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为何张作霖知道后勃然大怒呢?

gaodaf21


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简单点说,张作霖和冯玉祥虽然为了对抗直系军阀,暂时形成了同盟关系,但这样的同盟,只是为了扩大影响力罢了。冯玉祥的北京政变完全打破了政治平衡,给张作霖带来了一个比直系军阀更强悍的对手,这是张作霖无法接受的现实。

但要说清楚,就得要先捋一捋当时的社会情况。为了更清晰一点,我们从清朝末代皇帝退位开始说起。

袁世凯和三大军阀

宣统皇帝退位后,中国分成了两个部分,以长江为界限,长江以北为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所有,长江以南则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政府所有。

这样的南北对峙时间,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孙中山不想,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出现,他选择让步,自愿放弃大总统的职位,使得北洋军阀的控制范围急剧膨胀,革命党除了发源地两广,以及唐继尧的云南军阀(他是亲近革命党的)以外,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

袁世凯当上皇帝之后,孙中山、唐继尧等人先后从两广,云南发兵,组织一次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可是,革命党以两广以及半个云南(唐继尧当时未能完全统一云南),根本无法抵抗袁世凯的大军,反而险些让袁世凯反杀。

从这以后,北洋军阀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而国民政府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这个阶段,是北洋军阀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几乎接受了清朝留下来的所有疆域。

这样的统一,只是昙花一现,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迅速分裂,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在外国人的授意下,开始瓜分中国,其中,皖系军阀控制了北京,直隶一带,听从于皖系军阀的省份有山东,安徽、浙江、福建等省份。

皖系军阀是以段祺瑞为首要人物,手下有很多能人猛将,总体而言,这样的军阀,没有什么正义可言,但很多军阀在自己的统辖时间内,也有过过人的建树,其中就包括段祺瑞手下的悍将徐树铮,他率军收复蒙古,这样的功绩绝非等闲人可比。

如果从政治上来看,皖系军阀控制北京,完全可以算是北洋军阀的嫡系,因此,皖系军阀可以算作是北洋军阀的一种延续。处于相对正统的地位。

除了皖系军阀以外,还有两个军阀,也具有问鼎中原的实力,那就是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奉系军阀的首要人物是张作霖,统治者东北三省,他统治的区域,因为远离了军阀混战的核心区域,所以,他的疆域,相对而言,十分稳定。军事力量也十分彪悍。

直系军阀,相对而言统治的区域就少了很多,这支军阀的根基在河北,当时是直隶,北部控制了内蒙的一部分,当时叫热河,南方,服从直系军阀的省份有江苏,武汉,江西等省份。

直系的首要人物也是大有名气,他是相声演员冯巩的爷爷,冯国璋。还有一些,后来非常出名的人物,吴佩孚、曹锟,以及冯玉祥,而冯玉祥和曹锟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北京政变的发生。

除了这三大军阀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军阀,这些军阀,有的以首要人物的老家命名,有的以控制省份的简称命名,因此,在中国大地上,除了三巨头以外,还有晋系,滇系、桂系、等多个军阀武装。但这些和题目无关,就一笔带过了。

在袁世凯死后,具备问鼎中原实力的,就属直、奉、皖,三大巨头,这三大军阀,围绕着北洋军阀的首都,北京,开始了轮流坐庄的时代。

皖系直系的明争暗斗

首先坐庄的是皖系军阀的首脑人物段祺瑞,在袁世凯死后,也就是1916年,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段祺瑞成为总理,但事实上,段祺瑞的皖系力量,已经控制了北京,成了北洋军阀的实际统治者,他控制北洋军阀四年里,先后重用手下悍将徐树铮镇压张勋复辟,拉拢直系势力,收复外蒙古,让皖系军阀的势力大涨。

但,皖系势力大涨之后,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直系和奉系两大巨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直系军阀开始通过获得大总统的位置,来限制皖系的势力,于是,在1917年,因为张勋复辟,黎元洪下台,取而代之的是冯国璋,虽然当时段祺瑞还是总理,但大总统却换成了直系军阀的首脑人物,这对段祺瑞是一个重大打击。

直系军阀的坐庄,让段祺瑞的皖系军阀势力很是被动,因为他们虽然派系不同,却还不至于到大打出手的时候,就像直系通过选举,把自己的首要人物冯国璋推选为大总统一样,皖系军阀,也开始争夺大总统的宝座。

可以说,与直奉之间的刀兵相见不同,皖直两个军阀的斗争,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进行的。于是在一年后,皖系军阀再度上位,推举徐世昌为大总统。

但这次选择,却让皖系军阀发生了严重内耗,首先,徐世昌当了大总统之后,通过自己的手段,让段祺瑞失去了总理的职位,换上了一个叫靳云鹏的人。这引起了段祺瑞,以及他手下的悍将徐树铮的严重不满,皖系军阀内部离心离德,于是,皖直战争爆发。

虽然皖系军阀有徐树铮一类的名将,但依然失败,从此,皖系军阀推出了北洋军阀的核心,徐树铮在福建,浙江,武汉等省份,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直系军阀,成了赢家。

直系奉系大火拼,鸭子却飞了

皖系军阀的失败,让徐世昌失去了根基,最高兴的是直系军阀,这时候,直系军阀的核心是曹锟,于是,在徐世昌担任大总统三年后,曹锟如愿以偿的坐上大总统的宝座,开始了直系军阀的统治局面。

一直观望的奉系军阀,一直沉默的注视着皖直之间的争斗,直到皖系势力退出北洋政府。张作霖开始想要入主中原,因为从实力上看,直系远不如皖系强大,在皖系军阀当政时,有徐树铮这样的猛将,即使强大如张作霖,也难言必胜,但对于直系而言,张作霖有必胜的把握。当然,为了保险起见,张作霖还必须先解决一个人。那就是冯玉祥。

如果说徐树铮是皖系第一悍将,那么,冯玉祥就是直系第一悍将。如果冯玉祥在,事情会很难办,因此,张作霖想要问鼎中原,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冯玉祥。没等张作霖想好怎么解决冯玉祥,直系军阀内部也发生了内讧。

原因在于,曹锟比较信任的将领是吴佩孚,所以,对于冯玉祥显得很冷漠,甚至开始排挤冯玉祥。要论起战功,冯玉祥不再吴佩孚等人之下,这口气,冯玉祥怎么能受得了?

