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得“平常心”易,修得“不動心”卻很難 中間隔著“事上磨”

修得“平常心”易,修得“不動心”卻很難 中間隔著“事上磨”

王陽明說,一個人要破山中之賊容易,破心中之賊卻是異常艱難。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聖人為什麼也會感慨事物還有“難”的另一面呢?他們不是可以做到“物來則應,感而遂通”嗎?

他們都是從大磨大難中,歷經千錘百煉的人,承受過的煎熬比你我都多得多,咱不能以凡人之心度聖賢之腹。聖賢在苦口婆心地告誡你我,一個人如果不下一番“臥薪嚐膽”的苦功夫,是根本不可能破解生命的最終實相的。

如果一個年輕人,整天把“平常心”這三個字掛在嘴邊,那麼他的這一生極有可能已經被自己給墮落下去了,也就是現今流行的所謂的“佛系”道路,這是很難想象得到也是大多數人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一個年輕人想要修得“平常心”很容易,只要整天沉迷於手機這個狹小的空間裡面,日積月累,思維被另一套模式所固化,帶著這種模式迴歸現實生活中,看什麼都感覺很平常,淡化了現實意義。

修得“平常心”易,修得“不動心”卻很難 中間隔著“事上磨”

當然了,這種“平常心”只是一種假象,而不是真正修行人眼中的那種“平常”心靈境界。這樣的“平常心”是隨緣而自在的,要達到這等狀態,需要不斷地去跟“佛”打交道,跟著“佛”的知識,一步一個腳印地去降服心魔,斬除迷障,以明心性。

前面文章已經提到過,一切法皆圍著“心”在轉,轉的方向不同,用出來的時候也不盡相同,就如佛儒兩家的修心養性之道,雖都是在玩轉“心”的作用,然而用功不同,達到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

僅筆者個人一些體悟,“平常心”是先處“心”不處“事”,講求“明心見性”,先悟後修,悟到了之後還要去修證,而後即可“應萬事而無所住”。

不動心,不等於平常心,先處“事”不處“心”,講求“仁義道德”,漸悟近修,邊修邊悟,循序漸進,最後達到“此心不動,隨機而動”,萬物一體。“不動心”是不能離開事物的,有物即感,繼而用“良知”去感應萬事,使天下萬事萬物都在天理之中運行,這是入世之道。

修得“平常心”易,修得“不動心”卻很難 中間隔著“事上磨”

通過“平常心”去處理事務的時候,沒有分別,不能帶著主體意識去參與事務中,一切都在隨緣中自我化解。而通過“不動心”去解決事情的時候,不能說沒有分別心,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和高度去分別出事物,似乎能夠看得到事物的發展方向,因為這種“不動心”狀態是處於“天理”的運行方向上,能夠感知得到事物的始末,也就是一種“預知”能力。

比如你往遠處丟一塊石頭,石頭還未落地的時候你就已經預見到了它將要掉落的地方。同樣的道理,一件事情還沒有塵埃落定,你隱約就能感知得到這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所以,為什麼“事上磨心”非常困難,為什麼王陽明說心賊難破,孔子說女子與小人難應付,因為這些都是涉及到了具體的事物。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怎麼取捨這“過”與“不及”,與“天理”磨合,真正實踐起來簡直難上加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