵力。擔負支援任務的是第10裝甲師的B作戰群。

雖然,德國空軍在聖誕夜空襲了巴斯托尼,給美軍造成重大損失。12月25日凌晨3時,德軍向美軍陣地發動了全面進攻,突破了香巴村莊附近的兩處防禦陣地,但是最後還是被美軍阻止住。

巴斯托尼戰鬥堪稱是一個奇蹟,美軍1個輕裝步兵師,在只有簡單野戰工事的情況下阻擋住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和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幾個裝甲師的連續衝擊,最終導致德軍無法在左翼形成突破。最終,德軍沒有成功上演兩翼突破合圍美軍的戲碼。


深度軍事


我們說一場結局奇特的戰役,就是南梁的臺城血戰,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可以在戰爭史中寫上一筆。

南梁武帝太清二年的八月,大將軍、河南王侯景反叛。侯景原本是北齊的一員悍將,騎射精良,驍勇善戰,而且殺人不眨眼,手段狠毒。但他處事很大方,每次打了勝仗,得到的財物全部分給部下,將士們很願意為他賣命。

北齊的高歡擔心自己的兒子對付不了侯景,臨死前想親手把他除掉。侯景只帶了八百人投奔南梁,以後他迅速壯大力量,舉兵反叛,率軍渡過長江,直指南梁都城建康。

梁武帝蕭衍一共有八個兒子和一個養子,其中四子早死,此時只有皇太子蕭綱和他在建康城中。養子蕭正德統領京城的軍隊守衛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名為朱雀航,位置十分重要。結果他與侯景秘密聯絡,派出一些空船接應侯景,幫助他順利渡江,迅速殺入建康城中,團團包圍了皇宮所在的臺城。

梁武帝的另外三個兒子,在荊州的蕭繹、徐州的蕭綸、益州的蕭紀得到消極,率領援軍前來救援,人數號稱百萬,從外圍包圍了建康。

如此大好形勢,按照我們一般人的理解,必定是裡應外合,把侯景的軍隊包了餃子,將其全殲,或者最起碼把他徹底擊潰。

但結果不是這樣。

侯景軍隊對臺城進行了猛烈的進攻,建造飛樓、橦車、登城車、登堞車、階道車、火車等機械,同時使用火攻、水攻,堆壘土山。

臺城的守軍沒有任何退路,只能利用地勢的優勢,居高臨下,頑強反擊,苦苦等待援軍。

而建康城外的援軍雖然人數眾多,優勢明顯,但大家各懷心事,彼此之間號令不一,出工不出力,沒人真正想打仗,會打仗的人也不多。

於是形成一種奇特景觀,重圍之外還有重圍,臺城內外僵持苦戰,死傷累累,而外圍的援軍卻消極觀望,不肯積極向前。

長期的僵持,臺城內外糧草斷絕,城中百姓開始互相殘食。侯景也縱兵劫掠,以安定軍心。同時,城內外死者大半,疫病流行。

到了太清三年三月,臺城的守軍崩潰,臺城陷落。曾經一片繁華的臺城內外變成了一片廢墟,死屍累累,如同地獄。

梁武帝蕭衍落入侯景手中,侯景掌握了實權,以梁武帝的名義命令城外的各路大軍退兵,至此,救援行動徹底失敗。五月,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憂憤而死,皇太子蕭綱即位。

在兵力佔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南梁的大軍沒有救下自己的皇帝,這樣的結果出人意料,很有戲劇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