冯玉祥也在等待着机会,直到1924年,奉系的张作霖和直系的曹锟终于撕破脸,开始真刀真枪的干仗,曹锟的悍将吴佩孚也被调到了山海关前线,早已积怨已久的冯玉祥,暗自和张作霖取得了联系,这才出现了北京政变。

事情变化的太快,张作霖还没来得及高兴,已经七窍生烟

北京政变发生后,最高兴的莫过于张作霖,冯玉祥倒戈,曹锟下台,吴佩孚便没了根基,土崩瓦解,吴佩孚本人也逃到了武汉。正当张作霖准备打破山海关,问鼎中原。令张作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冯玉祥控制北京后,做了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第一件事,囚禁曹锟,把末代皇帝赶出紫禁城;

第二件事,邀请段祺瑞执政;

第三件事,邀请孙中山共商国是。

这三件事,彻底打破了直系,奉系,皖系轮流坐庄的局面,甚至动摇了北洋政府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张作霖入主中原的梦想彻底破灭,实力强悍的冯玉祥,根基深厚的段祺瑞,再加上国民革命军的精神领袖孙中山,强强联手,已经不是张作霖所可以撼动的。

这怎么能不让张作霖大发雷霆。至于说张作霖因为末代皇帝被赶出紫禁城发怒,倒不如说,自己的如意算盘被打破而发怒,毕竟,对于所有军阀而言,一个过了气的皇帝,不值得如此愤怒。


小小嬴政


宣统皇帝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后,张作霖确实非常生气。不过张作霖并不是因为溥仪受欺负了而生气。要搞清楚张作霖为何要为冯玉祥驱逐溥仪而勃然大怒,就要先搞清楚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


民国十三年九月(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这场大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张作霖统领的十五万奉军和由吴佩孚统领的二十万直军。

当时直军的实力要强一点,奉军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张作霖在出兵前,就提前拉拢了直系的重要将领冯玉祥,让冯玉祥在关键时候倒戈一击,与自己夹击吴佩孚。

那么,冯玉祥身为直系将领,为什么会被对方的张作霖策反呢?这是因为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后,直系大哥曹锟因为当总统的问题跟直系的二当家吴佩孚起了矛盾。冯玉祥因为支持曹锟,被吴佩孚所嫉恨,把他整得很惨。

当时吴佩孚坚决反对大哥曹锟当总统,因为他认为与其把钱浪费在选总统上面,还不如利用这笔钱去买军火,扩充武装,为日后统一全国打基础。但是曹锟坚决要当总统,于是吴佩孚和曹锟就闹掰了。

后来吴佩孚一怒之下就回了洛阳大本营,让曹锟很没有面子。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只是直系边缘人物的冯玉祥站了出来,他对曹锟大献殷勤,为了能让曹锟当选总统,他忙前忙后,大肆张罗,最终赢得了大哥曹锟对他的信任。

曹锟当选总统后,冯玉祥一飞登天,吴佩孚反倒很没有面子了。为了这件事,吴佩孚和冯玉祥结了仇,身为直系二当家的吴佩孚没少挤兑冯玉祥。

然而,冯玉祥也不是吃素的,他见吴佩孚容不下自己,便在暗中策划搞倒吴佩孚,然后连曹锟也一并搞倒,然后他当老大。

于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夕,冯玉祥就主动派人去联络张作霖,然后双方一拍即合,为达成了联合攻击吴佩孚的计划。



时间来到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瞅准了吴佩孚和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激战时,临阵倒戈,打开古北口关隘,放奉军入关。然后冯玉祥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连夜带兵杀回了北京城,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当年被他捧上了总统宝座的曹锟。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软禁总统曹锟的消息传到前线后,吴佩孚大惊失色。他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就让直军主力继续死守长城,他自己带一支精锐杀回北京,想趁冯玉祥立足未稳,一举击败他,稳住后方。

结果吴佩孚失算了,他部署在长城防线的直军听说吴佩孚“跑了”,瞬间军心涣散,被奉军打的丢盔弃甲。而吴佩孚在回援北京的路上也被冯玉祥所阻挡,未能回援北京。

最终,从山海关杀到的奉军联合北京的冯玉祥部队南北夹击,将吴佩孚在华北的十多万主力全部消灭。此战后,吴佩孚变成了光杆司令,只得只身逃亡湖北。

吴佩孚败亡后,看见死对头覆灭的张作霖原本很高兴,但是很快他就高兴不起来了。



当时的情况一片混乱,直军纷纷溃逃,北京和天津变成了三不管地带。冯玉祥派兵赶在张作霖之前,大抢地盘,把河北和平津三地全部揽入了自己的手中。抢到地盘后,冯玉祥决心干一件大事情。

到了11月5日,也就是吴佩孚兵败逃亡后的第三天。冯玉祥让部将鹿钟麟带兵,进宫把溥仪给赶出了紫禁城。

关于冯玉祥为什么要驱逐溥仪,按照官方的说法:冯玉祥一向追求革命,驱逐溥仪是为了完成辛亥革命没有赶走皇帝的遗憾,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

然而实际上,冯玉祥的动机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虽然冯玉祥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霸占了北京。但是他的实力弱于张作霖,北京的实力派都不支持他,都在等张作霖进了北京后,向张作霖献殷勤。这对于冯玉祥来说就尴尬了。


他如果不想在日后被张作霖欺负,就要赶在张作霖没来之前,抢先发展自己的实力,让北京人都支持他。然而,他本身不是北洋元老,也不是从天津小站出来的北洋嫡系。别人不可能支持他。

于是冯玉祥就走了一个偏门,他进城之后给树立了一个新形象:进城之前是军阀冯玉祥,进城之后是革命者冯玉祥。然后用革命者的形象拉拢革命志士支持他。

既然自称是革命者,那自然要干一些激进的事情。否则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凭什么相信他是革命者?

那么当时在北京城,干什么事情是最激进的事情呢?自然是以扫灭封建残余的名义,将溥仪从紫禁城里赶出去了咯。于是,溥仪小朋友就成了冯玉祥改头换脸的牺牲品。

另外,冯玉祥当时缺军费,他赶溥仪出宫的目的,也存在进宫收刮财宝,用紫禁城里的财宝补贴军费的嫌疑。(这一点并非空穴来风,后来冯玉祥的心腹鹿钟麟也说过,如果不是靠变卖紫禁城财宝,国民军也撑不到后来的北伐战争)

总之就是,冯玉祥靠驱逐溥仪,积攒了巨大的声望,同时还弄到了军费。



听说冯玉祥驱逐了溥仪之后,张作霖当时就怒了。他之所以会勃然大怒,倒不是因为冯玉祥借着铲除封建余孽的名义,背着他抢宝贝,吃独食(张作霖不缺那点零花钱)。他真正动怒的原因,是他一直想利用溥仪,想把溥拉到自己一方。

那么,张作霖为什么要拉拢溥仪的呢?这说来可就话长了。

袁世凯死后,张作霖一直想当东北王。但是东北的满蒙复辟势力很大,经常在东北搞一些复辟运动,这些人的背后还有日本人的支持,让张作霖很是苦恼。

于是张作霖便想到拉拢溥仪,希望借助溥仪在满蒙贵族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自己夺取整个东北造势。

为了讨溥仪的欢心,张作霖平时没少在他身上砸钱。比如民国八年,张作霖给溥仪的爸爸载沣汇了一笔巨款,以资助溥仪的日常开销。那时候正是紫禁城比较苦难的时期,开支全靠民国政府的施舍,或偷偷盗卖文物国宝度日。张作霖在这个时候资助溥仪,让溥仪对他顿时起了好感。

之后张作霖又派自己的拜把兄弟张景惠进京巴结溥仪,又让溥仪对他非常感激。当时民间甚至有传闻,认为张作霖会支持溥仪在东北登基继位,这让张作霖在东北的满蒙贵族眼里,博得了很深的好感。

后来张作霖好不容易占领东四省,但是东北的形势依然很严峻。满清复辟势力继续在东北策划独立,日本人对此蠢蠢欲动,而这两派人共同要拉拢的目标就是溥仪。(因为满清复辟势力得到溥仪,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搞复辟;日本人得到溥仪,也可以顺理成章的扶持他,在东北扶持傀儡政权)

当时在张作霖的眼里,溥仪就好比是东汉末年的汉献帝。虽然只是个傀儡,但是不管谁得到了他,立马在东北就有正统性。

因此,溥仪对于张作霖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棋子。张作霖需要稳住溥仪,向溥仪不断的示好。最起码的,不能让溥仪跑到日本人那边去。因为溥仪一旦被日本控制,那么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就有被颠覆威胁。

结果溥仪这么重要的一颗棋子,却被冯玉祥一脚给踢跑了。张作霖岂能不恼火?



事后,张作霖害怕溥仪被日本人控制,便派人跟冯玉祥交涉,让他撤走驻扎在醇亲王府外的军队。然后找人去跟溥仪疏通,表示这事是冯玉祥干的,跟他没关系,让溥仪不要担心。然而溥仪并不信任他,还是派人去日本使馆,秘密接触了日方代表。

当张作霖听说溥仪溥仪潜往日本使馆后,立马慌了。他赶紧找人跟溥仪搭线,但前两次都被拒绝,然而张作霖并没有放弃(这种事情不能放弃),仍然要求面见。最后溥仪答应了,两人约在天津曹园见了一面。这才让张作霖大舒了一口气。

到了见面的那一天,张作霖也不含糊,他走到溥仪面前,毫不犹豫的趴在地上就磕了一个响头,然后毕恭毕敬的给溥仪行了一个大礼,就像前清官员给皇帝行的大礼一样,很给溥仪面子。

随后张作霖大骂冯玉祥,说冯玉祥是为了拿宫中的宝贝才赶溥仪出宫,而他张作霖是个十分留意维护国宝文物的人,他不光把奉天的宫廷维护得极好,并且把北京的一套四库全书也要弄去,赢得了溥仪对他夸赞。

然后,张作霖话题一转,对溥仪直言说:皇上你不该在我带兵到了北京之后,还往日本使馆里跑,我是有满足力气维护你的(张作霖要搞清楚溥仪为什么要派人潜入日本大使馆,他最担心溥仪被日本人利用)。

溥仪听后,连忙解释说:说当时冯玉祥的军队还在,他是不得已才进日本使馆的。

听溥仪这么一说,张作霖立刻接道:皇上要是愿意,到咱奉天去。就住在宫廷里,只要有我在,怎样都行。(主要还是为了控制住溥仪)

溥仪平时最爱听这种奉承话,因此在张作霖这次表态后,他也就不再跟日本人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接触。一直到孙殿英盗掘东陵之后,溥仪才又开始与日本接触。



综上所述,冯玉祥驱逐溥仪后,张作霖很是恼火。但他恼火的原因,并不是他关心溥仪的死活,他只是害怕溥仪会被日本利用,成为日本的棋子,影响他在东北的统治。对于张作霖来说,他为了稳住溥仪,不仅砸了巨资,还每次都表现的很卑微,堂堂的东北王每次都要在逊位皇帝面前三拜九叩,他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能用最小的成本圈住溥仪,不让溥仪跑到日本那边去。

结果,革命者冯玉祥沽名钓誉,瞒着他把溥仪赶走了,让他在溥仪面前很没有面子。并且更关键的是,溥仪不知道去哪了,他也不知道溥仪在想什么。想到这些,张作霖勃然大怒是轻的,没有发兵跟冯玉祥火拼,就算好的了。

所以说,冯玉祥驱逐溥仪这件事,其实干的很不理智。驱逐就驱逐嘛,不让住皇宫,可以请他去住大牢,为什么要放他走呢?


Mer86


1924年10月22日深夜,“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率领部队快速向北京进发。

没开一枪一炮,冯玉祥的部队包围了总统府,将大总统曹锟监禁起来,并且解除了直系军阀二号人物吴佩孚的所有职务。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率领部队荷枪实弹,包围了紫禁城。遵照冯玉祥命令,鹿钟麟要将溥仪从紫禁城中驱赶出去。

此时的冯玉祥非常痛恨封建帝制,革命态度坚定不移,他亲自进入紫禁城督促驱逐工作。

尽管有多人前来奉劝冯玉祥暂停将溥仪驱逐出宫,但是,冯玉祥决心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象征封建帝制的溥仪从紫禁城中驱赶出去。

溥仪向冯玉祥央求,按照条约、降低俸禄,准许他继续在紫禁城中生活。冯玉祥果断拒绝,并且说:如果赖着不走,就用大炮轰炸紫禁城。

冯玉祥命令部下迅速将470多名太监、100多名宫女遣散;然后用6辆卡车,把溥仪及其妃嫔装运到什刹海的醇王府。醇王府中住着溥仪父亲一家人。

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的消息,传到张作霖那里时,张作霖却勃然大怒。

张作霖之所以对冯玉祥驱逐溥仪十分恼火、并且立即采取军事行动,是有深刻原因的。

原因一:冯玉祥抢占先机、妄想独大,很可能会使张作霖统治全国的企图化为乌有。

很长时间以来,冯玉祥都受到吴佩孚的排挤、打压,也得不到曹锟的帮助和扶持。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夕,冯玉祥才会主动与张作霖约定,双方联合夹击吴佩孚。

正当吴佩孚与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激烈战斗时,冯玉祥却放弃了对关隘的把守,拱手让奉军进入关内。

冯玉祥自己率领军队快速进占北京,囚禁了曹锟、进驻了紫禁城。冯玉祥这一招大获全胜,既彻底摧毁了政敌吴佩孚;又使自己抢占了先机、为自己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冯玉祥趁张作霖没到之前,命令军队快速把河北、北平、天津统统占为己有,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地盘。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展示自己坚定革命决心,树立革命冯玉祥的形象,目的之一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赢得北洋元老的支持、赢得真正革命志士的支持。

冯玉祥的伟大志向,张作霖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张作霖当然非常恼火。

于是,张作霖不顾与冯玉祥曾经签订的“奉军不得入关”的协定,把奉军主力部队直接开进关内,目标正是控制北京。

为了能将冯玉祥赶出北京城,张作霖与段祺瑞勾结起来,联合对付冯玉祥。

当时部下给冯玉祥献上一计:把张作霖父子请到北京,趁着只有少量警卫人员时,把他们两人枪杀了。后来,这一计策没有机会实施。

原因二:张作霖担心溥仪一旦被日本人控制、利用,自己很早就谋划好的利用溥仪的一盘大棋就会无“帅”可保。

经营东北多年的张作霖,对东北形势了如指掌。

东北地区满蒙势力比较强大,而且复辟的愿望也很强烈。

更可怕的是,日本人对东北虎视眈眈,并且总是在寻找机会、甚至是尽力制造机会,从而利用满清势力。

于是张作霖便想到拉拢溥仪,希望借助溥仪在满蒙贵族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自己夺取整个东北造势。

在这种现实面前,张作霖希望控制溥仪、或者讨好溥仪,利用溥仪的名号,真正称霸东北、进而统治全国。

张作霖一直在努力。

张作霖曾经给过溥仪爸爸一笔很大数额的金钱,帮助他们一家人维持生活。溥仪及其爸爸对张作霖都有好感。

现在,冯玉祥把溥仪从紫禁城赶出去了,对于张作霖来说非常危险!

因为现在的张作霖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溥仪,也没有把握控制溥仪。所以,张作霖对冯玉祥驱赶溥仪非常恼火。

如果满清复辟势力控制溥仪,就可以打着溥仪的旗号正式复辟满清帝国;

如果溥仪投靠了日本人,那就更麻烦了。日本人扶植溥仪在东北当皇帝,溥仪傀儡政权一旦成立,整个东北地区就被日本人霸占、成为殖民地了。

权衡复辟与傀儡的利弊、比较满清与日本的实力,张作霖更怕溥仪投靠日本人。

当张作霖知道溥仪被驱逐的时候,他就在最短的时间内、派人跟冯玉祥谈判,请求不要为难溥仪及其父亲一家人。

同时,张作霖也派人赶到醇王府,想找到溥仪,当面告诉他,张作霖会保护他的。

年轻气盛的溥仪,这时候志向高远,他很想找一座靠山,实现东山再起的愿望。

在溥仪最苦闷的时候,日本人几次到醇王府与他联络。1924年11月29日,溥仪没让父亲知道,悄悄逃进了日本使馆。而且,日本公使高调对外宣布容留溥仪。

张作霖几次派人到日本使馆联系溥仪,都被拒之门外。

1925年2月,溥仪在日本人护送下、转移到天津租界张园。张作霖求见溥仪,溥仪应允。

看见溥仪的时候,张作霖毕恭毕敬跪到地上,向溥仪磕了三个头,和前清大臣向皇帝跪拜一模一样。溥仪挺高兴。

张作霖对溥仪说:我之所以到北京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你。你现在跑进日本租界里,我真是很为难啊!

溥仪相信了张作霖的话,开始大倒苦水,之所以住进外国租界,都是被冯玉祥等人逼的。

自从进驻北京之后,张作霖一直忙于自己的政治布局。1925年,奉军进入上海,势力达到鼎盛。1926年,“安国军”组成,张作霖担任总司令。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成为中华民国最高统治者。

当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的时候,当自己不需要扶植傀儡的时候,张作霖也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理会溥仪了。

从1925年到1932年,溥仪都在天津生活。他在积极寻求东山再起的机会。他拉拢过军阀、他收买过政客、也任用过客卿,但是没有人帮助他。

只有日本人支持他,所以,日本人在溥仪心中位置最为重要。

很显然,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之所以勃然大怒,根本原因就是担心自己失去政治上的优势。一是害怕冯玉祥的力量超过自己;二是害怕溥仪成为日本人的傀儡,从而导致东北、甚至整个中国成为日本人的势力范围。

冯玉祥将溥仪从紫禁城中驱逐出去,自有他的理由;张作霖勃然大怒也不是没有道理。

军阀、政客的正义与否,常常是由他们力量对比、以及博弈结果来确定的。

你怎么看待张作霖的勃然大怒呢?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岳飞的飞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他有法律依据;但这个举措是大错,造成十分恶劣的后果!

一,为什么说冯玉祥有法律依据呢?

民国政府是有优待清室的条约,紫禁城是溥仪的“封地”,他可以继续留在皇宫生活。

但是,溥仪犯下大错:他听从军阀张勋的怂恿,武力夺权,实行复辟!近代史上“张勋复辟”就是张勋以武力拥戴溥仪重新做皇帝!

溥仪是罪魁祸首,他单方面撕毁“逊位条约”,复辟帝位,就是夺权,篡位,造反!

当时段祺瑞等人镇压了张勋,就可以处理溥仪了。但段祺瑞是清朝军官过来的人,心知清朝对他不薄,不忍心把老主子整惨。再说,你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如何安置他?这是个大问题!

所以,溥仪复辟失败后,就依然留在宫里生活。

二,冯玉祥赶走溥仪闯下大祸。

不管冯玉祥赶走溥仪的动机是什么,但造成十分恶劣的后果!

这清朝废帝溥仪本身是块招牌!他去天津后,就被日本人盯上,随后拉溥仪去长春,建立满洲国!

这还得了啊!日本人攻占东三省,就拿溥仪做幌子,实行“满洲自治”,要从民国版图中分割出去!

日本一下子就将矛头转移到溥仪身上:中国的女士们先生们,看清楚了,这是你们以前的宣统皇上统治满洲国,满洲是清朝王室的老巢,溥仪做满洲国皇上,你们还有啥意见?日本军方是大力支持溥仪建立满洲国的!

看懂了吧,这就是当时溥仪的价值!他在中国没人要(但决不能扔出去),日本人早就想利用他,成立一个满洲国伪政权,以达到霸占东三省地盘的目的!

所以日本人一直在狡辩:不是日本军队要侵占东三省,是溥仪三番五次要求日本军方协助他建立满洲国!日本是在帮助溥仪实现他的“复国大业”!

这就是冯玉祥赶溥仪出宫造成的严重后果!他太冲动了,一个草包将军看不到长远。

袁世凯为何要制定善待清室条约呢?每年还给溥仪几百万两银子挥霍,是有很深远意义的:①以袁世凯为首的民国政府是继承大清国的全部领土和权力!(就是全盘移交给民国政府,是经过清朝政府授权移交的)

②袁世凯把紫禁城留给溥仪专用,其实就是软禁溥仪,禁绝他与外界不法分子勾结作乱!简单地说,紫禁城是溥仪的“封地”,也是他的“监狱”。

袁世凯就怕溥仪被外国势力利用、操控!这是为国家安全着想的大事!

有一点要指出:袁世凯以前在朝鲜搞外交工作的,他懂得国际通用法则!

日本人侵占东三省,本来是一清二楚不容抵赖的事实!但溥仪去了长春做皇上,这事情一下就复杂化了!

二战结束后,在东京审讯日本战犯,日本人就用溥仪做挡箭牌为自己辩护!

张作霖当然领会袁世凯的深谋远虑,他知道溥仪这块招牌的价值:绝对不能被外国势力劫持溥仪去做分裂国家的事情!所以他知道冯玉祥蛮干乱来,就发怒了!

那时候,估计不止张作霖发怒,所有看得清楚利害关系的军阀、政客、读书人,都会愤怒!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简单来讲,张作霖对冯玉祥驱逐溥仪不满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溥仪退位时,与北洋政府签订过退位协议,溥仪的待遇是当时协议所规定下来的。现在冯玉祥驱逐溥仪,显然是违反了退位协议的规定。二是冯原本是北洋直系将领,现在却打着革命党的旗号反对北京政府,是对北洋军阀的一种背叛行为。三是冯名义是响应革命的号召参加革命,实际上是与奉军争夺北京政府的统治权。张作霖能不生气吗?


云南王国栋


这是肯定的,就算张作霖心里觉得无所谓,那他也要装作出一个样子来,因为他同张勋一样,也是想拥立溥仪复辟重登帝位,然后此后也能够搏取利益。

在清廷逐渐走向没落而行将就木的同时,张作霖则扶摇直上,受到清廷的封赏与重用。甚至,溥仪还赏赐过张作霖龙袍一件,可见对张作霖有多么的器重。并且,在溥仪即将退位的时候,张作霖就联合一些武将向袁世凯发电:

”革命军酿成民乱,无视君主,徒逞其私利私愤,其行为殆与盗贼无异。朝廷只汲汲于大局之和平,虽有议和之议,但如斯缺乏诚意之和平,殊无讲求之必要,吾人所可取之途径,惟有武力而已。东三省与内地各省不同,军队部署既定,且勤王之心亦厚。劲旅数万,一旦有命,即可取道山东南下,誓当剿灭革命军,以区区微忠,尽瘁朝廷……”



这一切都被清廷看在眼里,更是将张作霖看作是耿直忠臣,越发的信任于他。所以,溥仪自小就耳濡张作霖的“耿耿忠心”,对他的印象也还不错。

在张勋复辟之时,张作霖表示愿意支持,并且派遣副官长赵锡嘏代表自己参加了张勋在徐州召开的策划复辟会议。在1917年溥仪重登帝位之后,张作霖又表示自己重新用宣统年号,并且给溥仪献上贺表。不过又在没多久后,复辟召到全国讨伐,张勋出走,溥仪又退位了,而这个时候张作霖审时度势,则选择避其锋芒,并且向段祺瑞示好。

不过,这个时候溥仪还是很小,不懂的政治家们的精明,仍然过着自己的日子,直到被赶出了紫禁城。

离开紫禁城后,溥仪就想方设法来到了天津,并且开始接触日本人。而这个时候,张作霖也来到了天津,并且请溥仪去他那里商讨一些事情。当溥仪来到张作霖处时,张作霖便向溥仪行跪拜之礼,大大满足了溥仪丢失已久面子。这个时候,张作霖便开始痛骂冯玉祥如何的过分,说冯玉祥赶溥仪出宫是为了看中了紫禁城内的宝物,而自己则只想保护这些文化财宝,并且极力劝诫溥仪去奉天,由张作霖负责溥仪的安全。

不过,因为兹事体大,溥仪并没有当场就答应,而是选择考虑之后再说。不过这个时候张作霖在溥仪心中的地位却是高了许多。毕竟张作霖能够推心置腹的请自己奉天,正如同雪中送炭一般,更是燃起了溥仪心中恢复祖业的雄心。



不过,张作霖自然也是有着他自己的小算盘。虽然他能够节制东三省,割据一方。但是此时的东三省也面临的重大的隐患,张作霖的地盘毕竟是以蒙满为主,不太服从张作霖的管制,而且还有日本人虎视眈眈,所以张作霖所看中溥仪的,就是他的身份。

虽然溥仪已经退位,但是作为满清的宣统皇帝,他在满蒙地区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所以,张作霖需要用溥仪“宣统皇帝”的身份来给自己的统治造势,稳固张作霖在东北三省的统治地位。

当然,因为日本人同张作霖打着一样的算盘,看中了溥仪的价值,所以先人一步将溥仪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而东北三省最终也被日本人给夺了去。


妙龄老翁谈历史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溥仪虽然宣布逊位,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但在满清遗老乃至普通百姓心中溥仪依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袁世凯为了顺利出任大总统,在逼迫溥仪退位时还签订了《清室优待条件》,允许溥仪继续居住在紫禁城里,并承诺每年都会拨款保证其生活品质。

张作霖也明白溥仪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满清发祥地的东北,得到溥仪的支持,自己才能真正坐稳东北王的位置。

因而,张作霖对逊帝溥仪是十分巴结,即使溥仪已经宣布退位蜗居紫禁城,张作霖已是手握重兵的军阀之主,在见到溥仪后,张作霖毫不犹豫的按照大清的礼仪向溥仪跪拜说了一句:“皇上好”。

把溥仪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了一句上将军免礼,对张作霖的好感油然而生。

可以说,张作霖作为一个旧式军阀,自身有封建皇权的思想影响,另一方面对溥仪的政治价值还是看得比较清楚的。

张作霖费尽心思与溥仪建立的友好关系,全都毁在了冯玉祥的手上,大帅怎么能不生气呢?

事情要从第二次直奉大战说起,虽然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吃亏后一直厉兵秣马,但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当时直系的老大曹锟搜刮大量钱财,但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不肯充作军饷,吴佩孚迟迟发不出军饷,直系部队消极应战,尤其是与吴佩孚有过节的冯玉祥,更是扬言不发军饷就不出兵。

张作霖看准时机,带着三百万银元约见了冯玉祥,想要冯玉祥在大战打响时倒戈,与奉军一起灭了吴佩孚。冯玉祥是位倒戈专家,素与吴佩孚不和,又有心做直系老大,二人见面心照不宣,一拍即合。

1924年10月23日,张作霖与吴佩孚作战进入了胶着状态,冯玉祥如约倒戈,为奉军打开了入关的隘口。随后冯玉祥连夜杀回北京,囚禁了自己的老上级大总统曹锟,要取而代之。

吴佩孚是曹锟的铁杆儿,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回援曹锟,而与奉军对峙的直系部队不知就里,听说吴佩孚跑了,军心涣散,被奉军打的节节败退。

这次大战,以吴佩孚在华北的十万主力全部被消灭,吴佩孚逃亡湖北而宣告结束,奉军取得了北京的控制权。

然而张作霖还没来得及庆功,就听闻冯玉祥抢先带兵进了北京城,还把溥仪给轰出了紫禁城。

冯玉祥此举目的很明显,他深知自己虽然早张作霖一步进京,但实力悬殊并不是张作霖的对手,必须尽快壮大自己的力量,然而他资历浅,又不是北洋嫡系出身,这次还把直系给出卖了,根本得不到北洋力量的支持,于是剑走偏锋打起了拉拢革命派的主意。

怎样才能平地惊雷般引起革命派的注意,证明自己的革命热情呢?答案呼之欲出,肃清满清封建余孽,将末代皇帝赶出紫禁城。

既能得到革命派的支持,又能趁此机会搜刮皇宫里的钱财,壮大自己的军队。

这面冯玉祥挣得盆满钵满,那边张作霖气的血压都高了。前面就已经讲到东北的形势复杂,满清残余势力经常搞一些复辟活动,尤其是日本人还想要通过扶植复辟力量对东北进行殖民,溥仪成了张作霖与日本博弈的重要棋子。

为了赢得溥仪的青睐,张作霖是又挥重金收买,又装孙子巴结,好不容易赢得了满蒙贵族的认同,冯玉祥来这么一下,溥仪把账都记在了他老张头上,转身进了日本人的大营,老张都恨不得把冯玉祥生吞活剥了。

此处可有一比,溥仪就好比那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张作霖一心想做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万万没想到冯玉祥这小子背后捅他一刀,生生把天子逼到了敌营,张作霖眼看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怎么能不勃然大怒呢?


史论纵横


1.首先是利益问题,张作霖属于奉系,有实力和莫略,当时冯张两人私底下有过约定攻守同盟,结果冯玉祥不作任何解释直接撕毁了之前袁世凯和清皇室签订的协议,打破了张作霖的计划,

2.其次是张作霖本身就是希望有溥仪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主要是张作霖所控制的地区属于满蒙地区,这个属于清朝的起源地,因此他需要有一个傀儡皇帝协助他控制民众

3.日本,张作霖向来还是头脑清醒的,不会和外人一起同流合污,尤其是日本人,但当时日本人对东北是虎视眈眈,他怕把溥仪赶出去后被日本人或者其他人利用,结果后来也就是应验了他之前的担心

所以综上所述,张作霖肯定是大骂冯玉祥的


lijunlove123456


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推翻了清王朝267年的专制腐朽统治,让中国走向了“共和”的时代。溥仪虽然退位,但北洋政府给予了清朝皇室最丰厚的优待,保证溥仪在紫禁城中衣食无忧,奉祖宗先庙。可以说,从1911年到1924年,溥仪依然是紫禁城的皇帝,在紫禁城中度过了他幸福的青少年时光。

然而,在1924年,冯玉祥的部队开进了北京,驱逐溥仪出宫,溥仪从此成为了一只“丧家之犬”,没有了光环,也没有了贵族生活的必需品。



冯玉祥为何临阵倒戈?

这一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和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为了夺得最高统治权而展开了一场大厮杀。

冯玉祥原本是一个草莽军阀,并不是北洋的嫡系。为了获得最大的物资支持,他投靠了曹锟,并且在曹锟贿选总统时给予了曹锟支持。

然而,直系的另外一位“二当家”吴佩孚却极其不支持曹锟的做法,认为他花费大量金钱搞一个虚头巴脑的头衔得不偿失,还不如把这些钱拿出来购买装备,毕竟有了足够的军事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吴佩孚对冯玉祥的谄媚行为极为痛恨,在后来没少给冯玉祥使绊子,冯玉祥也因此和直系有了隔阂。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的时候,曹锟封冯玉祥为“讨逆军总司令”,令其驻守古北口。冯玉祥因之前与奉系的矛盾,就秘密联系张作霖,为倒戈做准备。

在直奉双方战斗的最激烈的时候,冯玉祥突然挥师入京,杀了曹锟一个措手不及,不但将曹锟软禁,吴佩孚也兵败从海上逃往了湖北,奉系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冯玉祥为何要驱逐溥仪?

按照冯玉祥的说法,他是一名革命军人,将革命进行到底是他作为军人的职责,民国都13年,怎么还能容许一个末代皇帝住在紫禁城耀武扬威,糟蹋人民的血汗钱呢?

早在张勋复辟时,冯玉祥就曾率军攻入过北京,在那时起,他就认为溥仪是个“祸害”,有他在,肯定还会有一大批满清的遗老遗少做着“复辟”的美梦。不过当时他的这一想法被段祺瑞给制止了,只是修改了《优待皇室条例》,降低了给溥仪的资助。

冯玉祥其实最真实的想法,他知道张作霖早晚要挥师入关,自己的实力又不如奉系,自己虽然早一步进入北京,但不一定能守住。为了树立自己光辉的形象,赢得北京百姓的支持,他只能把溥仪作为牺牲品。

张作霖为何勃然大怒?

张作霖的勃然大怒倒不是因为冯玉祥和他在抢地盘,而是因为他知道,溥仪绝不能流落民间。

溥仪在紫禁城中,名为供养,实为软禁,让一帮做着复辟梦的人没有获得溥仪这杆大旗的机会,况且东北是大清的“龙兴之地”,本来当地对张作霖的统治就极为不配合,万一溥仪到了东北,岂不是要威胁自己的地位!

而且,此时日本人也蠢蠢欲动,他们一直想拉拢溥仪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么做无疑是给了日本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口实。

因此,张作霖入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见溥仪,三叩九拜之后,痛斥冯玉祥的卑劣行为,并且诉说这并不是自己的本意,希望溥仪能够谅解,还资助了溥仪一大笔生活开销,邀请溥仪到奉天居住被溥仪婉拒。

因此,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实则是坏了张作霖的“大事”,张作霖想通过控制溥仪来加强自己在东北的统治,结果被冯玉祥这么一闹腾,使得自己的计划完全被打乱,万一溥仪被日本人和旧势力利用,和自己争夺东北,自己岂不是要陷入被动的境地,所以张作霖才会对冯玉祥的“不理智”做法极为震怒。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1924年,发生直奉二次战争。这是吴佩孚和张作霖之间的战争,是“秀才”更厉害,还是“土匪”更彪悍,全展现在这场战役当中。

但意外的是,曾经是直系的冯玉祥叛出直系,和张作霖站到了一起,原因只是“和吴秀才尿不到一个壶里。”

对于冯玉祥的举动,张作霖还是喜欢的,但不久,冯玉祥攻克了北京城,赶走了溥仪,把张作霖气得直跳蹦子,这到底是为什么?

人物分析

1、冯玉祥



冯玉祥一生当中,变节数次,为人亦正亦邪,一边干着军阀的行当,一边心里还有点小小的“革命之火”。冯玉祥曾经背叛段祺瑞,只是因为不愿意和孙中山对着干。

后来,冯玉祥人虽然在直系,但和吴佩孚不对付,一直和革命军有着断断续续地联系。二次直奉战争前,冯玉祥投入了张作霖阵营。

2、张作霖



张作霖作为“东北王”,土匪出身,保安队起家,在东北大地上,耕耘三十年,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兵强马壮”。

张作霖的性格特点是,非常精明,注重实际,会利用各种资源,同时有自己的原则,也能把握住大的方向。

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张作霖加强整顿,严抓军纪。二次直奉战争时,奉军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直系。

3、吴佩孚



吴佩孚是直系最会打仗的人,此人秀才出身,熟读兵书,对于欣赏的人很是尊敬,对于看不上的人,根本不爱搭理。

因为带兵有方,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把张作霖的奉系打得丢盔弃甲,狼呗不堪。

4、溥仪



三岁时,溥仪当了皇帝,六岁时退位,生活在宫中,有袁世凯的人看管着。看似民国养着溥仪一家人,实际上是软禁。

溥仪十二岁又过了把皇帝的瘾,因为张勋复辟了。可惜,只当了十二天的皇帝。后来,继续在宫中过着平淡的日子。

背景分析



二次直奉战争前,国内有四大势力,一是南方国民革命军,二是掌控民国的直系,三是偏安一隅的奉系,四是日本人。

统一是必须的,那就看谁的拳头大,直系夹在革命军和奉军的中间,摩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直系和奉系在前面已经结下了梁子。

直奉两系的内战不可避免,但是南方还有一个想解放全国的革命军,东北还驻扎着“狼子野心”的日本关东军,这时候,四大势力的争夺无非两块,一是土地,二是资源。土地容易理解,资源到底是什么?当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民众的支持度,简单来说,就是能名正言顺地控制一方区域乃至全国。

张作霖气愤的原因



经过了人物分析和背景分析,我们发现,“四大集团”都想企图做大,除了明目张胆地争夺土地资源,那就是争夺其它资源,而清王室就是非常好的资源。

控制了清王室,尊重溥仪,张作霖可以获得更多东北满清贵族地支持。而冯玉祥虽然数次叛主,但心中那“革命的小火花”并未覆灭,将溥仪等人赶出故宫,他认为是大功劳一件,同时,可以获得不少宫中的财产,养军也好,支持革命也好,算是有了一定的支撑。

冯玉祥的算盘打得挺好,事实正如他预料,他将溥仪等人赶出了宫去,革命党大为欢迎,在南方国民革命军那里,冯玉祥算是获取了一些政治信赖,他也确实获得了不少财产。

但冯玉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强如袁世凯,还要把溥仪等人留在宫中?因为,袁世凯看得很透,如果把溥仪等人放出去,会有人利用溥仪等人兴风作浪。这事袁世凯看清楚了,张作霖也看清楚了,冯玉祥没有看清楚。



溥仪前脚被赶出,很快,日本人就“截胡”了,日本人将溥仪安排在天津,七年之后,一路北上,日本人建立了伪满洲国,溥仪就此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日本人在东北大地上光明正大地开始当“主人”了。

也许,冯玉祥没有研究过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不是溥仪有多值钱,而是那个“位置”有很大影响,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将会是一场灾难。

日本人最后还是利用了溥仪,于是,东北大地成了殖民地,张作霖生前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冯玉祥,是功臣还是罪人?也许,在张作霖看来,冯玉祥是罪人;但,冯玉祥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千古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